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1|回复: 0

家谱:字里行间的平民记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20 16: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2-20 16:26 编辑

    家谱:字里行间的平民记忆

                                            蔡  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家谱,可以告诉你答案。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的家谱中附着的“资治、存史、教化”等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在“小史记”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在我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时修谱盛行。我国修谱以徽州、浙东、苏南为最,苏南又以常州为最。
    武进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谢达茂说,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个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
    常州图书馆馆长吴建军说,常州由于谱牒文化底蕴深厚,近年已成为苏南地区家谱研究中心之一,并向周边城市扩散,互相联系,资源共享,形成苏锡常板块。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儒风蔚然,人文荟萃,常州庄氏、恽氏、唐氏等族在明清之际兴盛一时,加上常州民间又擅长活字刻印技术,民间有谱师、技工,携带字盘、工具,上门修谱,成为中国清代四大印谱中心之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现年70岁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看到自己的家谱,就是在自己所在单位的馆藏文献中。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谱,10多本,铅字印刷。看到王鹤鸣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王老紧密双眼,泪水无声滑落。他这样描述家谱的现代新定位,“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用费孝通的话来说,记载家国天下的是大史记,记载平民百姓的是小史记,家谱犹国史也。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自我关照中,在对家族历史的追寻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仿佛一种若有若无的温暖,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上海一家外企供职的万小姐说,每到年三十,祖父就要把家谱挂起来。更确切地说,是供起来,烧香,上供,磕头,然后再仔细地收藏起来。家谱上的名字,就是曾经的生命符号,一个名字就是一个人的历史。那个人长什么样、想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因了这家谱,自己走的再远,都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那条链上的一环,都还活在那本册子里。你会觉得,自己是一棵大树上的一片小叶子。虽然渺小,总算有根有据。与这颗大树上光辉灿烂的果实,同源同种,血脉相连。
       在一家媒体供职的孔建钟被收入全球《孔子世家谱》。作为中国最尊崇的家族,孔子世家谱在中国谱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家的行辈历来由各代政府颁布,自明朝始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确定是不是孔子后裔的一个很重要依据就是看有没有家谱,能不能和总的孔子家谱对上。孔建钟说,我是第74代、繁字辈,是和孔繁森一个辈分。那个年代流行改名为建军、建国,所以取名为建钟。
       孔子世家谱续修委员会江苏地区负责人孔伟东在夫子庙举行的孔子后裔家祭上百感交集,“家谱是什么?我觉得就是给每个人一个位置。有了这个位置,不管过多少年,许多人会知道你、甚至记住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无闻,总有一群人承认你、认可你,还有所归依”。
                         我们从哪里来?抢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通过家谱,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一九九七年,当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华人的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正史上不可能记载的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冯仁坤去年完成了毗陵四德堂《冯氏家谱》的第八次修订。他说,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一箱家谱,每年大伏天会拿出来暴晒。文革时破四旧,烧掉了大半,一卷总谱和第七卷用蒲包裹起来,藏在猪圈里幸免于难。冯氏家族上届修谱还是民国五年,距今已九十多年,不能让这个根到我手了断了!2005年,冯仁坤开始各处奔波寻找,知道哪里有冯姓就去拜望,问他们是否同宗,跑遍了百余个村镇。
       “刚开始太难了,心里没有任何底,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使命感。”冯仁坤说,冯氏贤二公后裔共有二十七支后裔,涉及三十多个村镇,分布在常州、武进、宜兴、丁山等地,面广量大。为了对祖宗负责,对子孙负责,只要是老谱有记载的地方,就必须去联系、调查。为了寻访一户后裔,披星戴月、五赴家宅。
        相比于冯仁坤的坚持,朱炳国可以说是狂热。为了寻找家谱,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一套《苏氏家谱》,他赶到无锡,此时书又转到了苏州,追到苏州,书又到了江阴,最后是在江阴把书给截到的。他因收藏和家谱结缘,并孜孜不倦将家谱研究向一门学科的角度去推动,发起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市级谱牒文化研究会。为传播家谱知识,推动常武地区修谱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节衣缩食、攒下数十万元收藏了200多部清代、民国年间老谱。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卞孝萱、美国学者艾尔曼等都曾向他借阅家谱。
       他开设的全国首个家谱陈列馆,令人大开眼界。有光绪年续修的“第五”家谱,这个独特的姓氏弥补了《中国家谱总目》中的空白;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的《赵氏宗谱》;更有全国稀少的《步氏宗谱》、《鄂氏宗谱》等,这些宗谱至今还未发现第二部;最多的家谱几大箱子,摞起来比人还高,有的家族却只印一本“单行本”。
        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在抢救更多普通个体的历史记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更觉得时不我待。“现在很多珍贵的老谱已经失传,或者流失到国外。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为著名的就是犹他家谱学会,有关中国的家谱就有一万七千多种。溧阳彭氏家谱重修,其家谱本分东门、南门两支,但其中南门一支的家谱已被美国人收藏,产权属于日本东洋文库。在朱炳国的协助下,经上海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协商,后经日本东洋文库授权,终于花120美元拿到了美方复制而成的南门家谱的胶片。
                                       我们向何处行走
        家谱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州文史专家吴之光说,常州人有句民谚,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自古以来,家兴族旺,太平盛世,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挣扎、奋起、磨砺、责任,具备无法言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家族中优秀人才辈出,更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对溧阳史家颇有研究的路发今说,史家共出了9位宰相,三位状元,五百多名进士,名臣良史不计其数,如著名的南宋“一门三宰相”的史浩,民族英雄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部主任史朝教授为史氏家族作了一对楹联:“从西汉至魏晋,唐宋元明清历经两千载满朝文武状元榜;出京兆居溧阳,苏鲁闽浙赣跨越十万里普天下之史家郎。”史氏历代牢记祖训,耕读传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据不完全统计,史氏家族的两院院士、正教授和研究员有五百多位。如中科院院士史绍熙、中国工程院院士史轶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史维祥、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速算大师史丰收,以及我们国家的“活国宝”史树青教授。
       “进士生产工厂”、“翰林俱乐部”,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院历史系教授艾尔曼对常州庄氏的评价,“庄家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清代常州府最重要的文人集团。仅清一代,庄族便产生了90名举人,其显赫的地位及影响力可以使他们在常州社会、文化各界成为庄氏家族的代言人,庄氏成为世代为官、精通政务的职业精英。”
       这些苏南望族,如果仅以功名仕途、政治官宦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财富为倚重,结局必然是“三世而衰”、“五世而斩”。功名总被雨打风吹去,但这些家族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文化型家族,注重精神活动,家学世代传授,祖孙同治学问,文化实力和却历久弥盛。庄氏家族不少子弟热衷研究学问,绘画篆刻,著书立说。自明至清,有著作传世者有90人之多,著作近400部。
       修一家之谱,看家族之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家族兴衰起落,但在后人看来,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封,她的美丽依然璀璨夺目。52岁的卞有成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的名片上,印着卞氏五十五世孙。说起家族的历史,他充满敬畏。“先祖卞长卿为保护宋高宗南迁,在镇江一带力敌金兵身受重伤。高宗痛悼其功,赐他葬于胜西,子孙守墓,聚族而居,卞氏渐成当地望族,出了不少读书人。古有金斗城南第一家、德安门外无他地一说。”
       走进胜西村,一长排民房依河而建,呈官帽形走向,虽然破损严重,但门楼精巧庄严,门庭雕工精美。“这是荫候堂,是保台抗法英雄卞宗彬的故居。虽已破旧,但样制还在。卞宗彬是个清官,授三品衔,过世时仅有良田十多亩;这是明代的八角井,至今井水充盈清澈,浇灌着村民的菜园。”在卞有成眼里,村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屋,都流淌着历史的韵味,叙述着祖先的光荣岁月。
       卞有成现在丢下了自己的生意,忙着接续历史。一是续修70多年没修的《胜西卞氏族谱》,二是保护900年历史的胜西古村落,努力留住历史文化。“我梦想有一天胜西村能成为历史文化名村,让常州多一个历史遗迹,让卞氏后人了解祖先的历史,从中获得激励”。
       卞有成对先祖们的回望,折射出的是无限幽邃的深远意味。剥去寻根热、家谱热的喧嚣外衣,不难品味出,家谱实际上是一个上行下效,从我做起的建构过程,影响着我们行走的方向。可以这么说,以己之力,你就在创造着自己家族的历史。

    常州谱牒文化研究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7:23 , Processed in 0.1043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