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昨天 07:49 |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8 09: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山姚家缸米黄
兰江街道姚村,始迁祖姚烈,万六公,南宋景炎年间(1127——1130)由绍兴迁徙兰溪瀫西姚村定居。为龙山姚氏。
龙山姚氏的来源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姚村姚氏就是从绍兴(吴兴)迁徙而来。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据传,农家做黄酒起源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江南一带属吴国管辖,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酒的故事:相传江南有一户很穷困的农家,主人为人忠直厚善。有一天,一位神仙路过他家,向他讨口茶喝。主人热情地招待神仙吃过茶饭,神仙十分感激他,想报答他的恩情,于是就问主人吃的水是从哪里取来的?主人说是从屋后的一口渗水洞里打来的,神仙说:“你带我去看看。”主人带神仙来到渗水洞边,神仙向洞里撒了一把米,并说过一个月后,叫主人把洞水挑到街上去卖,那便是酒。一个月后,主人挑了两桶洞水到街上卖,竟是香喷喷的黄酒,众人喝了都说是好酒。穷主人卖酒生意日益兴隆,一年后家里由穷变富。第二年,神仙再次来到他家,问主人家境如何,主人说,酒生意是好,但是没有酒糟,家里有几只猪因没有酒糟吃都喂不肥。神仙即在大墙上写了几个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酒没糟,若要有酒糟,洞里红米白米造。说着神仙不见了,主人按照神仙的话,到渗水洞里挖出红米,混在白糯米中,黄酒真的做出来了。自从那时起,就一传十,十传百,四周农家都学会用红米混白糯米,酿造黄酒。每逢佳节江南农家都要做黄酒(缸米黄)喝,一直传承至今天。
兰江街道姚村姚亚文女士开办了兰溪市龙山姚家酒业有限公司,其制作的 “缸米黄”,采用的是祖宗从绍兴一带流传下来的工艺,用“原生态法”制作红曲,不采用“催化剂”催。所以酿的红曲质地好。酿“做缸米黄酒,先做红曲,用大米筛选全粒,放入水里浸三天三夜,放入饭蒸得半生不熟而取出,用红曲粉当曲娘伴在大米饭里,堆放几天后红曲和大米会自然发酵,稍微颜色变红,装在饭篮里,放在清水中洗淋,待水滴燥,又堆放发酵,经过3—4次大米自然发酵成红曲,有了红曲就可酿制缸米黄。”对于如何做出高品质的“缸米黄”也颇有讲究:“做缸米黄要用糯米饭,每一斤糯米用红曲一两配制,先把糯米饭摊凉,一般是一斤米配一斤水,也有人家一斤米配一斤半水。一把糯米饭和红曲拌均匀,放入水里过5—7天就酿成‘喷香’的缸米黄酒。”
制作“缸米黄”工具:大号容器一只陶制大口缸一只 带孔沥干淘米篮一只 木制饭蒸 炊蒸灶具大竹扁一个。
材料:精选上等糯米、红曲、水
操作程序:
1.浸米——将精选的上等糯米若干放入大号容器,放水浸泡大约30小时。
2.备水——把饮用水适量(一般糯米和水的比例是1比1.6或1比1.8)放入大口水缸,如果你使用的不是井水而是城市自来水,必须提前两三天,放进缸里,并每隔五六小时搅拌一下,以便让水中添加的消毒成分充分挥发,在发酵过程中避免干扰。
3.沥干蒸炊——将浸泡好的糯米倒进带孔的淘米篮并用清水冲淘干净,然后经过1至2小时的沥水,就可以上饭蒸炊蒸。
4.拌料——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在大竹扁里滩开,等蒸汽散尽,降到20、30度温度时,将红曲均匀的拌入(红曲和糯米的比例一般在8%或9%)。
5.上缸——将拌好的料装入有水的大口缸里(按照2备水,配比水的多少),在缸口罩一个可以透气的竹筛之类物品,以便缸中的水蒸气进一步蒸发,待大约2、3小时后再在其上面盖上一层棉质的毛巾之类物品,这样既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有利发酵,又可以使发酵时产生的水气蒸发。做好这一切就放置阴凉干燥处。
6.开瓣——在上缸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如发现有开始发酵的迹象(有气泡发出,并伴随“剥剥”的声音)一般这过程最快要12小时,慢的要两三天。这时候就可以开瓣了,用筷子在缸面酒料上横竖划一个“十”即可。
7.压瓣——在开瓣后要特别关注发酵情况,假如发酵过于剧烈就要散热(把缸四周的保温材料开掉)反之就要加热(增加保温材料把缸四周护严实)以这样的方式保持足够的发酵过程,使酒更加香醇,就这样到四、五天的时候再用锅铲把浮在缸面上的尚未浸入水中的酒料压入酒水中。
8.澄清——经过上面一系列工作后,“缸米黄”基本成型,只需要时间让其完全发酵,在这段时间不可搅动缸中正在发酵的酒,一般情况到25至30天,酒糟和酒液就开始分离,糟体会下沉,醇香的缸米黄就制成了。
这就是“缸米黄”之名的由来:缸、米、黄(红曲的作用使得米酒显棕黄色)——这“酒”里面的米,其实很多人很熟悉,就是杭州有名的小吃酒酿圆子中的酒酿了。不过要是这米做了酒酿,也就不能酿酒了,一物一用,自然法则。换句话说,酿完酒的“米”就不能作酒酿圆子了,那叫酒糟。
过滤需要用到一个木结构的“酒车”,其实这车子很简单。就是一个很大的长方体的无盖木板箱子,箱子的底板不是水平的,而是向一侧倾斜;另外加一根粗粗的木头——就是一颗大树的一整段;然后一块薄木板,长宽比例刚好可以放进那个木箱子里;还需要一些竹简——当然不是古时候写字用的那么大,而是放大,长度比薄木板稍短;最后是一个简单的木质T形架,用来作为杠杆支点。
这酿酒的过程也很简单。把缸里的“酒”小心地装进数只长度和竹简相当的长形布袋中,长方形车子底垫上一层尼龙薄膜,然后把布口袋并排装进车里,盖上竹简,竹简上盖上薄木板,把T形架平放在薄木板上。这时候,黄酒液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别忘了车底是有倾斜角的。
等到酒流得越来越少,师傅们就会加压了,这时候需要两到三块石磨盘,那根粗木头也就大显神威了。木头一端紧扣车头——也就是比较低的一头,中间靠在T形架上——杠杆支点,另一端,挂上石磨——加压。这时候,略带品红色的酒就又会从米中过滤出来。
刚“榨”出来的黄酒,酒香比较淡,颜色比较浓艳浑浊,入口也会略带有一些刺激性。但若是装在坛子里存上一两年,再打开时,酒香就会扑鼻而来,颜色变得透明单纯,入口丝滑。若是有女儿的人家,也许会埋上一坛子酒,直到女儿出嫁,就是名副其实的“女儿红”了。二十年陈酒,天下极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