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对根的守望 □林轩鹤 在闽南,人们的出生地叫“摇篮血迹”。意思是说,婴儿刚落地,身上还带着母体的血迹。故乡就是游子的母亲,那“血迹”一生一世永不会褪色。而故乡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宗祠则寄托着游子的思念,是游子对根的一种认同。时下元宵期间,游子的这种情感更加浓烈,他们纷纷回乡祭祖。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宗祠数量排在全国前列。人们对宗祠的重视,加之政府部门对宗祠文化给予保护,使得宗祠文化有了良性的延续。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有些地方,宗祠则成了民俗文物的集中地,族人把淘汰了的农具、生活用品等放到宗祠里,整座宗祠仿佛成了小型的博物馆。平时,族人在宗祠叙叙家常,一派祥和气象。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成了会议室、宴会厅,族人到场,先拜祖宗,又拜族长,再拜长辈,烛影摇红,既喜庆又庄严。旧时,族内的纠纷、族规的制定等一切大小事务皆在宗祠处理;有的宗祠内开设学堂,请私塾老师来为宗族内的子弟们讲授知识。更值得一提是,宗族的一些家训,起着规范族人行为的作用。宗祠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传统。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修建宗祠是为团结本族,联络族人感情,同时也向外人展示本族荣誉,是一种凝聚力的需要。近年来,泉州宗祠文化复兴,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海内外宗亲无论家在何处、身居何职,纷纷回来祭祖,在宗祠前一解乡愁,宗祠成了各大家族宗亲云集之地,宗祠成了人们的精神依托。那炷清香,那一叩首,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如今,宗祠在联系海内外宗亲的情感、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慎终追远,宗祠是情感纽带,寄托人们对故土的眷念……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座建筑的大观园。明清时期,泉州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原因,他们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修建宗祠之风在当时极为兴盛,宗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宗族更是把宗祠修缮得富丽堂皇。千百年来,泉州宗祠浓缩了闽南建筑的精髓,飞檐翘脊,出砖入石,雕梁画栋,红瓦大坡屋顶,尽显闽南古建筑的恢宏气势。那一抹闽南红,在泉州游子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历尽沧桑的古老祠堂,和其他文物遗迹一样,在新时代里有了新的功能。一些宗祠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下来,而宗祠这一私有空间,也由原来的私密走向了开放,成为供游客们参观的旅游景点。无论是家庙,还是景点,宗祠都赋予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人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根。 (发表于2015年3月4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