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4|回复: 1

姚海涛:从兰州开始“非常人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2 15: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海涛:从兰州开始“非常人生”
    来源: 兰州晨报    2007-03-14 09:33  





      姚海涛(中)在四川金阳县当志愿者。

      姚海涛

      受访人:姚海涛26岁兰州非常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采访人:刘小雷本报记者

      本版图片由姚海涛提供

      个人简介:

      姚海涛,1981年5月出生于豫西卢氏潘河。曾求学于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创办中国新锐青年文化网,现任非常道文化网副总编,兰州非常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河教育公益基金会副会长,资助二十多名贫困中小学生重返校园,热衷于教育事业。

      “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晨报:你是1981年出生的,现在坐拥一家初具规模的文化传播公司。采访你之前,我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词:“80后”,去年4月网上爆发了一场关于“80后”的激烈讨论,一部分人对“80后”颇有微词,认为这一代人多是伴随网络游戏、日本漫画、玄幻小说成长起来的,普遍叛逆,缺乏责任感,不知道体谅别人,自私,人生价值观迷茫等等,但更多的人却认为他们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就如一位80年代出生的网友在他的博客里说的那样:“‘80后’与众不同的是,别人只说不做,而他们说了就做。”我的问题是,你对此的感受是什么?

      姚海涛:“80后”是一个微妙的词语和群体,从不同文化背景及时间段下成长起来的人群有不同表象。

      我在很多年前,把和我差不多同时出生的人,分为了以下两种。

      1.出生在城里,成长在都市里的这群人。这群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构成了所谓“80后”的主体。

      2.从农村出来,后来生活在都市中的这批人。

      我是第二类人,我们从生下来就是无权、无钱、无势的三无者,所以我们都必须得奋斗和努力,相比较城市的青年,我们更多拥有的是美好的童年、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小时候,一直到10岁之前,都用的是煤油灯,你要是给现在出生的人说,他们一定说我们是在骗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年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很多以前的东西,都在消亡,慢慢地,相信再没有年轻一代提起为什么将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了。童年时代的小人书,也成了收藏家们讲述的故事了……

      所以,不能用那些词语去代表我们“80后”,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父辈们的理想破灭之后,因为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只能靠自己去体会了。

      我不同于他们的是,我是处于两种生活相结合的人,或者可以说,我是一个综合体吧。

      “有人想20万收购我们的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5: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报:2002年,兰州安宁一间濒临黄河的民房里发生过一件事,你和其他几个大学生宣布成立中国新锐青年文化网,开通了省内几十所包括外省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在内的数所高校网络平台。当时本地媒体曾做了报道。从“中国”、“新锐青年”、“文化”这几个词的组合,可以看出你当时少年心事当擎云,可以具体谈谈你当时创办这个网站的情景吗?
      姚:2001年暑假,我从兰州坐火车去武汉。当时,我已经在师大学习一年了,刚入大学时的那种喜悦已经伴随着校园生活的进行丧失殆尽。(我们是自考生,在入校之前原以为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但真正进来了,才感觉到我们与统招生的区别。并且,我们的管理并不严,当我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男生和女生手拉着手亲密地走在一起时,当时就惊呆了。)我在湖北上的是中等师范学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都是班长,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师里做过三年班长的人。在我所接触的教育中,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单独吃个饭,都会受到学校学工处的警告,甚至在班会上,班主任都会开会批评,在大学里,竟然有人敢手拉着手在一起走!紧接着,我无意中看到了竟然有女生留宿在男生宿舍。很多同学,晚上包夜打星际争霸,上网,白天睡觉不上课。我开始迷茫了,好像找不到方向。大学里的生活,和我想像中的大学有很大的差别。我开始想,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与他们不一样的事情,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干出点成绩。于是,在这年暑假,决定不回家了,去武汉看望在师范时我们一起办过民刊的几位朋友。更重要的是,听说他们在筹备做一份青少年杂志。
      在武昌,老友柳雁阳(现任湖北省《真情》杂志社总编)接待了我,安排我和刘相辉(《科幻魔幻》杂志科幻小说作家)一起住。也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刘在做的一个个人主页。感觉很神奇,自己的作品和照片等竟然可以全在网上看到。当时,空间域名都是免费的,在网易里,很容易就可以申请得到。于是就做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主页———依林在线。
      紧接着,在汉口,见到了南乡(刘大钟)、清江水(彭绪络),也是和他们在一起筹划做这份新杂志———《天使女孩》。清江水,5月曾在上海参加榕树下的一次笔会,和中国网络上的第一代写手很熟悉。也是在那时,通过他,我认识了榕树下,知道了网络文学,认识了身残志坚的陈村老师、当时还不出名的安妮宝贝、戴眼镜略显富态的宁财神……
      转眼到了2002年,这中间,我加入了西北师大文学联合会,任文联网络部部长,负责组建西部第一个民间社团的网站———我们文学网。在这一年,中国的校园文化已略显衰落,从这个素以文科著称的师大校园文学氛围来看,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从西北师大文联2002年的一次会议中已看出这种态势———仅仅只有不到10个人,来参加这个会议。
      这两年随着扩招,外省的学生带来了与本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在师大文联这个大的旗帜下,团结了一批各地的精英。在我们开始共同思考中国的校园文学何去何从、我们毕业了怎么办的时候,由我率先提出了互联网文化创业这一理念,并且在西北师大文联很多前辈的支持下,在濒临黄河边的一间民房里,组建了西北师大文联边缘人文化工作室,开始制作中国新锐青年文化网。
      2002年10月18日,恰值师大百年校庆,西北师大文联23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在西北师大多功能汇展厅也迎来了我们的心血结晶———中国新锐青年文化网开通仪式。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地的媒体做了大量报道。北京有一家文化传播机构,想出20万元来收购我们的网站。尽管因为非典打乱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我们静悄悄地搬出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室,但第一次创业的尝试,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失败的伤痛,还有很多一直到现在我都受益匪浅的东西。
      “这条路我走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倒下了。”
      晨报:.你多次说,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西部文化的深邃,用西部特有的人文、地理和文化去征服世界从而转为经济效益。这个创业理想落实到你目前的工作中是怎样的呢?
      姚:我于2006年在非常道文化网的基础上创办了兰州非常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做一些图书出版策划、大学教材出版销售工作,创办了《作家经纪人报》和西部图书出版咨询网,并和自己大学时的老师徐兆寿共同做了一本学术刊物《新学术》。
      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我当年的一些想法,只不过是把以前的想法更多地变为了现实。
      甘肃是一个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消费穷省,它的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差距很大。丝绸之路中的一个敦煌,足足吸引了大半个地球人注视的目光;一本《读者》,创下了中国期刊在全球多年来排名名列前茅的记录。未来几年,甘肃的文化产业还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纸质媒体、文化传播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更长远的西部文化传播事业中。就像宁夏的振北堡影视城,前面是一条光明大道,后面跟随着一大批前行者。
      晨报: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内心都渴望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开“绿灯”,但由于人生阅历、资本积累、学业负担重等诸多原因,成功者并不多,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姚:创业,这个当年让我为之豪情万丈的词语,在这几年的生活道路上让我有了更多了感慨。从2002年开始,西安的魏君、郭彦江,江苏的李彦辉、路大卫,大都经历了差不多相同的故事。失败、爬起来、再失败,重新爬起来。
      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我放弃了学业。在一家公司锻炼自己,并于半年后和新锐文化网的最后一位坚守者袁晓春(现任兰州西创商务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通过一份创业策划书,得到了兰州铁路局一名老总的赏识,拿到了第一笔风险金,做了西创商务———西部第一个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结果,因铁路局政策变动,公司后继乏力而夭折。我的第二次创业,还没有来得及大展鸿图,就已经成了历史的过客。万念俱灰之下,我独自一人去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
      在那个彝族小县城,我感受到了异域文化带给我的震撼。那位彝族阿妈、县组织部的马主任,当地的浙江青年志愿者,及我的恩人金海红朋友,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拯救了我。在春节临近的那一天,我毅然离开了两个月没有见过太阳,全县只有18名本科生,34名专科生的彝人领地,在小依达头领与刘伯承元帅的雕塑前,肃然而立。我知道,我又要开始另一次征途了,但我相信,我不会再失败。
      当然到现在,对于我没有完成学业就出来创业,我不提倡后继者效仿,用朋友们的话说,这条路你走成功了,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倒下了,湮没在茫茫的人海中……
      “从吃第一碗牛肉面起,就喜欢兰州了。”
      晨报:你的老师、作家徐兆寿在他的博客里谈到“非常道”名字的由来,与他因《非常情爱》被媒体界定为“非常作家”有关,顺着这个思路,取了“非常道”这个名字,他这样给人介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不同凡响了,很多人都点着头,笑着,也有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的,而我直想笑。”是不是这样呢?
      姚:是这样,“非常道”这三个字很有内涵,很多人说这个名字取得好。
      非常道文化网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很多西部文化界朋友的支持,去年年末,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西部博客之夜。我希望更多朋友加入到我们中间来,更多地关注我们。
      晨报:据说你是河南卢氏人,毕业后没选择回去,而是留在了兰州,好多人都往北京、上海、南方的大城市漂,而你的选择却是留在兰州,兰州,为什么会吸引你?还有一个程序化的问题,兰州和你的故乡相比,有什么异同。
      姚:是的,我是豫西卢氏潘河人,故乡历史上就出了几个人物,一个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军师牛金星,另一个是近代教育家曹植朴、曹靖华父子。只不过我后来去了湖北求学,再到甘肃来的。以至于很多朋友都说我是湖北九头鸟。
      我喜欢兰州,在几次选择中,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地方。我感觉我的生活已经融入了这个地方,我的情感、我的成长都在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我好像没了根似的。最主要的是从7年前第一次来金城吃的那碗牛肉面开始,我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相对而言,潘河是我的根,而兰州是根上面的茎和叶,是我成长的地方,而最终枯萎,还是要回到潘河。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都市,一个是乡间。
      晨报:最后问一个私人的问题,有女朋友了吗?是兰州人吗?
      姚:我有女朋友,她是一个很漂亮纯朴的兰州人,心地善良。在我最失意的时候,她不舍不弃,挣钱支持我的成长,从来没有说过委屈。为节省开支,她宁可坐5角钱的招手停也不坐1元的公交。我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位兰州女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22:50 , Processed in 0.1005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