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传人姚九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在扫除了一切影响和制约五芳粽子店发展的障碍后,姚九华的工作劲头更大了。他铆足了浑身的劲,全身心地投入到粽子店的生意上。此时的五芳斋粽子店在他的努力之下,已由解放初期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八十几个人。店面也由原来的勤俭路、建国路口调到建国路上,营业面积扩大了五、六倍。粽子部、饭菜部、点心部和冷饮部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尤其是粽子部,在紧邻的塔弄的南侧开辟出了200多平方米的粽子制作工场。
    就在此时,姚九华的妻子怀上第二个孩子。为了不使孩子拖自己的后腿,他毅然决然地将妻子从中丝一厂调到了复兴汤团店,因为汤团店工作毕竟没有巢丝工人那么紧张,这样带孩子的事就可以由妻子来完成。由产业工人转变成营业员,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这几乎是一种痛苦的决择,妻子的工资也由此减少了不少。
    时间的车轮飞速前进,转眼到了1958年,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在姚九华的记忆中,这是激情燃烧的一年。这一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开始在全国高高飘扬,国内掀起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大干快变,超英赶美”的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高潮。中国历史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姚九华同样也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一年年青的姚九华同样也进入了他人生道路的一个新的拐点。
    当然,城里的企业与农村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可能象农村那样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样的口号,或相互竞放粮食产量的高产“卫星”。因为,每日的投入和产出不可能象爆米花那样无限膨胀。
    但天不嫉人,人类是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动物。姚九华在时代的冲击下当然也是。
    聪明的他在1958年作的两件事成就了他的人生腾飞。
    饮食业向来就有一个行规,那就是在工作时间,员工所吃的饭由店里提供,但决不可以从对外供应的饭菜中获取。这当然反映出经营者决不克扣顾客饭菜的经营理念。可是这样的话,店里就要设置专门的人为员工准备饭菜,尤象五芳斋粽子店这样拥有八十多人的大店,等于要在店内再办一个职工食堂。
    当时,五芳斋粽子店,由于产量的提高,烧粽子是用一米多直径的大塘锅,烧的时候,有大量的蒸气从锅盖边的缝隙中逃逸,这样不但浪费了燃料,而且冲出来的蒸气迷漫在工场里,极大地影响了操作人员的工作。
    姚九华想,假如能把逃逸出来的蒸气收集起来,是否可用来蒸饭呢?如果成,至少员工的饭可以不用人烧了,而且可以节约多少燃料呢!这一想法一下子激活了姚九华创造革新的细胞,于是马上将这一想法与维修工姚阿龙合计,很快得到了姚阿龙的热烈响应。
    说干就干,可是要把蒸气从锅里引出来要用铁管,但在钢材是紧张物资的1958年,象五芳斋粽子店这样的餐饮企业根本就不可能买到自来水管。这可难坏了姚九华,他求爷爷拜奶奶就是搞不到那怕是一寸自来水管。
    姚九华就是姚九华,困难并没有难倒他,因为他突然想起,在店员工会后院的水井中好象有一段废弃的自来水管竖在那里。
    店员工会是姚九华常去的地方,他的文化知识就是从那里的扫盲班上学来的,许多党的方针政策也是在店员工会开会传达的。店员工会就设在五芳斋粽子店斜对面的一座三层楼的小洋房内。这里解放前是天主教传教士住的地方,在楼后的小院内,洋人为了用水的卫生和方便,打了一口机井,他们日常的饮用水就是通过管道从井中抽取。现在洋人走了,机井也坏了,但竖在井中的那根水管还在。
    姚九华找到了店员工会的领导,讨要那根水管。
    店员工会的领导听到姚九华来讨要竖在水井里的那段水管,才猛然想起在水井里好象是有这么一段水管竖在那里。心想,现在全民大炼钢铁,政府号召收集废铜烂铁,我怎么把自家院子里的水管给忘了呢?就问姚九华:“你要水管干什么?如果是上缴废铜烂铁,我可不用你帮忙。”于是姚九华就将自己革新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那领导暗想,这段水管逃过一劫,却没有逃过你姚九华的眼睛。罢了,这也算这段水管有了比当废铜烂铁更好的去处。也算是件好事,我就成全你姚九华吧!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姚九华。
    姚九华见领导答应了,便马不停蹄地找来几个人将水管从井里拨了上来。一看,这水管1寸来粗,虽然表面的镀锌层有点氧化,但里面不锈不烂,别提多高兴了。
    回去后,姚九华请人打了一只密封性很好的木橱,让姚阿龙在塘锅的盖子上开了个洞,用要来的水管将木橱和它连在一起,一个土法的蒸饭箱就大功告成。一试,竟然十分灵光,不但省了一个烧饭的人,节约了燃料,而且迷漫在工场的蒸气也随之消失了。
    除了蒸气蒸饭箱的革新在商业系统引起了轰动,姚九华在1958年的另一项革新成果同样也引起也大家刮目相看。
    1958年,五芳斋粽子店除了主打产品粽子销售兴旺,还有点心部的年糕也是当时仅次于粽子的一个畅销点心。这年糕因是稻米打制,是嘉湖细点中江南特色很浓的点心,它既可起油锅制成炒年糕,也可用水作成汤年糕,如排骨年糕、韭芽肉丝年糕、青菜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点。再加上年糕密实,入口滑爽咀嚼有韧劲,入肚消化慢,很是耐饥,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店堂里常常顾客盈门,供不应求时有发生。
    眼睁睁看着生意跑掉当然是姚九华不愿的事。一调查,问题出在年糕片供应上。原来,在店里进货的年糕是条形的,需要人工将其切成片。而年糕切片成了点心部的一个伤脑筋的事情。因为,要满足一天的供应,店里每天要安排5至6个人从事切片工作。年糕是一种很韧的米制食品,往往一天下来,切片的员工手上就会起几个大水泡,时间一久,大家都喊吃不消,病假的人就多起来。这样不但切片的人怨声载道,安排工作的负责人也手忙脚乱。点心部的主任意识到长此下去,终将影响年糕的供应,就把问题反映到姚九华那里。
    姚九华那敢怠慢,马上着手研究。他思来想去,觉得只有机械化才能解决问题。可是要添置这样的设备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经多方打听,市场上并无年糕切片机供应;二是就是有,资金来源也是问题,因为固定资产的添置要经过市商业局批准。
    这时一台闲置在工场角落的制面机引起姚九华的注意。他围着制面机转了几圈,暗想,制面机制原理就是同一轴的旋转园形刀片将送进去的薄面片切割成细长条,那么同理,只要改动一下刀片的间距,不是也能把整根的年糕切成糕片了吗?
    事不宜迟,姚九华马上叫来姚阿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姚阿龙不愧为机械修理工出生,很快明白了姚九华的意思,马上对制面机的刀片间距按照年糕片的厚薄进行了调整改装。
    改装完毕,开机一试,成功了!
    从此,原来要5、6个人一天尚可完成的工作,在年糕片机上一个人只要2个小时就搞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惊人的,生产费用也随之大幅下降。
    姚九华名声大燥,商业系统都知道五芳斋粽子店出了个能人。
    1959年,姚九华获得了嘉兴市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
    鉴于姚九华的出色成绩,1959年注定是他的幸运之年。作为嘉兴市7名代表之一,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财贸系统比武大会”。
    嘉兴市所推选的7名代表来自金融、商业、粮食、供销各系统,都是各系统的精英人物,由市财贸工会的工会主席带队。
    1959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金秋十月的北京到处红旗招展,鲜花簇拥,欢庆的锣鼓更加增添了10年大庆的欢乐气氛。
    在北京,姚九华等七名代表参观了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的十大建筑。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们感受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缅怀先烈。。。。。。特别是早晨的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迎风升起,那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建国以来的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身在北京的姚九华深切地感受着那种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的豪情。
    “全国财贸系统比武大会”在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召开。姚九华亲耳聆听了各地代表满怀激情的发言,亲眼见识的各路技能高手的操作比赛,并受到了贺龙副总理的接见。
    北京代表的擀面片表演使姚九华目不暇接,只见那小小的面团在表演者的擀面杖下,水饺皮就象雪片一样飞了出来,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上海一个只有七岁的小代表,1分钟就做了5只包子,而且只只包子大小一致,折皱清晰,就象一只模子里出来的。
    而广东来的一个女厨师,将3尺多长的一条活蛇从开膛破肚到剥皮清洗,仅仅用了几秒钟的时间。
    宁波来的一个糖果包装工在包糖比赛中勇夺第一名。听介绍竟是个聋哑人,比赛时他听不见组织人员的发令声,而是靠旁边的人拍他的肩膀来感知比赛的开始。
    一位来自江苏的代表用7分钟就组装好了一辆自行车,那手法之快,定位之准,简直就象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
    这次代表大会,姚九华没有参加具体的比赛、表演,而整个大会的内容都令他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令人振奋。
    会议是短暂的,而留在姚九华心里的振撼却是永久的。
    在回嘉兴的火车上,代表们虽然一路欢歌笑语,而萦绕在姚九华脑际的却是:如何传承发扬,光大五芳斋粽子的技艺。
    回来后,在嘉兴财贸工会组织的参会代表座谈会上,姚九华敞开心扉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这次比武大会,我们嘉兴没有代表参赛,比较遗憾,这说明我们嘉兴的技艺高手与其他地方相比尚有差距,也说明我们对各种技艺的挖掘和传承的重视还不够。就拿我们五芳斋粽子来说,前辈们的确也创造了许多精湛的技艺,如果再不引起重视的话,就有可能流失。”接着他又动情地说:“从今往后,作为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经理,我一定要重视粽子技艺的传承工作,希望在将来的全国财贸系统比武大会有我们嘉兴五芳斋的代表参赛,并取得好成绩。”
    姚九华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也得到了领导高度的赞赏。
    姚九华的发言并不是应景而起的一时感慨,的的确确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箭已上弦,不得不发。
    回到店里的姚九华,马上把五芳斋的老师傅叫到一起开了会。会上姚九华介绍了参加全国比武会的情况,谈了挖掘和传承五芳斋粽子技艺的想法。姚九华的话马上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同意。
    那么五芳斋粽子的技艺是怎么样的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捋了个八九不离十。
    总的来说,五芳斋粽子技艺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从选料、配料、拌料、包裹、烧煮、包装等全过程。这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五芳斋人世世代代呕心沥血总结和传承下来的结晶。
    通过老师傅们这一捋,五芳斋粽子技艺就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最后大家一致将裹粽作为五芳斋粽子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工序。因为在这道工序中,它不但要求裹好的粽子重量符合标准,粽形美观、饱满,扎线工整牢固,而且要求速度快。有参与比赛的可操作性。
    于是大家根据以往裹粽的经验,将裹粽的手势和动作作了分解和固定化。甚至将裹的一只粽应用几张粽箬,绕几道绳,扎怎么样的绳扣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在工场里进行了推广。
    很快,初见成效,裹粽工们普遍反映,有了这一规定,裹粽的手势更快了。经测试,裹粽速度也提高30%左右。
    为此,姚九华在店里多次举行比武赛,评出多个裹粽状元。
    现在,五芳斋内部的技艺比赛已成为公司的传统项目,每年举行。员工之间努力苦练技艺,争当技艺能手已经蔚然成风。
    正是由于姚九华当年这一注重技艺的措施,那些比赛脱颖而出的技艺能手们,才能在历年全国各地的裹粽擂台赛上频频披金带银、履获殊荣。
    1998年的端午节前,受新加坡有关方面的邀请,五芳斋的裹粽能手在新加坡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裹粽表演。这是裹粽表演等一次走出国门,引起了新加坡媒体的兴趣和重视,各电视台、报刊竞相报道,哄动一时。此后,五芳斋裹粽表演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使者,还去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但提高了五芳斋粽子的知名度,还为宣传中华美食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
    1961年,为了适应管理体制的需要,五芳斋粽子店的上级主管部门:市商业局饮食服务管理站变成了嘉兴市饮食服务公司,由许启璜任经理,嘉兴五芳斋粽子店成了饮服公司下属一家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门店,姚九华仍担任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经理一职。
    这一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进入了第二年,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农业的连年歉收,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工农业产品严重短缺。尤其象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更是奇缺,国家实行了凭票限量供应。尽管为了支持饮食服务公司的经营,国家还是分配了一些付食品,但总的来说还是极大地制约了饮食业的发展。
    巧妇不作无米之炊,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同样也进入了停顿期。
    随即,姚九华被派参加了四清工作组,去农村搞四清运动。一去就是两年。
    1964年,姚九华又回到了熟悉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在他走出粽子店的2年多时间里,公司虽未明确告知免去经理职务,但由于已经任命了新的负责人,他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了粽子店的一名普通员工。
    曾经有过以前老板娘无端猜疑和冤枉经历的姚九华似乎有很强的抗打击的心理准备和能力。他想,能多次承受老板娘的不白之冤,区区一个经理不当就不当了,可我还是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一员,只要能与心爱的粽子店在一起,一切都是无所谓的。
    姚九华并没有气馁,仍是兢兢业业地把心思扑在工作上。
    1965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阴影的渐渐远去,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复苏和好转。在这一年,凭证凭票供应的商品除粮、油、布以外,减至3种(香烟、豆制品凭票;民用纸凭证限量供应),各类糖果、糕点退出高价,恢复平价供应。
    但在这以后也发生了一件使姚九华想不通的事。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因“破四旧”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蔓延。嘉兴市更改了被认为带有“封、资、修”色彩的五十一家老字号商店的名称,其中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就被更名为“嘉兴人民饮食店”。
    这一改,五芳斋粽子的品牌效应全无,店里的经营特色也随之而去。粽子只不过成了与包子、馄饨、面一样的大众小吃。店里的经营品种虽然比过去多了许多,可是营业额反而大幅下降。
    为此,店里的负责人也的确动了很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
    其中比较有成效的一个措施就是将商品象货郎那样送到田间地头。
    在农忙期间,店里将职员分成两人一组,挑着装有粽子、油翻酥、包子、馒头、牛肉、排骨、爆鱼的货担下乡销售。姚九华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与王文英(冯昌年的妻子)搭档去王江泾售货。王江泾是一个较远的销售点,与江苏盛泽相邻,不但要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汽车,还要挑着担子走半个多小时的乡间小路。那次正在田间地头的他们突遇暴雨,姚九华赶忙挑起担子跑到了镇上,躲进了一爿茶馆店。两人被暴雨淋了个浑身透,货是卖不出去了。大热天,如果退回去,肯定都坏了。为了减少损失,姚九华当机立断,在茶馆店里向喝茶客减价处理。同去的王文英胆子小,悄悄问姚九华你这么处理,回去怎么交代?这一问倒让姚九华的心里忐忑不安了——毕竟没有请示过!可再一想,这样做是为饮食店减少损失,我有啥错?大不了自己贴钱将损失补上!我问心无愧。还好,店里的负责人还算是个明事理的人。听了姚九华回来后的汇报,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以姚九华的事例教育大家,称赞他处事灵活。
    姚九华就这样一个人,哪怕在人生的最低潮,他也没有人气垒。自己从一个深山里的放牛娃一路走来,有了一个安定富足的工作,还有什么不能满意的呢?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粽子事业。因为正是粽子这一行当,才使他有了今日。他坚信,五芳斋粽子终有一天还是要拨云见日的。因此,他对粽子技艺还是那么的孜孜不倦。
    在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嘉兴的煤炭供应十分紧张,上级号召节煤。姚九华在这件事上又动起了脑筋。平时,店里每烧1000只粽子耗煤在40公斤左右,他就想,是不是能更少一点呢?他主动要求去烧粽子,以便寻找节烧的途径。
    很快,姚九华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有了思路和动作。
    姚九华发现,在粽子烧好后,大铁锅的水中会浮着许多浮油,这些浮油最终都流入了地下的阴沟里。而流入地下阴沟的浮油遇冷就要凝固,往往将阴沟堵塞,店里时不时的要派人通阴沟。那么这些浮油是否能利用呢?姚九华试着从阴沟里舀了一勺这样的水浇在炉子里燃烧着的煤上,火焰顿时剧烈了许多。他在处理油水的过程中,又发现,在阴沟里深积着大量的煤泥。这些煤泥都是平时散落在地面上的煤屑,在搞卫生时被人用水冲入阴沟所致。他就用铲子将这些煤泥挖出来混入煤中再用,燃烧的效果非常好。这一发现使他挖煤泥和收集油水的行动就越发不可收拾,挖完了粽子工坊挖点心工坊,挖完点心工坊挖饭菜间……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点心工坊和饭菜间的阴沟里竟然挖出了80多把调羹。
    姚九华的这一行动,使每1000只粽子的煤耗降到了令人惊叹的27公斤左右。
    姚九华又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的价值,他又恢复了自己在职工中的威信。
    正是由于姚九华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和敬业,他的工作能力再一次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1972年,姚九华调入公司的业务科,被分配负责公司的基建工作。1974年又被商业局抽调入新塍工作组,参加文革中被破坏最厉害的新塍商业系统整顿工作。这一去就是2年。
    1978年初,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市商业局的批准,嘉兴饮食服务公司决定筹建“南湖饭店”。这是嘉兴市第一家集餐饮与住宿于一体的高档次饭店。它的筹建创造了当时嘉兴市的两个第一:拥有嘉兴市的第一台商用电梯;拥有当时嘉兴市最高的楼层——12层。受到了嘉兴市上上下下的关注。
    这当然是嘉兴饮食服务公司的头等大事,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挑送精兵强将搞好基建,成了饮服公司领导班子的一致共识。
    1977年底,刚从新塍工作组回饮服公司业务科上班的姚九华马上进入了公司领导的视线。领导们一致认为,姚九华同志工作认真,有责任心,熟悉饮服行业,搞过基建,是筹建南湖饭店的不二人选。
    作为共产党员的姚九华在组织谈话后,没有提任何要求,立即走马上任,开始他新的人生搏击。
    在近两年的建设南湖饭店的日日夜夜里,姚九华和筹建组的伙伴们一心扑在工地上,哪里施工出现了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他们抓工程进度,解决工程难点。南湖饭店就在他们的辛劳中一点一点地耸立起来。
    南湖饭店建成后,姚九华就留下来,担任了饭店副总经理兼餐饮部经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
    1984年,省商业厅扶植中华名点,组织一批贴息贷款,支持各县市饮服公司一批名店的升级换代。因为粽子是嘉兴的著名点心,嘉兴市饮食服务公司上报的改造嘉兴人民饮食店的项目也在其中,获得了53万元的贴息贷款。这个贷款可不是白给的,省商业厅要求,这53万元只能用于粽子项目的改造,贷款必须3年还清。
    这对于一年只有5万利润的嘉兴人民饮食店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公司内没有人敢接这只烫手的山芋。
    因为,在姚九华离开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10年里,虽然换了5任经理,可店里一直维持着老样子,营业额、利润也徘徊不前。
    公司领导千挑万选,反复讨论,最后的目光还是对准了姚九华。班子里一致认为只有姚九华才能担当此任。因为姚九华担任过多年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经理,又熟悉五芳斋粽子技艺,对粽子的经营业熟悉,这个经理非姚九华莫属。
    很快,姚九华被叫去谈话。
    姚九华很清楚还贷的压力,但是能重回粽子店当经理,却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这样,他又能从事魂牵梦萦的粽子事业。因为在这里他渡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里他已经耗费半生的精力,在这里他贡献了太多的聪明才智。最主要的是,领导的这一决定是对他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
    经过仔细的测算和斟酌,他向领导提出:“同意回店,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店的地址不变,恢复“五芳斋”的老店名;2.只设一个经理,下设四个部门主任;3.粽子店的二楼增开酒楼。”并言明,开酒楼的目的,是增强还贷能力,以确保3年还贷成功。
    关于这三个条件他是这样解释的:地址和店名的问题,建国路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而且五芳斋的牌子已经扎根于消费者的心中,如果易地再建,就有一个重新吸引消费者的过程,尤其那些外地的顾客就有流失的可能;一个经理的问题,常言道:老大多搬翻船,只有一个领导才能令行禁止,言出必行;开酒楼的问题,53万贷款3年还清,就意味着每年还18万元,这是原来粽子店利润的3倍多,光靠原来的那点经营项目是有难度的,只有有高档酒楼的支撑,才是确保按时还贷的有力保障。
    姚九华的条件一经提出,就引来了反对的声音。这声音主要来自市商业局、市经委,他们针对的是姚九华的第三条需求。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杨贵根找姚九华谈话,传达了上级领导的意见,嘉兴已经有了南湖饭店、四时春、江南春、一乐园等菜馆,你再开菜馆不是在抢他们的生意嘛?况且这笔贷款是给粽子项目的,必须专款专用。姚九华据理力争:“嘉兴解放初期,城市人口只有4.8万人,已经有四时春、江南春、一乐园等菜馆,现在城市人口已达10万人,还是那么几家,明显不足了,就是我们不开,别人也是要开的。”他进一步引伸道:“古人说,店多成市,只有较多的餐饮店集中开出来,才能形成一个兴旺的餐饮市场。再说,我们建造的就是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酒楼只是店里的一个经营项目,不存在专款不专用的问题。”
    最终,公司还是同意了姚九华的条件。
    姚九华投入到了紧张的筹建工作中。因为有了十几年基建工作的经验,整个建造过程还是挺顺利的。
    在最后的装潢阶段,新的矛盾又来了。
    为了体现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历史文化韵味,姚九华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了落地花格长窗,店堂的地面采用了大方地砖,上二楼的扶梯也是采用了仿古式样。公司主要领导看了以后,大为不满,说:“姚九华到底要干什么?这不是复古吗?”杨贵根又代表领导找姚九华谈话。姚九华的反应挺快:“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可是毛主席说的。只有这种风格的装潢才能体现我们五芳斋的文化内涵。”
    事已至此,领导也不多加指责,毕竟这53万元的贴息贷款还指望姚九华还呢。
    在快要开张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没有一块像样的店招。常言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打造一块响当当、金灿灿的,与“五芳斋”这一“中华老字号”相匹配的店招成了当务之急。姚九华赶紧向公司领导汇报,请著名的书法家题写店招。这一点倒是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首肯。
    姚九华提出让公司业务科的张祖勤来办。
    这张祖勤,姚九华是非常熟悉的,桐乡人,喜欢书画,与嘉兴的文化人来往密切。当年南湖饭店开张时,店招就是在他的张罗下,请名人书写的。请名人题写店招一事非他莫属。
    开始,拟请北京的书法名家题写,终因路途遥远、沟通难度大而作罢。目标转向上海,经岳石尘提议(岳石尘,桐乡人,1902—2003年,岳飞第28代孙,现代中国画画家,与张祖勤为忘年交),书法家任政落入了张祖勤的视线内。
    任政,生于1916年,卒于2000年,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平时求书接踵,户限为穿,为海内外极有声望之书法家。
    由这样的一位书法家题写店招,肯定是锦上添花,蓬荜生辉的美事。说来也巧,上海“朵云轩”的一位专门负责采购笔墨纸砚等书画用品的科长与张祖勤是交往多年的好朋友。张祖勤就委托他代为联系。
    上海的“朵云轩”与北京的“荣宝斋”为国内齐名的两大书画经销商。上海的书画名家当然都与它有联络。在这位科长的穿针引线下,很快由任政书写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大王”九个大字就到了张祖勤手上。
    姚九华一拿到这几个大字就马不停蹄地去东阳木雕厂按任政的字迹分别制作了“五芳斋”和“粽子大王”两块匾额,一块悬挂于门楣上作了店招,另一块“粽子大王”的匾额像当年那只乌龟一样横挑于大门南侧。
    1986年,一座崭新的、古色古香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在嘉兴建国路重新开张。“五芳斋”成了一块真正的金字招牌,嘉兴人民的骄傲,嘉兴城市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重新开张,姚九华将二楼的酒楼命名为“鸳鸯酒楼”,也同时营业,生意比预想的还要好,每日宾朋满座、顾客盈门。鸳鸯酒楼成了当时嘉兴最好的饭店之一,各单位、企业纷纷在这里招待宾客,往往楼上宴请客人,楼下买粽子做礼品送客人,青年人也以在鸳鸯酒楼办喜宴引以为荣;在这里请客是需预定的,而喜宴更是需要提前半年排队。
    这样的经营业绩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它反映姚九华的经营智慧和管理水平。
    在这期间,他敏锐地发现,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人们饮食条件大大改善,对饮食的需求也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人们普遍反映五芳斋的粽子太大,吃不完。他果敢地将200克的粽子缩小成160克。这一改,粽子的成本减轻了,价格下来了,同时迎合了人们不要吃得太饱的饮食新理念,大受消费者的欢迎,促进了五芳斋粽子的销售。之后又推出了只有50克的“迷你粽”,当点心用在宴席上,进一步扩大了粽子的销售渠道。
    在管理上姚九华引进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有一次,姚九华发现常来鸳鸯酒楼请客吃饭的嘉兴灯具厂厂长有一段时间不来了,就打电话去询问。那位厂长对姚九华说:“上次我在鸳鸯酒楼招待上海来订货的客商,可把我的面子丢光了。”姚九华问:“怎么一回事,你倒说说看。”那位厂长本来就一肚子的气,见姚九华主动询问,就说:“你们的炒菜师傅,在炒菜时竟然不在菜里放盐,搞得我和客商们索然无味,我怎么敢再来呢?”炒菜时竟然不放盐,对餐饮业来说,可是非同小可的事。往小里说,它体现了店里员工的素质,往大里说,这是在砸五芳斋的招牌!他诚恳地对那位厂长说:“你的意见我记住了,我肯定一查到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随即,他查了那天的考勤记录,确定那天炒菜师傅叫王阿根。之后他又询问负责餐厅的主管刘珠宝,刘珠宝证实,那天客人提出菜是淡的后,他们几个餐厅服务员尝了下撤下的菜,的确是淡的。证据确凿,姚九华就把王阿根叫到办公室核实那天的情况。在铁证面前,王阿根很快承认了炒菜不放盐的事。原来,王阿根想买一套灯具,就在那位灯具厂厂长来吃饭的时候提出来,并要求那位厂长给打个5折,那时嘉兴灯具厂的皇冠牌灯具可是与益友牌电冰箱、嘉毛牌绒线、海鸥牌电扇并称为嘉兴“四大名旦”的紧俏商品,市场上都供不应求,能同意你买一套已是天大的面子了,还要求打折,这怎么可能呢?那位厂长没有答应。王阿根心有怨气,趁灯具厂在鸳鸯酒楼招待客商之际,故意在炒的菜里不放盐。这可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如果大家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鸳鸯酒楼的声誉就会一落千丈。既然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姚九华决定要以这一典型事例来教育店里的广大职工,树立爱店如家的思想,“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他首先让王阿根在职工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检查,宣布了对王阿根扣奖金半年的处理决定。然后又带着他去嘉兴灯具厂当面向那位厂长道歉,这一招很让那位厂长满意,从此又来鸳鸯酒楼招待客商。
    现在看来,这是姚九华的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姚九华对砸店里招牌的事嫉恶如仇,但对犯错误的员工个人却又极尽挽救之能事。这不但在处理王阿根这件事上有所体现,就是在其他员工身上也可感觉他温暖如春的处理原则。
    崔永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尚是个20多岁的小青年,结婚后家里条件一般。但他头脑灵活,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在几个年纪轻的炒菜师傅中是比较拔尖的。因技术好,曾被指派去哈尔滨专门进修烹饪技术。回来后,满指望他把学来的技术好好发挥发挥,给鸳鸯酒楼增加几个新式的菜肴,以便给食客们一个惊喜。可他上班后就是不冷不热,提不起精神,炒菜的手艺不进反退。这引起了饭菜部员工的不满,事情很快传到了姚九华的耳朵里。
    姚九华一了解,原来崔永林的老婆正在和他闹离婚。常言道:事有源,债有主。小夫妻两为什么会闹离婚呢,肯定有原因。
    那天吃过晚饭,姚九华去了崔永林的家。只有崔永林的老婆在家。姚九华说明了来意,崔永林的老婆话匣子就打开了。
    自崔永林从哈尔滨回来后,就喜欢上了打麻将,而且上了瘾,三天两头不着家,家里的那点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存款也被他输了个底朝天。老婆苦口婆心地劝他,他不听。岳父母参与规劝,竟也遭拒绝。至使岳父母非常看不起崔永林,家也不让进了。看来也只有离婚一条路好走了。
    姚九华决定要让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走出阴影。因为他不希望这么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就此沦陷,他要以自己的所能挽救崔永林。
    当时,家用煤气刚在嘉兴兴起,并很快以使用方便、清洁受到了大家的追捧。由于刚起步,煤气的开户是非常困难的,能够用上煤气在当时是非常有面子的事。这时正好店里分到了几套煤气的户头。姚九华决定给崔永林一套,理由就是挽救崔永林,这一提议得到了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领导班子的一致同意。为此,姚九华还找崔永林谈话,规劝他戒赌。自家里有了煤气,崔永林的老婆觉得,单位里还是重视崔永林的,离婚之事从此不提,这对崔永林的触动很大,下决心戒了赌。
    春节到了,粽子店有领导上门慰问职工的惯例。在慰问崔永林的时候,姚九华动了点小脑筋,独辟蹊径,将崔永林的慰问安排在他的岳父母家。姚九华的用意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促使崔永林翁婿和好。崔永林的岳父母见粽子店以行政、工会的名义来慰问他们,很是感动,觉得很有面子,遂改变了对崔永林的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崔永林对姚九华的良苦用心当然是心知肚明。浪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在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重复。
    就这样,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嘉兴五芳斋粽子店一片红火。姚九华第一年就还掉了20万元的贷款,1987年又是20万元,剩余的贷款也于1988年上半年还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
    姚九华在重新任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经理的几年里,虽然在创造条件努力还贷上花费了他一部分精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粽子经营的主业。就是这几年,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粽子的产销量一举突破了几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产销量年年翻番,1988年达到了破纪录的310万只。这一成绩与姚九华在确保五芳斋粽子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几次大规模机械化改造有关。
    在五芳斋粽子祖传的技艺中,要生产一只好的肉粽,拌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要求切块完毕的猪肉拌上盐、烧酒后,必须用手工将肉进行反复的揉,以将肉搓揉到起泡为最佳,因为只有经过这样处理的肉裹进粽子里,吃时肉才酥烂鲜香。一直以来,五芳斋粽子店都是按祖传要求,用人工来搓揉,这是一件非常吃力的工作。工作质量往往因人而异。力气大的,工作又认真的,搓揉的肉达到要求,烧出来粽子好吃,而那些力气小的或偷懒的人,就可能达不到技艺要求,影响肉粽的品质。
    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和不确定性,这一技艺的控制用什么办法来监控和解决呢?是姚九华一直头痛的事情。
    那时,建筑工地上已开始使用水泥搅拌机来搅拌混凝土,这给了姚九华很大的启发。搞过多年基建的姚九华想,那圆圆的滚筒式搅拌机能将水泥、黄沙、石子搅拌成均匀的混凝土,同样的原理,是否能搅拌肉呢?
    说干就干,它让人一样做了一个0.5米直径的不锈钢桶,里面装上搅拌器,外轴连接了一个马达,一通电,这个小型的搅拌机就动了起来,可是把肉放进去一式,不成。原因是搅拌器速度太快,将肉打烂。
    店里几个懂机械的人一琢磨,要把搅拌器的速度减下来。马上派人买来减速机,安装在马达与搅拌器之间的外轴上。一试,成功了!在搅拌机的作用下,肉和调味料有机结合,不一会肉就泛起了细细的泡沫。
    从此,五芳斋粽子在搅肉这道工序上再也不用工人,也不用担心搅拌不到位而影响粽子质量了。自有了拌肉机,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传统的五芳斋粽子技艺第一次植入了机械化的保障,使粽子的质量有了钢性的定位。由此举一反三,拌米机也应运而生。
    而粽子烧煮锅的改进,则得益于高压锅的推广和应用。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高压锅的出现绝对是家庭橱房的一次革命。它不但节约了燃料提高了蒸煮物的熟化程度,还减少了蒸煮物的熟化时间,而且不用担心把蒸煮物烧糊,因为高压锅的气阀会自动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蒸煮物熟了。
    受此启发,姚九华又在粽子的烧煮锅上动开了脑筋。这次他的想法是放大高压锅。他按照高压锅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只1米多直径的不锈钢大锅:里面可放1000多只粽子,厚厚的宽边锅沿上装着十几只20毫米粗的不锈钢螺栓,这些螺栓是可上下翻动的。当不锈钢锅盖盖上后,不锈钢螺栓可翻上来固定锅盖,旋紧螺帽,锅子与锅盖相结合就成了一个密封体。锅盖上装了一只安全阀,锅里的蒸气压力通过安全阀来调节。草图出来后,他又和机修人员找到了嘉兴一家不锈钢压力容器厂,商量高压烧煮锅的制造事宜。经过压力容器厂专业工程师的测算和改进,粽子高压烧煮锅就这样诞生了。经过试验,效果还真是不错。
    这可是全国第一只粽子高压烧煮锅!现在看来,这只粽子高压烧煮锅还比较原始,还要用煤作燃料,与现时那些用蒸气作热介质的夹层蒸气高压粽子烧煮锅还有很大的差距,可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进步。
    烧煮车间的现代化初见雏形,车间的卫生条件进一步改观。那一只只不锈钢锅子一字排开,锃光瓦亮、一尘不染,粽子烧煮前入锅和烧煮后的起锅都采用吊笼和电动葫芦来完成,大大加快了入锅和起锅的时间,减轻了劳动的强度。粽子的熟化程度也大大提高,能耗也随之而降。更让人惊喜的是,由于采用密封烧煮,粽子的香气不外溢,使烧煮的粽子香气大增。
    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姚九华在粽子技艺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他先后进行了裹粽台的不锈钢化、操作工具的不锈钢化。五芳斋粽子的技艺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姚九华的这些创造和改革,不但为粽子产量的倍增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自己迎来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1988年,他以自己的努力毫无悬念地被评为嘉兴市劳动模范。而后被授予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可以说,这个嘉兴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不是徒有虚名的,哗众取宠的。这是对姚九华传承、发扬五芳斋粽子技艺的承认和褒奖。是对姚九华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粽子产业的肯定。
    自此,姚九华五芳斋粽子技艺传人的地位被确认。
    自此,一个新兴的产业——粽子产业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
    《嘉兴商报》、《禾报》是二份在嘉兴颇有影响力的时政报刊。1947年,在她们的上面都刊有一则粽子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粽子大王,五芳斋荣记老店,请认明金鸡商标。”这表明,五芳斋粽子店最早的注册商标是“金鸡”牌。注册于何年何月无资料查证,但至少应在1947年前。这也说明,早年荣记五芳斋粽子店并没有用它的字号作商标,而其它两家五芳斋粽子店则一直没有商标。这一事实可以从文革后的1985年国家商标局重新核发的第219411号“鸡牌”商标注册证书中同样得以证实。
    为什么不用“五芳斋”作商标呢?大概是因为三家五芳斋粽子店的存在,谁都可能用“五芳斋”作商标,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因当事人大都作古,已无从考证。
    姚九华在重新当了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经理后,他总觉得商号和商标分别命名有点别扭。以他与消费者的接触来看,人们往往只记“五芳斋”,而对“鸡牌”似乎不太了解。
    1987年,嘉兴市商业局业务科一位干部的提示才让他如醍醐灌顶,翻然醒悟。那位干部的原话是这样的:“今后,商标对商品推广和保护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你们五芳斋粽子如注册了‘五芳斋’商标,不是可以商号和商标一致,这样对提高五芳斋粽子的知名度会起很大的作用的。”姚九华想,我们的商号和商标名称不一致,就是别扭感的所在,如果商号和商标都是“五芳斋”就非常顺了,不要说五芳斋粽子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就是广告宣传也更明确、简洁。
    姚九华马上把注册“五芳斋”为粽子商标的要求提到了饮服公司主要领导那里。这位领导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人,对业务并不熟悉,因此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注册“五芳斋”商标的重要性。他不解地对姚九华说“我们已经有了‘鸡牌’商标,干什么再注册‘五芳斋’商标?我看不必了。”完了他还自言自语地补充了一句“这不是浪费钱吗?”
    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时那个年代,有这样想法的却大有人在。的确,在商标的作用还不大的年代,要预见将来商标会发挥的作用,是有些强人所难。可是总有一些明智的人,他们的超前意识,他们所起的作用,会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致是长远的,不可替代的。
    认定了理的姚九华是不会屈服的,他认为如果“五芳斋”三个字被别人注册了,那么自己的粽子将不能再以五芳斋冠名,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后果非常严重。作为“嘉兴五芳斋粽子店” 的法定代表人,将永远愧对为五芳斋粽子倾注过心血的几辈五芳斋人,将成为五芳斋的罪人。
    我们常把一些高瞻远瞩的人称为有“历史责任”,所谓的历史责任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行为,它不但要维护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物质、精神遗产,还要将其传承、光大。
    姚九华就是这样一个有责任的人。他再次与那位领导人椐理力争。可是那位领导就是不同意,还认为姚九华不懂节约。
    可商标注册是有它自有的规则的,即谁先注册就归谁。如果别人先将“五芳斋”注册了,嘉兴五芳斋粽子店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灭顶的。当时全国以“五芳斋”命名的企业有4家之多,如苏州五芳斋、上海五芳斋、北京五芳斋、武汉五芳斋等,他们都有可能注册“五芳斋”商标,谁先意识到,谁就拨得头筹,谁就成为“五芳斋”商标的持有人,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姚九华心急如焚。为了抢得先机,他还得争取。他想起了建议他注册“五芳斋”商标的那位市商业局干部,请他来做公司领导的工作。
    可能那位商业局干部的理论水平高,也可能那位商业局干部的面子大。在他的动员下,那位固执己见的领导总算松口,同意注册,但是只能以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名义注册,注册费也由店里支付。
    对姚九华来说只要同意了,其它条件都显得那么的次要。
    得到了授权,姚九华马上与时任公司业务科副科长的罗启伟商量,请他代表嘉兴五芳斋粽子店注册“五芳斋”商标。罗启伟的确也是一个懂行的,知道注册“五芳斋”商标的重要性。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在嘉兴市工商局商标注册科的帮助下办理好了商标注册事宜。商标的图案就是任政所写的“五芳斋”三个字。
    天从人愿,先机终究给嘉兴五芳斋粽子店抢得,姚九华的努力没有白废,“五芳斋”商标注册成功!当姚九华拿到这张注册号为第331907号使用商品为第30类“粽子”的“五芳斋”商标注册证,一直绷紧的心弦终于松驰,百感交集,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这件以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名义注册的“五芳斋”商标,事后曾引起一些人的好奇和不解;一般来说,商标的注册都是以主管公司为注册人,为什么“五芳斋”商标的持有人是嘉兴饮食服务公司下的一个门店呢?这正好印证了五芳斋人在注册商标上的复杂斗争和认识过程。
    正是因为姚九华的历史责任感,给五芳斋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姚九华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顿,他并没有沉浸在注册成功的喜悦之中,因为他的目标是为五芳斋粽子贡献毕生的精力,这也是他历史责任感的一种持续。
    他又参与谋划另一个对粽子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动——制定粽子的产品标准。
    产品标准是规范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依据。产品标准就象一把尺,企业可以根据它生产合格产品,市场可以根据它来判定企业推向市场的产品是否合格。当时,在食品行业,已经有了糖果、冷饮、饮料、酒类等国家产品标准。由于湿式点心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国家尚没有制定湿式点心的产品标准。这对属于湿式点心类的粽子来说,在向外销售时发生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各地技术部门、卫生部门没有权威的依据来确定产品是否合格,很难颁发市场准入证。
    1988年嘉兴市饮食服务公司在嘉兴市技术监督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粽子产品标准。这个产品标准由嘉兴市饮食服务公司业务科副科长罗启伟执笔,而第一手的数据都出自姚九华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
    在1991年出版的《嘉兴市商业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载:“1986年4月24日,五芳斋粽子店由超产定额计件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改为全额分成。”
    为什么嘉兴商业志专门记载了这一事件呢!
    因为在当时,这是一件轰动全省的大事。不但嘉兴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开了现场会,省里也派员来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粽子店在工资分配上的全新探索。
    1986年新建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以崭新的面貌开门迎客,虽然姚九华信心十足地挑起了经理的重担,可三年还贷的压力象山一样压在他的身上,这可不是挺一挺就能过去的。
    1986年已经进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8年,与计划经济的年代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卖方市场已变成买方市场,尤以饮食业的冲击最大。不要说私营的大型饭店争夺消费者,就是那些私营的小点心店、小饭店也遍地开花,与国营饮食业争夺地盘。
    这些对姚九华来说,并不可怕,毕竟五芳斋的名气太大,还没有哪家私营饭店能与之齐眉比肩。可让姚九华头痛的是,店里的那些点心师傅、大厨师傅,手艺都在自家身上,凭一根杆面杖、一把切菜刀就可自由闯世界、打天下。在社会大潮的助推下,他们往往上班出勤不出力,下班铆足精神赶场子,赚外快。虽然店里也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实行了超定额计件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但制约作用与金钱的诱惑相比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个别人员矛盾一激化,就工作服一脱,说不干就不干了。
    姚九华心知肚明,问题就是出在超定额计件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上。
    什么是超定额计件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就以事先经测算而确定的定额,作为每人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计发基本工资。而超过这个工作量的部分按比例再计提工资的分配形式。
    在改革初期,这种分配形式对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尤其在工业化程度高的企业,至今还是行之有效的,而在以个人技术能力来体现劳动价值的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因人员之间的技术能力的差异,它的缺陷日益显现。
    这时,全额分成这种工资分配形式开始出现,尤其在饮食服务业,它的可操作性逐渐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就是将职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龄长短、服务态度量化成分值,企业再根据业绩计提工资的一种分配形式。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职工对企业的贡献率,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倾斜。大大提高了那些有技术、有能力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姚九华很想一试,可是它的牵涉面太广,并不是他所能解决的。
    而姚九华的这一想法正好与公司领导的想法一致。公司将要求在嘉兴五芳斋实行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的提议上报商业局,得到了商业局的大力支持。
    很快,由市经委、市经贸委、市发改委、市财税局组成的一干人员,来到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就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实行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进行了调研,召开了现场会。
    现场会最后确定:1、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利润58%上缴财政,42%留在店里,扣除福利提留后,按分成发给职工;2、分成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3、经理的分成按职工最高分成的130%计发。
    这一决定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如果效益不好,职工就可能少拿工资,甚至没有收入,粽子店就将进入恶性巡环的怪圈;如果效益好,职工的收入大幅提高,粽子店也将进入生气勃勃的发展快行道。有的人认为风险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搞不好将无法向职工交待。
    可姚九华不是这么想,他对店里的部门负责人分析说:“如果全额分成不搞,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技术骨干的流失还将加剧,企业最终还是走向消亡,这是一种慢性自杀。此时不如闯一下,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片光明呢!” 姚九华在店里有着很高的威望。众人见姚九华并没有退缩之意,当然都一致表示了同意。反正天塌下来有长人顶着,这个长人当然是姚九华!于是就由姚九华与市商业局签下了这份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合同。
    事实证明,姚九华的这步棋走对了。
    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粽子部的职工对粽子技艺的提高都倾注了热情,在工作中更加注意节约,手下留情,在淘米时不让糯米白白被水冲走,能用的粽箬决不废弃,因为他们知道,这里面都包含着他们的收入;饭菜部的职工积极创新菜式,改进服务,努力提高顾客的回头率,因为他们深知,每位顾客都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还有点心部、综合部的职工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职工之间自觉展开了竞争、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嘉兴五芳斋粽子店一片兴旺,营业额直线上升,利润成倍增长。职工们笑逐颜开,因为职工可以根据店里的利润很快算出自己的所得。
    很快效益显现,一个月下来,饭菜部的厨师胡永泉拔得头筹,拿了500多元的工资,就是最少的人也拿了300多元。这在社会上一般只有70多元工资的当时,绝对是高工资。而最可贵的是,姚九华没有过多地为自己打算,按规定他的工资可以是最高职工工资的130%,姚九华把它改为职工平均工资的130%,这样算下来,他的工资在店里只排在第3、4位。
    店里的年利润从5万元一下子提升到30多万元,而且还在逐年提升。福利提留也多了,姚九华马上谋划着给职工们盖宿舍,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拥护。
    姚九华的威信大增,管理工作也好做了,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有时个别职工犯错误,需要处罚,职工们也是心悦诚服。
    姚九华的成绩引来了一片叫好声,可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公司里就有人认为粽子店的利润不可能一年翻几番,这里一定有猫腻!随之又传出了姚九华贪污的谣言。更有甚者,说姚九华在建设粽子店时,用公款给自己买了2套住宅。事情经别有用心的人捅到了省里,引起了省商业厅的重视,派了几个会计师到嘉兴五芳斋粽子店进行查核,结果利润反映真实,没有违规行为。
    这一查,反而使姚九华在全省商业系统出了名。姚九华的改革成果得到了省商业厅的肯定。省饮食服务公司闻风而动,马上派人总结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经验,并大张旗鼓在全省饮服系统进行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
    姚九华在注重粽子生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粽子的销售,而且把目光瞄准了国外,
    他认为,粽子是中国最古老的食品之一,有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的国粹,应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86年,在新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开张的同时,前来祝贺的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沈桂鸿向姚九华透露,有一个日本商人欲订购粽子的信息,并问姚九华是否有兴趣?
    有这样的好事,姚九华怎么肯放过呢?作为已为五芳斋粽子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五芳斋粽子送出国门不但能在自己的粽子生涯中书写上辉煌的一笔,也可以使五芳斋粽子的身价进一步提升。
    姚九华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就这么爆发了。
    姚九华为粽子出口一事专门去市食品工业协会,找到了沈桂鸿。一心想为嘉兴的食品工业作点贡献的沈桂鸿自然满口应承。商量下来,日本商人由沈桂鸿联系引荐,谈判由姚九华与日本商人自行进行。如果成功,后期工作由姚九华自己解决。
    对姚九华来说,这可是自出娘胎头一回,他将面临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嘉兴五芳斋粽子没有出口权。想出口必须找一家进出口公司,只有通过这样的渠道,才有可能使粽子走出国门。
    其次是粽子的保鲜。要使粽子适合长途运输并在日本有一定的货架期,只有将粽子进行真空包装。这真空包装,在八十年代还是刚刚兴起的新技术,国内还不大多见,对姚九华来说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他一打听,这真空包装机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对于一家小小的粽子店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再有就是食品的检验检疫。国际通行的准则,食品出口必须出具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检疫合格证。
    开弓没有回头箭,砻糠搓绳起头难。姚九华决不是那种遇难而退的人。他认准了老祖宗传下来的那句话: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他认为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好心地劝他:五芳斋粽子能有今天已经不错,干吗要趟这浑水呢?可他不信这个邪,他要闯一闯雷区,在荆棘从中杀出一条血路。
    姚九华想到了同是兰溪老乡的嘉兴肉联厂厂长的张志生。他觉得,嘉兴肉联厂出口任务多,应该有出口渠道。
    张志生也的确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见老乡姚九华要求帮助联系进出口公司,出口五芳斋粽子,二话没说,满口应承。
    在当时,嘉兴肉联厂是嘉兴地区最大的一家商业工厂,它不但承担嘉兴地区肉类的屠宰和供应,也是中国内地供港猪肉的主要屠宰和供应商,与进出口公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张志生的热情穿针引线下,进出口公司很快就定了下来。
    在与张志生的联系接触中,姚九华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嘉兴肉联厂有现成真空包装机,这真是让姚九华喜出望外。张志生也非常爽快,答应将包装设备无偿提供给嘉兴五芳斋粽子厂使用,当场叫来了车间主任,落实了使用安排,并嘱咐车间主任给予必须的技术支持。
    三件大事就这样解决了二件。
    食品检验检疫的事,姚九华思来想去只认识经常来店里检查食品卫生的市卫生防疫站马医生。于是又亲自跑了趟市卫生防疫站,找到了马医生,把事情一讲,想不到又撞到了枪口上!马医生讲,这事正归他管。不过他又说:“以他对嘉兴粽子店的了解,在硬件上是达不到要求的,是不够出口条件的”。时已至今,已经迈出几大步的姚九华当然不死心。姚九华向马医生请教:“要怎么样的硬件才能达标呢?”马医生见姚九华如此认真,自不敢怠慢,回答道:“你们主要是生产工场不过关。首先,设备设施要求全部用不锈钢的;其次,出口食品的生产是要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这下姚九华有底了,他对马医生说:“我店在这次新建粽子店的时候,从拌料缸、操作台到烧煮锅已经全部改用不锈钢的了,这点请马医生放心,关于全封闭环境,全面改造有点难,是否可以在工场中先划出一个区域进行局部封闭,等订单多了再全面改造?”
    说实在的,粽子出口在嘉兴还是首次,作为负责检验检疫的马医生还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的。见姚九华态度坚决,同意了他的意见,要求姚九华尽快改造,改造好后,到店里验收。
    姚九华回到店里,马上对设备设施按出口的要求进行了了重新安排和配置,并用屏风将出口“车间”进行了隔离。马医生对此也表示了认可。
    三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可是,新的难题又马上摆在了姚九华的面前,就是真空包装必须要有专门的真空包装袋。这可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它是粽子能否出口的质量防线。要求非常高,除了塑料厚度的要求,还不得出现那怕一点点细小的气孔。有能力生产这种真空包装袋的厂家是有的,可是因设备关系,要求一定批量才能上机生产。因为第一次生产真空粽子,出口量不大,姚九华当然不敢大批的订真空包装袋。只得放弃这些有实力的厂家。后来总算在无锡找到了一家真空包装袋生产厂,答应小批量的生产。样品拿来一试,不行。原来粽子的粽箬是一种有棱角的植物,在真空过程中它时常将真空袋戳破。必须将真空包装袋加厚。就这样,姚九华前前后后去了无锡那家厂三趟才算搞定。
    在筹备出口粽子生产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姚九华与日本商人的谈判也在进行。还算顺利,第一批3万只粽子的定单很快就拿了下来。
    3万只出口粽的真空包装是在嘉兴肉联厂真空包装车间进行的,非常顺利,一次成功。这也应该算是嘉兴市商业系统内的一次成功的协作。
    3万只五芳斋粽子首次东渡日本,实现了五芳斋粽子出口的零的突破。很快6万美金的粽子款就汇到了嘉兴五芳斋粽子账户上。
    “平均每只粽子2元美金,是国内售价的十倍!我们大大地赚了一笔。”时任粽子店会计的许志英喜孜孜地对店内的员工们说。
    在要订第二批出口粽时,出现新的情况。日本人反馈说,在销售中发现每只粽子的重量有时有1克左右的误差,这在日本是不允许的。并问,能否做到1克不差?姚九华的反应很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粽子是生米包裹后再在水里煮熟,由于米质、粽箬的关系,熟粽子吃水的情况会有一些误差,每只粽子1克左右的误差应在正常范围之中”。日本商人就说:“台湾的粽子出口日本,它们就没有这种误差。” 姚九华不信,说:“那请你带几只来,我们研究研究。”那位日本商人很快就将20只台湾粽送到了姚九华手上。
    姚九华将台湾粽子一称,果然分毫不差。于是他把店里的师傅们叫陇来,一起品尝台湾粽子,问大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大家在品尝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总的来说,台湾粽的味道与五芳斋粽差异较大,但也蛮好吃的,其它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姚九华也把盘子里的台湾粽用筷子夹了开来,仔仔细细地研究了起来,终于被他看出了明堂。他发现,台湾粽子米粒之间的粘连度差,而五芳斋粽米粒之间的粘连度高。这说明,台湾粽子是将事先蒸好的糯米用粽箬包起来,而五芳斋粽了是将生糯米用粽箬包好后再烧煮。这样的台湾粽子在重量的控制上当然要比五芳斋粽子容易得多。一语中的。其实日本商人提供的粽子叫“台南粽”,在台湾也是有名的小吃,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他《我的家一半在台湾》中就提起过:“在各种点心之中,台南粽子别具一格。据说,这种粽子是把糯米先煮熟,拌以各种辅料,包上粽叶,再加热而成,味道跟我们在中国内地所吃的粽子截然不同。”此书出版于2009年,20多年前的姚九华当然是看不到的,此事可证明姚九华对粽子技艺的领会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
    姚九华的分析使大家茅塞顿开。于是有人提出来,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我们也学一学台湾的做法?出口粽的利润这么高,丢了实在太可惜了。
    可姚九华却不是这么看。他认为,将糯米蒸熟后再包,这与我们经常吃的糍米饭有什么区别呢?它完全脱离了五芳斋粽子的风味。我们五芳斋粽子的技艺是老祖宗经过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它是五芳斋粽子的根。如果根都不要了,五芳斋粽子的技艺怎么传承下去呢?由此,他决定:我们宁愿不要这笔出口生意,五芳斋粽子的传统粽子技艺一定要保住。
    第二笔出口粽的定单就这么黄了,在改革开放不久的年代,对初尝出口甜头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来说,有这样的勇气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现在回过头来评判,正是由于姚九华的努力和坚持,五芳斋粽子的技艺才得以传承。从这一点上看姚九华的粽子技艺传人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食品计量的误差问题,在国外至今采用的是零误差标准。但是,中国的允许微量误差标准在中国技术质监部门的坚持和努力下,因它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逐渐被世界各国的技术质监部门认可和接受,并被誉为中国技术质监局“有独创性的专利”。后来五芳斋粽子的出口就再也没有这方面的门槛。由此可见姚九华坚持的可贵。这是后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
    在姚九华的努力下,五芳斋粽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国内、甚至境外的一些报刊的记者蜂拥而至,对五芳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全方位的报导。如,1985年2月12日《浙江日报》的一篇《五芳斋粽子香飘四方》的文章中就断言:“客过嘉兴的人,不尝一尝五芳斋粽子,也是一件憾事!”;1986年5月16日《浙江工人报》的一篇《五芳斋粽子的传人》的文章就介绍了五芳斋粽子传人姚九华精湛技艺,这是报刊上首次称姚九华为五芳斋粽子的传人;1986年6月11日《扬子晚报》一篇《访粽子王牌店》的文章,向江苏的读者详细介绍了五芳斋粽子的高品质;1987年1月10日出版的《东南行情》更是以《你知道五芳斋粽子吗?》为题,详细介绍五芳斋粽子,起到了推广五芳斋粽子的作用;1987年5月26日《解放日报》向广大的上海市民介绍五芳斋粽子;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粽子大王”五芳斋》为名向广大海外人士介绍五芳斋粽子;1987年12月台湾的刊物又以《五芳斋粽子》为题介绍五芳斋粽子。在这期间英国的电视台慕名而来,为嘉兴五芳斋粽子拍了一部专题片。短短的二、三年内,经不完全统计,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发关于嘉兴五芳斋粽子的文章不下50篇,这大大提高了五芳斋粽子在公众中的知晓度。
    以上种种引起了姚九华的深思:看来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要使五芳斋粽子的名气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牌,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宣传的力度还必须大大地加强、做足。
    那么怎么将宣传的力度加强、做足呢?
    终于,一个宣传的方案在他的脑中形成:轰轰烈烈地搞一个店庆。
    1989年,姚九华把经过反复推敲的店庆方案向公司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当时的领导表态说,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的店庆是你们店里的事,公司不干涉,店庆的费用由你们店里自己承担。总的来说,态度是支持的。
    有了这样一个态度,姚九华当然得赶紧抓住。于是一个由五芳斋粽子店出钱,公司业务科、技协具体操作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店70周年店庆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时任公司业务科科长、技协主任的顾俭。
    顾俭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而且很有才华,能写会画,思路敏捷。在他主持业务科、技协的八年里,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节的挖掘和传承,对五芳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这样一件宣传五芳斋粽子的大事,顾俭当然全身心投入。在整个筹办过程中,他忙前忙后,从创意策划到资料整理、人员联络都亲临而为、鞠躬尽瘁。业务科和技协的一班人员也在他的指挥下忙得不亦乐乎。
    万事具备,只等开幕。
    这样一个云集了全国二十几家媒体记者,况且到时还有十几位著名书画家助兴的店庆活动谁来剪彩呢?大家一致认为,请市领导剪彩是最恰当的。
    谁去请?非姚九华莫属!可姚九华这样一个小小门店的经理与市领导的接触是非常有限的。就象当时的市长杜云昌也只是在来店就餐时,经人介绍见过几面,没有深交,贸然去请,杜市长能否同意?不要连面也不让见呢。
    姚九华当然不敢造次,于是想起了曾任嘉兴地区商业局长的葛德。因同是商业系统,联系比较多,姚九华就向他求助。葛德为姚九华支招说:“杜市长来店里吃饭也有好几次了,你们应该相互熟悉的。杜市长这人没有什么架子,这种对嘉兴经济发展有好处的事,你去求他肯定没问题的”。
    姚九华只得硬着头皮去市政府求见杜市长。想不到非常顺利,很快就由秘书带进了市长办公室。
    杜市长当然认识姚九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绕过宽大的办公桌,一边吩咐秘书上茶,一边握着姚九华的手,开玩笑似的对姚九华说:“姚经理一来,我的办公室里满是粽香啊。”看姚九华有点拘谨,就把他拉到沙发前坐下,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姚经理大架光临肯定有事,说吧。”于是姚九华就把开店庆,请市长去剪彩的事向杜市长说了。完了深怕杜市长推托,又补了一句:“这是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第一次搞店庆,务请杜市长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杜市长想了一下,说:“不对呀,你们五芳斋粽子店成立于1921年,今年还不到70周年么,今年才是1989年,怎么开起70周年店庆呢?”这时的姚九华已经放开,马上回答市长:“中国人做寿向来做小不做大,过前不过后的习惯。我们这次店庆,一方面是应了这一习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快地把五芳斋的牌子推向全国。”顿了顿,见杜市长没有反驳,马上又说:“这次我们请了全国各地的记者、名家,没有杜市长参加怕是压不住哩。杜市长的参加也是对五芳斋粽子店的最大支持。”杜市长想了想,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问姚九华:“什么时候开?” 姚九华作了回答。杜市长一边在台历上记下了时间,一边把秘书叫进来,分付道:“五芳斋粽子店的店庆日不要再作其他的安排。”就这样,请市长的事总算搞定。
    店庆日那天,各路人马齐聚,杜市长也没有食言,与市商业局长一起为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剪了彩,顿时欢声笑语,鼓乐齐鸣,喜庆的炮竹响彻禾城。
    这是五芳斋的首次大型宣传活动,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把五芳斋推向了全国,同时为今后五芳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十
    姚九华于1990退休,退休时已经62岁了。回想这风风雨雨的40多年,使他顿生无限的感慨。
    从一个无知的放牛娃到知名粽子的经理,过程是漫长的,结局是美好的。
    姚九华曾对自己作过如下的评价:“自从入了粽子行业这一行,我为什么要一心一意地做好做大五芳斋粽子这个产业呢?实际上就是为了有了份稳定的工作,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定生活。因此我始终记着一句老古话‘大河有水小河满’,五芳斋粽子店就是我的依靠,我的衣食父母。因此我必需全力以赴地把五芳斋粽子店的生意做上去,企业好了我自己的日子才能过得幸福,舒坦。”
    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坦诚的心扉!正是姚九华的平常心造就了他有声有色的一生。
    退休后的姚九华并没有闲下来,继续用自己的余热关心着五芳斋公司的发展,以他的微薄之力维护着五芳斋品牌的声誉。
    创造参加建造五芳斋粽子厂是姚九华退休生活中最出彩的一笔。
    由于粽子供应连年脱销,原来前房后坊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994年,当时的公司领导决定异地建一个粽子工厂。这对全国的点心行业来说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日产的规模定为10万只,产量比之前要增长10倍之多。因为是首次建厂,大家对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的设计都没有经验和把握。总经理来到了已经退休4年的姚九华家,动员他出马把关。姚九华一听要建粽子工厂,心里非常激动,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总经理问他有什么要求,姚九华想都没想就回答说:“为自己的公司建工厂,我没有什么要求。”最后公司还是给了姚九华每月300元补贴。就这样姚九华在建工厂的一年多时间里,将自己对粽子技艺的理解和对粽子行业的热爱都倾注在了筹建的粽子工厂里。粽子工厂的建成和投产是五芳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粽子工厂后来曾过一天生产30万只粽子的记录,大大超过设计要求。
    鉴于粽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嘉兴饮食服务公司内,其它经营项目的萎缩。嘉兴饮食服务公司的企业名称显然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其从事行业的特质。为了更好的发展粽子产业,1992年,企业更名为“嘉兴五芳斋粽子公司”,1998年在企业改制时,又更名“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五芳斋公司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嘉兴一个粽子产业。1990年嘉兴粮午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在1997年、1999年、2006年先后又出现在嘉兴南湖斋食品有限公司、嘉兴经济开发区昌记粽子有限责任公司、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等粽子生产企业。目前在嘉兴从事粽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发展到了五十多家。为嘉兴市的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姚九华退休后的20多年来,他还做过许许多多有利于五芳斋公司的事。
    他曾组织社会上的退休老人参观五芳斋产业园,让这些退休老人从感性上领略一个现代化五芳斋的风采。使这些老人回去后不但自己成为五芳斋粽子的忠实拥护者,而且成为五芳斋最好的宣传员。
    这次参观,对为五芳斋公司耕耘一生的姚九华来说,也是惊喜连连连。徜徉在五芳斋产业园的粽艺长廊,看着车间里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姚九华兴奋地对一同参观的老伙伴说:“目前公司现代化的程度与我们那个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我们创造了拌肉机、拌米机,用不锈钢高压锅煮粽,觉得很是了不起,可与现在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如今的车间里到处是新式的机械设备,这些真空包装机、自动淘米机、洗箬叶机、切肉机、速冻隧道等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目不暇接。还有那一条条巨龙一样的输送带,横贯开阔的车间,把粽子生产的各道工序井井井有条地连结了起来,不但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还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当听负责接待他们参观的讲解员介绍,公司的“五芳斋”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时,引起了他无限地感慨。当讲解员介绍,目前工厂最高时日产量达162万元粽子时,更引来了姚九华的声声惊叹,姚九华搬指算来:这可是1988年4个半月的产量啊!
    通过这些事情,姚九华人虽退休,心还想着五芳斋的拳拳之心略见一斑。
    如今,“五芳斋”已发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中国知名品牌,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必须指出的是,“五芳斋”今日的辉煌是几代五芳斋人呕心沥血努力的结果,而姚九华正是在五芳斋发展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留下历史痕迹的优秀分子。
    来源于杨颖立的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7:20 , Processed in 0.1176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