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峰
厚厚青苔记录老宅岁月
陶家巷5号,正门其实并不开在陶家巷上。从陶家巷旁的一条小巷子进去,里面是一座二进老宅和一幢单元楼。单元楼早已人去楼空,墙体上写满了“拆”字。巷口有一个公共厕所,这样的厕所在城南很常见,因为大家住的都是缺少卫生设备的老房子,公共厕所必不可少,这也使得陶家巷5号周边的环境不敢令人恭维。
老宅的正门开向北面,门很小,其实只是当年的边门,容一人通过。老宅的主人、62岁的姚克强就站在院子里迎候记者。走进院子里,记者立刻感受到老宅的沧桑气息。院墙是用青砖铺成的,这样的青砖,是晚清建筑中常常用到的,陶家巷5号近邻的蒋寿山故居,是南京有名的晚清古宅,用的就是这种青砖。一些砖头上还有奇怪的花纹,有些是“铜钱纹”,有些类似于汉字“士”、“王”字。青砖的横竖砌法也明显与民国建筑不同,姚克强说,城南一带晚清老宅的砖头都是这么排列的。院墙墙角,有厚厚的青苔和从砖头缝隙里长出的蕨类植物,漫长的岁月就幻化成这些在阴暗角落里顽强生长的植物,看似不起眼,却能够真切地触摸到。
如今只存二进、三进
姚克强说,他今年62岁了,从小在老宅里出生,也在老宅里长大。往上追溯,他的父亲姚恕堂、祖父姚蔼如也都是生活在这里。
姚克强说,陶家巷5号老宅,当年在门东一带具有很响的名气,占地超过了700多平方米。老宅坐西朝东,当年前后分为四进房屋,每一进建房间三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一共有十二间房屋。一进和二进之间、三进和四进之间,曾有很大的庭院,而二进和三进之间的院子则显得略小。
一进和四进房屋在三十多年前已经被拆掉了,一进所在的地方如今是公共厕所,四进所在的地方后来盖起了单元楼,如今仅存的是二进和三进的房屋,姚克强和他儿子、媳妇住在三进,二进住着另一户人家,他们是老宅最后的坚守者。
镇宅之宝是一棵树
陶家巷5号,姚家老宅,如今只有当年最鼎盛时期的一半面积。姚克强说,现在最能印证这座老宅院辉煌的,是院子里的一棵小叶黄杨树。这棵树正对着姚家的边门,有七八米高,树冠郁郁葱葱,枝叶茂密。树上挂着一块南京园林部门颁发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黄杨树,树龄200岁编号787”。姚克强说,这棵黄杨树可能和老宅的年龄一样长,甚至更长,是他家当之无愧的“镇宅之宝”。
姚克强说,小叶黄杨一直有所谓“千年矮”的说法,就是形容它生长极其缓慢,而能够长成七八米高,碗口般大小的小叶黄杨,更是少之又少。根据姚克强了解,全南京“长寿”的小叶黄杨不过七八棵,分布在总统府、毗卢寺、乌龙潭等地,而姚家的这棵小叶黄杨,从高度和胸径来看,肯定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南京小叶黄杨树之最。
姚克强曾经对自家小叶黄杨树200岁的年龄产生过怀疑,他说,200岁可能都不止,因为他听说总统府有一株小叶黄杨,胸径32厘米,专家鉴定为350岁,还有植物学家说,小叶黄杨的胸径要长到20多厘米,至少需要200多年,如此说来,胸径达到57厘米的姚家小叶黄杨树有可能会远远超过“200岁”,很可能在姚家老宅建造之前,这棵树就立在这里了!
可能是清代大文豪所建
在采访中,姚克强多次提起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的名字。他说,姚鼐是他的祖先,这座老宅就是姚鼐所建。
姚克强关于自己是姚鼐后裔身份的认定,来自于祖辈的口耳相传,当年家里珍藏有家谱,有很清楚的姚鼐家族代代繁衍的源流记载。姚克强家系姚鼐后裔的观点,已经得到了一些文史专家的认同。
让更多人知道和走进他的老宅。
今年清明节,上海著名戏曲导演马科(上海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及其妻子童正维(著名演员,《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从上海来到姚家老宅寻访。
马科导演拜访完老宅回到上海后,将这次游历告诉了好友、著名作家余秋雨,余秋雨当即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南京城南,看看姚家老宅,寻访“桐城派”大师姚鼐在这里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