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6|回复: 2

姚彩亚长篇小说《江南寻梦》作品讨论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16 16: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仓小说学会举行农民工作家姚彩亚长篇小说《江南寻梦》作品讨论会

        3月15日晚,太仓小说学会假座太仓武术协会举行农民工作家姚彩亚长篇小说《江南寻梦》作品讨论会。姚彩亚从苏北涟水农村来太仓打工10多年间,送过啤酒,当过保安,现在是送水工。他在艰辛的打工之余,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梦,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写两小时,晚上常常写到深夜。自2008年加入太仓市作家协会后,他开始将自己的打工生涯创作成长篇纪实小说,现历时6年长达3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江南寻梦》终于出版。太仓市近20名从事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江南寻梦》作了评论,既肯定了作者在真实反映打工生涯、追求人生价值方面作出的努力,及大量运用俗语、歇后语、通俗比喻,思想性较好的优长,又指出了在结构、详略、人物个性化语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让姚彩亚和与会者都有收获。太仓小说学会会长朱凤鸣主持会议。(卓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送水工姚彩亚实现作家梦喝彩
    朱凤鸣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催生了我国两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桥梁,为城里人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毋庸讳言,目前农民工这个宠大的群体还是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还较艰难,还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帮助解决。他们流下辛勤汗水的背后,还有辛酸的泪水,也有收获的喜悦。他们除了为养家糊口打工挣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精神追求。送水工姚彩亚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的精神追求是作家梦,如今这个梦因北京瑞鑫祥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抛来橄榄枝而成为现实,我由衷地为他实现梦想而喝彩。
        认识姚彩亚是八年前一个雨天的下午,这位身材粗壮的中年男子谦恭地将一篇文学稿送到我手中,让我提提意见,问能否在我供职的报纸上发表。我看完这篇文通句顺充满质朴情感的稿子,又看着他那身还滴着雨水的蓝色送水工作服,想到一个送水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容易,就对他说发表基本没问题。他一副非常感激的样子,跟我匆匆道别后又冒雨送水去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十来天,他又来找我,说他的另一篇文章参加了“美丽太仓·第二故乡”征文活动,得了二等奖,还要参加演讲比赛,当场要电视录相。因他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普通话又不标准,心里实在没底儿,让我给他指点一下。我对他讲了一些演讲的基本要领,并鼓励他,只要将稿子背熟,演讲时沉住气就行。演讲结束后,他又来找我,说演讲没得到名次,一看到摄像机就慌了,但他很高兴,每个演讲者都奖到一套书籍。
        就这样,我跟他渐渐熟了。他叫姚彩亚,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10多年前,40岁的他从苏北涟水农村来到苏南太仓打工,因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只能干点力气活。开始为一家啤酒厂送货,后来这家啤酒厂倒闭后,就开始送净水。由于他身强力壮,舍得花力气,又生性豁达,乐于助人,颇受净水公司老板和客户欢迎。如给小学校送净水,女教师多,他每每去送水,总会主动将满桶的净水装上净水器,虽然这是额外的任务,但他乐于去做,被老师们誉为“快乐的送水工”。他每天早上骑着摩托车从租住的农民房出发,赶到水站一次装上满满12桶水,一次又一次马不停蹄地送往各用户,忙的时候中午匆匆吃点快餐,一直送到晚上才收工,一天要送100多桶水。姚彩亚说:雨天的时候,穿雨衣不管怎么穿,裤子都要湿掉。夏天还好点,尤其是冬天,送水的时候真的挺冷。但是因为天天爬楼梯,不停地爬,又不觉得冷,直到歇下来时才觉得冷。但我天天做惯了,也就不怕了。
        姚彩亚是个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的人。打工中遇到过不公,送水中发生过车祸,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良好的心态。他说:“送水虽然辛苦,但只要肯花力气,多跑多得,照样能养家糊口。送水又能锻炼身体,还能看到太仓的美丽景色。看着太仓慢慢长大,慢慢长高,感觉太仓大变化,我们家庭小变化。虽然我是在打工,但也是一种享受。我对送水这份工作感兴趣,因为它给我带来太多美好的感受。”
        姚彩亚有空的时候,喜欢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看起书来如痴如醉,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特别是看到一些原本文化不高的打工者也写出了好文章,有的甚至成了知名作家,对高中毕业、从小爱好文学的他很有启发。所以,辛苦一天回家后,他也要将所见所闻写进日记,试着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散文小说。2001年,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单位组织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就试着将打工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应征文章《路,就在脚下》,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这无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后来他无意中看到我一篇关于用五笔输入法电脑写作很便捷的文章,又来问我学电脑写作难不难。我说只要下决心坚持学,并不难。我开始还认为他只是问问而已,没想到,他真的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还买了学习五笔输入法的电脑书籍。他把五笔字型的字根表贴在摩托车上和家里的墙壁上,一有时间就背,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打字。不过,他开始对电脑不熟悉,一篇写了六千多字的小说,因操作不当给弄丢了,觉得很懊丧。吸取了这次教训,他以后电脑写作再也不敢马虎,每次写完都记着保存好。随着电脑操作的逐渐熟练,他写作的劲头更足了,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要在电脑上写作两小时,然后再去送水。不管白天多辛苦,晚上回来都要写完一定的文字才睡觉。有时在送水摩托车上来了写作灵感,他会停下摩托车掏出随身带的纸笔记下。有一次他和几位送水工在休息,来了写作灵感怕工友们笑话,就跑到厕所里蹲着记下,因蹲得时间太长几乎站不起来。还有几次深夜写作在电脑前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这样,他的一部三万多字的自传体中篇小说《梦想江南》在太仓市文联主办的《金太仓》杂志上发表了,并有了其他文学作品的陆续发表,还被批准加入了太仓市作家协会。
        我一向不赞成那种在艰难生活条件下,不顾工作和家庭的盲目写作追求。我认为,姚彩亚的写作态度是正确的。就像他在本书中的一段话:“午牛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文学只当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支撑,这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他工作起来更有激情,常受到老板表扬,常看到孟兰的笑脸,让他觉得到来的日子充满阳光。”又如他在本书后记中的自述:“作品能发表,固然让我感到欣慰;不能发表的,我也不灰心。爱好如讨饭养猫的附属品,在写作过程中所得到的快感,或许就是我的一大收获,心中自有一座文学的殿堂,坚信梦想的翅膀会带我飞向更光明的地方。”
    由于姚彩亚正确处理好了工作、生活和写作的关系,使他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父母在苏北老家生活,夫妻恩爱,妻子也和他一起在太仓打工。他们有一双很好的儿女。儿子大专毕业后,在太仓的一家德资企业工作。女儿中专毕业后,在苏州阳澄湖畔一家服装厂工作。如今,儿子女儿都已成家,孙子、外孙已三四岁了。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姚采亚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他和妻子已回苏北老家,他让妻子辞了在太仓某超市的工作照顾他父亲,可回家后情况有变化,别的亲戚愿意照顾他父亲,问我能否帮忙让他妻子仍回原超市工作。我对此事虽没把握,但还是答应他给这个超市的部门经理打电话试试,结果很侥幸地解决了问题。他和妻子回太仓后,非要请我吃顿饭。我几次婉拒他的好意,说只要你好好工作,坚持写作,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没过几个月,他给我带来一个U盘,说已经将那部中篇小说扩写成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让我帮着提提意见。看着那流畅的文字,精心制作的大小标题,饱含着他打工路上酸甜苦辣独特感悟的长篇小说,我不得不佩服他对文学追求的痴情和创作的高效。两年后,他又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老村新梦》。
        长篇小说在反映现实、建构历史、铺陈叙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是衡量作者文学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姚彩亚在文学创作起步不久就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得益于他的勤奋刻苦,得益于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我国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真正对于作者的考量,他应该是一只飞舞的蝴蝶,他在夕阳下、麦田上,他翅膀煽动的线迹,是个曲线,这个曲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但应是别人没有飞过的线迹,是有创造性的。”我想,姚彩亚因为刚开始涉足长篇小说,他翅膀煽动的曲线也许还不够优美,但他创造的确实是别人没有飞过的线迹。因为只有深切体会农民工甘苦的农民工本身,才最有抒写农民工题材作品的发言权。姚彩亚是个谦虚又善于学习的人,我相信随着他创作经验的积累,他翅膀煽动的曲线将日渐优美。
                                            (此文为姚彩亚长篇小说《江南寻梦》序)


    为送水工姚彩亚实现作家梦喝彩
    “送水哥”姚彩亚梦想成真
       长篇小说《江南寻梦》已出版,本报去年7月8日、22日独家报道了他的故事,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
                                  姚彩亚拿到了《江南寻梦》。 记者 计海新 摄

    本报记者   薛海荣
      1月7日中午11点左右,“送水哥”姚彩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快递公司的,让他带好身份证取一个邮包。
       对方没有说具体是什么物品,但姚彩亚估计,一定是自己的书到了。他立刻骑上摩托车,匆忙向快递公司驶去。到了那里,姚彩亚小心翼翼地打开邮包,正如他所料,果然是他顺利出版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
        “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书的那一刻,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姚彩亚说,出版公司把书寄出有两个星期了,这些日子他天天在盼,就怕路上有什么闪失,现在终于收到了。
       记者看到,书的封面印着一张姚彩亚送水的照片,书名“江南寻梦”十分醒目。全书437页,共计30余万字。这次出版公司为姚彩亚寄来了50本。他准备拿出一部分送给身边那些一直鼓励和帮助他的亲友。
        来自淮安涟水的姚彩亚今年55岁,10多年前来到太仓,刚开始送啤酒,后来改行送水。虽然一直从事很辛苦的工作,但他十分喜爱写作,已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有几十篇。他曾经写过一篇《路,就在脚下》,在2001年获得全国农民读书征文一等奖。2008年,姚彩亚顺利加入了太仓市作家协会。
      在2008年左右,姚彩亚萌生出把自己多年打工经历写下来的想法。这些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江南寻梦》。
      本报去年7月8日、22日相继报道了姚彩亚的故事,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青年网、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上百家主流媒体纷纷对他进行报道。姚彩亚在网络上迅速“火”了起来,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太仓励志的“送水哥”。当时,有两家出版单位主动和姚彩亚联系,表示愿意免费帮他出版小说。
      姚彩亚决定和北京瑞鑫祥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中心)合作。历时5个多月,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江南寻梦》终于面世,圆了他多年的出书梦想。
       姚彩亚说,《江南寻梦》其实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午牛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他这些年打工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坚持写这部小说,他规定自己每天晚上10点之前不上床,每天早上4点之后不在床上。他写累了,就用凉水洗脸来刺激,困得实在不行了,他就趴在桌上打个盹。
       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姚彩亚写了一首诗描述自己:一辆摩托车让我踏遍太仓的大街小巷,一份送水工予我服务这里的千家万户,一台笔记本替我诉说打工的酸甜苦辣……
      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姚彩亚的写作梦想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已经作了多次修改,基本成形。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正在创作中。
        原载2015年1月9日《太仓日报》头版头条
    来源 zhufm7的博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6: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送水工姚彩亚实现作家梦喝彩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催生了我国两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桥梁,为城里人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毋庸讳言,目前农民工这个宠大的群体还是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还较艰难,还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帮助解决。他们流下辛勤汗水的背后,还有辛酸的泪水,也有收获的喜悦。他们除了为养家糊口打工挣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精神追求。送水工姚彩亚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的精神追求是作家梦,如今这个梦因北京瑞鑫祥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抛来橄榄枝而成为现实,我由衷地为他实现梦想而喝彩。

    认识姚彩亚是八年前一个雨天的下午,这位身材粗壮的中年男子谦恭地将一篇文学稿送到我手中,让我提提意见,问能否在我供职的报纸上发表。我看完这篇文通句顺充满质朴情感的稿子,又看着他那身还滴着雨水的蓝色送水工作服,想到一个送水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容易,就对他说发表基本没问题。他一副非常感激的样子,跟我匆匆道别后又冒雨送水去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十来天,他又来找我,说他的另一篇文章参加了“美丽太仓·第二故乡”征文活动,得了二等奖,还要参加演讲比赛,当场要电视录相。因他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普通话又不标准,心里实在没底儿,让我给他指点一下。我对他讲了一些演讲的基本要领,并鼓励他,只要将稿子背熟,演讲时沉住气就行。演讲结束后,他又来找我,说演讲没得到名次,一看到摄像机就慌了,但他很高兴,每个演讲者都奖到一套书籍。

    就这样,我跟他渐渐熟了。他叫姚彩亚,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10多年前,40岁的他从苏北涟水农村来到苏南太仓打工,因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只能干点力气活。开始为一家啤酒厂送货,后来这家啤酒厂倒闭后,就开始送净水。由于他身强力壮,舍得花力气,又生性豁达,乐于助人,颇受净水公司老板和客户欢迎。如给小学校送净水,女教师多,他每每去送水,总会主动将满桶的净水装上净水器,虽然这是额外的任务,但他乐于去做,被老师们誉为“快乐的送水工”。他每天早上骑着摩托车从租住的农民房出发,赶到水站一次装上满满12桶水,一次又一次马不停蹄地送往各用户,忙的时候中午匆匆吃点快餐,一直送到晚上才收工,一天要送100多桶水。姚彩亚说:雨天的时候,穿雨衣不管怎么穿,裤子都要湿掉。夏天还好点,尤其是冬天,送水的时候真的挺冷。但是因为天天爬楼梯,不停地爬,又不觉得冷,直到歇下来时才觉得冷。但我天天做惯了,也就不怕了。

    姚彩亚是个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的人。打工中遇到过不公,送水中发生过车祸,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良好的心态。他说:“送水虽然辛苦,但只要肯花力气,多跑多得,照样能养家糊口。送水又能锻炼身体,还能看到太仓的美丽景色。看着太仓慢慢长大,慢慢长高,感觉太仓大变化,我们家庭小变化。虽然我是在打工,但也是一种享受。我对送水这份工作感兴趣,因为它给我带来太多美好的感受。”

    姚彩亚有空的时候,喜欢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看起书来如痴如醉,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特别是看到一些原本文化不高的打工者也写出了好文章,有的甚至成了知名作家,对高中毕业、从小爱好文学的他很有启发。所以,辛苦一天回家后,他也要将所见所闻写进日记,试着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散文小说。2001年,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单位组织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就试着将打工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应征文章《路,就在脚下》,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这无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后来他无意中看到我一篇关于用五笔输入法电脑写作很便捷的文章,又来问我学电脑写作难不难。我说只要下决心坚持学,并不难。我开始还认为他只是问问而已,没想到,他真的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还买了学习五笔输入法的电脑书籍。他把五笔字型的字根表贴在摩托车上和家里的墙壁上,一有时间就背,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打字。不过,他开始对电脑不熟悉,一篇写了六千多字的小说,因操作不当给弄丢了,觉得很懊丧。吸取了这次教训,他以后电脑写作再也不敢马虎,每次写完都记着保存好。随着电脑操作的逐渐熟练,他写作的劲头更足了,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要在电脑上写作两小时,然后再去送水。不管白天多辛苦,晚上回来都要写完一定的文字才睡觉。有时在送水摩托车上来了写作灵感,他会停下摩托车掏出随身带的纸笔记下。有一次他和几位送水工在休息,来了写作灵感怕工友们笑话,就跑到厕所里蹲着记下,因蹲得时间太长几乎站不起来。还有几次深夜写作在电脑前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这样,他的一部三万多字的自传体中篇小说《梦想江南》在太仓市文联主办的《金太仓》杂志上发表了,并有了其他文学作品的陆续发表,还被批准加入了太仓市作家协会。

    我一向不赞成那种在艰难生活条件下,不顾工作和家庭的盲目写作追求。我认为,姚彩亚的写作态度是正确的。就像他在本书中的一段话:“午牛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文学只当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支撑,这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他工作起来更有激情,常受到老板表扬,常看到孟兰的笑脸,让他觉得到来的日子充满阳光。”又如他在本书后记中的自述:“作品能发表,固然让我感到欣慰;不能发表的,我也不灰心。爱好如讨饭养猫的附属品,在写作过程中所得到的快感,或许就是我的一大收获,心中自有一座文学的殿堂,坚信梦想的翅膀会带我飞向更光明的地方。”

    由于姚彩亚正确处理好了工作、生活和写作的关系,使他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父母在苏北老家生活,夫妻恩爱,妻子也和他一起在太仓打工。他们有一双很好的儿女。儿子大专毕业后,在太仓的一家德资企业工作。女儿中专毕业后,在苏州阳澄湖畔一家服装厂工作。如今,儿子女儿都已成家,孙子、外孙已三四岁了。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姚采亚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他和妻子已回苏北老家,他让妻子辞了在太仓某超市的工作照顾他父亲,可回家后情况有变化,别的亲戚愿意照顾他父亲,问我能否帮忙让他妻子仍回原超市工作。我对此事虽没把握,但还是答应他给这个超市的部门经理打电话试试,结果很侥幸地解决了问题。他和妻子回太仓后,非要请我吃顿饭。我几次婉拒他的好意,说只要你好好工作,坚持写作,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没过几个月,他给我带来一个U盘,说已经将那部中篇小说扩写成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让我帮着提提意见。看着那流畅的文字,精心制作的大小标题,饱含着他打工路上酸甜苦辣独特感悟的长篇小说,我不得不佩服他对文学追求的痴情和创作的高效。两年后,他又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老村新梦》。

    长篇小说在反映现实、建构历史、铺陈叙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小说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是衡量作者文学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姚彩亚在文学创作起步不久就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得益于他的勤奋刻苦,得益于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我国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真正对于作者的考量,他应该是一只飞舞的蝴蝶,他在夕阳下、麦田上,他翅膀煽动的线迹,是个曲线,这个曲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但应是别人没有飞过的线迹,是有创造性的。”我想,姚彩亚因为刚开始涉足长篇小说,他翅膀煽动的曲线也许还不够优美,但他创造的确实是别人没有飞过的线迹。因为只有深切体会农民工甘苦的农民工本身,才最有抒写农民工题材作品的发言权。姚彩亚是个谦虚又善于学习的人,我相信随着他创作经验的积累,他翅膀煽动的曲线将日渐优美。

                                      2014年7月18日于太仓







    太仓励志"送水哥"终圆作家梦 30万字小说将出书
    [url=]A-[/url][url=]A+[/url]2014年7月16日07:27江南时报评论
      梦想再大也不嫌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嫌小。54岁的太仓励志“送水哥”姚彩亚上周梦想着能有人资助其出版长篇小说,不到一周,这个作家梦就圆了。这“速度”让老姚激动得几夜没睡着,直向江南时报道谢。7月9日,江南时报刊发的《太仓励志“送水哥”有个作家梦 已创作两部长篇小说长达50多万字,期待有人资助出版》新闻引发多家媒体转载和社会关注。昨天,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被老姚执着的文学梦所感动,抛来了为其免费出版小说的“橄榄枝”。
      文化公司抛来免费出版“橄榄枝”
      好多次,夜里写着写着,老姚趴在桌上睡着了,醒了再继续写;为了记住字根,他把五笔字根表复印了10多张,贴在电脑上、床头、厨房里、厕所里,甚至摩托车上;来了灵感他偷偷蹲在厕所里写,蹲的时间长了,腿酸脚麻,累得他差点没站起来……
      7月9日本报报道的《太仓励志“送水哥”有个作家梦 已创作两部长篇小说长达50多万字,期待有人资助出版》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也吸引了北京瑞鑫祥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中心)的注意。新闻见报后的第二天,该公司主动联系本报有意帮姚师傅免费出版30万字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而姚师傅得知这一喜讯更是高兴得几夜没睡好觉。
      “我水平有限,不知道编辑能不能满意。”昨天,当记者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姚师傅时,他谦虚地说。
      昨日,老姚怀着忐忑的心情将稍作修改的样稿传至北京瑞鑫祥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编辑处。该文化公司的总经理许念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他们被姚师傅的执着和坚持所感动,将免去出版发行的近5万元费用,免费为姚师傅出版发行并推广此书。
      小说争取10月底前完成出版
      记者了解到,2008年姚彩亚突然萌生出把自己10多年打工经历写下来的想法。几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以他自己为原型,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顺利完成。
      “现在个人出版的书很多,但像姚师傅这样一线的打工者用心血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许念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安排了责任编辑与姚师傅对接。接下来将会拟定出版合同,包括图书的制作和推广、出版社、出版周期、影视改编等,除了国内市场的推广还有海内外的推广。”许念说,按照该公司的计划,书争取在10月底之前完成出版,年底参加北京书展,明年3、4月份参加伦敦书展。
      记者了解到,老姚的《江南寻梦》起印数在3000册,届时再根据市场量来推广,“我们本身从事的就是文化行业,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个人梦想的实现,姚师傅的梦想也代表了他们这个群体的梦想,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坚持自己的文学梦并实现它。相信姚师傅的精神可以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受益。”许念说。

      “送水哥”圆梦几夜没睡好觉

      作为一个到苏州太仓打工的淮安涟水人,姚彩亚说江南是他祖祖辈辈梦想的天堂。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姚彩亚和妻子南下来到太仓打工,从此,幸运之神开始向他垂青。白天,他扛着几十斤重的水桶爬楼梯;晚上,等家人睡着了,他开始“爬格子”。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他加入了当地作协,并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长达50多万字。
      老姚的儿女们也相继来到这里,现在他们都在太仓有了家,孙子、外孙都会跑了。除了享受天伦之乐,最让他得意的是业余时间的文学爱好。10多年来,他有20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并获得11本荣誉证书,写了两部(《江南寻梦》、《老村新梦》)长篇小说。
      “这个喜讯让我高兴得几夜没睡好觉。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幸运?”姚师傅说,细想一下,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与这个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热心人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江南寻梦
      (节选)
      “吱呀、吱呀……”在新千年第一个春天里的一个凌晨,在一条差得不能再差的苏北农村土路上,有一辆行走的自行车,在一对男女重压下呻吟声洒落一路。这辆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是在诉说自己超负荷的痛苦,还是替主人诠释在穷乡僻壤的苦闷?
      此时正处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是让人说不清是冷、还是暖的含糊季节,正与这骑车男人道不明是喜、还是忧的矛盾心情相吻合。
      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朝霞,大地懒洋洋地苏醒过来。
      在路过自己的责任田时,男人深情地注视着亲手种下的麦苗,苗儿带着的是露水还是泪水?一个个探出头来,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似地为主人列队送行。
      ……
      就是这片土地给汉子打上了农民的特殊称号,他在土屋里出生,玩着泥土成长,一生没离开她的手掌,让他又爱又恨。为了想抛弃农民这一身份,他几乎要花去一生的精力,先想通过校门来跳出农门,可成绩不争气,两次高考皆名落孙山;之后又想以参军来达到目的,可当他满腔热忱去报名参加体检时,脚底的一个水泡打碎了他的参军梦想;随后求亲告友找关系想进社办厂来逃避,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他好像是专门为这土地而生、而活,如同这田里的庄稼一样,生死都属于这片大地。
      ……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读朱凤鸣散文集《过年》有感
      (节选)
      ……
      捧读《过年》,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当我献宝似的传给我的同行和老乡们品尝时,出现了感动传染着感动。太多的感言竟让我不自量力地产生了写此稿子的念头,虽然很清楚自己浅薄的知识底线,怕不成熟的笔墨亵渎了本书的神圣部分,但有话不吐不快的性格,使我抛弃种种顾虑,以我这个社会最底层人的视角,斗胆表达读《过年》的体会。
      从《过年》18万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向真向善向美的诚心实意。从《一位老党员的最后日子》里,我读出了好家风;从《母亲这一生》里,我读出好儿子;从《陪跑父亲》中,我读出好父亲;从《包饺子》里,我读出好军人;从《献血的感觉》里,我读出好公民;从《老人与残孩》中,我读出好心人……先生先从军再从文至今,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尽心尽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将做人放在作文之上。透过《过年》,让我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心路,一个好人写作的心路。
      ……
      《江南寻梦》简介
      《江南寻梦》以午牛这个老实巴交的苏北农民工为主人公,新千年,午牛来到昆仓,开始打工、寻梦的现实之旅,虽然生活在一群同行的外来打工者中,在精神空虚之时差点迷失方向,但午牛的文学爱好让他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从底层的一个送货工,奋斗成一个新昆仓人,孩子大学毕业事业有成,自己也实现了文学梦。
                                                                          江南时报记者 李晓静






    太仓励志“送水哥”有个作家梦 已创作两部长篇小说
    2014-7-9 14:00:58
        夏日里市民的用水量逐渐提高,送水工成了大街小巷最忙碌的人群之一。在太仓有个54岁的“送水哥”姚彩亚,江南时报记者了解到,白天,他经常扛着几十斤重的水桶爬楼梯;晚上,等家人睡着了,他开始“爬格子”。凭着这种热爱,他加入了当地作协,并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长达50多万字。“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年底之前两部长篇小说能出版。”老姚说。但作为一个送水工,自己出书的费用让他离梦想远了一步,他期待热心人给予一点资助,帮他圆了这个梦。
      10多年打工经历,成就30万字《江南寻梦》
      今年54岁的姚彩亚老家在淮安涟水,10多年前来到太仓,刚开始送啤酒,后来改行送水。在一次送水过程中出了车祸,他又选择了一份工作强度相对较轻的保安工作。当记者问及为何再次做送水工时,他说:“保安的工作较轻闲,我呆不住。儿子已经成家买房,家里的经济压力也较大。”
      虽然从事最平凡的工作,但姚彩亚十分喜爱写作。在老姚的书橱里,记者看到了10多本荣誉证书,这些都是老姚参加文学征文获得的。其中有一篇《路,就在脚下》,2001年获得全国农民读书征文一等奖。2008年,姚彩亚顺利加入了市作家协会。
      在2008年的时候,姚彩亚突然萌生出把自己10多年的打工经历写下来的想法。几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顺利完成。去年,他又开始创作一部20多万字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穷村破事》。
      来了灵感蹲厕所写,希望两部小说能出版
      好多次,夜里写着写着,老姚趴在桌上睡着了,醒了再继续写。
      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老姚,工作之余能完成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有一次,他在单位休息室休息,突然来了灵感,为了防止忘记,他准备把灵感记下来。可同事都在身边休息,他不好意思当着同事的面写。于是,他偷偷蹲在厕所里写,蹲的时间长了,腿酸脚麻,累得他差点没站起来。
      江南时报记者了解到,以前,老姚写东西都是用笔写。后来,看到人家写稿都是用电脑,投稿也是用电子邮件。老姚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电脑学会。
      刚开始接触电脑时,老姚学的是拼音打字,可他的拼音不标准,拼音打字法对他来说根本行不通。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学会五笔打字。为了记住字根,他把五笔字根表复印了10多张,贴在电脑上、床头、厨房里、厕所里,甚至摩托车上。
      姚彩亚告诉记者,他现在给一家纯净水厂送桶装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年底之前两部长篇小说能出版,但出书需要相应的费用,他期待热心人给予他一点资助,帮他了却这一桩心愿。
                                                           江南时报记者李晓静通讯员薛海荣


    一个送水工的追求

    朱凤鸣

    几年前一个雨天的下午,一位身材粗壮的中年男子谦恭地将一篇文学稿送到我手中,让我提提意见,问能否在我供职的报纸上发表。我看了这篇文通句顺充满质朴情感的文稿,又看着他那身还滴着雨水的蓝色送水工作服,想到一个送水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容易,就对他说发表基本没问题。他一副非常感激的样子,跟我匆匆道别后又冒雨送水去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十来天,他又来找我,说他的另一篇文章参加了“美丽太仓·第二故乡”征文活动,得了二等奖,还要参加演讲比赛,当场要电视录相。说他从没经过这种场面,普通话又不标准,心里实在没底儿,让我给他指点一下。我对他讲了一些演讲的基本要领,并鼓励他,只要将稿子背熟,演讲时沉住气就行。演讲结束后,他又来找我,说演讲没得到名次,一看到摄像机就慌了,但他很高兴,每个演讲者都奖到一套书籍。

    就这样,我跟他渐渐熟了。他叫姚采亚,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10年前,40岁的他从苏北涟水农村来到苏南太仓打工,因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只能干点力气活。开始为一家啤酒厂送货,后来这家啤酒厂倒闭后,就开始送净水。由于他身强力壮,舍得花力气,又生性豁达,乐于助人,颇受净水公司老板和客户欢迎。如给小学校送净水,女教师多,他每每去送水,总要将满桶的净水装上净水器,虽然这是额外的任务,但他乐于去做,被老师们誉为“快乐的送水工”。他每天早上骑着摩托车从东郊租住的农民房出发,赶到水站一次装上满满12桶水,一次又一次马不停蹄地送往各用户,忙的时候中午匆匆吃点快餐,一直送到晚上才收工。姚采亚说:雨天的时候,穿雨衣不管怎么穿,裤子都要湿掉。夏天还好点,尤其是冬天,送水的时候真的挺冷。但是因为天天爬楼梯,不停地爬,又不觉得冷,直到歇下来时才觉得冷。但我天天做惯了,也就不怕了。

    姚采亚是个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的人。送水虽然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只要肯花力气,多跑多得,照样能养家糊口。他说:“送水又是锻炼身体,又能看到太仓的美丽景色。看着太仓慢慢长大,慢慢长高,感觉太仓大变化,我们家庭小变化。虽然我是在打工,但也是一种享受。我对送水这份工作感兴趣,因为它给我带来太多美好的感受。”

    姚采亚有空的时候,喜欢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看起书来如痴如醉,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特别看到一些原本文化不高的打工者也写出了好文章,有的甚至成了知名作家,对高中毕业的他很有启发。所以,辛苦一天回家后,他也要将所见所闻写进日记,试着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散文小说。几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单位组织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就试着将打工亲身经历写了一篇《路,就在脚下》,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这无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后来他无意中看到我一篇关于用五笔输入法电脑写作很便捷的文章,又来问我学电脑写作难不难。我说只要下决心坚持学,并不难。我开始还认为他只是问问而已,没想到,他真的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还买了学习五笔输入法的电脑书籍。他把五笔字型的字根表贴在摩托车上和家里的墙壁上,一有时间就背,不到一星期就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打字。不过,他开始对电脑不熟悉,一篇写了六千多字的小说,因操作不当给弄丢了,觉得很懊丧。吸取了这次教训,姚采亚以后电脑写作再也不敢马虎,每次写完都记着保存好。随着电脑操作得逐渐熟练,他写作的劲头更足了,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要在电脑上写作两小时,然后再去送水。不管白天多辛苦,晚上回来都要写完一定的文字才睡觉。不久,他的一部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梦想江南》在太仓市文联主办的《金太仓》杂志上发表,他还加入了太仓市作家协会。

    姚采亚肯吃苦,心态好,还因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在苏北老家,妻子也和他一起在太仓打工。他们有一双很好的儿女。儿子大专毕业后,在浙江某汽车修理厂工作。女儿中专毕业后已成家,和女婿同在苏州阳澄湖畔一家服装厂工作,如今外孙已牙牙学语了。

    几个月前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姚采亚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他和妻子已回苏北老家,他让妻子辞了在太仓某超市的工作照顾他父亲,可回家后情况有变化,别的亲戚愿意照顾他父亲,问我能否帮忙让他妻子仍回原超市工作。我对此事虽没把握,但还是答应他给这个超市的部门经理打电话试试,结果很侥幸地解决了问题。他和妻子回太仓后,非要请我吃顿饭。我几次婉拒他的好意,说只要你好好工作,坚持写作,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没过几个月,他给我带来一个U盘,说已经将那部中篇小说扩写成23万字的长篇小说《梦想江南》,让我帮着提提意见。看着他流畅的文字,精心制作的大小标题,我不得不佩服他对文学追求得痴情和创作的高效。

    “我父亲从没来过江南,因为江南对我们苏北人来说永远都是个梦。我觉得过了长江自己重新开始了一个人生,太仓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感觉进入了第二个人生。每个梦想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就算是在半夜梦中醒来,一想到自己曾经的梦想已成事实,我也会心满意足。我深信,我的梦想会越做越好,我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这些文字就是《梦想江南》中的片段,写出了姚采亚对人生追求的深刻感悟。

    原载朱凤鸣散文集《秋天的田野》(2012年12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问渠哪得清如许

    ——读朱凤鸣《过年》有感

    姚采亚

        有人说,读到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鉴于此,我一有空总想从文字里寻找这种力量。有一天在太仓图书馆里,欣赏到朱凤鸣的散文集《过年》,让我这个来自苏北的送水工,在第二故乡除了得到一些物质上的收获外,又找到了一把启迪心灵的金钥匙。

    朱凤鸣出生于太仓农家,从小念书一直品学兼优,凭着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扎实的知识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作家。他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中短篇小说都颇有建树,出版了8本文学著作,作品多次获奖,不少被转载、连载或入选专集。我欣幸读到这本《过年》,是朱先生10多年来散文创作的一个精选结集,徜徉其间,你会不知不觉被吸引,不知不觉被感染。作者从多层面、多角度为我们娓娓道来社会印记以及亲情、友情、爱情、道德、操守等等,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能读到如此不媚俗、不逐流,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着实让人心灵撼动,眼清心净。作品从人生况味到军旅生活再到社会现实,所涉话题确当中肯,入情在理,从中也可读出先生文如其人,温文尔雅,淡然从容。正如散文家贾宝泉在《过年》序言中所言:“他是品味人生在前,写作散文在后。”

    捧读《过年》,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当我献宝似的传给我的同行和老乡们品尝时,出现了感动传染着感动。太多的感言竟让我不自量力地产生了写此稿子的念头,虽然很清楚自己浅薄的知识底线,怕不成熟的笔墨亵渎了本书的神圣部分,但有话不吐不快的性格,使我抛弃种种顾虑,以我这个社会最底层人的视角,斗胆表达读《过年》的体会。

    从《过年》18万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向真向善向美的诚心正意。从《一位老党员的最后日子》里,我读出了好家风;从《母亲这一生》里,我读出好儿子;从《陪跑父亲》中,我读出好父亲;从《包饺子》里,我读出好军人;从《献血的感觉》里,我读出好公民;从《老人与残孩》中,我读出好心人……先生先从军再从文至今,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尽心尽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将做人放在作文之上。透过《过年》,让我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心路,一个好人写作的心路。

    当我合上该书,眼前又浮现出今夏一天新华书店里里外外成群结队的青少年等候好男儿签名售写真集的情景,粉丝们对书中的内容并不在意,只为一睹明星的外表,让人可笑又可气。我想,如果处在十字路口的少男少女们多看看类似《过年》等催人奋进、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哲理性作品,相信今后的人生会更加精彩。现代社会倡导文明和谐,无论作为我们的父母官,还是普通百姓,抽空看看《过年》,相信对人生、事业都会有所启示。

    原载2007年10月8日《太仓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2 22:40 , Processed in 0.1513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