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2|回复: 0

由袁纯清给姚奠中的两封贺信说开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8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袁纯清给姚奠中的两封贺信说开去
    中国论文网
      袁纯清同志于2010年5月正式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在袁书记主政山西的过程中,曾两次向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发出贺信。
      第一封发于2010年7月,是祝贺姚先生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在信中他不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93年6月作为团中央书记处分管学校工作的负责人出席姚先生书法展时的感受,论述了姚先生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风格的关系,还特别指出姚先生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封发于2010年12月26日,是祝贺姚奠中先生捐资百万元发起的“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的召开。贺信对基金会的成立致以热烈的祝贺,信中写道:“先生是学识广博的国学大师,亦是儒骨仁心的谆谆师者。从1935年师从章太炎先生以来,先生潜心国学、勤勉育人、奉献社会,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教育事业立下殊功。如今,先生虽近百岁高龄,仍情系国学、心系教育,捐出百万个人积蓄用于弘扬国学、奖掖后进,展现了崇高的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必将对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两封贺信既是对姚先生的尊重,也是对国学和教育寄予厚望的体现。
      袁书记的贺信引导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国学的研究和教育如何在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目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许有人要怀疑国学在文化领域甚至是经济领域能发挥什么作用。其实,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就是因为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对国学这一概念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尽管目前有着国学热的现象,但这种观点只是把国学当作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来普及,另一种观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部分(如宋明理学)当作国学来宣传。前一种是博而寡要,后一种则是以偏概全。更要命的是有些地方竟然将封建迷信冠以国学的名义来“弘扬”,这就难怪有人要提出国学的精华是什么、糟粕是什么的问题了。
      针对这种局面,姚先生不止一次地强调要正本清源、正偏救弊。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要搞清什么是国学,不能把古代的东西都当成国学。也不能说国学是和五四运动对立的产物,姚先生说:章先生在日本讲国学,清政府还没灭亡,更早于“五四”多年了,章先生是以国学为革命的事业,在精神层面来救国,怎么能是反科学呢?所以说,国学是“学”,是以研究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维定式为主要对象的学问。只要是“学”,就不能讲其有什么精华和糟粕,试想,能说物理学、哲学有什么精华有什么糟粕吗?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核心。于是,国学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贡献,而且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在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袁书记就曾说,“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也打不开”,而阻碍我们发展的形形色色的观念大多是那些错误的观念,需要先正本清源。价值观搞不清楚,概念搞不清楚,怎么能真正解放思想,怎么能真正坚定信念干事业呢?国学一样,其他事业也一样。袁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还讲道,干部“要有世界的眼光”。而了解世界先要了解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这块土地,及其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国有文化,才能用别人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本领,而不是以别人的眼光代替自己的眼光,或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地照搬过来。如此来看,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事业中,宏扬国学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姚先生之所以提出正偏救弊,就在于目前国学精神和思维的流失,造成了许多偏差和弊端。例如,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条块分割,学科越分越细,专业越来越窄,各自为界,极少往来。于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实际的需要,专业人员也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视野。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事业的发展。道理很简单,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是不好完全用专业来划分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国学则是讲“通”的,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古今中外的大学者无一不是通才。姚先生在国内各高校所教授的课程,有文学史,有哲学史,有通史,有经、子典籍,有诗、词、文选,有分体的作品或史,有断代的作品选和文学史以至文字学、文艺学等等。他又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并且诗、书、画、印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为什么姚先生有那么大的学问?这就在于国学的“通”。为什么姚先生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高水平的建议?也在于“通”。正如乘着飞机往下看,一切都涵盖在其视野之中,所以,在此基础上挖井,位置既准确,自然有超常的效果。
      广博是基础、是眼光、是器识;专精是功力、是实力、是深度。姚先生所说的“宏观看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正是对这种思维的高度概括。他常引述章太炎先生《菿汉微言》中的话:“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昔人所诮,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不腼,固足以雪斯耻。”以此来激励我们拓宽视野、扎实工作,以成就大器。这种思想不正是跨越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吗?袁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要有学习的自觉”,“实现全省干部队伍素质提升上的新跨越”。于是就有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姚先生一直讲,学习国学,幼儿、中学生、大学生、普通工作人员,要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但总的原则是立足于社会,与时俱进。不管是选择哪一方面,都需要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因此,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事业中,国学应该并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章太炎先生和姚奠中先生所提倡的国学,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用世情怀,绝非为学术而学术。早在1938年,姚先生就在沦陷的安徽泗县北乡柏浦,聚集四十来名失学青年,组织“菿汉国学讲习班”以教育救国。他亲自手拟教条:“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要求学生们表里一致,由近及远,为中流砥柱,以力挽狂澜为己任。
      20世纪70年代,针对悲观于时局的教师,姚先生作《鹧鸪天·赠董生》词以勉之。“革命前途曲又弯,那能轻易便悲观”“种田是要辨禾草,难道草多不种田?”姚先生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自警》诗,“识广胸怀阔,静观气自平。纷繁无历历,化育赞生生。”又为许多学生指明了前进方向,解除了心理负担。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讲认识自然和社会,后两句是落实到人自身。姚先生讲:化育是指天地之变化发展;赞,是助、推的意思。自然无感觉,人有感觉和思维,所以要推动之,助其生生不已,一直发展下去,发挥人的能动性。因此,国学之所以要最后落脚在诸子上,就在于诸子关注的是社会和人生。袁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要有高尚的操守”“要直面艰苦,忍耐清苦、乐于吃苦,肯奉献、能舍弃、耐寂寞,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姚先生所概括的章太炎先生的精神是“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这种精神正是转型跨越发展所需要的高尚操守,所以,研究、继承、发扬国学的这种传统正是我们的重大责任。
      2010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袁书记还亲自登门看望姚先生,体现了省委领导对姚先生道德、人品和学问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国学大师的尊重。姚先生作为章太炎极少的健在弟子,毕生弘扬国学,献身于民族振兴的教育事业,被学界称为“德高望重,学著丰厚,卓有建树”,“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的鸿儒。三晋人士应以有这么一座人们仰慕的高山而欣慰而自豪。其则不远,典型斯在。袁书记给我们做出了尊先的榜样。袁书记在第二封贺信中祝“国学之树常青”“相信基金会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弘扬国学精神,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谨以此文献给姚奠中先生百岁诞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5 11:21 , Processed in 0.0991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