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3|回复: 1

深山里的姚氏祠堂“明德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3 2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5 09:11 编辑

    深山里的姚氏祠堂“明德堂”(上)

    发布时间:2015-03-03 | 作者:姚文孙 | 责任编辑:朱西敏 | 来源:黄山晨刊



    歙县武阳乡洽河村约里小组,坐落在半山腰,是一个至今不通公路的自然村,以姚姓为主,现有村民80余户,200多人。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古建筑当是村中央的姚氏祠堂——明德堂及其毗邻的祖先故居六善堂。

    明德堂是清初天井廊院式、两层三进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从前至后,依次是第一进门厅,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上方设有门罩,门罩之上绘有黑白墙画,荷花、牡丹花、菊花和松树等美好图案;门罩下方是一幅砖雕,主体部分一主二副,内容题材为历史戏文故事,间以卍、蝙蝠、壁虎、宝相花等吉祥图案装饰,其雕刻工艺刀法应有尽有,举凡浅雕、深雕、镂空雕刻等,图案细腻,层次分明,工艺精美。大门下方柱石,左右各有一石雕,一为岩石、竹枝、杂树、花草图案,一为岩石、松树、兰花、梅花图案,环以博古边饰,形态逼真。过了门厅,就是天井了,天井里用石板铺设通道。天井两侧建有回廊,既遮风挡雨,又便于举办酒席时摆桌,届时族中各房子孙依序集体会餐,以增进宗族子弟之间的族谊。天井两侧中央各开有一耳门与外连通。祠堂的第二进为享堂,也叫正堂、大堂、大厅、正厅,是祠堂的主体部分。享堂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可容纳上百人,享堂建得高大雄伟、壮观气派。尤其是木雕无不造型优雅,祠堂的斗拱、雀替、脊吻、梁枋,都十分考究,精雕细琢,线条娴熟。享堂系二层建筑,原先从隔壁六善堂大门进去通过一侧楼梯可登至祠堂的二楼,如今这二楼是上不去了。因六善堂系多家房下,房主均已在他处建房,此地不住人已逾20年,仅堆放柴火杂物,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已濒倒塌,楼梯亦已朽烂不堪、摇摇欲坠,不能行人。打开享堂里侧两边木门便是第三进寝室,或称寝堂。寝室是供奉祖先牌位、存放族谱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最神秘的部分。寝室进深不大,不及2米,形如暗室,昏黑阴森,平时两侧木门紧锁,除非祭祖、修谱、上灵位等特定日子主事者进出,一般不容闲人入内。整个祠堂的建筑从大门到享堂及寝室,由低而高,循序渐进,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给人以尊祖敬神神圣威严的感觉。走进祠堂,十余根柏木圆柱,撑起了前后三进的门庭、享堂和寝室,步入其内,令人油然生起一种敬畏之情。

    据一些老人回忆,约里姚仍以吴兴为郡望,与深渡姚同宗,系明清之际从今歙县深渡镇九砂村迁居而来。郡望是家族的祖籍,家庭的发祥地,即望族之郡邑。吴兴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村里年长者对于“二十四孝”之首帝舜(姚重华)笃亲至孝、报效家国、天下为公、“尧天舜日”的历史传奇,元末明初隐居深渡的姚琏与朱元璋“龙兴召对”的传说故事以及“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既是“摇”,又是“姚”,说深渡两岸居住的都是姚姓人)的千古名对耳熟能详,而对于姚氏明德堂通派字辈诗更是了然于胸。兹将第十代姚光海1992年印于甘肃张掖的《百代远长》转录于下:积德天高大,聚民国裕光,家齐惟礼法,承启在明良,志善名恒立,怀仁世永昌,兴邦由正本,顺理可成章,守道恢先绪,崇文作令望,安和生吉兆,治定有嘉祥,士以希贤圣,忠思效殿堂,皇庭时锡位,宗社日传芳,宝族英才广,登科美誉彰,元魁百代继,富贵万年长。此字辈诗系当年在外地工作回乡省亲的姚光海从姚吉火留存的家谱抄出,并请甘肃张掖当地的书法家誊写并拍照分发与村中几户同门宗亲。按此算来,约里姚现已传至第十三代,即“惟”字辈,而第九代“裕”字辈仍有4人健在,现都已年近古稀,或已逾耄耋之年矣。

    明德堂即为纪念始迁祖积奉公而建,且先有六善堂,后有明德堂。六善堂即为积奉公六个儿子生活住房。如今积奉公的坟墓尚存,嘉庆年间重修,就在坦下靠东侧,俗称坟茔坦。建国初曾在祖墓基地建起二层砖木小楼,一楼用来设坛祭祖,二楼作为村集体库房之一。数年前也已坍塌不存,仅留废墟。关于祖屋、故居和祠堂选址大坦,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当年积奉公迁居约里村,先是在对山搭棚,然见其养狗老爱下坡跑往大坦一带玩耍休息,每唤回皆恋恋不舍,于是积奉公多次现场查勘,觉得此乃开阔阳地当为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最初在大坦东边,即六善堂的东侧,建起祖屋,1958年,生产队决定在旧址上扩建为二层砖木建筑。因当时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参加“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该楼几乎是由留在村中妇女出工出力兴建,时称“三八楼”,后更名为政治夜校,一度是本村举办扫盲班和小学的地方,三年前该楼房卖给一村民改建民房了。当然,村里小学生多的时代,如上个世纪70、80年代,六善堂一楼大厅和积善堂享堂的一、二楼都曾作过教室。笔者小学一至四年级即在三处读过书,五年级才集体转到当时的生产大队,90年代以前为行政村的择里村读毕业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1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山里的姚氏祠堂“明德堂”(下)

    2015-3-11 8:48:49
    来源:黄山新闻网—黄山晨刊 作者: 姚文孙


      明德堂所在的大坦当然是约里村的中心地带了,因此,约里村当地人往往称为约里坦。以此为中心,随着宗族人口繁衍,解放前号称三百丁,村落也向四面八方逐渐扩展开来,曾经是成富源人口最多的村庄。大坦正下方隔一通道,叫门庭下,其下为下坟前,再下为螺蛳都;大坦下往里走,叫里湾,有路通往邻村——择里村、王山源村和东周山,至上下高山、湖田村;大坦上方,因在祠堂后头,叫屋背后,有路通往邻村——博文村、万二家、上下坝、凤翔山,至昌溪村,或经文山(店)至岔口镇,如今这条石板路已经成了文昌古道,成了外地驴友寻迹的一去处了;大坦往外走,叫外湾,再往外便是垅外村口了,几株百年樟树郁郁葱葱,有大路通往洽河村,更有小路通往山地以及邻村关山、阳产、下产、汪山、山鸡寨至伏岭头。垅下不远处,还有一聚居地,多姓汪,系由今深渡镇汪山人在清朝期间迁居而来。村中道路纵横交错,互相连通,且包括下山通往洽河村的村道,皆为石板路。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也叫堂名,是宗祠徽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历史和荣誉。想必当年先祖立堂号“明德堂”,盖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劝诫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究其涵义及其出处:

      一,光明之德;美德。《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朱熹释为“大人之学”,意即指有关政治或人生哲理等高深而广博的学问。“明明德”,儒家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善良光明的德性,此即为明德,但却受到后天物质利害的蒙蔽压抑。若加以适当的教育,便能使明德显露出来。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明德茂亲。”宋·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二,指才德兼备的人。《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朱熹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太王也。”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三,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唐·李德裕《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明德堂在过去可以说是约里村的精神家园,最早时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开族人会议、立规议事,红白喜事,娱乐庆典,娱神娱祖娱人,解放土改后被征作大会堂(高悬享堂的匾额楷书“明德堂”也用浆糊粘贴上了纸书“大会堂”),办过小学,做过生产队的仓库,近十年甚至设置乒乓球室,村民依旧在这里参加会议、婚丧嫁娶等集体活动。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里面精美狮子等木雕构件等被斧劈刀削,损坏严重,寝室里存放的祖宗牌位和族谱皆被当成“四旧”付之一炬,连相邻的祖坟积奉公墓碑上的碑文也被凿的字迹模糊,不能识读。由于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加上村集体经费短缺,多年来祠堂只是翻盖修漏,已出现部分木椽腐烂,雀替掉落,凸显破败。2012年下半年曾由本组集体筹资一万余元加以修葺,谁料到在2013年4月的一个雨夜,木雕竟然被盗,虽已报案却至今不觅其踪,让人心痛不已。所幸的是,当年用泥巴糊盖的祠堂门罩砖雕基本保护完好,木质匾额“明德堂”尚存,另有两副楹联因暂时保管在一原村干部家中也得以留存。

      近些年来,约里组不少民居老宅,特别是土楼倒塌圮坏,现存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不足十幢。明德堂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古老的建筑,虽然不见于当地文物部门的档案记录,但它依然耸立在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在见证了当地姚氏祖先历史荣光的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与凄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4:31 , Processed in 0.1107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