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1|回复: 0

姚斗门桥与范家老屋踏勘记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5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7 10: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斗门桥与范家老屋踏勘记实
    信息来源:江干区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3-02-21
    姚斗门桥与范家老屋踏勘记实
    谢锦堂
      随着杭州城市东扩和城东新城的开建,地处机场路中端的枸橘弄地块也于2009年全面拆迁改造。现除尚有几幢零星未拆的房屋突的耸立外,几乎已拆成一片平地,想不要多久,城东新城将显山露水,这里也会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靓丽的一角。
      枸橘弄是南宋要道走马塘中端一个以地产“佳枳药品,以此地为良而命名的地方,明、清时逐渐笼市,其“所聚食货,亦不亚于沙田夹城。”同时该地还有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松盛城镇”(自然集镇),可惜该地名没有被流传下来。现在知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笔者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在笕桥中学教书,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去过那里,它给我的印象十分良好。那里有一条典型的充满晚清、民国时期市井风情的老街,街上棉百杂货、饮食、茶馆、粮油、肉类、水产、蔬菜等店一应俱全,另邮政、食品加工、修理摊店等也不缺少,可谓百物俱备。市肆十分繁荣。据当地居民说,兴盛时有“九车十三当”之说。显然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十分便利,悠然而居,和谐自得。老街上还密布着鳞次栉比的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子,其中不乏有一、二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如当地百姓称之谓“沈家大院”的老宅,就是其中的一幢,平房、楼房加起来有数十间之多,里面还有水阁,屋内砖雕木刻,建筑规格和型制在当地堪称一流。据说该房屋主人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房屋被没收改为公产,部分分割出租或分配给居民,部分房屋作为政府机构办公用房。可惜这幢有一定代表性的老宅这次拆迁中没有被保存下来。实在遗憾和可惜!
      枸橘弄可以说是走马塘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嘉靖《仁和县志》载:“大佛院,在艮山门外十里松城铺。南渡时,有小庵。内有井……高宗敕造大佛井上……嘉泰三年,敕建为大佛院。”该大佛院虽在《咸淳临安志·寺观卷》中未载,但在卷首《浙江图》中则有明确标记,清释宗悟有《大佛院访厂阿尊宿遗迹》诗:“松塘雪霁渍冰苔,竹杖招携记昨来。金色巍峨参佛过,寒香渐次见梅开,四今高阁诗还在,一昔闲云屦不回。”又据《武林梵志》及《艮山杂志》记载:“在枸橘弄内俗称丁家庵(西方庵)与跨塘庙南之极乐院,姚斗门北之净土庵、皆为云栖下院。”西方庵“在艮山门外五里余,云栖寺僧广明卓锡于此,饭僧十万,复舍已地址扩充之。”释超远有《九日游西方庵》诗:
    又是登高会,寻幽兴自饶。
    黄花开石径,红叶隐溪桥。
    樵语空山应,深秋古木凋。
    主人多野趣,留我话深宵。
      又大佛院附近,南宋时设有教场,边有文桥、武桥。是南宋朝廷演练禁军的场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现已难觅其踪,它仅留给人们对其当时威武场景的遐想而已。
      清乾隆进士翟灏在《艮山杂志·卷二》中说:“枸橘弄与姚斗门联为一市。市稍转北为弄,旧产佳枳药品,以此地为良。”那这里所说的“姚斗门”究指何处,那桥究系何桥?笔者查考《杭州地名志》和《江干地名志》等志书,对此均无记载,考查《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及《梦梁录》等文献,在《河、桥》条目下作地名有明确记载:“蔡官人塘河,在艮山门外,通九里松塘、姚斗门。”“新塘桥(姚斗门铺)、资福桥(姚斗门铺屠家村)、陆家桥(姚斗门南陆家村)、顾家桥(姚斗门沈家塘口)、升仙桥(姚斗门南大路)。又成化《杭州府志》记载蔡官人塘时则说:……自姚店南溯为石陡门,全夏南溯为姚陡门,二陡门所在即古九里松塘路,逾陡门则与后沙合……。”考查“斗门(陡门),则是古代水利工程中专用来节制水流的一种设施。意谓在水流较陡处安门,以节制水流我国水利工程中应用”斗门“治水,起源于秦始皇当年派史禄修“灵渠”时开始运用,通过陡(斗)门调节漓江、湘江水位高低,作用与现代船闸相当,古代这种水利设施应用较普遍,我省在杭嘉湖地区、宁绍地区、温台等地区,在河道中用陡(斗)门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如《温州日报》曾在去年(2010年)报道温州市区在整修河道时,在一个叫下陡门、巨屿陡门的地方开挖出五孔斗门的遗址,经考证,该斗门为800年前南宋时郡守杨简所修,因此,笔者认为姚陡(斗)门亦应是宋代时所修的城东水利工程。而到明代,则该陡(斗)门称“水闸”。这在嘉靖《仁和县志》中亦得到印证,在该志卷二《城外坝闸》目中称:“姚斗门闸在石陡门桥东”。现石陡(斗)门桥已留传下来,而作为同时期城东水利工程的另一处姚陡(斗)门桥却湮没无闻。笔者曾多次寻觅、考索文献,则在乾隆《杭州府志》中找到记载:“姚斗门桥在白石寺桥北,乾隆三十七年重建。自陡门(注:指姚斗门)以南为后沙河,以北则为蔡官人塘河。资福桥,今呼跨塘庙桥。”而清翟灏则在《艮山杂志·卷二》引用该条目时写下了如此按语:“新塘桥,即姚斗门桥也,塘即走马塘,宋亦号城东新路。新塘,犹云新路也。跨塘庙,去姚斗门仅数百步,旧称桥曰资福桥,庙亦称资福庙也。今新塘桥,资福庙。绝不闻于人耳。”为此,笔者曾多次寻访当地老人了解该桥,但因年代久远,世事变迁,多数老人均了无所闻,后找到一位世居在枸橘弄横街74号现年已88岁的老者。他说,他家世代居住于此,横街中现称“弄口桥”的即历史上的姚斗门桥,他家世代伴桥相居。代代口耳相传,确属无错。继而又找到一位世居枸橘弄的方金生老人,他亦如是说。并提供该桥因民国十五年(1926年)杭州建造自清泰门经庆春门、闸弄口、枸橘弄、笕桥至乔司和枸橘弄至九堡公路支线时,为了通汽车,把原桥面踏步挡改为平桥,并拆去桥上飞檐翘角亭子而桥基未曾动过,还是二百多年前的原物。现桥栏及桥面水泥据《江干地名志》载为1972年所铺盖,至此姚陡门桥终于水落石出。
      为证实此说无误,笔者于最近特邀请本土历史专家,原朝阳中学徐守成校长及江干区政协《钱塘拾遗》沈树人编辑一起去实地踏勘调查,我们一行先从花园兜原跨塘桥(资福桥)、跨塘庙(资福庙)旧址考察,再沿弄口港(现称白石港)到“弄口桥”(即姚斗门桥)踏勘,对照文献,认定走马塘从石陡门过池塘畈抵姚斗门桥走向应该是穿行现枸橘弄横街的,这吻合“弄口桥”,也就是姚斗门桥了。实地所见的“弄口桥”为一单孔拱桥,桥基用青石堆垒,桥身古朴厚重,桥栏装饰简朴,整桥给人感觉古朴厚重,古韵浑厚,觉得是一座清代时重修的古桥,但作为水利工程遗址,那可以追溯到宋代,我们对这次的考察收获,感到满意和喜悦。湮没无闻的姚斗门桥终于重见天日,并列入了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拟保护名录,我们希望能尽早获得保护
      踏勘了姚斗门桥之后,我们一行三人又乘便察看了枸橘弄65-4号的范家老屋,这是一幢建造于1936年,前店后院式的连家店老建筑,该建筑就在姚斗门桥侧畔,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范老虎所建。此宅院兼具开店经商与住家居住,采用前店(平房)、天井、中堂(楼房)、后花园的建筑格局,店面宽敞、院落大方、中堂讲究、后院幽静,实用而考究,深具江南商业文化特色。
      宅院系中式木结构房屋、宅墙大都还存在,宅门也原状保存至今,另外还有“墙外余地五尺范界”及“墙南两姓公墙界”等墙界碑石都保存完好,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传统风格的长排门窗俱在,这种“连家店式”的宅院已不多见。现该宅院因故尚未拆迁,孤零零地伫立在姚斗门桥边上,省市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该宅院十分关注。曾先后几次来踏勘过,而且也被列入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拟保护名录,我们认为这幢宅院如能得以保存,与姚斗门桥互为衬托,作为地域文化历史印记留传与世,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在枸橘弄,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不少,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最早的农业展览馆、最早的拖拉机站,以及弄口新农村旧址等都很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这些都有待于相关部门能给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希望以上述两处历史建筑保护为契机,城东地区的历史古建筑都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实现“应保尽保”,让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1 22:41 , Processed in 0.1156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