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7|回复: 4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6 2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一)

    --------------------------------------------------------------------------------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二)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



    杨东晨



    尧和舜两位古帝,都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以“德”治理天下的“明君”。而帝舜则又被儒家宣扬为能吃大苦、耐大劳、尽孝道的世人楷模。司马迁将他排在“五帝”中的第五位。《辞海》曰:“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孔子盛赞尧德,孟子“言必称尧舜”,人们奉尧舜为道德完美的圣君。

    1源于东夷的舜

    四川大学先秦史学家徐中舒教授《先秦史论稿》云《尚书·尧典》“可能是春秋时代或战国早期的书籍。它的成书年代不能早于《论语》或《左传》,因为在这两部书里讲到尧舜的事迹都与《尧典》不同”。《论语》的《尧曰篇》与《颜渊篇》,均有对尧、舜事迹的简略记载,说明他们虽然还都属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但比黄帝的事迹更为具体和真实,神话成分也更为减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先秦典籍综合排比分析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得出结论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读古)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2005年9月在山西运城召开的全国舜文化研讨会上,一些学者由此坚持说舜是黄帝后裔;一些学者坚持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之人”的观点。我们赞同后者,因为舜则是叔伯祖父尧的孙子(尧系黄帝之长子玄嚣的四代孙子),显然是矛盾百出,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若真的如此,舜的祖辈必为姬姓,也必为黄帝后裔部落,同姓从祖父尧又怎么能将其两个女儿嫁与舜为妻呢?

    (1)舜的祖族有虞氏部落为东夷族

    《史记·五帝本纪》排的帝舜世系,是取自《大戴礼记·帝系篇》的。对司马迁排的这一世系,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宋代罗泌《路史》后纪十一《疏仡纪·有虞氏》针对此世系云:“五帝之中,独(舜)不出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即明确指出舜非黄帝后裔,颛顼之子穷蝉非敬康之父。敬康又出自何族何人呢?《吕梁碑》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幕又为何族何姓何人呢?春秋时期的《国语·鲁语上》云:“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二者也说穷蝉是幕之子,且幕比颛顼还年长一些。王应麟《困学纪闻》曰:“《左传》史赵云‘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于明德,寘德于遂’。则幕在瞽叟之先,非虞思也。”朱芳圃教授《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虞幕》说:“据《国语·鲁语》,可见自幕至于瞽叟,世为虞君,而《史记·五帝本纪》谓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当系诬说。”

    有虞氏部落是何族,又居于何地呢?许慎《说文解字》曰:虞字由吴字所衍生。吴乃大口,即大声喊叫之状。商承祚教授《金文类编》(第5卷第8页)考释:“古文从虍之字,为省声如处之作其例也。今卜辞有作吴,疑即虞字。《吴方尊盖》虞作吴,亦省虍与此同。”朱芳圃教授《甲骨学文字编》第五卷释“虞”引叶玉森先生语云:“疑即虞字,古之虞人,乃掌田猎之官。猎时或被(披)虎首以慑群兽,故其字从虍从大。大乃人形。”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释曰:“叶玉森之说甚是。自古至今,山区猎兽者,常戴虎头(面具)大喊大叫以吓唬野兽,把兽驱向围猎的圈套里,然后埋伏的人群用罗网、绳索、套筒陷阱和弓矢、刀棍进行捕猎。虞幕之称有虞氏,正是实行这种围猎方式而得名。”(139~140页)有虞氏是以“仁兽”黑纹白虎为图腾的部落,初兴起于燕山一带,后南下,迁居于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成为东夷的一个部落,虞幕是其较早的首领。幕的子孙,亦相继任部落长,也是较早加入华夏部落联盟的东夷部落,且尊奉太昊、少昊为祖先。驺虞因是虞氏部落的图腾(一说驺虞是黄帝族的图腾,不确),故备受崇奉,虞人便也以“吾”自称,又崇奉招引凤凰的梧(同吾)桐树为“神树”。虞幕氏族的兴起、迁居地,均属后称的东夷地区。

    (2)舜之祖辈的业绩

    关于幕的事迹,主要是擅长观察气象,识别风向。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说:《国语·鲁语》将“虞幕与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据《郑语》言,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风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全。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父瞽叟盲。”由此而皆说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正义》孔安国曰:“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无目之称也。”此说是正确的,瞽叟不是盲人。但说其“不能分别好恶”,则也不符合史实。黄模《国语补》云:“按《周语》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即今日说的和煦春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顽,瞽以举其职,顽以言其性也。”可见瞽是“史官”之名。何光岳《东夷源流史》对此论评析说:“所说甚是。盖瞽乃鼓大眼睛以观天象,预报气候,有如今之气象台观测员、预报员之类,对古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并非今之谓瞽为青光眼,所以各种词典、字典解释瞽为瞎、盲,乃循《史记》‘舜父瞽叟盲’之误释,两千多年竟未为人们所觉察。”(138~139页)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从虞幕至瞽叟,不仅都相继任本部落长,而且还均以知天文而相继担任华夏部落联盟的史官,舜之父并非是好坏不分的无道德之人,而是相继任史官、乐官及天文官之人。至于“瞽”之后配的“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籀文的其象形字释曰:“持火屋下索物也。”何光岳《东夷源流史》对此释评论说:“所解甚是。因叟持火夜观天象,皆由部落中最有经验的长老担任,至今西南少数民族如佤、怒、景颇、德昂、哈尼、布朗等族还有这个习惯。所以瞽叟之义即观察气象的长老。他是承袭其祖虞幕观察协风天象的职业。”(139页)故以称呼“瞽叟”(即史官之子年长人之义)行于世,名字却被人淡忘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116~117页)云:“从各种传说和神话材料推测,有虞氏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造业都是相当发达的。例如‘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就是每年春天东风到来的时候,发动氏族部落成员开始农业活动。协风,也叫俊风,就是春天的东风。传说中的帝俊,可能由此衍化而来。在有些神话里,认为日月干支也是从帝俊产生的。在传说里,关于有虞氏的父权世系的断断续续的记载,也是最多的。这说明,有虞氏的父系氏族社会比较发达,对此后我国的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东夷有虞氏部落的所在地雷泽,位于今山东西南部与河南相邻的地区,古代时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东方氏族先民的聚居地,原始农业、家庭饲养业及制陶业,均比较兴旺发达。

    (3)桥牛奉命率部落北迁

    有虞氏部落传至桥牛为部落长时,奉帝喾令北迁于妫(读归)州,去防御北狄侵犯。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云:“有虞所居地称虞,称妫,而妫又作沩,以表示妫人所居水旁之名。”《辞海》释曰:“妫州,州名。唐贞观八年(634)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今河北涿鹿西南)。长安中(703)移治清夷军城,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的旧怀来。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延庆(今属北京市)、赤城、崇礼、张北、怀安、涿鹿等县也。开元中(714—741)张说(玄宗的宰相)在州北筑长城,东南有居庸塞,形势险要,为北方重镇。”《旧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其州辖地属于《尚书·禹贡》所划九州的“冀州”,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妫水当为今妫水河。桥牛为部落长的有虞氏已迁居妫水流域,至其子瞽叟时便以水名为姓。这便是舜之父为“冀州”人和“妫姓”的由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117页)云:“有虞氏就被说成颛顼的后裔,但传说有虞氏为姚姓或妫姓,都不在祝融八姓之中,应为另一个分支系统。”

    2舜的微贱身世

    按有虞氏部落的地位和从幕至瞽叟的威望,舜的身世当是比较高贵的。但是据传说整理的典籍,都说他出身微贱,少年、青年时期备受困苦和磨难,是何原因呢?我们以往在研究此问题时,曾提出当是文人学士为反映舜生活于民间,知民之疾苦,又遭后母、庶弟虐待之难,却对父母尽孝、对弟仁爱等高贵品德,有意杜撰的圣人故事之看法。当时的真实情况如何,今已难知其详了。

    (1)握登未婚而生舜

    黄帝至帝舜,部落间先民的婚姻状况还是较为松散而自由的,母系社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野合遗风依然存在。而后世人的观念中,认为无父或后父后母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也是为人们所鄙视的。瞽叟是世代为部落长、天文官员的儿子,明理有道德,怎么会虐待长子呢?于是流传故事和后世资料便以舜不知父名、不从父姓而说他为“私生子”。《史记·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索隐》引晋代皇甫谧语云:“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父系氏族社会,女已入嫁夫家,生的子女随父姓,舜却以生地为姓氏,可证其非明媒正娶的夫妇之子。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云:“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还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至今仍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着。还有结婚后不落夫家而可与一些情夫同居的风俗,在百越族中也是广泛存在的”,“舜也是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物”(169页)。正因为如此,才发生了舜的一系列苦难遭遇。

    (2)舜出生于东夷居地姚墟

    握登生舜的地方和舜是东夷人,记载最早的是《孟子·离娄下》。他说:“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诸城县。反对孟子之说的学者,认为“东夷”地望在今山西永济。实为不妥,因一般认为东夷的地望是指今河南东部、山东,北至东北,南达江淮。文献记载较多的,则是舜生于姚墟。《孝经纬·援神契》云:“舜生姚墟。”《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三十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刘藻《曹州府志》卷四《舆地志》记载:“姚墟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旧鄄城)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又记载:“雷泽城,在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古城,古之成伯国也。”雷泽县为隋朝置,在今鄄(读卷)城县南。是知姚墟、姚城为同一个城的异名,还称洮城。《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记载:“洮城,在濮州南。”所以,学者们多认为舜生于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诸城是其迁居地。

    3随母入瞽叟家

    舜出生后,由母亲握登养育,生活困苦,处境孤单,遭到村人鄙视,便带儿子迁居于诸冯。后为生活所迫,遂又离开诸冯(今山东诸城县),带着舜远嫁于妫州的瞽叟为妻。当时舜有几岁,瞽叟身为其虞氏部落长,为何会纳一个未婚而有子的握登为妻?今难考证其真正原因了,大概是握登年轻貌美,又十分贤惠之故吧!也或许是文学家的有意安排,使舜再经历“继父”之苦,以磨炼其意志。舜虽是非婚的他人之子,但因母亲贤惠,瞽叟爱之,所以养父还是喜爱他的,并改姚姓为妫姓。还因为他以后当上了华夏部落联盟的“帝”(最高军事民主首长),所以文人学士们便又说瞽叟、握登是明媒正娶的夫妇,怀孕和生子也有了神话般的吉兆故事,以示舜非凡人。

    (1)舜出生的祥瑞难以置信

    司马迁在整理传说资料和先秦古籍后,隐去了握登野合生子的不光彩之事,将舜描述为握登嫁于瞽叟后所生之合乎礼仪之子。且将舜归为黄帝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云:“大部分古史传说,最初往往只是表述某氏族起源及祖先情况的神话故事,经后世一代文献记载,由简朴渐趋复杂,不同来源的人物、事迹逐步糅合成为一个体系。”(6页)虞就是这样被司马迁在“大一统”观点下糅合为黄帝系的。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集解》“《谥法》曰:‘仁圣盛名曰舜。’”《正义》曰:“《尚书》云‘重华协于帝’。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即今说的彩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即今说的双瞳仁),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法苑珠林》卷四九引刘向《孝子传》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这些记载虽为舜的出生戴上了不同于凡人的光环,但却矛盾之处甚多。一是均称瞽叟娶握登为妻,握登看到天空的彩虹而怀孕,似鸡的凤凰又告诉瞽叟说舜为上天之子。但瞽叟既居于妫州,又改虞姓为妫姓,为什么舜不生于此而姓妫,却仍生于姚墟而姓姚呢?且瞽叟既然知道舜是天帝之子,有虹或凤凰吉兆,作为尊奉天帝,知天文的他又何敢犯天条而加害舜呢?可见这个舜的出生吉兆故事是不可信的,而握登未婚而生舜,则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

    (2)舜在后父母家的遭遇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罚。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尚书·尧典》注云:舜“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嚣,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孟子·万章下》云:“象忧(舜)亦忧,象喜(舜)亦喜。”“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由此我们可知,舜非瞽叟亲生子,厌恶和仇恨握登带来的这个孩子,常怒而发脾气用棍棒打舜;后母凶悍,蛮不讲理,视舜为私生子,倍加虐待;后母之子象娇惯成性,十分骄横和霸道,又怕舜继承其父母的财产,不断向父母闹着要害死舜。舜的年龄也不大,在家中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烂衣衫,干的是脏活累活,还得到田里劳动。他处处让着弟象,象高兴时,他才少受打骂;象不高兴时,就拿他出气。父母打得轻了,他就忍受着,往死里打时,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真是可怜极了!这哪里还有一点亲生父亲的心肠!因而只能以舜非瞽叟亲生儿子来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二)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二)  
    4返回姚墟避难
    舜遭后父母的打骂岁月约发生在他13岁至16岁,邻里和族民对他十分同情,给他一些衣食,有时让他借宿,加以保护。他也十分勤快,族人很喜欢他。父母有病或需要他干活时,都忍辱负重,及时赶回家中。能独立生活后,便离家南下,返回生地姚墟去避难和谋生。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此是据瞽叟生长、居住的地方而言的,非舜生于冀州)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德。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此冀州,一说指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一说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应以妫州为确。《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有历山有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云:“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埠连属,滨带瓠河也。”《辞海》释:雷泽与雷夏是古代一个“泽”的两个名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隋开皇十六年在此设立雷泽县,金代贞元二年(1154)废而归入鄄城县。瓠河,又称瓠子河,从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分黄河水东西出,流经山东鄄城、郓城县南,折向北阳谷县东南,至阿城镇再折回向东流,经茌平县南,东注入济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云:“姚墟和历山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雷泽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和鄄城县东南地区。负夏在今河南省濮阳地区。这样看来舜的主要活动地区也在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地区。”(88)
    《孟子》说:舜“迁于负夏”。《尚书大传》说“贩于顿丘(今河南濮阳),就时负夏”。负夏又称负泽、负黍、培夏,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合而言之,被迫离家的舜流落民间后,生活、居住、劳动在今河南濮阳的华夏族与山东鄄城以东,曲阜以西的东夷族中,得到了两大族民的爱戴和保护。从而也增加了舜的社会阅历、生产技能,磨炼了意志和独立生活、处事的能力,还增加了他和华夏、东夷两族人民的情感和友谊,以及他对民间疾苦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在此期间,他还不断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妹,但仍得不到家人的宽容和善待,常遭虐待和杖打而不得不再离家躲避。由此观之,舜生于姚墟,从母居于妫州,耕渔于历山雷泽,制陶于曹州,贩运陶器于濮州,重返回父母家于妫州,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是非常坎坷和备受磨难的。
    5舜返回妫州城
    舜约十八九岁时返回妫州家中,孝敬父母,爱护弟、妹,无一点怨恨,但仍得不到宽容,时欲寻机会害死他。舜无奈,只好又到附近的地方去搭建简易房屋居住和耕种。《隋书·地理志》云:“怀戎县(今河北怀来)有历阳山。”之后,他又到有虞氏族兴起的夷舆去垦耕。夷舆县为汉朝置,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大清一统志》卷三四《宣化府》云:“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有历山。”两地的山名,均由舜从濮州之地带入。舜的勤劳吃苦、宽宏大度在有虞氏部落内逐渐著名。虞舜是一个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人。额宽方脸,双瞳仁,目光敏锐,嗓音洪亮。思维清晰,办事成法,出口成章。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在有虞氏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约在舜二十四五岁时,瞽叟年迈力衰,部落长老不举象而举舜为部落长,迁部落邑地于怀戎(今河北怀来县)。《读史方舆纪要》云:“天宝初(742),改妫州为妫州郡,废潘县。”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汉置潘县,北魏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祀舜于广宁,以舜都潘也。北周改为怀戎县。城东南有妫川,今叫妫河、妫川河、妫水。汉又置舆夷县,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潘县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是自古以来,皆承认舜最早的都城是潘。怀来、涿鹿、延庆三地相连,据此看来,则有虞氏发源于延庆之舆夷。舆夷即虞夷的同音字。有虞氏分布于妫水而建根据地于潘。”(145)《魏土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一《妫州怀戎县》载:“历山,后魏《舆地图》和《风土记》载:‘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如釜(倒扣的锅之义),故从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不言而喻,这些祠庙是后人修建的。这就是说,有虞氏部落从雷泽复迁至妫州后,一直定居于潘城(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舜无论避难于何处,或是到他地去谋生,父母和弟妹都一直住在这里。潘城西北三十里的历山,也系舜将濮州的历山名带入。后因舜为古帝,故有的文献就说:“舜都潘。”之后,舜和父母、弟妹又迁于怀戎县。
    从河北龙山文化遗址说,“冀西北龙山文化遗址以蔚县境内的庄窠、筛子绫罗和三关等为代表,宣化贾家营、怀来小古城、崇礼石嘴子等遗址也都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蚌和陶器。石器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为主,颜色一般较浅,其次是褐陶。器表以篮纹和绳纹为主,次为素面和堆纹等,方格纹较少。主要器形有鬲、罐、瓮、盆和豆等,以鬲、瓮最具特色的陶器,与河北平原上龙山文化的陶器群有较大差异。燕山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以唐山大城山遗址为代表,另外丰润韩家街等遗址也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大城山遗址出土遗物有石器、骨蚌器和陶器。石器除磨制石器外,还存在大量的打制精细的细石器。陶器以夹砂泥质的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器表以素面和磨光为主,纹饰主要是绳纹和篮纹。器形以平底器占多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罐和瓮,流行子口和横耳。陶器群特征兼具河北平原龙山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同时更具有自身的特色”(《新中国考古五十年》第4445)。舜的有虞氏部落源于东夷,有山东夷族的遗俗,与河北西北部的华夏部落交错相居。河北平原亦是如此。考古文化的既有河北龙山文化因素,又有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且还有地方特征,正与舜、炎黄裔族交错相居的史实相吻合。
    6帝尧嫁女于舜
    舜何时被帝尧选为继位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集解》引徐广语曰:“皇甫谧云‘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尚书·尧典》云:尧在位七十年,召集议事会议举荐继位人。我们赞同司马迁的舜三十岁被荐为继承人之说。因按皇甫谧所说,虞舜被举为继位人时才10岁,显然是不可能的;若按《尚书》所说,尧在位70年才选举继位人(20岁即位,已90),则舜已50岁。按尧116(另一说是118岁,比较准确)病逝之说,舜50岁被选为继位人比较可信。
    (1)舜被确定为继位人的经过
    《尚书译注·尧典》记载:“尧说:‘唉!四方的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顺应上帝的命令,代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尧说:‘应该考察贵戚中的贤人,或是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实际上却是贤能的人,还是使贤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处境困苦的人,名字叫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四方诸侯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虞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和他们却能和睦相处。以自己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得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河的隈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新论》云:尧之知舜,不违桑阴。《吕氏春秋》云:“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淮南子》云:“尧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舜成家于什么地方呢?在不同的认识中,我们赞成同尧都平阳之说。山西运城古代已修舜陵,自然也修二妃坛予以纪念。
    (2)妫河的隈曲地望
    《尚书·尧典》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尚书译注》释云:“厘()饬,命令,妫汭,妫河的弯曲处,汭河的弯曲处称汭。”《水经注》说:“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也,有舜井,妫汭(读龟瑞)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经历山下。”把妫汭分作两条河,恐不妥。汉儒马融、皇甫谧等也都说是一条河,清代学者如王夫之、胡渭均力主汭非水名,妫水在现在山西永济县南六十里,源出历山。嫔于虞:“嫔,嫁人为妇叫嫔。虞,舜的姓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蒲州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今永济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厘降二女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未详。’”案“妫州亦冀州城也”。《括地志》又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还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今属山东)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这些记载均说明帝尧接受四岳的建议,确定舜为继位人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都城的西南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修了宫城,使两个女儿在这里与虞舜成家。舜在城外耕种、捕鱼、烧制陶器等,接受尧之二女的考察。蒲州河东地区的历山,源于雷泽历山之名,陶城亦然。妫水,则为潘地的妫水之名带入。往昔史学家未细理时序,将蒲州之历山、陶城、妫水等判定为最早之名,是不妥当的。近年,晋地有的学者将这些地点都考证在今山西运城市所辖之地内,显然是有些偏颇。20059月的山西运城会议,对舜的活动地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晋南、豫东鲁西、湖南零陵、浙江会稽、陕西汉中等5种说法。我们认为:舜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今山东西南与河南东北地区,晋西南是其以后的活动地区。全国舜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曰:不论对于东夷的确切地望有何种说法,但“这些学者都认定虞舜属东夷族是没有分歧的”(《先秦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244)。有的学者认为山西永济张营乡为舜故里,可备一说。
    (3)舜的婚姻遭到家人反对
    李宗侗《古代社会》引林洁明语曰:“《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以女为声。’金文字或不从女。段注:‘虞舜既姓姚,则妫当为舜后之氏,姓统于上,氏别于下。’按古代社会,姓为同一图腾者所共有,氏则为其中分支。舜后居妫汭,因以为氏,此即图腾地域化之结果。”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考证:“他们把妫当成舜居妫汭之姓,或舜之后的姓,都弄错了。虞乃有虞氏部落图腾之姓。妫乃瞽叟之氏,传到瞽叟之子舜、象,则以妫为姓。舜则以姚为氏了。”(143)这些均说明瞽叟认为舜随己姓妫,应成家于潘城(今河北怀来),而舜却成家于河东县,是入姬(或祁)尧家当了女婿,心中大为不满。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文献所说有虞氏舜,“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的原因和由来。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尧的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先来祭祀。所以说,舜是由东夷族融入炎黄族的。”(133)赘婿(今俗语称的上门女婿)是时人和后人最瞧不起的人,也落在了舜的身上,不能不使人想到这又是文人的有意安排,以为舜之后在瞽叟家遭遇作合理解释。
    7舜治东夷有功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九男皆益笃(尧的九个儿子事舜皆惇厚谨敬之义)”。“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读夷)。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义》引《韩非子》云“历山之农相侵畔,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也。以往有的学者认为此考验舜的地方是在蒲州河东县,实为不确。河东是尧都平阳的近郊,也是姬姓部落的基地,不可能发生“侵畔”之事。因此奉尧令去安抚部落的地方仍是舜有威望的濮州。舜在尧的九个儿子跟随下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故城)后,至历山劝东夷之民和睦相处,勤恳务农,受到欢迎,东夷之民互相谦让,不再互争土地。他到雷泽劝民不要争抢水域,渔民听从,互相谦让,各自安心在其湖面捕鱼。他到瓠河流域教民烧制陶器,技艺大为提高,所造陶器的质量变得优良。舜与从人还到他地劝民农耕和制陶。《水经注·济水》云:“泺水出历城县故意城西南,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曰舜井。”《尸子》载:“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耕者凿渎,险则猎者表虎。故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刘勰(读协)《文心雕龙》云:“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矣。”均是称颂舜之德的。《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舜治东夷取得了成功。
    舜的言行不仅得到东夷族民的称赞,而且也得到西邻地区的华夏之民称赞,冀州西北的有虞氏之民、夷人和华人,都纷纷投靠于他,不到一年便形成氏族聚落(成聚),二年形成占据四井之地的邑落,三年形成占据四县地域的“都”,约有今山东菏泽市西南的地域,威望大增。《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云:“罗泌《历山考》曰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今曹、濮间的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明代曾在濮州(今鄄城县)东北50里历山上修建舜帝庙,每年春、秋上戊日祭祀。舜在濮州的三年,还与华夏的部落长或贤人结下了友谊。《尸子》载:“舜事亲养兄(弟之误),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也。”《鲁连子》载:“舜耕于历山而友益(即伯益),陶于河滨而友禹(即大禹)。”鲁西南大汶口晚期和龙山文化也反映出这一带的原始农业、手工业是比较进步的。
    8三次生死考验
    “九子”向帝尧禀报了舜治理东夷的政绩,尧十分满意,令他带二妃回家探望父母,并予以赏赐。
    (1)父母仍不宽容舜
    舜治东夷成功后,奉帝尧命二妃回妫州潘城看望父母和弟妹,不料却仍遭到父母的仇视。《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二女不敢以骄贵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云:“二女不敢以帝女娇慢舜之亲戚。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五帝本纪》又云:“尧乃赐舜衣(即细葛布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释曰:“舜亲自带着新媳妇去看望他父母和弟妹,送给他们礼物,同他们和好如初。他对他们,还是和从前一样的孝顺友爱,并不因富贵就骄傲起来;他的两个妻子也丝毫没有一点贵族姑娘的架子,操持家务,侍奉公婆,全是一个好媳妇的风范。”但瞽叟“一家人看见他们素来讨厌的舜忽然平地升天,又富又贵,一个个嫉妒得咬牙切齿,万分难受”。“尤其是舜的两个美丽的妻子被舜的弟弟垂涎万分,时常想夺过来据为己有。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弟兄死了,各人都可以占有对方的老婆,在这样一种社会风习的诱惑和鼓舞之下,阴险恶毒的象,就总想设下一个什么圈套把哥哥害死,来名正言顺地达到自己的心愿。象的母亲当然没话可说,完全同情儿子的打算;干掉那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讨厌的舜,本来也是自己老早就有的愿望。糊涂的瞽叟呢?对于舜素来没有好感,又羡慕舜的财产,也同意设法干掉他,并吞他的家产。几个人像地洞里的老鼠一样,唧唧哝哝地在家里商量了个通宵,暗害舜的阴谋的圈套就这么定了下来。小妹妹颗手在这场血腥的阴谋里可能并没有直接参加,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但因为嫉妒嫂嫂们的家庭幸福,多少还是抱着一些幸灾乐祸的心情的。”(261262)
    (2)设计谋欲烧死舜
    《中国神话传说》(上册)曰:舜和二妃住在父母家隔壁的新房内,一天舜正在大门外干活,象走过来说:“哥,快收庄稼了,爹叫你明天帮他修理谷仓,早点过来!”舜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象走后,舜向二妃告诉了这件事,二妃说:“千万不能去,他们是要害死你。”舜说:“父母之命,不能不听。”二妃想了一会儿说:“去时一定换身新衣服。”次日,舜穿了一身有飞鸟图案的花衣服去为父亲修理谷仓,父母态度热情,弟象还扛来梯子,拿来工具,扶好梯子让舜爬上去修理,再用泥巴涂抹仓缝。舜上去后,入仓内干活,象偷偷扛走了梯子,父母抱来早已准备好的柴草,点燃起火。舜十分惶恐,急攀上仓顶,见大火已烧着了仓,父母和弟象在下边得意地哈哈大笑说:“上天去见你亲娘吧!”舜哭求,不理,只得张开双臂奋力向下跳,忽然奇事发生了,却像一只大鸟一样飞向了天空,又从天空飞回二妃处(实是舜双手举斗笠而跳,风力护他不死,回到家中),安然无事,象等的密谋失败了。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叟等做了这件伤天害理之事,毫不羞愧,恨未能烧死舜;舜和二妃也不记恨这件事,仍如往日一样,尽心照顾、伺候父母,爱护弟妹。
    (3)欲填井压死舜
    《中国神话传说》(上册)据《史记·五帝本纪》曰:过了一段日子,瞽叟又向舜说:“前些日子爹糊涂,对不起你,爹想再让你帮助我打一口井使用。”舜说:“爹放心,我明天一定过去为你打井!”舜又将此事告诉了二妃,她们说:“上次大火没烧死你,这是又要将你压死在井中。”舜说:“该怎么办?”二妃说:“还是得去,我们给你穿身有龙图案的衣服,套在旧衣里边,遇紧急情况,脱去旧衣就可以了。”次日,舜到父母家时,已准备好了打井工具,瞽叟、象帮助往上吊土筐,后母还准备了食物和开水。打了一天,井深二丈余,已见水,舜正欲喘口气时,不料泥土从井上突然而下,舜急忙脱去旧衣,顿时变成了一条黄龙,潜水而行至附近的另一孔井内(实际上是舜挖了通入另一井的洞)。瞽叟、后母及象高兴极了,一齐到隔壁舜家分财产,妹也跟着去看热闹。象说:“房屋、财产、土地、牛羊等都归父母,我只要琴和两个嫂嫂。”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象不顾嫂嫂们的哭泣,弹琴进行挑戏。妹妹此时看父母、兄象太残忍,害死长兄,又瓜分其家产,霸占嫂嫂,便上去安慰和护卫二妃。正在这时,舜却安然无事地回来了,瞽叟夫妇一时惊呆,象只好厚着脸皮没趣地说:“我正弹琴思念哥哥呢!”舜若无其事地说:“我知道你和爹娘正在想念我啊!”他们没说什么,灰溜溜地离开了舜家。
    (4)欲用酒灌醉舜而杀之
    舜的庶妹叫颗手,又传说叫系或婐手。《路史》注曰:“世传瞽叟与象每欲杀舜,其妹婐手每为之解。”实为经历涂仓廪、穿井两件事后,婐手才站到了哥嫂一边。《说文》十三云:“婐,研制也,从攴,果声;舜女弟名婐首。”一说是舜妹善于绘画而称为婐首。
    瞽叟和象两次设计害死舜的阴谋失败后,更加凶相毕露,便又设计欲以酒将其灌醉,一刀杀死。婐手得知后,立即悄悄告诉了两位嫂嫂。未几,象果然来到哥嫂家说:“弟不懂事,发生的两回事情很对不起哥哥,爹娘准备了些酒菜,为哥压惊,请哥哥明天一定赏脸。”象走后,二妃从箱子里取出一包药给舜说:“一会儿我们去烧热水,你去用狗屎把药和好,放入水中洗个澡,就会化险为夷。”舜照办。次日,舜按时赴宴,酒肉丰满,磨快的板斧也已藏好。象不住地用大碗敬酒,舜皆一饮而尽,从早上喝到中午,几罐酒都已喝光,菜肉也已吃完,瞽叟和象已喝得迷迷糊糊,而舜却毫无醉意,端坐不动,精神焕发,若无喝酒一般,便说声谢谢,遂起身回家。《列女传·有虞二妃》载:“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二女乃与舜药浴豕(),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以此载,“豕”是今日说的猪,应是以猪屎和药,非用狗屎和药洗浴。舜三次死里逃生,不记仇,仍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善待村人,威望更加提高。这三次生死考验的地方,说法不一,应仍是在怀戎家中。《括地志》载:“舜井在妫州怀戎县(今河北怀来县旧怀来城)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井出。”瞽叟的祠庙也在此。
    瞽叟、象三次加害舜的原因除上述者外,还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即华夏与东夷的民族斗争之内因。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瞽叟夫妇和次子象千方百计欲除掉舜,大概因他们是东夷族(指其族源)。舜与黄帝尧的二女通婚,触犯了东夷族的族规,遭全家甚至全氏族的反对和毒害,象也是维护族规的。”他们更担心舜为尧的女婿后,会出卖本部落的利益,故将其视为政敌,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全面观察、分析以上舜的出生和苦难遭遇,以及对其的不一记载,我们可知一个出身微贱的平民,在成为天下共主中的艰难。尤其是一个外姓的舜,要成为华夏集团的“帝”,则更为艰难。他之所以会经历人生的几大磨难,我们一直认为是文人们的杜撰,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说:“舜发于畎亩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能。”这也就是平常所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9试舜五典百官
    帝尧从两个女儿、九个儿子的禀告中,知虞舜确如四岳所说是个有贤德的人,便任命舜为司徒,主理五典,制定度量衡,规范礼仪,划天下为十二州,立刑法,加强部落联盟机构对各地部落的管理。《尸子》云:“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女,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其说虞舜的贤德是正确的,但在时序上却有错乱或颠倒,考察舜的作为是尧二女与九子所进行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1130)云:“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是两位,传说尧是继续他哥哥挚的地位,原来当是兄弟两人担任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了继任的问题,大家都推荐舜,说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人物。舜所在的有虞氏,曾出过不少有贡献的首领,舜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业绩。”所谓舜五典百官,就是尧考验他的从政能力,为让其担任部落联盟副首领做准备;舜则以此天赐良机,顺应尧帝好恶笼络亲己者,打击反对者,以培植自己的核心和势力,为取代尧的天下做准备。
    (1)舜重用八恺和八元
    《史记·五帝本纪》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集解》引贾逵语曰:“恺,和也。”《索隐》引《左传》史克对鲁宣公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仓舒、、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又云:“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有才子”,是指帝颛顼、帝喾的各八个后裔部落长(一说均分别为他们之子),尧帝均未予以任用。《五帝本纪》又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索隐》谓“元、恺各有亲族,故称族也。济,成也,言后代成前代也”;“主土。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恺之中”;“契为司徒,司徒敷五教,则契在八元之数”。禹为颛项后裔,契为帝喾之子。《正义》引《春秋正义》云:“后,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禹度九土之宜,无不以时得其序也”;“杜预云:‘内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数,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概而言之,舜任用华夏族的这16个部落长后,生产发展,社会风气大变,人民安居乐业,四方的夷族也友好相处,天下安宁,尧、舜的威望随之大为提高。不言而喻,这16个部落长对舜更加感恩戴德。
    (2)处罚不称职的部落长
    帝尧时,华夏部落联盟中有四个较为强盛的部落,首领们互相支持,关系密切,在联盟机构中形成一股势力。尧在议事上征询选治理洪水的官员时,他们互相举荐,皆不贤。议事会荐舜为继位人时,他们又表示反对。舜任司徒后,以他们荐任之官不贤为由,进行了处分。《史记·五帝本纪》曰:“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阳奉阴违之义)。四岳举鲧治鸿水,尧曰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江西与湖南北部)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今北京城西南),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今河南嵩县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今甘肃敦煌),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今江苏赣榆县),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三位华夏部落长被流放后,部落依然留在故地,又推选出了新的部落长,和留居的三苗归服于尧。司徒舜在帝尧支持下,流放了势力较大的三位部落首领,又迁作乱的三苗于西方,震慑了不轨的部落,稳定了社会秩序,威望大为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三)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二)  
    10虞舜任副首长
    帝尧考察舜的德行和治理部落联盟的能力后,又考验他在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胆量,以保障华夏民族集团在发展中不致于迷失正确道路和方向。
    (1)接受恶劣环境的考验
    《尚书·尧典》云:“若稽古帝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论衡·乱龙》篇云:“舜以圣德入大麓之野,虎狼不犯,虫蛇不害。”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对此释曰:“舜行走在大山林里,全没一点恐惧,毒蛇见了他远远地逃开,虎豹豺狼见了他也不敢侵害。一会儿,果然暴风雨来了,森林里一片墨黑;又是霹雳,又是闪电,又是倾盆大雨,四周都是像精怪一般披着长发,张开着手臂的大树”,密密麻麻,“简直分不出东西南北的方向。可是勇敢智慧的舜,在这片千奇万变的雷雨交加的森林里行走着,行走着,丝毫也不迷惑。最后,他终于沿着来时的道路,走出了这片山林,见到了在森林外面等候着的那些来考试他的人们”(270),这次严峻的考验同以往一样,舜都得到了相传是天女下凡的二妃之相助,才化险为夷。
    《列女传·有虞二妃》载:“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袁珂先生释曰:“舜在尧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每遇到一种新的考试,都要和他的妻子们商量。到雷雨的山林里去的这件事情,据说也是和他的两个亲爱的妻子商量过的,至于她们怎样帮助他渡过难关,古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能阙疑。推想起来,舜身上或许带有妻子们给他的某种除害的宝物,他因此才能够安然回来。可是他那单独一人进入山林接受考试的勇敢精神,也就实在难能可贵,不由人不佩服了。”(270271)帝尧至此才对源于东夷的舜完全放心了!
    (2)舜代尧摄行天子之职
    从黄帝至帝尧,我们可以看到,部落长的推举虽然是民主制,但一般说,出身于部落长家庭的人或同族的人居多,也比较顺利,帝高阳、帝高辛、帝尧的继位都是如此。既然司马迁说舜也是黄帝的后裔,那么为何在继位的过程中这么艰难呢?可见他不是华夏族的后裔,再次证明他是孟子、周处等所说的“东夷之人”,且又是一个平民的“私生子”。所以虽然有四岳等的举荐,帝尧还是要亲自对他进行各种考验,甚至不惜将两个女儿许于舜为妻,将次妃们生的九个儿子去侍奉,陪伴舜,实际观察舜在家内和社会上的所作所为。舜经历千辛万苦和人为、天灾的考验,帝尧才终于放心和满意,遂任他为副首领,助他处理全部事务。
    《尚书·尧典》记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官之义)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王世舜《尚书译注》(修订本)曰:“先使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动,臣民都能听从这种指导而不违背。然后又让舜总理百官,百官都服从命令,使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又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使诸侯们都能和睦相处。最后使舜进入山麓的森林中,经受风雨的考验,舜在烈风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尧说:‘来吧!舜啊。你谋事周到,提的意见也都十分正确,经过三年的考验,你的确取得不少成绩,你现在可以登上天子的大位了。’舜以为自己的德行尚差,推让不愿就位。”(11)虞舜30岁被举为继承人,先后经历考验达17年,才被任命为副首长,继续接受尧的考察。《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即帝尧在舜任副首领三年(加以前考验的17年,共为20)后,才让舜摄政,代自己处理天下大事。时尧已110岁,舜已70岁。
    舜谦让三次后,接受尧使他摄政行天子职的使命,举行了仪式。《尚书译注·尧典》曰:“正月初一这天,在尧的太庙举行禅让典礼(注:应该是摄政典礼)。舜代尧接受了天子的大命。舜继位(应是摄政)后,便考察了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接着便举行了祭天的大典,把继位之事报告给上帝。然后诚心诚意地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随后聚敛了诸侯的信圭,择定吉月吉日,召见四方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把信圭颁发给他们。这一年的二月,舜到东方进行视察。到了泰山,举行了祭祀泰山的典礼,对于其余的山川,都根据其大小给予不同的祭祀。于是便召见了东方的诸侯,首先根据对天象的观察,使日月的记时,与自然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符,并且统一了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节,和相应的五种信圭,规定了诸侯以红、黑、白三种颜色的丝织物作为朝见时的贡献,卿大夫则以活的羊羔和雁作为朝见时的贡献,士则以一只死雉(野鸡)作为朝见时的贡献。朝见的典礼结束之后,便把诸侯朝见时所贡献的信圭还给诸侯。五月在南方巡行视察,到了衡山(今湖南衡阳市北),像祭祀泰山一样祭祀衡山。八月在西方进行视察,到了华山(今陕西华阴市),他像祭祀泰山一样祭祀华山。十一月,在北方巡行视察,到了恒山(今山西),像祭祀华山一样祭祀恒山。回朝之后,到了尧的太庙,用一头牛作了祭祀。”
    “每隔五年,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行视察。四方诸侯分别在四岳朝见天子(指代帝尧行天子权的舜),向天子报告自己的政绩;天子也认真地考察诸侯的政治得失,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开始划定了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做祭祀之用,并分别作为十二州之镇。同时又疏通河道。在器物上画着五种刑罚的形状,使人民有所儆戒。用流放的办法代替五刑,以示宽大。庶人做官而又有俸禄者,犯了过错,罚以鞭刑。掌管教化的人,使用刑罚时,则用朴刑。犯了过错可以出金赎罪。如果犯了小错,或过错虽大,只是偶一为之,可以赦免;如果犯的罪过较大而不知悔改,便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小心啊!小心啊!在使用刑罚时,可要十分谨慎啊!”以上所说,显然带有三代至战国的色彩。
    (3)再次驱逐和打击反对者
    流放的三个部落长和三苗对帝尧重用异姓舜不满,而对处罚他们的舜更是仇恨,便不断伺机作乱,被人们视为“四凶”。《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指黄帝)有不才子(指其后裔兜),掩义阴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共工氏一般认为是炎帝后裔,此说为东夷少昊之后,疑为重名者)。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听不出好坏话之义),天下谓之梼杌(指禹的父亲鲧)。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正义》云:“兜,混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梼杌也。三苗,饕餮也。《左传》云‘舜臣尧,流四凶,投诸四夷,以御螭魅也’。”《集解》贾逵曰:“四夷之地,去王城四千里。”服虔曰:“螭魅(读离妹)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所谓“四千里外”是距尧都平阳很远之义,非具体里数。兜(混沌)先已被舜流放到崇山(今河南嵩县),这次又将他远徙入苗蛮之地的崇山(今湖南大庸县西南);共工(穷奇)先已被舜流放于幽陵(今北京城西南),此次只将其宣布为“四凶”之一,地方未变,旋即处死;鲧(梼杌)先已被舜流放于羽山,此次亦宣布其罪状而处死;缙云氏的后裔(饕餮)被驱逐到了括州缙云县(今属浙江)。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上册)云:“从这里可以看出,新的部落联盟已经开始融合成华夏族,而把他们敌对的氏族部落斥为‘凶族’了。”(13)田继周《先秦民族史》云:“这些记载,表面上看,舜能除恶任善,实际上则反映着部落之间的关系。”“团结了友好部落,战胜了敌对部落”(131),为其继帝位铺平了道路。
    11舜终于继帝位
    关于舜的继位,历有“禅让”、“夺取”两种说法。
    (1)帝尧禅让于舜之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孟子·万章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今陕西潼关以东的黄河段)之南(今山东鄄城县西北一带)。天下诸侯朝觐者,不至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至尧之子而至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司马迁据此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下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不乐之义);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按此载,帝尧应是118岁才病逝。《集解》刘熙曰:“天子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都是说,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舜之德高,当之无愧也。田继周《先秦民族史》认为文献所载,“这就是我国广泛和长期流传的‘禅让’说的一个‘实例’”(127)。徐中舒《先秦史论集》云:“在《论语》里关于尧舜的事很简略,《左传》也是一样,这是比较原始的传说,就是当时有一个禅让或推选的共同基础。在私有制和传子局面产生以前,禅让或推选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可以在少数民族史中得到例证。”(20)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云:“舜在较早的传说材料中主要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他很可能就是以东夷部落长的身份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长的。”(8)我们认为,在贫富分化、阶级、特权已产生的帝尧时期,禅让(即舜是和平登上帝位)是不可能的,必然有斗争相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云:“由于舜的活动地区(鲁西南与豫东北)与尧的活动地区非常接近,甚至有共同领域,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致舜‘即天子位’一说受尧‘禅让’,一说舜以暴力夺取尧位而代之。”(38)
    2)舜以暴力夺取帝位之说
    虞舜从摄政到登上帝位的另一说是尧被逼让位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1)认为,舜和尧争夺帝位的斗争从舜任副首领以前就开始了,之后日渐激烈。“这种变化也反映到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内部来。在表面和协一致的议事会内部,争夺首领地位的斗争开始了。例如尧在位的时候,多听信四岳的意见,甚至让共工和兜部落参加会议,而舜信用的,除伯夷是个管祭祀的空头职务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夷人氏族部落首领。特别是‘八元’和‘八恺’,‘尧不能举’,舜则举而委以重任。在所谓四‘凶族’中,除少皛氏的不才子穷奇外,浑沌即兜,梼杌为鲧,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他们全被舜加以罪名而赶跑了”,“结果”是“尧向舜屈服了”(131132)。这就是说,帝尧让舜摄政而行施天子大权是被逼无奈的。尧非禅让,而是舜以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韩非子·外储》云:“舜逼尧。”《古本竹书纪年》亦载:“舜囚尧于平阳(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取之帝位。”又云:“舜囚尧,复偃塞(囚闭之义)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对舜在平阳囚闭尧、夺帝位后,又将尧远闭于故都之事作了详细的记载,指出了尧、丹朱囚禁的具体地方:“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今山东鄄城县东北的故尧城),《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案:“濮州北临漯,大川也。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贡》‘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处也。”濮州是尧未继位前的迁居地,农耕和烧制陶器之地,继位后在此筑离宫、修城池,巡狩时常住于此。舜“摄政”后,丹朱等又争权,尧倾向于其子,才发生囚闭尧而夺权的暴力事件。不言而喻,舜从此掌权,迁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以摆脱旧势力的束缚。丹朱囚闭一段时间后,表示归服,舜恢复其自由,仍到丹渊(今河南淅川县丹水之北)为“诸侯”(部落长)。帝尧则至去世,一直住在尧城,未能再回到平阳。这也就是尧陵不在平阳而在“故尧城”的原因。《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徐广曰:“尧在位九十八年。”骃案:“《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刘向曰‘尧葬济阴,丘垅皆小’。《吕氏春秋》‘尧葬谷林’。皇甫谧曰‘谷林即阳城。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正义》皇甫谧云:“尧即位九十八年,通舜摄政二十八年也,凡年百一十七岁。”孔安国云:“尧寿百一十六岁。”应以尧寿118岁为确。因尧20岁登帝位,在位98年,相加是118年,非116年或117年。《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今山东鄄城县北旧雷泽县城)西三里。”郭缘生《述征记》云:“城阳县东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平阳的尧陵当为后人所修的纪念性陵。山西霍州市霍山的尧陵亦然。当代临汾的尧陵较大。
    帝尧去世后,按礼制是舜和丹朱等都要为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按禅让制,本该是舜避于他地,让丹朱继位。但因舜已行施“摄政”权八年,已成了实际上的“帝”,天下归心,丹朱知已无什么资格可以继位,故他先避于别地而让舜。《竹书纪年》就云:“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位。”“房陵”为今湖北省房县,丹朱不可能避得那么远。《路史·国名纪丁》云:“房,朱封防也。”“今蔡之遂平(今河南遂平县)西南四十()吴房故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释曰:“盖房与防音同通用。丹朱初封于防,当在安阳(今河南南安阳市)之防水防()陵,决不至于远到遂平。”(75)此说是正确的,不过,这不是丹朱的初封地。可见舜的继位,斗争是很激烈的。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云:“这场争位的斗争,是东夷族与炎黄族争夺中原肥沃地区的统治地位的政治斗争,最后以舜为首的东夷族获得胜利。”(173)
    帝尧传位于舜所存在的两种相反说法,究竟哪一种正确或更接近史实呢?王玉哲《中华远古史》说:“我们认出两种说法同时并存的事实,正是由‘传贤’制转为‘传子’制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两种对立的传说,可能都有几分事实根据。”“民主选举的旧传统‘禅让’制虽然仍在执行,但是,这些酋长都已经视其职位为私有,都想给自己的儿子”,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斗争。从炎帝榆罔在存亡关头让轩辕摄政,形势稳定后欲收回帝权看,帝尧在继位人发生危机时接受四岳意见,选取了舜,摄政后,尧也欲收帝权,二者有些相似。摄政的本质是为保自己的天下,禅让则是要把自己的天下交于异姓人,斗争就不可避免。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发生了流血争帝战争,姬姓帝尧与虞姓舜发生了“政变式”的帝位之争,实质是部落或民族之间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可见禅让是发生在异姓交替间的事情,传统的民主选举制与传位于子的斗争相交织。
    12帝舜加强管理
    帝舜同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一样,登上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高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充实联盟机构,加强管理。《尚书·尧典》译注云:“当舜摄理政务二十八年的时候,帝尧便死去了。百官和人民好像死去父母一样的悲痛,在三年中,全国上下不奏音乐。守丧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了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家大事,开明堂的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舜对十二州的君长叹息着说:‘只有衣食才是人民的根本啊!因而重要的是在于颁布历法。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并顺从他们的意志去处理政务。德行厚,才能取信于人,才能使政务达到至善的地步;拒绝任用那些花言巧语的人,边远地区的民族,才能都对你表示臣服。’”接着,帝舜就开始调整或任命部落联盟机构的管理人员。
    舜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有谁能够奋发努力,以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能够主持政务率领百官,并帮助百官使他们遵循大法行事呢?”大家都说:“伯禹担任司空,工作做得很好。”舜说:“好吧!禹啊,你治理水土很有功劳,希望你再努力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吧!”禹行礼拜谢,并且谦逊地辞让由弃、契和皋陶来担任这项职务。舜说:“你的态度很好,不过这项职务还是让你去担任吧!”舜说:“弃啊!现在人民苦于没有饭吃,你担任后稷这项职务,教导人民种植庄稼吧!”“契啊!现在人民很不友好,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不能恭顺,你担任司徒这种官职,对他们进行五常教育,推行这些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宽厚的原则。”“皋陶啊!外来部族,时常来侵犯我们,他们在我国境内到处为非作歹,抢夺人民的财产。望你担任法官,根据犯人罪情的大小使用五种刑罚。罪情大者,便带到原野上行刑;罪情轻者,可分别带到市、朝内行刑。把他们的罪情彰示出来,使人有所儆戒。或者为了表示宽大,也可以用流放来代替。流放也要根据罪情大小分为五种,把犯人放居在远近不同的处所,这些地方可在九州之外,四海之内,并分作三等以区别其远近。只有明察案情,处理得当,人民才会信服。”三人拜谢受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四)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二)  
    总领百官的大臣及后稷、司徒、理三职任命后,舜说:“谁来担任百工这项职务?”大家都说:“还是让垂来担任吧!”舜说:“好吧!垂啊,你来担任百工的职务吧!”垂行礼拜谢,并表示谦让,让殳、斨和伯与来担任这项职务。舜说:“好吧!让他们也和你一起去担任这项职务吧!”垂,是帝舜之子义均(封于商后又称商均)的誉称。
    舜说:“谁能替我掌管山林川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让益来担任这项职务吧!”舜说:“好吧!益啊,你来担任我的虞官吧!()益叩头拜谢,并谦逊地表示把这项职务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好吧!让他们和你一起去负责这项工作吧!”
    舜说:“四方诸侯之长啊!有谁能替我主持三礼?”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好吧!伯夷,你来担任祭祀鬼神的职务吧!一早一晚都要恭敬地去祭祀鬼神;祭祀的陈辞,要正直而清明。”伯夷叩头拜谢,谦逊地要把这种职务让给夔和龙。舜说:“好吧!还是让你去担任这项职务吧,可要恭敬啊!”舜说:“夔啊!命令你担任乐舞,去教导那年青人。要把他们教导得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性情刚正而不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则是借助语言把这种感情咏唱出来,歌唱的声音既要根据思想感情,也要符合音律。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和谐地演奏,不要弄乱了相互间的伦次,让神人听了都感到快乐与和谐。”夔说:“好啊!让我们敲着石磐,奏起乐来,让那些无知无识的群兽都感动得跳起舞来吧!”舜说:“龙啊!我非常讨厌那种说坏话和阳奉阴违的人,因为这种人常以一些错误的话使我的民众震惊。命令你负责纳言的官职,一早一晚,或代我发布命令,或向我回报下面意见,都必须忠诚老实。”
    舜民主地任命官员后,又语重心长地嘱咐说:“唉!你们二十二人,都要恭敬地对待自己的职务,时刻想着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帮助上天治理臣民,每隔三年,就要检查一下你们的政绩。经过检查,凡是有功的人,便用提拔的办法来表彰他;凡是有过错的人,便用罢免的办法来惩罚他。”经过这些整顿,许多工作都振兴起来了,并把三苗流放到边远地方。我们认为此载虽有后世之说,但非后人杜撰。
    《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是据《尚书·尧典》编写的,大同小异。不过,它明确指出: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帝舜则予以了明确分工,或提升了他们的职务,说明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和具体了。正如田继周《先秦民族史》所说:“《舜典》和《史记》所书的这些‘官吏’,虽然是后人记录的,却不是没有根据的。不管当时这些‘官称’是否存在,但这些方面的具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是一定存在的。”至于这些“具体人物,他们既是舜下的‘官称’分掌各种事务,又是与舜同时存在的各部落或部落集团的首领,只是舜在他们中间具有最高的威望和掌有最大的权力。从这些情况看来,舜所代表的时代,虽然和尧一样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但已经在跨入阶级社会了,政治组织也具有了相当多的国家形态的成分”,“五帝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晚期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131132)。
    13以明德治天下
    帝舜在民主基础上任命各个方面的管理人员后,思虑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如何继承尧的传统,以明德治理天下臣民。
    (1)民主讨论治理天下大事
    《尚书·皋陶谟》虽有后人的润色成分,但也在字里行间反映出了舜、禹、皋陶议论以尧德治天下的情况。《尚书译注》曰:“传说皋陶和禹在帝舜面前,讨论过治理国家的事情。皋陶说:‘相信并按照先王的道德处理政务,这样就能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也就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了。’禹说:‘对啊!如何才能这样呢?’皋陶说:‘应当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在提高品德修养的时候,应当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同族的人,使他们也贤明起来,努力辅佐你治理国家,由近及远,先从自身做起。’禹非常佩服这种高明的见解,说:‘对啊’!”即皋陶首先提出了“按先王道德”办事,臣子们应加强自身修养两项准则。
    皋陶说:“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在于把臣民治理好。”禹发问后,皋陶针对“修身”和“知人”又提出了“九德”:“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虽有才干,但办事仍不马虎疏忽;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又善良。”皋陶认为这“九德”既是修身的准则,也是知人善任的准则。接着,皋陶又提出了臣子和部落长不能“产生私欲而贪图享受,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的要求,希望臣民都要用“五常”、“五礼”、“五刑”约束自己。他还强调说:“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都是从民众中间听取和观察的;上天表彰好人,惩罚坏人,也是依据民众的意见来表彰和惩罚的。上天和下民之间是互相通达的。因此,只有恭敬地处理政务,才能保持住国土。”“我的话都是顺从天意,是一定可以实行的。”
    此处皋陶所说的尊先王、修身、知人、安民、大公无私、遵守社会公德等六点意见,大多是后世人的假托,带有浓厚的儒家之理想治国色彩,尧舜时代的“治国”思想还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军事民主制时期君臣(首长与管理人员)的和谐关系,他们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的品德和作风。
    《尚书·皋陶谟》的后半部分,记述了帝舜和禹的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互相严格要求,上下一心治天下的对话;舜申述了处罚丹朱与征伐三苗的理由;议事毕后君臣欢歌的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尚书译注》描绘结束的场景说:“百官互相信任,和睦团结。舜因而作歌道:‘努力地按照上帝的命令行事,时时事事都要小心谨慎。’又歌唱道:‘大臣们从内心里乐意办好政务,国王的事业就会振兴起来啊,百官也就会振作啊。’皋陶叩头行礼,接着便发表意见说:‘应该把国君的教导记在心里啊!国王处处作为臣民的表率,百事就会振兴起来。谨慎地对待自己立下的法度,对于法度可要恭敬啊!不断地检查自己,事业就会获得成功,可要恭敬啊!’于是又继续歌唱道:‘国王圣明啊,大臣贤能啊,诸事安宁啊。’又歌唱道:‘国王把精力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大臣们懈怠下来,政务必定要办坏。’舜行礼答谢说:‘对啊!望你们恭谨地各行其职吧!(乐官)夔说:‘演奏起玉磬、搏拊、琴瑟以作为歌咏的配乐吧!’先王的灵魂来到了,贵宾们也都就位了,诸侯国君都走上礼堂,互相推让着坐下了。堂下吹起竹制乐器,敲起大鼓和小鼓,击其以作为演奏的开始,击起敔作为演奏的结束。笙和大钟分别在堂下更换着演奏,鸟兽都轻盈地跳起舞来;萧韶的音乐演奏了九次,凤凰便成对地飞起来。夔说:‘啊!让我敲着石磐,奏起乐来,让那些无知无识的群兽都感动得跳起舞来吧!”君臣的团结和谐,万民的欢乐,共咏尧舜之德,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华夏部落联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太平。
    (2)帝舜治天下取得成功
    帝舜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等后裔部落一视同仁,贤者均予以重用,使部落联盟更加巩固,来自不同地区的诸侯百姓更加团结,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帝尧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禹受命后,治理洪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云:分管联盟机构各种事务的“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今越南北部一带,发为户之误),西戎、析支、渠搜、氐、羌(今甘肃与青海一带),北山戎、发、息慎(今内蒙古南境),东长、岛夷(今韩国与朝鲜,日本),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在四海之内安定祥和的景象下,帝舜又提倡和创制乐舞,丰富人民娱乐生活,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音乐与政治相通,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是衡量政治、帝王清明的一个标准,故从黄帝至舜都特别重视以音乐宣扬其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1: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舜的明德篇(节选)(五)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二)  
    《吕氏春秋·古乐》载:“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以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其义是说:“舜为帝后,令延改造乐器。延就在瞽叟(舜之父)于尧时创制十五弦瑟的基础上,增加了八根弦,制成了二十三弦瑟。舜还让质研习《九招》、《六列》、《六英》,用以彰明天帝的明德。”《尚书大传》记载帝舜还将象征明德之乐推广于天下:“维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坛四奥,沉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乐正定乐名,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东岳(今山东泰山)阳伯之乐舞侏离,其歌音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鼓哉,其声比大谣,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又称霍太山,岳山,在今山西霍州市),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舞谩,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义伯之乐舞将阳,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千;秋祀柳谷华山(今陕西华阴市),贡两伯之乐焉,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今北京)弘山祀,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乐舞齐落,歌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归,格于祢祖(巡狩归来后祭祀尧庙之义),用特(祭品为一头牛之义),五载一巡狩,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乐者,人性之所自有也,故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性情;因论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著其素蔟以为八,此八伯之事也,分定于五,此五岳之事也。五音,天音也;八声,天化也;七始,天统也。”
    上述可知帝舜的政治改革和教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颂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云:“可见舜时的规章制度,政治设施,行政组织已很完备。他花了数十年的精力去改革部落氏族制度,制造了一些为人民必需的用品器具,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生活水平,团结了松散的部落,打败了四邻的强悍部落,开拓了广阔的疆土,继承了帝尧时期所建立的不巩固的由部落大联盟过渡到国家的事业,大大地完善了国家机制,使中国第一个国家模型得以巩固和发展。”(177)这一评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3)帝舜正确对待至亲
    帝舜在处理联盟机构重大问题的同时,又正确地处理家事,善待父母和弟象。《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湖南省宁远县),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上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鼻墟,象所封也。”对此说,古今学者都认为不可信,象封不到那样遥远的地区。虞舜为帝后,其父母已年迈,仍住在潘城(今河北怀来县旧怀来城),悔过而与舜和解,舜封象于父母不太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双亲。《路史·国名纪》云:汉武帝封象氏侯。韦昭注:巨鹿县。《国名纪丁》载:“象城,汉县属巨鹿,今赵之临城昭庆镇西北,古象城。赵记:舜弟象居,故仁寿以广阿为象城,乐史引《左传》:舜弟所封。”即舜封弟象于今河北临城县,湖南道县则是象的后裔迁居地,时代较晚。
    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是舜生死与共的贤内助,始终互敬互爱,娥皇没有生育,女英生子商均。尧的不知姓名之九子,在舜接受考察时相伴友善,对虞舜照顾周到,态度诚恳,舜为帝后,任他们为大小不同职务的管理人员。
    尧的嫡长子丹朱,曾与舜争帝位,舜为帝后,仍保持丹朱为“丹渊侯”(在今河南淅川县)之位。丹朱傲慢,对舜为帝内心不服,便与三苗、兜余民相勾结,反对舜的政权。丹朱又生活腐化,爱游名山大川,不爱护百姓。他还和兜族人联姻,扩大自己的势力。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云:“尧的帝位不能传给丹朱”,“也不是丹朱、商均等都是十恶不赦的儿子,事实上是氏族评议会不能再举丹朱、商均,而丹朱、商均嫁到别的氏族作女婿了”(85)。《汉书·律历志》云:帝尧“使子朱处丹渊为诸侯”。《太平御览》卷七十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号曰丹朱。”是说尧时丹朱已成为丹渊的氏族部落长,舜时依然在此。后来,丹朱和兜联合反叛,被杀。《尚书·皋陶谟》记载帝舜曰(译文):“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丹朱只知道怠情游玩,他的行为放纵轻浮,不分昼夜使人用船在浅水中推他游玩。在家内更是纵情声色,奢靡腐化。因此,我严厉地惩罚了他,灭绝了他的后代,使其父子不得相继;为了警戒别人,我不能迁就这种恶劣的行为。”《庄子·盗跖》云:“丹朱与南蛮旋举叛旗,尧乃战于丹水之浦,人因谓尧杀长子。”尧去世后,丹朱仍在,实为舜以帝尧的名义征伐丹朱,将其处死。《山海经·海内南经》郭璞注:“今丹阳复有丹朱冢也。”即丹朱被杀,葬于此(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他和兜的后裔和族人败后南逃,仍以“丹朱”或“兜”为号,形成江南不少地方都有丹朱、兜的遗迹。
    (4)以仁德对待四方之民
    舜以自己长期养成的品德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国”土也更为扩大。《吕氏春秋·慎人》云(译文):“舜遇到尧,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舜耕种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是一样的。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带领自己的下属种五谷,捕鱼鳖,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他在有利时机的时候,即位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赞誉他,男男女女都非常高兴,没有不爱戴喜欢的。舜亲自作诗说:‘普天之下,无处不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无人不是王的臣民。’用以表明自己全都占有了。全都占有了,他的贤德并没有增加;全都没有占有,他的贤德并没有减损。”《尸子》云:“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调于玉烛,息于水风,食与膏火,饮于醴泉。”《管子》云:“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始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温恶不服,而天下化之。”二者之义是说,舜为天子后,仍与百姓同甘共苦,勤劳节俭,励精图治,深受人民爱戴。《新书》记载舜说自己的治理天下方法是:“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为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谓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谓爱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民,而见贵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谕教,唯以敬也。故以明道为忠,必服之。”即以“明德”、“忠信”善待天下之民。2005年第2期《先秦史研究动态》云:“尧舜禹都处于部落联盟向王朝的过渡时期”,“舜作为五帝中最后一位,是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时期,舜帝‘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和谐尽孝’,而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即以‘孝悌’为根本,说明了春秋儒家把虞舜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舜帝是道德文明的鼻祖,虞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26)。这一评论是正确而公允的。
    对待苗蛮,《吕氏春秋·召类》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舜为帝后,对待不轨的四夷,也采取了以安抚为主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云:舜“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淮南子·齐俗训》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吕氏春秋·尚德》云:“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尚书·舜典》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帝庸作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这就是说,帝舜以德信赢得了华夏和四夷人民的拥戴,天下呈现出一派大治和康乐的欢乐气氛。好些行为不端的人,也慢慢改邪归正了。
    14帝舜南巡病逝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今山西临汾市)是也。潘,今妫州城(今河北涿鹿县境内,舜都)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是也。”又云:“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潘是舜未为帝时的住城,平阳是舜即位之地,蒲阪是舜迁居的都城。帝舜在蒲阪宫城主持联盟议事机构长达37年,为华夏部落联盟和天下先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五大民族集团”的融合和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文献记载和考古文化看,尧舜时代已经有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的正式称谓。“三皇”时代的传说人物,以地域和血脉之故,也被称为华夏族的祖先。他们的后裔到“五帝”时代,有的已迁居于“四夷”地区,或在融合中成为“四夷”的祖先,因而“三皇”时代的传说人物也被“四夷”奉为祖先。“五帝”的后裔,自然也被“四夷”奉为祖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又向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山西永济修建舜都广场和塑像,是正确的。
    (1)年迈的帝舜南巡而病逝
    帝舜高寿,年约107岁时还到南方巡视。其原因一说是征伐逃往南方的三苗,二说是为禹所逼,三说是巡察民情,安抚南方各族百姓,应以后说为是。目前学者对帝舜南巡一事,有肯定、否定两种说法,应以前者为是。舜在大臣陪同与武士护卫下渡过黄河后,经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宛(今河南省南阳)、江汉(今湖北省北部)、夷陵(今湖北武汉),至巴陵(今湖南岳阳),一路体察民情和采风。《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泰族训》载:“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载:“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春秋繁露》云:“舜时,民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章太炎《古经札记·舜歌南风解》云:“舜南巡苍梧(今湖南宁远九疑山),地本属楚,其歌南风,盖即在南巡时,阙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湘君》、《湘夫人》等篇,既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之后,舜一行继续南行,到达零陵(今湖南宁远),又巡视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太平寰宇记》卷九八《明州》云:“古舜后,为余姚之墟。”这皆为舜后裔所修的纪念性遗迹。帝舜在巡狩余姚后,又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祭祀诸神,体察民情。《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葬于九疑,民思之,立祠曰望陵祠。”帝舜北返至零陵而病逝。九疑山,又写作九嶷山(下同)。
    (2)帝舜葬地等问题简述
    关于帝舜的葬地,一般认为是在零陵九嶷山。《尚书·舜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以此载,帝舜长寿达110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此说中,帝舜的寿命也是110岁。可见“三皇”“五帝”时期,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后世,但因那时生态环境好,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之事少,人们心情舒畅,故他们均有100岁以上的寿命。《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象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或曰二妃葬衡山’。”《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郡下云:“营道,南有九疑山,营浦。”刘昭注:舜之所葬。《营阳郡记》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营浦)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水经注·湘水》云:“营水出营阳今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葬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方舆胜览》云九疑山“亦名苍梧山,其山有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九峰,又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且从夏代以来就不断祭祀舜陵(亦称永陵),古今学者也多认为帝舜葬于九疑山。改革开放后,永州市、宁远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团体出资,将舜帝祠庙、陵等修葺一新,已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景区。永州市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舜帝文化节,在2000年成立了永州中华舜文化研究会。
    舜的葬地还有三说。《孟子·离娄下》云:舜“卒于鸣条”。《吕氏春秋》云:舜葬于纪城九疑山下。孟子所说的“鸣条”,一说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近年有的学者考证在运城市区北)鸣条陌;一说是在陈留(河南开封市东)平邱鸣条亭;郭沫若先生认为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吕不韦说的“纪城九疑山”,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海州镇。宋代罗苹、明代顾炎武、清代王夫之等学者,认为鸣条、纪市皆在安邑。田继周先生《先秦民族史》说:“鸣条不会在山西夏县地区,在河南东北地区可能比较接近事实。”(130)按其言下之意,当是同意郭老的河南封丘东之说。还有一说是帝舜葬于今山西霍州市的霍山。《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霍山。据《先秦史研究会动态》2005年第2期报道,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北10公里处的鸣条岗西端有舜帝陵庙。据古县志和庙内碑刻记载,墓冢始于禹时,庙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现存建筑为元明清历代建筑。原占地150亩,分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从20007月至今,经大力维修和扩建,陵园占地达1700亩,已成为集元明清殿堂建筑风格与休闲娱乐、园林景点为一体的大型景区。成立了虞舜文化研究会,2003年、2004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虞舜文化旅游节,陵庙已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学者考证江南苍梧系冀州苍梧之误,在今山西运城市,因而舜陵亦在此。我们赞同司马迁的舜葬“苍梧之野”之说。其理由正如《湖南文征》卷三四《考三》载萧智湖《舜陵考》云:“古文《家语》孔子曰:舜陟方岳死于苍梧而葬焉。《礼·檀弓》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离骚》特及苍梧九疑曰:就重华而陈词。朱子注亦曰九嶷舜所葬也。史鉴《纲目》秦始皇巡行云梦,望祀舜于九嶷。古志三代祀舜于大阳溪,秦汉建祠玉琯岩前,大阳距九嶷三十里,庙今曰白鹤观,玉琯岩在舜源峰左,龟跌文础现存,载考《山海经》、《史记》、《风俗通》、《淮南子》、《皇览》、《世纪》、《舆地考》、《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十三经》古注、《国语》、《汉书》、《汉纪》各注舜葬苍梧九嶷无异词”也。这就是说在舜陵的四处九个地点中,“九嶷山”的记载最多,祭祀活动开始得较早(夏代),春秋已有冢,证据也最为充足,因而是可以确定为舜帝陵。墓在今湖南宁远县。晋南是舜被举为副酋长后的活动中心地,又多认为尧舜都城在今襄汾陶寺遗址处,故春秋末在今运城修陵纪念(禹时不可能有冢)是可信的。湖南永州市宁远的舜陵,也当为春秋末筑,春秋前不可能有陵。目前运城舜陵的规模最大。
    在这里我们还要说的是:帝舜同其他古帝一样,流传的故事和遗迹相当多,从今日欣欣向荣的旅游历史文化事业而论,全国各地人民纷纷纪念“三皇”、“五帝”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庆贺的。就舜陵而言,除宁远、运城的舜陵外,山西夏县或霍州市亦可以修建,河南封丘、开封,江苏连云港市等地也可以修建。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兴旺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华儿女不忘祖先优良传统的大发扬之标志。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在对待传说人物上,要把历史研究的学术观点同旅游文化(含商业炒作历史文化)区别开来。学术观点不同,可以争论;旅游文化,则不必争论,应互相理解和宽容,以保障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振兴中华经济形势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和巩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3)帝舜妃子与女儿的传说遗迹
    由于舜南巡病逝而葬于苍梧,所以湘地便有了不少舜妃们的传说故事和遗迹。《尚书·尧典》云:“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博物志·史补》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群芳谱》云:“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毛泽东主席1961年《七律·答友人》诗云: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其中就引用了舜帝妃与湘妃的故事。《水经注·湘水》云:“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楚辞·九歌》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对这些记载释曰:“舜晚年时候,到南方各个地方去巡视,不幸中途死在苍梧之野,噩耗传来,全国人民都像死爹妈一样的悲哀。尤其是他的两个曾经和他共患难的妻子,听到不幸的消息,悲恸得连肝肠都快断裂了。她们马上坐了车和船奔丧到南方去,路上看见异乡风物,止不住伤心地哭泣,眼泪像泉水般地奔涌。这些伤心的眼泪,洒在南方的竹林上,竹林上便通挂着她们的斑斑点点的泪痕,所以以后南方便有了斑竹又叫‘湘妃竹’的这一种竹。当她们走到湘水,不幸风波大起,弄翻了船。她们就遗恨地淹死在江中,成了湘水的神灵。”今湖南岳阳洞庭湖畔有君山(又称湘山),有湘妃墓和碑,还有斑竹,已开发为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袁珂先生又释云:“当她们心境和悦的时候,就在秋风袅袅、木叶飘落的光景中,出来在浅滩上徐徐地巡回,远远就可以看见她们那令人惆怅的美丽的眼睛的闪耀。但倘使遇到心境不好,惹起了从前的悲恨的时候,她们进出江水,定就会伴随着猛烈的风,狂暴的雨,而且在风雨中,还有许多形状像人的怪神,站在蛇上,左手右手握着蛇,腾跃在浪涛之上;一群群怪()鸟也趁机会出来在雾雨昏蒙的天空中乱飞乱叫。我们可以想见这情景是多么的愁惨和惊心啊!”(272)岳阳市湘阴县还有湘妃陵(今名黄陵)庙等。可以说,湘妃故事已家喻户晓。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二妃究竟到过湘地吗?
    《礼记》云:“舜葬苍梧,二妃不从。”《礼记·檀弓》云:“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即其三妃均未和舜葬在一起。史载:娥皇墓在陈仓(今陕西宝鸡金台区),女英墓在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登北氏墓在黄陵(今湖南湘阴县)。《帝王世纪》云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路史·发挥》云舜的诸子散居各地,“其之巴陵(今岳阳)者,登北氏,盖从之,故其墓在于巴陵”。帝之三妃中“惟登北氏后徙巴陵,则其二女理应在焉,故得为湘之神”。《路史·余论》云:“岳之黄陵,登北氏之墓也,湘之二女,虞帝子也,历世以为尧女舜妃者,由秦博士之妄对始。登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登北氏之出也,一曰霄明,一曰烛光,见诸《汲简》、皇甫氏之《世纪》。《山海经》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者也,若《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则又洞庭山之神尔。而罗含、度尚之徒,遽断以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而以黄陵为二妃之墓。郑玄、张华、郦道元辈,且谓大舜南巡,二妃从征,溺死湘江,厥妄甚矣”,“然则湘祠为虞帝之二女,复何疑邪!沈存中云:陟方之时,二妃皆百余岁,岂得俱存”。可见只是舜的三妃登北氏及其两个女儿到了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遗迹的故事和主人也是她们。但昔日流传故事已久,地方官员、百姓相信,早已开辟为旅游景区,自然是应保持下去的,我们不可以历史研究的学术观点去否定历史文化的载体,至于帝舜禅让于禹之事在下一章中叙述。
    (《华夏始祖尧舜禹时代》,三秦出版社,2007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16:35 , Processed in 0.1282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