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2|回复: 3

姚宗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22 1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27 07:53 编辑

    姚宗仁

    来源:网络  
    姚宗仁,南方人。清代苏州琢玉高手,玉雕工艺师和玉器设计师。姚宗仁的祖父和父亲都擅琢玉。雍正八年(1730),姚宗仁被选入清宫造办处,从事琢制玉器的设计与创作工作。他雕刻技艺高超,不仅主持玉器的设计和制作,还在玉器的鉴定和做旧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姚宗仁曾经纠正了乾隆皇帝在鉴定上的失误,乾隆皇帝认为:“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并在《御制玉杯记》中记述了他识别真伪的经过,说“夫圬者梓人虽贱役”“不妨为立传”。
    姚宗仁擅长设计画样,设计水平出类拔萃。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一。太监张明把一块青玉交给姚宗仁画样,十六日姚宗仁画成凫尊纸样,经皇帝批准,六年之后始由苏州织造带至苏州琢成。干隆十五年(1750)姚宗仁又设计过另外的玉器纸样。姚宗仁不但能画样,而且善于鉴定,乾隆对他十分器重。
    乾隆十五年姚宗仁还画过放鹤图、石壁题诗以及刻阴文道“茂叔观莲”等纸样各一张,后用白玉石子1块、青白玉石子3块琢作。乾隆十八年四月,姚宗仁在银库玉石内挑选玉101块,做成玉碗100件,玉卓木100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玉雕大师——姚宗仁



      姚宗仁
      姚宗仁,清代苏州琢玉高手。姚宗仁的祖父和父亲都擅琢玉。雍正七年(1729)姚宗仁和都志通、韩士良同时被选进北京,在宫廷造办处琢玉。他擅长设计画样,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一,太监张明把一块青玉交给姚宗仁画样,十六日姚宗仁画成凫尊纸样,经皇帝批准发往苏州制作。姚宗仁不但能画样,而且善于鉴定,乾隆对他十分器重。
      姚宗仁能识料画样,又能帮皇帝鉴别真伪古玉。乾隆帝很赏识他,在《御制玉杯记》中记述了他识别真伪的经过,说夫圬者梓人虽贱役”“不妨为立传。如此高级玉雕人才不但没职务名称,反被称为与泥水打交道的乡巴佬贱役,可知在只有皇权没有人权的社会里是没有人格尊严的。但因姚宗仁对皇帝辫玉有贡献,乾隆帝也想到为他立传,道也将其地位摆平了。至于一般玉工因设计不出画样或因制作工期长而被责罚、打板子的事也是有的。就如姚宗仁这样全能的玉工因延误工期也被罚了钱粮。这说明在天子脚下的玉工整天受到监视,提心吊胆的进行劳作。还不如在民间的艺人那样自由,可与官人绅士之流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3-22 10:26 编辑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第九章 穷极工巧 风华绝代
    【玉杯记】
                  由于乾隆本人对古玉有着超出寻常的喜爱,所以他当时收藏了很多古玉,也非常勤奋地研究。由于认识的局限,乾隆一开始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讲过的乾隆皇帝不认识玉琮,把它叫做"釭头"。他不但不认识,还弄不清楚琮怎么摆放。琮的形制是一头粗,一头细。摆放方式都是粗的这边朝上,也就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乾隆以为跟塔似的,得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他就这么摆着,让工匠在上面刻字,所以今天的人一看字的方向,就知道他不清楚琮的摆放。让乾隆闹了笑话的琮,是真正的古玉。可有些仿古的玉器,也把皇上给蒙了。  
                  有一次,乾隆拿到一个玉杯,他欣赏了半天,觉得是汉代的,但又觉得有点不同,他心里就犯嘀咕。这时候,乾隆就不独自欣赏了,他弄不清楚的时候就招呼人。于是,乾隆把一个叫姚宗仁的玉工,叫来问这玉杯是怎么回事。姚宗仁看了一眼这个玉杯,马上就说:"哎呀,皇上,这东西是小人祖上做的,不是汉朝的。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干这事的,所以我很容易认识它。"
                  他怎么看得这么快呢?姚家祖辈都是治玉高手,一代传一代。过去手艺是要传代的,不像今天,我们很多手艺都是跟外人学的。比如你到工厂学手艺,都是跟师傅学,这师傅不一定是你爹,对吧?过去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都是这么往下传的。这件事就说明了一个鉴定问题。
                  鉴定的时候,不懂的人会觉得这怎么这么难啊!我怎么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我怎么就看不董啊?但专家一眼就能决定,因为这是他熟知的领域。比如姚宗仁,他非常熟知治玉的这个领域,他跟他父亲、他爷爷都学过,他很清楚。那么,作为一般人,没有进入作伪的环境,怎么辨别呢?你需要更多地熟知东西的本身,喜欢玉器也好,喜欢瓷器也好,你对它们的前后左右,历史、工艺、材质等等所有的东西都熟悉了,鉴定起来就相对变得容易。生活中不仅仅是鉴定古董,处理任何事物都应该这样。我们去做一件事,只有熟悉才能成功,过去说"不熟不做",闯人生疏的领域,非常容易跌跟头。
                  乾隆在姚宗仁身上学会了什么呢?就是说这事儿不能急功近利,得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巨大的成本,你才可能仿得更像。乾隆那一天就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记载这件事。乾隆是这么说:"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就是说,姚宗仁虽是个玉工,但我常常向他咨询艺术上的事情,他谈的都合乎道理。
                  我觉得乾隆这一点说得特别重要。在鉴定中,有时候不能具体判定每一个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特别难以解决。如果你是一个治玉高手,鉴定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但生活中多少人有这个本事呢?没有多少人。所以你一定要明白一些道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造假,而且有能力造假,造假需要多大的成本,都需要想清楚。有时候我一看这东西,就肯定没问题,是真的,不需要翻来覆去看,为什么呢?就是我知道以今天的成本造这个假,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乾隆对玉的态度不仅仅影响了清朝,还一直影响到今天。今人对玉的很多认识,实际上仅仅停留在乾隆时期。我们对玉的欣赏,历朝历代都有标准,但今人基本停留在乾隆时期。为什么呢?清代离我们最近,玉器生产量极大,各种品种都齐全,所以今天所能碰到的玉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玉。我们的欣赏角度和习惯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清代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26 2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都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17:41 , Processed in 0.1100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