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0|回复: 0

童壮觅新处叟嬷守家门 铁匠沟古宅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1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7 1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壮觅新处叟嬷守家门 铁匠沟古宅何去何从

    2014年12月06日 09:10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刘胜萍










    原标题:童壮觅新处叟嬷守家门图文:铁匠沟古宅何去何从
    图为:颓废的吊脚楼
    图为:村里仅有40名留守老人
    铁匠沟
    铁匠沟坐落于来凤县革勒车乡鼓架山村的半山坡上,聚居于此的50多户村民98%以上是姚氏家族。其祖先系贵州人姚氏,300多年前逃荒至此,繁衍生息。
    现存民国时期老宅7栋,余下近30栋虽仅30年光阴,却已破损不堪。现居于此的仅40名60多岁以上的老人。
    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铁匠沟300年演义
    革勒车乡是湖北唯一一个用土家语命名的乡镇。
    革勒车,土家语为“凶猛的河”之意。此处,由北向南有革勒车河水系,由西而过有高山申溪河水系和若干季节性小溪,多水汇入革勒车河,使革勒车集镇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之势。每当山洪暴发,水急浪高,这条“凶猛的河”如猛兽险恶,故而得名。
    铁匠沟坐落在革勒车西部鼓架山村一个沟壑的半山坡上,四周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其中一南北向冲沟将其一分为二。东名瓦厂坪,西为大院坝,东西二宅基一沟相隔,约50米有余。
    姚姓是铁匠沟的大户。据传,姚氏先祖曾是贵州享誉一方的铁匠,因生活所迫,从贵州铜仁府逃荒至革勒车,见此地山高林密,农户家刀斧甚少,便拣矿筑炉,打些铁具家什营生,随后与当地土家姑娘结百年之好,安居生根。“铁匠沟”由此得名。
    时光荏苒。300年的铁匠沟已成记忆,姚铁匠的手艺早已失传。如今,铁匠沟不见铁炉踪迹,却有青石砌成的石圈,打米的石碓、石磨,石碾。
    64岁的姚友明说,铁匠沟屋前山后全是上好的竹林,好多年以前,先祖就改粗活为细活,改行做了篾匠,姚记篾活成了当地叫得响的名号。咱们这里姚家,人人都有一手家传的篾匠活,筛子、箩筐、簸箕,竹椅还有一些工艺品,只要一落姚家人的眼,就能编得惟妙惟肖而且结实耐用。
    铁匠沟保护落点何处
    城里有霾,山里有雾。
    铁匠沟在满目雾水中与我们擦肩而过。踅回,细寻。车子停在路边,我们终于找到一个路口,从近40度的山坡步行而下。
    碎石子的路,一顺溜的坡,我们尽力控制下行漂移的平衡。一路拨树撩竹,上了一栋房子的屋顶。那是一幢倚山而建的楼顶平台。眼下青瓦木楼,层层叠落,或二三栋建筑在同一墩基,或一栋房子独立在一墩基呈台阶式向上延伸。寨脚寨顶,树竹婆娑,确有“青山环顾叠嶂里,星点人家半山中”之境。
    穿小路,进弄堂,无鸡犬之声。独有姚友明一家甚是热闹,儿子媳妇偕孙儿从城里回家,婆婆在厨房做“马打滚”,细观,就是常见的糯米汤圆,只是煮熟后,在碾碎的黄豆粉里滚一滚再送到嘴中,当地人称“马打滚”。
    姚友明前几年从教育战线退休后,就隐于深山老家,见有客到,甚是欣喜。“这里有姚氏祖先开凿的古井,这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坝子,这是民国时期的木榨油房原址。过了这沟,那边就是大院坝。”
    绕沟,穿过麻原坡长满蓬草的小路,进大院坝,30栋古宅几乎在同一高度和同一平面相互独立地在墩基上延伸,农舍之间土路相连,穿行其间,少有村民,多见风蚀坍塌之屋。在墩台后院,67岁的姚友强趴在屋顶上,正帮65岁的姚学梦拣瓦,“雨漏子太多了,趁着天好,帮他拣了好过冬”。
    姚友强曾是村委会干部,说起现实的冷清,痛心地说:“铁匠沟两个院子原住有200多号人,现在只有40人了。青壮年出去打工,小娃跟着进城,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舍不得老家的老头老太婆。房子没人住,村里自然没有人气,再过几年,这房子都得塌了。”
    衰败的老宅传与谁
    姚学梦的子女在打工的城里置了房,姚友强的子女也在镇上做了房,姚友明的子女在县城就业,逢年过节也难得回来一趟。
    姚友强说,村里的房子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所建,虽只30年左右历史,却已破烂不堪。关键是没人住了,没人管了。
    革勒车乡办公室主任周继成说,铁匠沟四周竹林茂密,较缓的坡面已开垦为旱地,较平坦的小地块开垦成水田。但由于地域的局限性让农业、竹业无法形成规模,加上从事农业劳动的村民越来越少,外出就业迁居的村民越来越多,村落日益衰败。

    漫步在历史沉淀的古村中,禁不住思索,这一座座无人居住的院落经过了多少代承传?姚友明说他只记得,他们已是村子里的第十一代了。
    姚友强说,30年前,村里一些老房子重新修整时,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风貌,门口光亮的“冷板凳”、房内粗大的顶梁柱、堂屋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堂屋大门上寓“兄弟和气”的“六合门”,作农历腊月间打糍粑粑槽和农闲时编制箩篼的垫石……
    如今,这些院落大多沉默在原地,任风吹,凭日晒,以自己独有的坚强诉说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发生过的一个又一个或美好、或凄凉的古老故事。
    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晒雨淋之下,铁匠沟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势不可挡。
    一个问题却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铁匠沟传统村落保护如何落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7 08:08 , Processed in 0.100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