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传人姚九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士荣,苏北盐城人士,出身贫苦。中等身材,一身精干,脸有麻坑,人称郭麻子。早些年带着新婚的妻子从苏北一路逃荒,来到江苏震泽。老婆在街上摆了个小摊做些替人缝补的针线活,而他自己拜兰溪人为师,学得了一手精湛的弹棉花手艺。此人聪明伶俐,为人乖巧,学得一口流利的兰溪话,很快融入了兰溪人的圈子。由于他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很是赚了一些钱,成了震泽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并于1931年入了国民党。
    此后在抗战时期,他与全中国的大多数民众一样,反对日本人的占领,支持抗战。由此他加入了国民党的抗战地下组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国民党抗战将领朱希。
    朱希,黄埔军官学校七期毕业,原是陆军七十三师七十八团中校炮兵营长,自淞沪战场撤至皖南后,组织十三师游击队,有抗日将士1万人左右,后受上级委派在乌镇、严墓、新市、新塍一带抗击日军,战功显赫。朱希与中共关系较好。新四军曾派一批党员干部支援该部,并在其部队中建立党组织,使该部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大为加强,经常向民众进行文艺演出,抗日气氛高昂。1943年朱希来嘉兴任十区专员。
    朱希的赫赫战功使郭士荣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在朱希任嘉兴十区专员的时候,郭士荣也萌生了来嘉兴谋生的念头。因为,震泽毕竟是个小地方,对于一心想赚大钱的郭士荣来说,已不能满足自己的人生目标。刚当上嘉兴十区专员的朱希正是需人之时,当然希望郭士荣来嘉兴。
    在朱希的授意下,郭士荣先是在伪嘉善县治安大队任副官,1944年又到浙西盐井任督察员,1945年转至汪伪36师当代副营长。这是他明里的职务。而暗里他是国民党“嘉(兴)、平(湖)流亡办事处”冯董部的嘉兴交通站站长,为抗日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 9 4 2年后,因店里滋事和吃白食的人多了起来,张锦泉几乎经营不下去了,于是在同是兰溪人的徐美和的介绍下,请在伪治安大队任副官的郭士荣来店里座镇。自郭士荣来后,滋事和吃白食的人是没有了,可到了年底张锦泉却付不起郭士荣提出的保护费,于是郭土荣就要求分一半股份抵债,并由他来经营,张锦泉按股分钱。起先张锦泉不同意,结果莫名其妙地被嘉兴日本特务机关‘36号’ 抓进去用滕条打了顿。张锦泉生性胆小,只得随了郭士荣要求。头两年,张锦泉还分到一些股金,抗战胜利后,郭士荣借口生意不好,再也没有给张锦泉分股金,但也没有否认张锦泉股份的存在。”
    郭士荣很快盘下了这家五芳斋粽子店,同时从张锦泉的手中,接过了《粽技要秘》这本书。为了区别于另两家五芳斋粽子店,取名“荣记五芳斋”。
    而正是由于这些保护伞,店里再也没有滋事的人出现。
    由于生活的相对安定,“荣记五芳斋”的经营业走入了正轨,郭士荣相继在北大街又开了一家弹棉花店。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出世,为了生意上的方便,郭士荣将家从北大街搬到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楼上。
    1945年后,由于三家“五芳斋” 的存在,竞争越演越烈。于是冯昌年在“昌记五芳斋”的店招上加上了“真真老老”的字样,以标榜自己的店是正宗的。随后朱庆堂不甘示弱,也在“庆记五芳斋”之前加上了“老老真”的字样。这让郭士荣非常的恼火,这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明明我这家店是张锦泉于1921年创始的,怎么你们就成了老店了呢?无奈当时并没有象“商标法”这样的法律来管理这种无序竞争。别无他法,郭士荣就只得在“荣记五芳斋”前加上了“真真顶顶老店”的字样,以向世人述说“荣记五芳斋”才是真的五芳斋老店。
    这些文字的增加似乎并没有给三家五芳斋带来格局上的变化。生意依然“荣记”一枝独秀。究其原因,“荣记五芳斋”的确是三家五芳斋中最老的一家,在当时的民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口碑。从现代“消费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老顾客是有恋旧心理的,一旦认准了一个品牌的商品,在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有时甚至是终身的;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郭士荣在接收“荣记五芳斋”后,自始至终沿袭了张锦泉经营五芳斋的一贯做法,只聘用兰溪人为店伙计。在粽子的制作上,因有《粽技要秘》这本书的指导,无论在选料上、制作上有据可循,中规中矩。而冯昌年和朱庆堂则不同,他们都是嘉兴人,店里的伙计并不全是兰溪人,粽子技艺上略有逊色。其次,也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冯昌年和朱庆堂都有着其他的营生,经营粽子店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对粽子技艺的研究相对就要弱了许多。
    1945年抗战胜利,朱希成了嘉兴地区的接收大员,并当上了嘉兴地区政府专员。郭士荣因参加过国民党的抗日地下组织,深得朱希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先是在保安大队任少校队长,后调任嘉兴县警察局刑警队任队长。
    由于有了正式的职务,公务缠身,店里的经营郭士荣就很少管理,可遇到大事,他还是出场的。
    刚进“荣记五芳斋”的姚九华就曾经碰到过一件大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1948年,由于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战争中屡吃败仗,作为国统区的嘉兴也已经动荡不安,在嘉兴也驻满了从战区溃败下来的国军,街上伤兵也成群结队的出现,他们往往抱着一种老子前线打仗有功的心态,耀武扬威,鱼肉乡里。有一次一群战败的国军伤兵到“荣记五芳斋”吃粽子,当姚九华向他们要粽子钱的时候,一个伤兵将枪横在桌上,拍着桌子大声呵斥姚九华:“老子在前线打仗受了伤,吃你几个粽子怎么了,你竟敢向老子收钱?”姚九华一看着阵势,知道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那天郭士荣正好在家,赶忙上楼报告。郭士荣从楼上下来,将一张派斯往伤兵们坐的桌上一拍说:“你们也不看看这是谁开的店,谁敢在我这里吃白食!”伤兵们一看派斯,知道店老板的来头,自是不敢再嘴硬,连忙站起身来,弯下腰,头像鸡啄米似的,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赶紧付了钱走人。就这样,“荣记五芳斋”躲过了一次人祸。
    郭士荣就是靠自己的特殊身份,使“荣记五芳斋”在物价飞涨的1948年尚能维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鉴于郭士荣有职务在身,工作繁忙,店里除了难以解决的大事由他出面外,店内外的一干事宜都是由他的老婆打理。
    郭士荣的老婆在上世纪40年代的张家弄可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因她的一些作为和表现,使人们忘记了她的芳名,而她的外号“雌老虎”却是名声远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雌老虎,泛指悍妇,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称谓。为了她的芳名,有人曾做过调查,也不得要令。为了对其尊重,按中国自古传下来的,对妇女的普遍叫法,因她姓夏,尊称谓:夏氏。
    夏氏,白白净净,身高足有1米70左右,虽然脸上有几点白麻,还是有些姿色。放在现今,如还在妙龄,经过某个文化公司的“包装”,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个倾国倾城的模特——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自打在苏北老家嫁给郭士荣后,夏氏就一直从其左右,夫唱妇随。从苏北到震泽,从震泽到嘉兴。一路走来,从一个摆个小地摊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的缝纫女,成了“荣记五芳斋”当之无愧的老板娘,可谓风光无限。
    老板娘的“雌老虎”称号可不是人们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来自于她的所作所为。这是因为她自知这份产业的来之不易,她必须不遗余力地捍卫。从苏北农村来的村妇,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彪悍来对抗那些哪怕一丁点的欺负,用彪悍来保卫自己用辛苦换来的利益。
    姚九华初入“荣记”,因是从学徒做起,自是在夏氏的管辖之下。他每日的工作除了照顾郭士荣夫妇的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还要给店里的伙计们烧饭,而最辛苦的则是半夜起床生火煮粽子。
    姚九华自己并没有住宿处,他也没钱租房子住,而是住在郭士荣的弹棉花店里。这是郭士荣的精明之处。第一,晚上姚九华睡在弹棉花店里,等于有了一个不花钱的守店人;第二,姚九华会弹棉花,弹棉花生意好时,晚上加班姚九华还可以搭一手,这也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
    年轻的姚九华,在举目无亲的嘉兴能有一席生存之地,心里还是满意的,但最让他日子难过的是冬天半夜起床生火煮粽子,从捂得暖和和的棉花胎中爬起来,一身单衣单裤,在刺骨的西北风中,从弹棉花店哆哆嗦嗦地去粽子店,真让他度日如年,视若畏途。
    姚九华终于想出了一个御寒的办法,那就是将弹棉花时从棉胎上扯下的、废弃的胎网在身上一圈圈地围了个严实,再在外面罩上单衣,顿时身体暖和了许多。
    可这一招马上引起了夏氏的注意,看着姚九华突然鼓起来的身体,怀疑他是否偷了东西,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按祖训,家贼是必须除的,于是姚九华马上给叫到了楼上。
    “姚九华,你做了什么事?”夏氏的口气是严厉的。姚九华二丈摸不着头脑:“我没做什么事。”看问不出什么,夏氏命令姚九华:“把衣服脱下来!”
    当看见姚九华裹在身上的棉胎网,夏氏释然了。因为这种旧棉胎网,弹棉花店里是当做垃圾处理的。
    但姚九华毕竟来店不久,夏氏对姚九华仍不放心,这一次的考验就有点令姚九华哭笑不得。
    那天,姚九华煮好粽子,店里的伙计开始开门迎客。此时郭士荣一等也都起床下楼,姚九华跟往常一样上楼打扫卫生。当打扫到夏氏的梳妆台下,见到了一只黄澄澄的金戒子。姚九华拾起来,想也没想就放到了夏氏床上的枕头下,事后也就忘了。没过一会儿,夏氏就把姚九华叫到了楼上。
    “姚九华,”夏氏问:“你打扫卫生看见什么了吗?”
    “看见什么?”姚九华不解地回答:“没有啊!”
    因为没有将拾到金戒子当回事,姚九华就将此事忘了。
    “喔,你没看见什么?”夏氏的眼睛向梳妆台下瞟去。
    就是夏氏这一瞟,使姚九华猛然想起早上拾到的金戒子。于是回答道:“噢,是问金戒子吧?”
    “嗯”夏氏的眉毛挑了起来。
    “给你放在床上的枕头下了。”姚九华轻松地回答道。
    夏氏连忙翻开了枕头,金戒子赫然在目,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是一次拙劣的考验。性格单纯的姚九华第一次感到了人心的险恶和世道的不公。尽管愤愤不平,但是为了生存,姚九华还是忍了下来。因为他始终以为,嘉兴无论如何比兰溪乡下好,一定要在嘉兴站稳脚跟。姚九华还没有资本,也没有能力来抗争。他下定决心,再苦再累,委屈再大,打掉的牙往肚里咽,好不容易得来的饭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夏氏“雌老虎”的名号与她暴躁的脾气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由于夏氏暴躁的脾气,姚九华吃足了苦头。然而最令姚九华后怕的是夏氏几次面临辞退的经历。因为辞退意味着姚九华以往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姚九华在学生意时,不但需负责早上生火烧粽子,给郭士荣夫妇照顾小孩,还要负责为店里的伙计烧饭。
    有一次,姚九华在烧饭时,楼上的两个小孩打了起来,大哭小嚎,这是生意上很忌讳的事。这天郭士荣夫妇正好不在。姚九华自然不敢怠慢,放下手中的活,赶紧上楼去哄两个小孩。
    等姚九华平息楼上的事端,赶下楼来,饭已烧成了夹生饭。店里的伙计对新人本来就有欺生的恶习,况且一个没有背景,刚来不久的姚九华,他们是不放在眼里的。
    于是有的起哄道:“我们辛苦了一个上午,怎么给我们吃夹生饭呢?”
    有的夸张地嚷嚷:“我可从来不吃夹生饭的。”
    姚九华欲从新淘米做饭,又有人不干了:“待一会客人可马上就要进店了,再从新做饭来得及吗?饿肚子干活我可吃不消。”
    不知谁提议:“我们何不开一次洋荤,到隔壁国际饮食店吃面去。听说长根师傅的鳝丝面可是呱呱叫的。”
    于是四、五个伙计哄的一下子去了隔壁,不一会,伙计们一边用牙签剔着牙,一边砸着嘴回来了,有几个还直喊:“好吃!好吃!长根师傅的鳝丝面可真是名不虚传啊。”还有意挤眉弄眼地对姚九华说:“小子,托福了,托福了。”
    这时,姚九华才知道,这些伙计可不是自掏腰包,而是将账记在老板名下,钱是要等老板来支付的。
    此时,心地单纯的姚九华也早已饥肠辘辘,见师兄们可以赊账吃面,以为是店里的既有规矩,于是也去吃了一碗面,因为初赊账,不敢造次,只要了碗几分钱的阳春面。
    第二天,长根师傅的老婆拿了账单来“荣记五芳斋”,找老板娘结账。
    郭士荣夫妇是前一天很晚回到店里,并不知道日间发生的事情。
    夏氏接过长根师傅老婆的账单,见是2元钱的面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心里的气油然而生,只见她将账单啪地往桌上一摔,闷声闷气地说:“老娘昨日一天不在店里,何来欠你面钱?”
    长根老婆五短身材,一脸横肉,在张家弄里也不是省油的灯,见夏氏有赖账的意思,一蓬火气腾地从胸中升起。于是将一只粗壮的手插在水桶一样的腰上,另一只粗壮的手臂伸出胡萝卜一样的手指,对着夏氏嚷道:“呦,自家的伙计在面店吃了面,你竟装聋作哑地喊不知道,想吃白食呀,你也不撒泡尿当镜子,照一照是否有这个能耐。”
    这“荣记五芳斋”在张家弄也算是家有名气的店,而郭士荣夫妇在这地面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长根老婆的一番话,夏氏自然是受不了的。一场全武行立马开演。
    夏氏恶从心生,二话不说,一展长臂,粉拳直揭长根老婆的心窝。她原想一举结束争纷。那想长根老婆身材矮壮,下盘稳固,这一拳并未取到威慑的作用。
    吃了夏氏一拳的长根老婆反过来错上一步,手掌一把当胸抓住了夏氏的上衣。夏氏反应极快,居高临下,回手一把抓住了比她矮一个头的长根老婆的头发。战斗迅速转入相持阶段。
    于是,街坊上的几个围观的人马上上前劝解,两人自知不相上下,就顺水推舟,彼此收了手。
    旧时并不像现在,“有调解委员会”、“老娘舅”这样的调处邻里纠纷的组织,而平息矛盾的办法还是有的。马上有街坊中人出面为两人进行说和。因证据确凿,夏氏自知无理,只得付了2元钱的面钱。
    因店里的一干伙计都参与了此事,夏氏当然不敢动了众怒。可究其原委,事情是由姚九华烧夹生饭引起的,遂将外面所受之气一股脑发在了姚九华身上。的确,这样大的一口恶气,对她来说一时是难以平息的。于是就动了辞退姚九华的念头。当时姚九华进“荣记五芳斋”时的介绍人杨景方被叫了来。
    一听老板娘要辞退自己,姚九华的心一下子像堕入了冰窟。
    当时的时局已经相当不稳,如果丢了工作,就只有回老家一条路,那么就又要回到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姚九华的哥哥就因为弹棉花生意不好而回了老家,重新过起了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穷日子。姚九华实在是不敢想下去。
    还好,叫杨景方的介绍人在嘉兴的兰溪人中是比较有威信的,他的话在兰溪同乡会中还是很起作用的。经介绍人的说和,姚九华以弹15斤旧棉絮以抵面钱的代价了却了此事。
    又有一次,正值大伏天,夏氏的两个儿子要理发。去处自然是就近的亚洲理发店。亚洲理发店虽是嘉兴最好的理发店之一,实际也就两个门面开阔,进门可见6把略显陈旧的理发椅,与之匹配的6面宽大的理发镜到可让进来的人感觉到一点“上档次”的气息。
    夏天理发,身体本身就在往外冒汗,再加上一条长长的围裙,那滋味就更不好受了。当时空调还没有发明,电风扇也只是富有人家的“奢侈品”,而为一般市民服务的理发店是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拥有的。于是各理发店都在理发店的房梁上挂一幅大大的竹簾,竹簾下拴一根长长的绳子,由人工来回扯动绳索,靠随之而动的竹簾产生的风,驱散理发顾客身上的热量。
    这拉竹簾的活,一般应有理发店的学徒工操控。时不凑巧,在两个儿子去理发的当天,理发店的学徒工正好身体不适,没有上班,这竹簾自然就没人拉了。而两个儿子见没有人拉竹簾就死活不肯理发。爱子心切,姚九华就被夏氏从店里叫了过来,担当拉竹簾的工作。
    可能由于挂竹簾的绳索不结实,也可能由于姚九华没有拉绳的经验,用力过猛。没拉几下竹簾竟然脱离了房梁,从天而降。就是这一降落,又给姚九华带来了刻骨铭心的麻烦。
    因为亚洲理发店原有6把理发椅,老板为了顾及顾客都有凉风享受,将竹簾作得很长,而且在竹簾下方绑了一根长长的竹竿,以增加竹簾在拉动时的钢性。
    说来也巧,这长长的竹簾没有扎到夏氏的两个儿子,偏偏将坐在边上的另一位理发的顾客砸伤了。虽然伤口不大,但汩汩的鲜血挂在这位顾客的脸上,吃相是很难看的。这位顾客当然不乐意了,于是要理发店的老板赔医药费。
    老板当然不肯。他认为,这竹簾是姚九华不会拉而掉下来的,而姚九华是你夏氏叫来的,要赔应该你赔。理发店老板的这一说法夏氏当然不能接受:这拉竹簾的事本是理发店的事,你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我自己叫了人来拉,按理你还应该支付我小工费。要我赔,这不是不讲理吗?无理都要占三分先的夏氏,现在得理那就是更不能饶人了。夏氏的“雌老虎”本性一下子又腾地爆发出来。夏氏自知一个女流之辈,用武力是斗不过理发店的老板的。但她现在占着理,如果占着理还吃亏,岂不是有辱这几年在张家弄建立的威势!她眼睛骨碌碌一转,朝姚九华扬手就是一巴掌。瞬时间姚九华的脸上出现了五个红红的手印。随即夏氏跳到大门口,对着人来人往的大街,一边拍手一边跺脚,直起喉咙破口大骂,一下子亚洲理发店给过往的人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下理发店老板的脸挂不住了。这件事毕竟自己是理亏的,给夏氏这么不管不顾地一闹,坏名声一旦广泛传播,这以后的生意可就难打理了。于是赶紧一边与受伤的顾客商量赔偿事宜,一边让伙计给夏氏打招呼,平息事端。
    夏氏大获全胜,班师回店,“雌老虎”的名头在张家弄似乎又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回到店里,看着两个哭哭啼啼的宝贝儿子,夏氏的那口恶气一时还难以消停。姚九华当然是最好的发泄对象。毕竟事情是姚九华引起的。夏氏再一次动了辞退姚九华的心思。
    她恶狠狠地对姚九华说:“你给我马上滚!老娘伺候不了你。”
    姚九华又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坎。
    看着姚九华用手捂着红红的脸,欲哭无泪的样子,店里的伙计们终于都动了恻隐之心。有的出面劝解,有的出面求情。夏氏似乎铁了心,没有一点退让的意思。
    于是有人又请来了兰溪同乡会的杨景方出面调停。夏氏见兰溪同乡会有人出面,自己的面子已挽回,辞退的事才算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古人云“福以祸所依,祸以福所兮”。想不到这次的事情一下子拉近了姚九华与师兄们的关系,这次的事件也使他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加快对粽子技艺的学习和掌握。因为只有这样“荣记五芳斋”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从此,姚九华借助与师兄们改善关系的当口,工作更勤快了。往往在自己的活干好后,整理粽箬没有人,他干;拌肉切肉来不及,他顶;包粽子缺少人手,他上。而且口也更甜了,对年长的师兄,他一口一个师傅,对于不懂的事,就打破沙锅问到底。师兄们也都很乐意教他这个小师弟。姚九华至今时常叨念当时郭光明、潘雪明等师傅手把手指导他的事情。
    由于姚九华少时上过一年的私塾,有一些文字上的基础,因此郭士荣手上的那本《粽技要秘》也被他揣摩得八九不离十。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和细心揣摩,姚九华就全面掌握了粽子生产的技艺,一个全新的姚九华就这样成长,一个成熟的姚九华就这样挺立。
    在这期间,姚九华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粽子技艺又一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在粽子的制作上他总结出:包豆沙粽时,在盖最后一把糯米时,必须留有余地,要让豆沙馅露出一点,这样的粽子烧好后,剥出来,放在白色的瓷盘中才好看,使人觉得馅料饱满,引起食客的食欲,他把这称为“露沙”;而包肉粽时,却要用糯米将肉全部盖住,不能露肉,因为露肉的粽子就意味油脂会通过箬叶大量外渗,粽箬将会非常油腻,影响外观,而且粽子的存放期将会很短;在包火腿粽时,火腿要切得薄薄的,中间要夹一片带油的鲜猪腿肉,这样的火腿粽口感才好,被他称为“增味”;而在包肉粽时,米、肉要分开调味,其中米用酱油拌,肉要加盐后用手搓至起泡沫;箬叶是有阴阳面的。所谓阳面就是箬叶在生长时向阳的一面,俗称正面,这一面的叶面比阴面光滑,在包粽子时应以这一面与糯米接触,这样熟后的粽子在剥箬时糯米不会粘在箬叶上;在裹粽时,米与箬叶间要留有一只角的空隙,这样烧煮出来的粽子才能充分吸水,不会产生夹生米;糯米有“花旗”、“统变”之分,所谓“花旗”,糯米的米粒的则边有一圈细细的白线,它是新糯米的标志,米的含水量大,在烧煮以这种糯米包的粽子,时间要短一许,这样烧出来的粽子不会很烂,而“统变”,糯米米粒的则边没有细细的白色线条,这说明糯米是陈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烧煮以这种糯米包的粽子,时间就要延长半小时,这样烧出来的粽子才不会夹生、软硬适中。
    在原材料的选购上,姚九华也总结出一套倬有成效的“土”办法:
    收购箬叶,是项很复杂的工作,因为箬叶的品质不但影响粽子外观好坏,而且影响粽子香糯的程度。箬叶有秋箬和伏箬之分:秋箬老,叶厚茎粗,弹性差,箬香不足,而伏箬正处箬叶的生长期,叶薄茎细,韧性好,箬香十足;箬叶还有陈箬、新箬的区别:陈箬色黄无箬香,而新箬色泽油光青亮,箬香扑鼻此外,箬叶的中茎粗细也是有讲究的,中茎是箬叶中间的那根长茎,中茎细的箬叶包出的粽子形态具佳,而中茎粗的箬叶包出的粽子就不好看,而且容易破损。通过摸索,姚九华自立了一套验收箬叶的办法:一看二摸三计量。看:箬叶拿上来,首先要观色,箬叶要呈青色的为好,黄叶是不能用的;摸:用手感觉箬叶的软硬、中茎的粗细,以此区分秋箬和伏箬;计量:秋箬一般已过生长期,箬老叶重,1斤有120张叶片,伏箬是箬叶生长期中最好的阶段,箬青叶轻,1斤有160张叶片,而且箬叶中间的宽度应在4指并排的宽度。能通过一看二摸三计量的箬叶,才是箬叶中的上品
    糯米是粽子店最大宗的原材料,有些米商为了追求利润,往往糯米中混入少量的粳米,拌均后卖给粽子店,这种米做出来的粽子口感上比全糯米就逊色了不少。因混入糯米中的粳米比例不大,购米时很难察觉,这一直是粽子店头痛的事,可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一次姚九华的手给刀具划了一个不小的口子,为了给伤口消炎,他从药店买回了一小瓶碘酒。回到店里,就用棉签沾上碘酒往伤口上涂,不小心由几滴碘酒正好滴在存留在桌子上的一小撮糯米上。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他的眼前,有几粒米在碘酒的作用下变成了紫红色。这引起了姚九华的好奇,为什么大部分米粒没有变色,而仅仅这几粒变色了呢?他拿起了那几粒变色的米粒仔细研究反复琢磨了起来,这一研究琢磨,他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变色的米竟然都是粳米!于是,他数了60粒糯米、40粒粳米,把它们混在一起,滴上几滴碘酒,拌一下,40粒粳米马上全部变色,而60粒糯米依旧岿然不动,又试了几次,竟然屡试不爽。于是姚九华开始用他的发明来验收糯米。有几个米商不服,说:“你这是那门子验收法,准确吗?那有那么灵?可别是唬人的啊!”姚九华拍着胸膛保正无误。于是有好事的米商以一桌酒宴与姚九华赌输赢。姚九华胸有成竹,当然应了。那米商数了60粒糯米、40粒粳米混在一起让姚九华来验。一验,糯米、粳米的粒数分得清清爽爽、颗粒不差,看得围观者目瞪口呆,纷纷称奇。姚九华不但赢得了那桌酒宴,更是赢得了名声。
    正是由于这些粽子技艺的掌握,他很快就成了嘉兴粽子行业公认的一把好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姚九华不但在粽子技艺上日臻炉火纯青,就是在敬业精神上也逐渐体现。
    其中有三件事,彻底改变了老板娘夏氏对姚九华的看法。
    当时北大街有一家黎明电料店,老板是个女的,生意做得很大,嘉兴的许多工厂都从她处购买电气电料配件。为了笼络这些工厂的采购员,老板娘经常要买些粽子送给他们。因“荣记五芳斋”最为有名,老板娘就认定“荣记五芳斋”的粽子。一来二去,黎明电料店的老板娘和夏氏热络起来,成了无话不说的小姐妹。夏氏见黎明电料店卖粽子的次数频繁而且量大,就给了黎明电料店买10送2的优惠,也就是买10个粽子送2个粽子。每次来买都是如此。
    有一次黎明电料店的老板娘又要买50只粽子,因忙,脱不开身,就叫学徒来买。老板娘怕他走错店,特意叮嘱学徒:“张家弄左手第一家,告诉是黎明电料店买的。”
    而学徒有其他事要办,办好事后就近从少年路进入张家弄。这个学徒只记得老板娘关照“左手第一家”,而从少年路进与从北大街进正好反了个个,由“荣记五芳斋”变成了“昌记五芳斋”。“昌记五芳斋”的老板当然不知道“荣记五芳斋”与黎明电料店的约定,于是就只给了学徒50只粽。
    黎明电料店的老板娘见学徒只拎了50只粽子回来,心中顿生疑惑,以为学徒把那10只粽子瞒了下来。于是就去与夏氏核实此事。而脾气暴躁的夏氏却怀疑在柜台前张罗生意的姚九华瞒下了这10只粽子,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给了姚九华两个头塌,觉着还不解恨,照着姚九华的屁股又是一脚。
    现时的姚九华已不是来时的小学徒,他当然不能忍受这莫名奇妙的怀疑和惩罚,马上要求黎明的学徒来对质。
    事情马上就清楚了:是学徒买错了一家。
    再有一次。
    有一个老太太来订35只粽子,要求绳子松一点。当时虽然还没有“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营销格言,但“和气生财”这样的祖训在中国的商界还是被奉为经商之道的。尤在《粽技要秘》的“操守篇”更是有专门的表述。而绳子松一点这样的小事对店里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接待老太太的姚九华对这笔生意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自己上灶,按要求包了35个粽子。烧熟后,怕其他伙计不知道给卖出去,专门将烧好的粽子放在大橱里,等老太太来拿。
    然而,夏氏并没有听见姚九华与老太太谈生意,却看见了藏在大橱里的粽子。作为伙计的姚九华竟敢在大橱里藏粽子,这还了得!夏氏的疑心病又吊了起来。因为私拿店里的物品,尤其是粽子,这是非常犯忌的事,历来被老板列为评价伙计品行的头等大事。夏氏连问几个伙计,姚九华为什么藏粽子,大家都说不知道,这就更加使夏氏以为,姚九华手脚不干净,长了本事不守店规。夏氏性格一向直来直去,心里放不下事。于是将姚九华叫来,也不问其所以然,让他结账走人。这让姚九华一头雾水,理所当然要夏氏讲出原由。而夏氏就是不说,她要看一看,姚九华究竟会把这35只粽子如何处置,到时候看你姚九华还有什么话可讲!
    第二天下午,那订粽子的老太太如约来取粽子,才使事情真相大白。这时夏氏才彻底解除了对姚九华的一切戒心。
    解放前的嘉兴,还没有自来水,人们吃水,用水都要从河里取,那时,嘉兴虽然市区河浜纵横交错,但这些河浜大都一、二丈宽,它们既是船只航行的通道,又是城市污水的收纳地。多雨季节,河水浑浊,河面漂浮着各种垃圾;旱季一到,在太阳的照射下,河底的青苔成片泛了上来,河水散发出淡淡的腐臭。这样的水是不能饮用的。
    按照《粽艺要秘》:“煮粽之水,为制粽之要,不得小睽,水好则粽香,水差则粽毁,故水必采自冷洌清明之活水,水中不得有杂质、异味,甘者为最佳”的要求,“荣记五芳斋”的用水是取自东面300米之远的环城河。半夜店里生火烧粽子的事是用不着姚九华去做了,但挑水的事又落到了姚九华的身上。姚九华每天早上到了店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坐落在环城河上的新洋桥桥堍挑水。因粽子店的每道环节都要用到水,所用水量是很大的,因此姚九华一天挑四、五趟水是常有的事。当时,挑水的担桶并不是像现在那些轻巧、结实的白铁桶或塑桶,而是又笨又重的大木桶。
    姚九华用的那对大木桶,由于使用年代已久,箍桶的铁扎已经锈迹斑斑。随时有解体的可能。
    事情就在可以预料但是又不经意间发生。
    那天,当姚九华从河中打第二桶水时,不幸的事终于发生,木桶的铁箍因不堪水的重量,崩断了,木制的桶壁就像冲破樊笼的小鸟,一下子飞了开来,要不是姚九华捞得快,几块桶壁就要随波逐流了。
    木桶的桶壁都还在,可怎么回去向夏氏交代呢?姚九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先修好再说。
    就在新洋桥边的环城东路上正好有一家箍桶店。姚九华将散了架的木桶壁抱了过去,可是他口袋里没有钱。姚九华灵机一动,对箍桶师傅说:“老板,这只桶坏了能修吗?”箍桶师傅翻了一下姚九华抱来的桶壁,确定地说:“没问题,只要配根铁箍就可以了。”“可是,”姚九华老实地说:“我没有钱。”箍桶师傅停下翻动桶壁的手,抬头看着姚九华:“没钱你拿来干什么?”姚九华说:“我是荣记五芳斋的伙计,师傅帮我修一下,我给你5个粽子如何?”“哪有这种事!”箍桶师傅不干。姚九华又说到:“我是店里的小伙计,木桶坏了,回去老板是要骂的,弄不好还有可能丢了饭碗。”看着年纪轻轻的姚九华,一副愁眉苦脸的神情,箍桶师傅心软了,说:“好吧,你快回去拿粽子,木桶我马上给你修好。”
    姚九华虽然答应给5个粽子,但老板娘是否同意,心中并没有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他向夏氏报告了事情的经过。没想,夏氏满口答应,原来她是知道木桶铁箍已烂,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见姚九华只用5只粽子就将木桶修好心里很是高兴,马上起身取了5只粽子,用一张油纸包了交给姚九华,很快,姚九华取回了修好的木桶。
    这件事很使夏氏受用,觉得姚九华精明能干,是信得过的。
    回想着一年多来几次冤枉姚九华,夏氏意识到姚九华对自己的忠心,是自己在生意上值得倚重的人。自此,姚九华做生意的才能才逐渐体现。
    姚九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但确立了在老板娘心中的份量,也因此确立了在伙计们心中的地位。从此,一呼百应。姚九华俨然成了“荣记五芳斋”的大主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而另一件事的发生,姚九华则彻底征服了夏氏。
    1949年的3月份,有个船娘打扮的女子带了四、五个客人来张家弄买粽子,进了“庆记五芳斋”,每人买了20只粽子,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生意。姚九华路过看热闹,只听其中一个客人道,嘉兴的粽子名气大,好吃,此次来嘉兴南湖游玩,带点回去给家里人大家尝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的姚九华就动了心思:南湖是嘉兴的风景点,外地来此游玩的人很多,而嘉兴的粽子又是远近闻名,如果外地游客走时都能来店里买点粽子带回去,不但粽子的销售能上去,而且“荣记五芳斋”的名气也会越传越广。
    姚九华觉得巨大的商机就在眼前,必须抓牢。
    看着渐渐远去的顾客和船娘,姚九华脱下围裙,招呼也来不及打就跟了上去。
    跟着跟着,姚九华就跟到了南湖畔。
    南湖是嘉兴市最为有名的风景名胜地,成于五代,湖心有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堆积起来的湖心岛,岛上筑有烟雨楼。经历代官员的修缮,楼宇巍峨,古木参天,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几次登岛,留下了御碑2处,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游者趋之若鹜,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尤其南湖的游船及因游船而创的南湖船菜更是闻名遐迩,倾倒了无数的游人。因游烟雨楼需用船摆渡,摇船的都是女性,南湖船娘应运而生,成了南湖边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南湖渡口,姚九华找到了那个船娘,这时他才知道,这个船娘是南湖畔许家村人,叫许英。
    姚九华从许英的嘴里了解到,在南湖乘游船的客人都是外来客,客人在游湖后往往希望带一点嘉兴的土特产回家,而船娘们一般总是推荐南湖菱和五芳斋粽子。由于南湖菱的上市有季节的限制,时间较短,故大都以推荐五芳斋粽子为主。姚九华对许英说:“我是荣记五芳斋的伙计,荣记的粽子是嘉兴最好的,能否将客人介绍到荣记?我们会给一点好处费给你。”许英回答得很爽气:“好的”。
    既然一拍即合,姚九华也乘热打铁,回去作进一步的准备。
    自姚九华解下围裙,招呼也没打就跑了,而且久等不回,夏氏心中有些不快,一个时辰后,见姚九华兴冲冲回店,脸色就难看起来。见状,姚九华连忙把刚才与许英接洽的事一一向夏氏告知。夏氏一听,姚九华原来是为店里的事在忙碌,登时脸色由阴变晴,眼睛里也露出了笑意,头也象鸡啄米似的点个不停,马上给予肯定和认可。
    姚九华忙找人设计了一张名片,上方写上了“荣记五芳斋”几个大字,中间画了一只大公鸡,下面写了粽子两个大字及粽子店的地址,请人印了100张。他把这些名片交给许英,对许英说“请你帮助在船娘中发一下,今后凡是有客人要买粽子,就将这张名片提供给他们,让他们来“荣记五芳斋”。我店凭名片上各船娘的签名,每张名片给大米2升。”许英一听,介绍客人有奖励自然高兴,况且她在船娘中也大大地长了脸。于是从姚九华手中接过名片,欢欢喜喜地应承了下来。
    自此,“荣记五芳斋”就多了一批外地的顾客,他们三、五成群,每人少则10个,多则20个、30个地买粽子,顿时店里的生意又增加许多。然而最主要的是“荣记五芳斋”的牌子也越来越响了。从此,夏氏对姚九华的经营才能更有了充分地了解,店里的一切事务自是都交由姚九华打理。
    为此,还发生过一桩上海客人帮助宣传“荣记五芳斋”的事。
    那天中午,店里来了5个上海人买粽子,此时又有3个杭州人也来买,见“荣记五芳斋”店里的人较多,有个杭州人就说:“人介多,我们到隔壁那家去买吧,不都是粽子吗?一样的。”几个上海人听见了,就对那几个杭州人说:“你们知道什么呀,这家粽子才是最正宗的。”杭州人说:“你怎么证明他们才是最正宗的呢?”由于语气重了一点,两方面就在店里争了起来。上海人就说:“荣记五芳斋在张家弄已是几十年的老店,有祖传秘方,而那两家是近几年才开的,是不好吃的,况且这家店的粽子有金鸡牌商标,他们有商标吗?反正我们上海人只认‘金鸡牌’的。”杭州人一听,有道理,服了气,就不去隔壁店了。
    上海人帮助宣传“荣记五芳斋”粽子,其实就是因为上海人爱吃“五芳斋”粽子。为什么上海人爱吃“五芳斋”粽子呢?分析起来,这当然与“五芳斋”粽子的质量好,味道好有关。但是另两个重要原因确是不能忽略的:一是早年张锦泉为了扩大生意,派人去嘉兴火车站站台上卖粽子,这一举措不但使粽子成了嘉兴火车的特色小吃,同时也加大了五芳斋粽子在南来北往的乘客中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因在沪杭线上乘车的人中上海人最多,因此五芳斋粽子的名声就在上海人中间传开了,以至上海人到了嘉兴必买五芳斋粽子的地步;二是接收荣记五芳斋的郭士荣不但为五芳斋粽子注册了“金鸡牌”商标,而且注重广告的宣传。最近五芳斋公司征集到的一张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1月2日的《嘉兴商报》上就有“荣记五五芳斋” 的广告,广告中就列出了“鸡肉粽”、“ 火腿鲜肉粽”、“ 猪油夹沙粽” 等产品,并有“请认准金鸡牌商标” 的字样;民国36年8月,由中国旅行社初版的《嘉兴导游》“点心茶食” 栏就有“张家弄五芳斋等之甜咸粽子、虾仁馄饨” 的介绍。现在存于嘉兴图书馆的《禾报》,在其民国36年12月的创刊号的封底也有“荣记五芳斋”的粽子广告。极大限度地扩大了“五芳斋”粽子的知名度。
    姚九华至今还记得1948年端午节前,上海的著名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店里订粽子的事,他们一次就订了上万只粽子,约定了提货日子后,他们自己派汽车拉货,这是五芳斋粽子的第一次“团购”,轰动了整个张家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1949年的春天,在隆隆的炮声中,嘉兴迎来了解放。共产党是劳苦人民的大救星,在嘉兴没有解放之前,姚九华早已是知道的,现今共产党来了,他自是与嘉兴的人民一样高兴。
    但由于战争带来了创伤,不是一时能解决的,百废待兴,经济还没有步入正轨,是要花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力气才能见成效。经济的萧条同样也反映在三家五芳斋粽子店的生意上。
    先是“昌记五芳斋”由于资金不足,老板冯昌年只得放弃独资经营,找人入股,取其合股之意,由此“昌记”变成了“合记”;接着“庆记”老板朱庆堂也顶不住了,也找人入股,取其朋友合股之意,“庆记”换成了“友记”。唯独“荣记五芳斋”另辟蹊径,以扩大经营来求生存,老板郭士荣分别在嘉兴东门和上海的浙江中路284号开了两家分店。
    三家五芳斋粽子店相互间的竞争越演越烈。1952年,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可是各家的生意并不见长。为了招揽顾客,各家在营业时间就都派伙计站在自家的门前,面向东面张家弄的入口,对走过来的路人高声招呼,以求顾客光顾自家的门店。
    因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揽客,难免就会引起一些言语上的争执。有一次,姚九华在店门口揽客,就与“合记”的伙计朱鸿林发生过相互间的讥讽。朱鸿林说姚九华的声音全嘉兴都听得见,姚九华也当仁不让,反讥朱鸿林的声音也不像蚊子叫。
    其实,这种揽客的手段非常原始,并不高明,而且收效甚微,引起了姚九华的反思,他觉得应该想个更好的办法来揽客。
    应该用什么好的办法展开竞争呢?姚九华思索着。
    这时一只乌龟的图像不经意间在他的眼前显现。
    时间因记忆又回到了1949年,年底时“荣记五芳斋”刚在上海浙江中路284号开出分店,老板郭士荣将此店交由妻弟夏阿根经营。
    其实夏阿根此前并没有经营过粽子生意,对粽子的技艺也一窍不通。
    经过商场浸润的姚九华从一个青涩的大孩子成长为一个粽子技艺精湛、生意手段精通的掌门伙计,“荣记五芳斋”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于是姚九华就经常被郭士荣指派去上海帮忙,有一次一去就是三个月。因而工作之余,上海马路上逛逛,到商店里瞧瞧也是常有的事。
    在上海九江路,姚九华看见一家叫“天晓得”的食品店,门前挂着一块画着一只大乌龟的店幌,引起了他的好奇。几次路过,几次驻足观看,对其含意就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号就这样一直萦绕在脑里,而这只乌龟也同样在心里深深扎根。
    这次三家五芳斋粽子店的相互竞争,使姚九华似乎对这只大乌龟悟出了一些道理。他想,揽客的最好办法是引起顾客的关注,而引起关注的手段有很多,而最简单、最可行的手段就是“出奇制胜”,之所以上海“天晓得”食品店的乌龟店幌引起了他的关注和好奇,就是因为他出了一张不合常理的、出乎预料的“牌”。如果我们也在店门门前挂只画着乌龟的店幌会引来怎样的结果呢?
    姚九华马上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夏氏,已了解姚九华经营能力的夏氏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画着乌龟的店幌就这样在“荣记五芳斋”门前挂了出来。
    这块店幌,长5尺、宽2尺,木制,上面并无文字,只是画了一只大乌龟。有着长长的头颈的乌龟似乎在左顾右盼,而舒展的四肢又仿佛要从木板上爬下来。
    这块店幌,沿街挑出,很是扎眼,的确引起了来往过客的好奇和议论,观看者络绎不绝,“荣记五芳斋”一时间人气剧增,一片兴旺。此店幌一挂就是一年,一直到1953年9月份,中国欣起“社会主义改造”时才完成了它的使命。
    当时,曾有好事者向姚九华求证这乌龟的含义。
    姚九华得意地解释说:“这块店幌有着二层含义:第一,乌龟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这只乌龟说明“荣记五芳斋”是张家弄最老的粽子店,它还会长期开下去;第二,这只乌龟是我店的首创,你们不要摹仿,谁摹仿谁是乌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
    对姚九华来说,1951年绝对是个值得记忆的岁月。
    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不但努力上进,象海棉一样吸收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成为了一个拥护共产党的先进青年。
    那一年,他遇上了愿意与他斯守终生的另一半——在中丝一厂工作的巢丝姑娘王金娥,紧接着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呱呱落地。从此,他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有了一个让他牵挂的人。
    姚九华的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他的工作目的性也更明确了。
    一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身无分文的青年人终于在嘉兴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再也不回贫穷的兰溪老家的愿望。
    姚九华浑身充满了活力,他拼命地吸取着一切有用的“养份”。
    首先他参加扫盲识字班,因他小的时候上过一年私塾,很快就摘除了文盲的帽子,从一个只识简单文字的人变成了一个新中国有文化的青年。
    其次,参加了腰鼓队、口琴队,尽情地倾泻着对新中国的拥护和对共产党的爱戴。
    最重要的是,姚九华参加了店员工会。店员工会——顾名思义,是一个店员的组织。在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开始,各行各业还是以私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党对各行各业职工的领导主要就是靠各行业工会来实现。党的各种政策、法令的贯彻也是靠各行业工会来传达和实现。
    姚九华积极参与店员工会组织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会议,认真落实工会下达的一切指令。很快他成了店员工会的积极分子,在“荣记五芳斋”的店员中,确立了绝对的领导地位。
    可与之相反,老板郭士荣却渐渐地落伍,向相反的方向游离。
    到了此时,郭士荣绝对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在国民党逃离大陆的时候,象郭士荣这样的人当然没有人会顾及,只有留下来的份,还被美曰其名“潜伏”——等待国民党的光复。象他这种情况,只要在解放初期及时向组织报告,说清问题,是有可能过关的。当时,党的政策是,在敌伪时期任过职的敌伪人员,只要没有民愤,没有血案,说清问题,一般都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可是郭士荣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企图蒙混过关。
    这是自决于人民的,也是决不可能的。首先,他的那些生意对手,对他知根知底,恨之入骨。在生意上屡占下风,这次岂不是可以扬眉吐气!于是在邻里坊间大肆宣传郭士荣的历史,并积极向组织举报。不过话得说回来,就是没有这些人的推动,组织上对郭士荣的问题也是了如指掌。在等待郭士荣的自首。
    随着“镇反运动”如火如荼地深入和展开,郭士荣似乎也感觉到镇反委员会开始把目标对准他。这时他做了一件毁了他一生的蠢事。竟然悄悄地逃到了上海,躲进了妻弟夏阿根的家中。就是这一举动,彻底使事情的性质起了质的变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1年12月19日郭士荣就被镇反委员会派人从上海抓回来,关进了监牢。
    但对郭士荣的判决迟迟没有出来。对于处理敌伪人员从快从重的当时来看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而且过了不久,在没有判决,没有结论的情况下,他竟然给办了保外就医,放了回来。
    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政府将郭士荣放出来的根本原因已无从考证。分析起来,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1、郭士荣没有血案,没有民愤;2、郭士荣在抗日战争时确实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3、郭士荣放出来时身体已经很差,几乎病入膏肓。没有关押的必要。
    但无论哪种情况,没下结论就放出来,说明政府是将他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是岡容置否的。
    郭士荣的出狱并没有给“荣记五芳斋“带来好的运气。因为此时的郭士荣因肺病经常咳嗽,而且咳时带血,看起来时日不多。而夏氏的突然病倒,更是雪上加霜。
    郭士荣最放心不下的当然是“荣记五芳斋“的生存及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的未来。他左思右想,最终作了一个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成就了姚九华的一番事业,也正是这个决定,给“五芳斋”今后的发展找到了一个领头人。
    那天一早,郭士荣差人将“五芳斋”的创始人张锦泉,大伙计姚九华请到了楼上。
    在郭士荣夫妇前榻前,郭士荣对张锦泉说:“自师兄将‘五芳斋’交到我的手上,尚能经营至今,算是对得起你当初的交待。今我时日不多,有三件事托付姚九华,请师兄来的目的,就是请你作证,以示督促。”
    张锦泉对郭士荣说:“师弟言重了,有事请讲,据我的观察,姚九华是能担当此重任的”。
    姚九华见状,忙说:“师傅命大,病是会好的。师傅有托尽管说来,我自是尽心办好”。
    郭士荣说:“第一,‘荣记五芳斋’交你经营,请不要推托;第二,我俩儿尚幼,他们是你的师弟,望你善待,养育成人;第三,我手中有五芳斋粽子配方一册,名‘粽技要秘’,仍张师兄的一生心血,现传你手上,望你发扬光大,不得外传。”
    事已致此,姚九华也不再推托,双手接过“粽技要秘”,保证道:“师傅、前辈在上,我保证遵寻师嘱,做到师傅嘱托的三件事,使‘荣记五芳斋’兴旺起来,使俩个师弟衣食无忧,粽子配方决不外传”。
    很快一病不起的郭士荣于1952年6月去世。就在郭士荣去世的下一年,妻子夏氏竟然也一病不起,匆匆随他而去。
    由于郭士荣夫妇的两个儿子尚在年幼,两人的丧事先后都由已经成为掌门伙计的姚九华操持。
    自此,“荣记五芳斋”没有了老板,虽然有郭士荣的两个儿子,但年纪太小,不可能担此重任。店里的十几号人大都沮丧地提议散伙。
    有托在身的姚九华勇敢地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决心将“荣记五芳斋”经营下去。众人见有人挑头,自是乐得举手赞成。
    有了店里众人的支持,姚九华顿时信心百倍、充满豪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照顾好郭士荣的两个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一定要维持好店内的生意,让店里的伙计生计没有后顾之忧。
    “荣记五芳斋”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而姚九华却迎来了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此他可以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倾注到“荣记五芳斋”的生意中,从此他将按照自己的经营意图来规划“荣记五芳斋”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姚九华接掌“荣记五芳斋”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资金短缺。
    自老板郭士荣夫妇辞世,“荣记五芳斋”就成了郭士荣两个儿子的财产,那么从法律上讲,经营着上海分店的舅舅夏阿根就应该是他们的监护人。
    开始,夏阿根还从上海来嘉兴店里看看,当发现“荣记五芳斋”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就此不再回来,对“荣记五芳斋”再也不管不问了,并闹起了“分家”。说是“分家”,实际是上海分店脱离“荣记五芳斋”自立门户,不再向嘉兴的总店交纳一分钱的利润。年青的姚九华自是鞭长莫及,只得由他而去。但这至少对“荣记五芳斋”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
    姚九华审时度势,连连作了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而就是这三个决定使“荣记五芳斋”这艘风雨飘摇之中的航船驶出了泥沼。
    首先,他果断地关闭了东门的“荣记”分店,以便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张家弄的总店,攥紧拳头,渡过难关。事后,他总结说,自古就有壮士断腕一说,关闭东门分店也是“断腕”,有了小的舍弃,才有大的收获。
    其次,他自动将自己每月58元的工资降到了42元。在一般工人的工资只有30多元的当时,降掉16元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姚九华的这一举动对店里的伙计具有非常大的震撼,他们彻底被姚九华的举动折服,看到了“荣记五芳斋”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再有,就是“格会”。这是一种民间的集资方式。“格会”实际就是需要资金的发起人,在确定了集资时间,还款时间,利息的情况下,向他人借贷,一般多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在金融不发达的新中国初期,这种集资方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起过不小的作用。
    按理说,象姚九华这样一个只是“荣记五芳斋”店伙计的人,为一店发起“格会”是不大可能有的。因为,“荣记五芳斋”刚死了老板,可以说是群龙无首,粽子店何去何从尚是一个大问题,“格会”后谁来为这笔资金承担风险;况且姚九华当时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古训也将左右“格会”的信誉度。
    为了“荣记五芳斋”的生存,姚九华必须背水一战!“格会”必须成功。于是他把“格会”的目标对准了张家弄的一些店主。他认为,这些店主都是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他们对“荣记五芳斋”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了解的,另外对姚九华的人品和能力也是知根知底的,这是他胸有成竹的基础,满怀信心的保证。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姚九华有店员工会撑腰。在解放初期,在嘉兴的商界,店员工会是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实现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最权威的组织机构,作为店员工会积极分子的姚九华给人的印象当然是信得过的。再有“格会”的利息比一般的收益高。在政府号召生产自救的氛围中,于是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姚九华的“格会”一举获得成功。店主们纷纷你20元我30元地投了进来。很快“荣记五芳斋”就筹到了足以生存的宝贵资金。
    对于“荣记五芳斋”来说,资金就是生命,而管好和用好这笔资金是姚九华的当务之急。
    他又在店里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对店里的原有老规矩进行了重新制订,纠正了一些约定成俗的陈矩旧习。店里设有账房一名,资格较老,人称“老寄伯”,掌握着店里的财务和采购大权。以前老板夫妇在,自有他们管着账房,可老板夫妇不在了,就有些自以为是。由于资金紧缺的原因,店里原材料的购进以日为计,量出定进。当时物价不稳,每日的糯米、肉等大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很大,而这位账房对店里的生意不熟,又自命清高,不与姚九华等人沟通,往往发生有时糯米、肉购进太多,造成积压和浪费;有时糯米和肉又购进太少,造成了粽子的脱销;有时购进时机不对,没有做到逢低购进。这些对于处于生产自救状态下的“荣记五芳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而这账房还死不认账,振振有词说,老规矩就是如此,并无大错。
    新规矩的出台,规范了账房的职责,也收掉了账房的一些职责。每日的采购必须以产定购,而这个产量姚九华根据每日产销情况来定,有效地解决了购销脱节的情况。那账房一看姚九华将购销关系处理得如此协调,自是服帖。
    第二把火:针对糯米每日变动的情况,将每日进账的营业款集中起来,在米行情运行到低点时,到对面的米店购米,并存在米店,要时再拉到店里,有效降低了涨价的风险。而这一举措米店的老板也很欢迎,因为无形中米店也增加了一些流动资金。
    第三把火:原先店里工作的伙计组织纪律性比较差的,迟到早退,工作时间出去办私事,甚至偷拿店里粽子的事时有发生。这是姚九华最为头痛的事。因为大家都是店里的伙计,平时头碰头脚碰脚,有些伙计的资历还比姚九华老,要出面管这些人真还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而发生在唐阿根身上的一件事却彻底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唐阿根,虽然是进店比较晚的一个伙计,但他当时正好与老板夫妇的干女儿谈恋爱。这位干女儿尚在江苏震泽做工,还没来嘉兴,恋爱中的唐阿根常常要去震泽。他自持恋爱对象与老板夫妇的关系,有点目空一切。有一次招呼也不打,假也没请就去了震泽,而且一去几天。店里的伙计们都看在眼里,这直接考验姚九华的管理能力。
    事也凑巧,唐阿根在店里是工会小组长,管理着伙计们交上来的工会费,他竟然将工会费给用掉了。
    于是姚九华就把他第三把火烧到唐阿根的身上。贪污工会费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事,作为负责人的姚九华马上作了一个决定,把贪污的工会费从唐阿根的工资中扣回来,并报上一级工会开除了唐阿根的工会会籍。
    这一举动效果非常好,它不但打击了歪风邪气,也教育了店里的其他店员,违反店规的事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姚九华在“荣记五芳斋”的威信大增,真正成为了店里公认的领头人。五芳斋粽子传人的接力棒也正式传到了姚九华的手中。
    可以说,在历史的舞台上,姚九华遇到了五芳斋,而五芳斋也选择了姚九华。
    这就是历史的机遇,五芳斋给了姚九华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时间很快进入了1956年。这一年注定是值得人们回忆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造”达到了高潮。
    在这之前已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的嘉兴电厂、民丰造纸厂、嘉兴绢纺厂、中丝一厂、南湖布厂、嘉兴油厂等,通过改造极大地激发了职工们的劳动热情,创造了年产值高速增长的复兴奇迹。这就更加促使了人们社会改造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愿望。
    急切期待着五芳斋复兴梦也能早日实现的姚九华再也坐不住了。1956年1月18日,他与嘉兴市50多个行业300多名工商界代表一起,顶着严寒参加了申请公私合营的游行。他和大家一起聚集在人民广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嘉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在这个时期,嘉兴餐饮店的营业面积都不大,尤其经营单一品种的粽子店更是在小规模上徘徊。在张家弄里算是老大的“荣记五芳斋”也只有职工8人,其他“合记五芳斋”4人,“友记五芳斋”3人,东门的“香味斋”粽子店3人。如果这些粽子店参加了“社会主义改造”是否也能改善生存条件呢?从已经参加改造的情况来看效果应该是乐观。在上级的指导下,“荣记”、“合记”、“友记”三家五芳斋粽子店与东门一家名为“香味斋”的粽子店一起合并成了一家店,命名为“嘉兴五芳斋粽子店”。这次的合并结束了嘉兴粽子店“三国鼎立”的势态,结束了嘉兴粽子经营的“战国”局面,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此,五芳斋完成了由私营到公私合营的身份转换。而姚九华也实现了从私方掌门伙计到公方经理的身份转换。而原“合记五芳斋“的老板冯昌年担任了私方经理。
    自此,嘉兴的三家五芳斋合而为一。从存在嘉兴档案馆,当年的工商业联合会资料卷中,可以看到,这三家五芳斋粽子店及香味斋粽子店是全资、全员合并的。姚九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四家粽子店的店员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的场面。那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尽管七嘴八舌,但中心意思就是一个:以前我们张家弄三家五芳斋七斗八斗纠结了十几年,现在看来真是有点多余,相同的牌子、相同的产品、相同的技艺,本就是一家人么。现在好了,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应把我们三家五芳斋都叫老子,因为她是继承了我们大家的衣钵,是我们大家的血脉。以历史观点来看到,三家五芳斋都是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前身。这是不争的事实!
    起先三家五芳斋虽然合为一家,但因场地等原因,仍各自在原地经营。
    这样一种格局,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首先,三家粽子店貌合心不合,大家仍各自为政,各做各的,由于原先经营的理念不同,店规的不同,各行其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由于各家的生意好坏各有上落,而店员的收入却是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而引起了店员间的矛盾和思想的不稳定。
    再有,由于各家的粽子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使粽子的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姚九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就在这时,嘉兴市政府开始了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在进行了建国路、北京路的路面改造后,又决定把连在一起的四条小街小弄,即将芝桥街、张家弄、学前街、庙前街的两端打通,中间连接拓宽,建设当时市区最宽、最长的一条马路,并将这条取名“勤俭路”的马路向东西两端延伸,接通环城东路和环城西路。欲把勤俭路打造成城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市政府的这一决定,解决了姚九华的心头之患。
    因为,按市政府的规划,在改造之列的张家弄,需要将南面的半边街全部拆除,原“荣记五芳斋”和“友记五芳斋”的店址也在拆除之列,不复存在。这样一来,五芳斋粽子店就剩下原“合记五芳斋”的店址,经营面积大大缩水,这势必影响五芳斋粽子店的生意,而面积小了多出人员的安排也成了麻烦的事。姚九华意识到,要使店里员工生计不受影响,只有做大做强五芳斋粽子店,这是稳定店员的最好方法。于是姚九华开始了积极地奔走与呼吁。可能“五芳斋粽子”知名度的作用,也许姚九华的呼吁引起了重视,经当时市政府商业科的协调,决定关闭与原“合记五芳斋”相邻的浴室和茶室,把它们一起并给了五芳斋粽子店。由此,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经营面积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
    从此,三家“五芳斋”实现了真真意义上的合并。
    就在五芳斋粽子店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硕果累累,进入“黄金期”之时,发生了一件与大好形势不相称的事情。
    担任私方经理的冯昌年在粽子店作出了许多令人费解和侧目的事。
    他每日在五芳斋粽子店的大门口烧香拜佛,大搞迷信活动,引起了路人的围观;他在工作时间故意摔生产工具、砸生产设备,给粽子店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更不可容忍的是,将粽子营业款装入自己的腰包,中饱私囊。
    冯昌年的所作所为,对外影响了五芳斋粽子店的声誉,对内扰乱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情绪。
    虽然冯昌年年长于姚九华,又是姚九华的连襟(冯昌年的老婆和姚九华的老婆是亲姐妹)。为了粽子店的名誉和生存,姚九华当然不能退让和回避。他先与冯昌年进行了了苦口婆心地沟通。但在解放前就当过嘉兴商会理事的冯昌年根本没把姚九华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心不相通不与为谋,冯昌年的何去何从,姚九华也只有冷眼观之。
    其实,冯昌年把五芳斋闹得乌烟瘴气之事,上级领导哪有不知道的。1957年11月18日冯昌年就被公安局收了监,几经查实,以抗拒改造的罪名,被判了4年徒刑,1962年4月刑满释放。
    自此,五芳斋粽子店在姚九华的管理之下,经营理顺了,员工之间的关系融洽了。
    姚九华马上根据经营面积和人员情况,对嘉兴五芳斋粽子店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合。成立了粽子部、饭菜部、点心部和冷饮部,把店里的员工也进行了重新配置,以便充分地发挥每位员工的特长。尤其在粽子的制作上,规范了粽子的工艺,统一了粽子的配方,控制原材料的规格,确保了粽子的质量是,进一步提升了五芳斋粽子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
    由于措施得当,五芳斋粽子店生意红火,一片兴旺。营业额和利润大幅上升。
    人心齐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出来,姚九华也就有了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根据市场的需求,姚九华带领大家,陆续开发了“文武粽”、“排骨粽”、“赤豆粽”等新的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嘉兴五芳斋粽子的品种,使广大的消费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4:32 , Processed in 0.1157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