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7 18:05 编辑
锅片姚小识(之二)
这本家谱的版式与今天书籍不同,其长度二尺有余,宽约八寸。记者小白的照相机镜头,长宽比例是一定的,他只好把每页分两次拍摄。序言共3页,他拍了6幅图片。我把这6幅图片打印出来,然后用胶水拼接,企图恢复其原貌。但小白在拍摄时,没有用三脚架固定镜头,角度稍有变化,用胶水拼接出来的图片,便失去了美感,很是遗憾。 好在,我们的新闻网有的是技术高手,给我做过《清明》题图的小田先生来了,她纤纤的手指在键盘上一阵敲击,图片便在电脑里衔接的天衣无缝了。以下便是《商山姚氏家谱·序言》的影印件 序言影印件第一页 序言影印件第二页 序言影印件第三页 为了网友阅读的方便,我把锡胤先人的序言,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我们姚家到商洛,是从始祖由南阳迁来的。始祖名惟中,字宗正,当时为避红巾军之乱。姚家历来淳朴者务农,英秀者为士。其间曾有充任地方民社的乡贤,有知县的姚辅,有县尉姚选,有以人品高尚而推荐为监生的姚玉、姚刚、姚玘和我的高祖父姚相。相生下我的曾祖允元和允中。允元是明嘉靖戊午(1558年)科考进士,州学推荐的头名贡生。我的伯祖父名字叫可仕,曾任太宁县、苍湮县知县并新化州知州。我祖父名字叫可任,高寿八十岁,教书六十年,一面致学,一面养性,常以文明品行教我读书做人,从来不到市井闲游。我的父亲在官时间较长,积德茂著,他还把先辈们官场往来的碑文字画及本地才子缙绅的诗文,积累起来编辑成书。其间有记载姚家事业的文章,可知其源流。 相沿很久的每年正月初一轮门祭祖,族人各带贡品香纸敬献。我看到各门各户无论亲疏,都是一个祖宗的子孙。积祖宗许多功德,才修持得一个不该有而有的功名,怎能说我为考察古迹而出力量呢!在轮门祭祖的后一轮,我将神轴、家谱请出,安放在书房里。这书房是高祖、曾祖和祖父们讲习学业的地方,后来废弃了,我把它赎回来准备改建为祠堂,所以把祖宗灵器先安放到这里。自从明崇祯戊午年(注:崇祯在位17年,没有戊午,这里是作者笔下误,还是故意误?推测可能是壬午1642年)开始,我常以丰盛而清浩的礼仪祭祖,并筹备酒席高兴地款待族人,以显示日后修缮,不敢将书房占位己有。 到了冬天,我乘车北上。先是我的父亲承蒙宋抚台委任,由监理儒学到远安代理县令,捎书带信并派人来询问,我曾经托来人代我祭祀。我侍奉我的母亲及全家老小,一同到远安投奔父亲。癸未(1643年)月,远安城被农民军攻破。十月,商州遭农民军大屠杀。沧海桑田,一切化为乌有。我家赖父亲居官慈惠廉明,未遭大损,失散的仆人婢女也都回来了。 当时姚氏的家谱还在,旧谱是我曾祖父编纂的,新谱是我祖父编纂的,由族兄姚凤展收藏在姚家湾的一个岩洞里。丙戊年五月(顺治丙戌1646年),火神作祟,岩洞所藏之物被火灾化为灰烬,我也受灾了。庚辰年(1640年),我修补残屋,入商州暂住,途中遇见本族的很多人相互都不认识了,因而想到后来的子女孙玄,他们尚望有念一本谱碟作为纪念,以便相互亲睦。特别是某某先人为善果得余庆,某其先人为不善果得余殃,为劝为惩,哪里能象谱牒那样了如指掌呢?这就是家谱之所以必不可舍弃的缘故。 我继我祖而复修家谱,不能一一如实问及。从高祖曾祖而下延至玄孙,能记得的都记上。我依稀记得,始祖惟中生仲山,仲山生安,安生玉,玉以明经入太学。第四世遗忘了,至第七世生宽、刚、聚。宽生琇,琇生我高祖相。刚生玘, 玘生辅。至于别门三世以上,全都茫然无考,不能联接到始祖名下,这是很很可悲的!我仿照两榜序齿录的格式,把我这一门写在前头,因为我的父亲在同年班辈中为大,我的祖父宽也是长门。所入谱的人,其生没出处,都尽力详细记载,不敢分亲疏。用大号字书写本人姓名,小号字著本人历履。在次序上,上列高、曾、祖、父、伯叔,下列妻、子、孙及其弟侄。妇与子,都记出生年月。女婿也入谱,但只列姓氏和职名。这样就比两榜序齿录更加详细些。对以前的养子或认户的,原谱曾加点注明,现在谱中只记某代某名,其余从略,这样做也是尊重先人的意思。 哦哦,人生在世,很容易隔世而疏远,同源而分派。我们啊,曾是一个祖先、一个宗祠,而今虽然分门别户,实际上都是由当初的一个人而繁衍的众多子孙分支。如果大家都能以水同源木同本之念,而相互勉励做个笃行仁厚之人,我的心也就宽慰了啊!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 姚氏十三世——明崇祯丙子(1636年)科考陕西第二名举人——姚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