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3|回复: 0

当才子遇见佳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2 2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2 20:14 编辑

    当才子遇见佳人
    ○本文作者在安徽卫视开讲姚倚云传奇故事


    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说到姚倚云,就不得不说她的外曾祖父、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
        其实,姚家自明清以来,就是桐城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姚旭,明景泰辛未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有著作传世,著有《菊堂集》3卷;姚之兰,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杭州知府加副使衔;他的四子姚孙棐,明崇祯庚辰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在东阳城陷之时,他一面请求援军,一面积极抵抗,克复了东阳。孙棐工诗文,晚年隐居龙眠山;姚文然, 20岁成进士,明末隐居桐城小龙山,清初被安庆巡府李犹龙举荐,授国院庶吉士,后任刑部尚书,主持制定了《大清律例》;姚范,乾隆壬戌进士,翰林,清代著名文学家。
        姚倚云的爷爷姚莹,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官员,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姚莹师承姚鼐,是“姚门四弟子”之一,官至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姚莹在台湾任兵备道时,与总兵达洪阿一起,组织军民积极备战,多次设计击退击沉英军战舰,是鸦片战争期间,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抗击外国侵略者指挥若定的主将。由于姚莹屡立战功,被赐予二品衔和云骑尉,遭到英夷的离间和投降派构陷,被以“冒功贪赏”革职入狱。后来,清廷迫于舆论压力,将姚莹释放贬到四川。姚莹又多次进入西藏,成功调解了大小呼图克图之争,并写下《康輏纪行》一书,对西藏的山川风物、宗教民俗、边疆态势做出细致的记录、梳理和分析。后人评价他,是“一手拿笔杆子,一手拿枪杆”的经世致用之才。
        姚莹育有一子,便是姚倚云的父亲姚濬昌。姚濬昌承袭家学,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奏荐他到湖北的竹山县和江西的安福县任县令。姚濬昌一生著有《慎终举要》、《乡俗纠谬》、《乡贤实录》、《海运纪要》、《五瑞斋诗文集》等。
        这也难怪,范伯子来到姚府时,心里惴惴不安,诚惶诚恐。他在一首诗中说:“顺康元老家,乾嘉大儒系。道咸名公孙,同光诗人子。蔼蔼敦诗媛,持以配当世……”这正是范伯子仰望姚家明清以来,大师辈出,名流名宦相望,心怀崇敬的真实写照。
        姚倚云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文脉承袭,让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指点和兄弟们的影响。即便是随父亲闲居挂车河老家,姚倚云见父亲教授永楷、永概每天研习古文,她也时常取经史古文高声朗读,遇有疑惑,在父兄的点拨之下,便豁然开朗。姚倚云由此,对古典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何处钟声逐晚风,碧天云净夕阳红。渔人隔岸弄明月,白鹭衔鱼出柳丛。”这是在家乡挂车河时,姚倚云写下的诗句。
        姚倚云的诗歌,在晚清安徽诗坛上拥有一定的影响;桐城派后期大家,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十分欣赏她的诗词,他评价道:“顿开异境,飘丽不群。”由此可见,姚倚云秉承家学,才气是何等的卓然不凡了!
        命运坎坷的落魄才子
        清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四,范伯子出生在通州四步井的一个老宅子里。范家瓜瓞绵延,诗文传家,可上溯到宋代的大文学家范仲淹。从迁居江苏通州的始祖范盛甫算起,传至明代嘉靖年间的范应龙、范凤翼,乃至当代著名画家、国学大师范曾先生,历450年,共13代,执著薪传,一脉相承。但到了范伯子的父亲范如松这一代,家境已是极度清贫,只能靠伯子的母亲纺纱卖钱度日,“寒窗纺读一灯前,襄助辛勤仗内贤。怀饼裒中呈大父,十龄儿子易纱棉。”
        清贫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却让范伯子懂得了人间冷暖。范伯子十四岁参加童子试,十六岁州试第一,这时与顾锡爵、顾锡祥、陈国璋等成为好友,同时结识了顾曾焕、顾曾灿兄弟,以及清代最后一名状元,中国近代轻纺工业的奠基人张謇,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此后,他九次参加乡试,却屡考屡败,可谓命运不济。
        1880年7月,张裕钊来到南通。张裕钊和薛福成、黎遮昌、吴汝纶被誉为曾国藩的“四大弟子”,可谓声名显赫。一天,他召见了范伯子、张謇、朱铭盘,人称“一日得三生”,成为当地美谈,这也成为范伯子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1887年正月,范伯子与顾延卿乘船前往兴化,他精心挑选出自己的数十篇诗文,执弟子礼拜谒刘熙载。刘熙载是著名的大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见两位年轻人如此诚恳,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赠送了《艺概》、《持志塾言》、《昨非集》等书籍。
        同治九年的初秋,天仍很燥热,范伯子经媒人介绍,来到了通州富商吴茇庵家相亲。由于贫穷,那点聘礼并未让吴家人看上,但仪表堂堂、温文尔雅的范伯子,却让吴茇庵很是喜欢。这一年范伯子才19岁,他的未婚妻吴大桥长他4岁。吴大桥虽然出身商贾人家,却因嫁给了范伯子,而努力改变自己,加之早年受到哥哥吴肇嘉的影响,多才多艺,通晓书法,兼能吟诗,与范伯子同携相随,恩爱情深。大桥的名字说来有趣,通州城郭之东偏十五里处有座桥。一日,父母携她从桥上走过,就给她取名了“大桥”之名。范伯子与吴大桥生活了十一年,婚后育有两男一女。
        光绪九年(1883),为生活所迫,范伯子辞别大病渐好的妻子吴大桥,接受张裕钊的推荐,前往湖北通志局去修志。4月22日乘船到上海,28日由上海乘船去湖北,此时正是春暖花开之时,他忽闻噩耗,妻子吴大桥溘然去世。犹如惊雷在范伯子的头上突然炸响,他在万分悲痛之时,急忙赶回家,睹物思人,哀从心起……
        大桥去世时才34岁,留下三个孩子,范罕10岁、范鞠8岁、范况4岁;范伯子搂住可怜的孩子们,伤心欲绝。孩子们想妈妈,范伯子思念爱妻;可大桥连遗照都没有,范伯子只好在《百美图》中选取一帧与亡妻神似的美女,请人画下来当作吴大桥的遗像。生死两重,此情难续,往昔的恩恩爱爱与温情相随的场景,历历在目,久久难以释怀,他写道:“君魂匿吾心,君貌悬吾睛。若为相对复愁苦,达者胡为不自宁。大桥莽烟水,从此无君形……”
        □胡堡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4:38 , Processed in 0.1018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