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酉阳甘溪镇《姚氏家谱》姚氏新修族谱序(含论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8: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17 11:33 编辑

    闻闻宗亲
    始迁地址你误解为陕州和汴梁为同一地址了, 我的原意不是这意思,是陕州或汴梁的不同的地址。三公后裔族谱有规模性的撰修是都是陕州硖石,汴梁始迁这个有看到但不是三公后裔族谱上表述,以三公后裔族谱上资考修谱姓氏名单上(万历甲寅年 1614年)已可清楚的看到有思廉公后裔“姚魁楚 字文元 係思廉公后裔”。从这一点上可以知道我们和思廉公后裔有合修谱。这也是几年前就发现了为什么三公后裔族谱有的认思廉公后裔。(原件附后)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再多说明。这里已经可说明三公后裔当时已经能够分出谁是思廉公后了吧。

    假如在宋彦国公族谱有表述有尚忠公,尚忠公后族谱也表述有彦国公,则这两支是同支无疑。关键是这两支族谱都没有清楚表述,这么近距离,你觉得有可能是一族人吗?反正我持怀疑态度。

    酉阳《姚氏家谱》原序
    http://bbs.sjys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61&fromuid=4
    頣(顾)先世由安福始徙太和 而安福之先实出自瑞州之灵源 灵源始祖尚忠公 当宋真宗时 由河南陕州来徙 嗣是而 四世曰振 竹楼公 五世曰旦 明叔公 九世曰勉 雪坡公 皆状元及弟 郡守蔡嶺为建奕世状元坊 名曰坊里 盖自数百年以来  吾安福太和之於坊里 其地既隔代益远 不闻者人矣  乾隆巳丑 坊里进士芳远与頣相晤於京师 始序宗族往来甚洽 既而归其里 则偕其本支重修谱帙 以书来嘱余写序.....”

    安福姚氏为什么也认同尚忠公而不是彦国公。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22: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17 23:04 编辑

    亲:清廷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摒弃删去了大量的不利于其统治和不合时宜的资料。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总和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像南宋末年人们抵抗外来侵略历史的内容更加不会有了。勉公的正直与民族骨气大家都是了解的,当然会受到当时满清统治者的仇视。所以收入(全书)的(勉公舍人集)是否保持了原貌,还不好说。说(四库全书)中的内容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的记载,那也不一定。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不能只抱着(舍人集)不放。

    闻:反复读了几次,不知读懂了没有!我的理解你有这几层意思。一、清朝的文字狱,焚毁了大量的古籍。舍人集是否保持了原貌?二、说《四库全书》中的内容一定就是真实历史的记载?三、考证姚勉谱系要从多方资料入手,比如《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等。四、不能只抱着《舍人集》不放。下面我回答第一个问题,说心里话,我还真不知道他是否是原貌,是否也受到过伤害,我也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我可告诉你我使用的舍人集的版本,就是上面提到的《豫章丛书》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本,只知道它是高等学校课题研究项目。我的理解应该是经过专家学者全面细致研究后才拿得出来的项目,不然它不是毒害读者吗?如果我们要研究姚勉,目前也只能使用这个版本,因为找不到其它的版本了。二的一个问题,《四库全书》内容是不是真实历史的记载,这个谁也不好回答,也没听谁说一定过,因为我们不是亲历者,真不真实只有结合历史事实来判断,还有一些常识性知识去推断,当然古人和今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上面已经回答了,是在认真思考,从多方入手是个好主意。第四个问题,我只知道姚勉的资料很少,只有这本舍人集,而且是唯一,还是侄儿姚龙起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留下来的,不然这个本子都没有,所以非常珍贵,不抱着这本没法呀,你自己要去研究,只有这本唯一,你说还有其它办法吗?

    亲:闻闻上述合贴,不管观点是否全部正确,这种态度已表明他是个想和大家一起认证灵源世系的宗亲。因之,我想与他再在下列几个资料共同探讨。一《舍人集》。二《姚锡墓志铭》。三《南垣姚氏族谱》即彦国公谱系。四,方里的《灵源姚氏族谱》即尚忠公谱系。这四个资料中所涉及到的灵源始迁祖的相关资料是我们共同的切入点。注意,我这为什么提南垣族谱而不提南昌族谱呢,其实这两谱都是彦国公谱系,大体内容差不多,南昌姚与南垣姚同出自灵源“黄塘”(现南垣村境内一处古迹),南昌姚迁出后,族谱对祖上只记录到了黄塘或当时南垣更名前的华溪。而南垣族谱则记录了丰城到宜丰县治天宝,然后六世从天宝迁灵源坑,再迁灵源区域的黄塘的过程。线路上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更清楚和相符。

    闻:确实想共同理性的去研究姚勉。你说的灵源始迁祖是共同的切入点。还是灵源始迁祖的相关资料是共同的切入点。这个我没明白?后面知道你的意思是彦国公谱系两支姚,南昌姚与南垣姚同出自灵源“黄塘”。南昌姚谱只记录到了黄塘和以前叫华溪的南垣。而南垣谱上不仅记了黄塘和华溪,还记有祖先来黄塘和华溪以前的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过程和地方名。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一是说明南昌姚与南垣姚是一家、一个祖先彦国公。二的一个意思你想表达的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过程和地方名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相符。如果是这个意思,你能不能将《姚锡墓志铭》在那个段落写有“丰城---天宝----灵源坑----黄塘迁徙路线的文字描述”,能不能指引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0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19 15:50 编辑

    亲:闻闻宗亲能不能说说《姚锡墓志铭》。
    闻:《姚锡墓志铭》是江西省博物馆陈柏泉先生一九九一年四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中的第三编58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的一篇墓志铭。此书共收录了江西省从唐宋元明共220通出土墓志。陈柏泉先生把它汇编成册,以弥补史料之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持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工作的史学家徐苹芳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这样说“中国历代墓志,数量多,内容丰富,在史料学和铭刻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墓志属传记体。传记体的史学著作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司马迁《史记》创立纪传体史学,其后官私所修正史,皆遵《史记》体例,以帝纪编年史为纲,辅以记典章政绩的各类专志和人物列传,纵横交织,相当完善。传记体的史学著作与编年、专志体的史学著作,构成了中国史学体裁的三大系统。”“而在学术上有影响的关于历代墓志的著作,前有罗振玉、唐风楼所集各地冢墓遗文,后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一卷。特别是赵先生的著作,可以说是集汉魏南北朝至隋墓志之大成,收录新旧拓本609通。”“陈柏泉同志从事江西考古工作多年,特别注意江西出土历代墓志的收集和研究,已陆续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物》和《文献》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过一小部分,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今将结集单行,全书收录江西出土墓志220通,从时代上看,则以宋元明三代为主。魏晋隋唐以来,士家大族重门阀谱系,墓志之作,骈体对偶,词藻华丽,往往囿于典故而隐诲事实。宋元以后,文风丕变,墓志以叙述死者事迹为主,史料价值增加。如本编所收的刘涣墓志、熊本墓志、辛次膺墓志、周必大墓志、文天祥墓志、张宗演圹记、况钟墓志,以及明宁献王朱权、淮靖王朱瞻娑送踔斓家族墓志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名文献。我与陈柏泉同志相识已三十五年,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严肃认真的学风,孜孜不倦的精神,令我十分钦佩。在他编著的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这本书不仅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向历史考古学界提供的一分珍贵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的出版便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对学术界有益的事情。但是,学术著作的出版是相当困难的,学者个人无力支付出版费用。幸亏江西教育出版社慨然承担了出版任务,才使这本有学术价值的书得以问世。据我所知,目前北京、河南、陕西都有出土墓志汇编的编纂工作,如果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都能编辑出版本地区的出土墓志汇编,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陈柏泉同志和江西教育出版社率先编辑出版本省出土墓志选编,为学术界作了一件大好事,我特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徐苹芳 一九九零年五月于北京” 。这里我照录徐苹芳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以及徐先生对史学常识的知识普及和对陈柏泉先生学术生涯的评价,我们知道了墓志在史学研究的位置和作用,同时知道了陈柏泉先生是怎样一位学者,下面我介绍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的内容。
    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是姚锡长子姚守在姚锡故去后淳熙十二年十月向与其父锡同朝为官的谢谔求写的一篇墓志铭。又名《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铭一开始介绍谔与姚锡的关系以及自己少时对锡神童传说和锡祖父振的了解以及托付写铭的情况。接着介绍姚氏舜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锡属吴兴。这一段原文是“姚氏舜之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予善吴兴也。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曾祖礼;祖振,洪州进贤县丞;父旦,黄州教授。进贤即子玉,以儒起家,生徒受业数百人,号曰江西姚子玉教授;以八行举。擢上第。予善生于黄州,三岁而孤,母邹,诲之学。七岁能诗,语出惊人,十一能文。予善贯穿经史,尤长于左氏,为文精深典丽,屡荐于郡、于漕台。遇兵乱,奉母夫人东西,就养益勤。母终,哀毁憔悴,无仕进意。年四十,以恩释褐,授迪功郎吉水簿。”。
    如果把这一段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姚氏是虞舜的后人,古时候有两族,一族吴兴,一族秦陇,予善是属吴兴这一族。予善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新昌,或者说是姚思廉分封为丰城县公,这个原因迁徙到新昌这儿的。五季乱的时候,有一位做官仓监的人,开始居住在灵源。予善的曾祖叫姚礼;祖叫姚振,在洪州进贤县当过县丞;父亲叫姚旦,在黄州当教授。进贤县丞姚振也叫姚子玉,以儒学起家,有生徒数百人在他那里受业,号称江西姚子玉教授;他以八行中的举人。提拔上第【注:古提拔官员有(高上中下)第之分,属某第就可当某一类官】。予善出生于黄州,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姓邹,教诲他要好好读书学习。他七岁就能写诗,说话也语出惊人,十一岁就能作文。予善贯穿经史而读书,尤其长于对左氏(注:即左丘明)《左传》的理解,他写的文章精深典丽,屡次推荐到郡、漕、台。遇到兵乱,侍奉母亲老夫人物质,赡养母亲也很勤勉。母亲死后,他很悲哀身心都很憔悴,对当官一点没有兴趣。年四十岁了,受皇恩才脱去民服换上官服,被授予迪功郎(注:相当于现在副县级)吉水县主簿这个官职。”。
    墓志接下来,谢谔就介绍姚锡在迪功郎吉水县主簿和武当军节度推官的事迹以及光化军判官任上靳显事和马全事的过程,接着写改任汀州判官,转承直郎(正六品)对犯人遇瘴疠的态度和平反二十余案、卒历六县的事迹。然后说他做了个骑兵百万迎冥官的梦,家里人和好友黄长卿也做了个奇异的怪梦,回到家里就得了病,翼日,死在官舍,享年六十五岁,实际死期为淳熙十一年九月七日。接着谢谔全面对姚锡一生进行了评价,对乡里赈济抚恤,嫁孤女、葬没钱下葬的人等善事的事迹和对父母慈孝,刻木父母像,每天祭祀父母,对长子姚守说“吾它日必归骨先人墓侧,死者有知,当得侍奉也”。接着就写“有诗文一集,藏于家。子男三人:长曰守,举于礼部;次寀,业进士;次未名。女二人:长适高安胡义问;次适同邑从事郎、新丰州军事推官陈世长。孙男女五人: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其孤守,将以今年十月己未,奉予善与予善夫人金氏之丧,合葬于灵源先茔之傍。金氏亦有妇德,先予善七年卒。”接着就是铭文。
    这就是《姚锡墓志铭》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情况。此墓志铭1986年出土于宜丰县。1通,志高98,宽68厘米。楷书。31行,满行49 字。志尾署“高安况抱元刊”。志石藏宜丰县博物馆。我在介绍此铭时有些原文照录的部分如他的家世,主要是为了大家研究姚勉谱系时有帮助,如果你对此载录不满意,可以找原文看一看,以原文为准。
    亲:你能否对《姚锡墓志铭》所涉及人物、地名、官职进行系统梳理并说明。
    闻:《姚锡墓志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作者谢谔、好友吕棐、黄长卿。祖先姚思廉、官仓监祖先、姚礼、姚振(姚子玉)、姚旦、母亲邹氏。姚锡自己、夫人金氏。儿女姚守、姚寀、未名三儿、长女、次女、女婿胡义问、陈世长。孙男女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和事迹涉及人物靳显、马全。共25人。
    涉及的地名官职:谢吉州任录仕参军和临江军任职。高安县人吕棐宰朝奉郎。姚思廉丰城县公。官仓监祖先新昌县灵源。姚振洪州进贤县县丞。姚旦黄州教授。姚锡出生地黄州、吉水县主簿、安福县、武当军节度推官、光化军判官、汀州判官、死官舍。
    如果我们以姚锡和祖先迁徙地梳理大致为:吴兴-姚思廉丰城县公【祖迁地】-官仓监祖先新昌灵源【祖迁地】-姚振洪州进贤县(镇)县丞【工作地】-姚旦黄州教授【工作地】(姚锡【出生地】黄州)-姚锡吉水县主簿【工作地】-姚锡安福县【工作地】-姚锡武当军节度推官【工作地】-姚锡光化军判官【工作地】-姚锡汀州判官【工作地】-姚锡死官舍【工作地】-姚锡葬新昌县灵源祖茔侧【祖居地】。
    按照姚锡及以前祖先多属宋朝以前时期人,我们以宋地理地名为准,查北宋王存著《元丰九域志》,以上归属大致为吴兴-姚思廉西路洪州丰城县-官仓监祖先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姚振西路洪州进贤县-姚旦淮南西路黄州(姚锡出生地黄州)-姚锡西路吉州吉水县-姚锡西路吉州安福县-姚锡西路吉州武当军-姚锡西路吉州光化军-姚锡福建路汀州-姚锡死福建路汀州判官官舍-姚锡葬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祖茔侧。
    《元丰九域志》说明:西路州6、军4、县47。洪州县6(南昌、新建、丰城、奉新、分宁、武宁)镇4(土坊、新义、闰安、进贤)进贤不属县。筠州县3(高安、上高、新昌)。吉州县8(庐陵、吉水、安福、太和、龙泉、永新、永丰、万安)。
    【祖迁地】除姚思廉西路洪州丰城县和官仓监祖先西路筠州新昌县灵源、姚振西路洪州进贤县、姚旦淮南西路黄州与彦国公谱系,云公谱系都相同外,还能找出《姚锡墓志铭》姚锡【出生地】【工作地】与谁家谱迁徙地相同,而且《姚锡墓志铭》所有的地名都是以县为单位,除灵源外没有一个小地名,洪州进贤县也是查《元丰九域志》时才知道它是南昌县的一个镇,而不是洪州的一个县级单位。这就是《姚锡墓志铭》的地理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7: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21 15:12 编辑

    亲:《姚锡墓志铭》对我们研究姚勉谱系有何意义,应该怎样与彦国公谱系和云公谱系对照。
    闻: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我想说的话题之一。
    首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姚锡墓志铭》对我们研究姚勉谱系有何意义。
    在未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判断一下姚勉《舍人集》里的思廉公、丰城公、弘文学士是不是所指的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
    一、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在史书家谱史料上到底有哪些称谓。(一)由于赐爵丰城县男称为丰城公或丰城县公。(二)由于李世民做秦王时设弘文学馆,姚思廉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又称为弘文学士或弘文馆学士。(三)由于有“十八学士登瀛洲”之说,后人又称为瀛洲学士。(四)由于宗族。亲族原因,尊称为思廉公、鼻祖。
        二、大家知道姚勉《舍人集》里多处提到思廉公、丰城公、弘文学士,而且这些称谓在《舍人集》里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些关联是不是同指的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当然历史上叫姚思廉这个名字的也许还很多,但《舍人集》里是不是史书、家谱史料上这位姚思廉,弄清这一问题对我们继续研究异常重要。我各选三个在《舍人集》中不同文章的叙述实例,让大家自己判断。
    例一:《雪坡舍人集》卷四十五《乐致语》《礼席致语邹娶姚,代希圣作。》四百三十七页,“为弘文学士之孙,箕裘不坠;生奕世状元之里,衣钵攸归。”这里提到了弘文学士,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有这个称谓。
    例二:《雪坡舍人集》卷二十三《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二百三十九页“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这里有瀛州学士,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有这个称谓。其实“疏国爵于丰城”就是说的赐爵于丰城县男的事,如果这两句联想“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就知指的就是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这句不算,仅算瀛州学士一例。
        例三:“吾家鼻祖丰城公,庭叱百万无鳩雄。子孙世袭节义风,流传直至江西翁。”这里有丰城公、鼻祖,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有这个称谓。可能有人会说这是诗是文学作品,关于文学作品的问题,我前面已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史学理论讲解说明,不想多言。这一问题实在还有争议,为了继续研究,我们暂时搁置。继续阅读,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庭叱百万无鳩雄”说的就是《唐史》的姚思廉代王故事。联想此故事仅此这一句已经证明《舍人集》鼻祖丰城公,就是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
            用三个实例以不同角度分析判断,我们可以无争议的确定。《舍人集》里的弘文学士、瀛州学士、丰城公指的就是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
            确认了姚思廉,我们再来看看《舍人集》姚勉是怎样描述姚思廉的。我们先把上面三例中差的一部分内容补齐,补齐的目的,好让我们在一篇文章的语境中去感受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再找找《舍人集》中还涉及姚思廉的其他资料和内容,翻译过来。联系我们翻译的意思来判断姚思廉到底与姚勉有何瓜葛,是什么关系。
    一、《雪坡舍人集》卷四十五,四百三十七页《乐致语》《礼席致语邹娶姚,代希圣作》
            全文: 月娥来瑞,天香心动于姚花;星使远华,春意顿回于邹谷。驻金环之压辔(驾驭牲口的缰绳音佩),开倚席以飞殇。式燕又四乘龙,有喜恭维西位。亲家状佥,温襟玉粹,逸调金声。为弘文学士之孙,箕裘不坠;生奕世状元之里,衣钵攸归。仁声卓著于一乡,义慨洽闻乎九族,勤学嫁孤之义。尊光送女之行。燕山主族之昏,遂登谏议;姑苏有姻则助,终秉政钧。高掩前闻,耸观盛美。我东位族长朝奉,高年重望,硕德耆英。平爠济人,为乡里之司命;公心服众,真宗党之主盟。深种善根,力行好事。未论两家之阀阅,且誇一样之胸襟。世兹刘范之婚姻,美矣东南之宾主。相与醉此,琉璃锺,琥珀浓;何以报之?锦绣段、青玉案。某等叨居乐部,敢献伶歌。
            简介:这篇《乐致语》是姚勉代邹希圣而作的礼乐仪式上的讲话。所谓“乐致”是古代孝子事亲的五种行为之一,即“养则致其乐”的意思。“养则致其乐”是孔夫子的话,原文是“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中国儒家孝文化的思想,其目的是“以礼致序,以乐致和”。作为姚勉生活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思想统治时期,他这篇文章不仅对研究南宋社会生活很重要,而且对研究家族历史更有意义。《乐致语》就是礼乐致语,即礼乐上的讲话,《舍人集》收录了很多这样的讲话。《礼席致语邹娶姚,代希圣作》就是其中的一篇,虽然是邹希圣去讲,但实际是姚勉所作,当然是姚勉的作品,收录在《雪坡舍人集》中。而且还是邹氏家族娶姚氏家族的女儿,所以尤显得典范和珍贵。到底是否邹希圣和姚勉儿女开亲,还是两族开亲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这篇《乐致语》为我们研究姚勉谱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下面我就翻译如下。
            译文:月娥来到祥瑞之地,天香心都被姚花感动了;星使在远方闪光,春意顿时回到邹谷。驻足停留的金环压着驾驭牲口的缰绳,倚靠在桌边拿着大酒杯开怀喝酒。宴席仪式要等到迎娶的人回来才开始,恭维贺喜西位的亲家和状佥,您们温暖的胸襟像玉一样纯美,超脱世俗的格调有美好的声誉。您们是弘文学士的子孙,前辈的事业后辈不会中断;你们生长在奕世状元的故里,真传的衣钵众望攸归。仁爱的声誉卓著于一乡,义气康慨和丰富的学识享誉九族,嫁来孤贫勤学知礼义的女儿。像尊光佛送女儿一样的行为让人感动。燕山一样长久的大族昏姻,遂了大家的心愿;姑苏都有助于这一昏姻,始终秉持平衡家政。高规格喜宴前所未闻,站在高处观看这盛大美丽场面。我们东面席位的族长朝奉(宋人以“朝奉”尊称士人),岁数大名望高重,德硕耆英。平爠济人,成为乡里掌管人生命的神;公心众人口服心服,真正的宗族族党的盟主。行善根须深种,大力推行做好事。也没有洽论两家人的门阀谁高谁低,都誇赞一样的胸襟。世代兹美刘家和范家的婚姻,美啊,东南的主宾。大家都好好喝酒喝醉为此,琉璃锺,琥珀浓;拿什么回报?锦绣段、青玉案。我和大家都居乐部,敢于献上吟诵赞美祝福的伶歌。
            分析:从翻译的内容,我们知道全部的语境。知道姚勉以男方的口气来夸赞姚家的祖先和长辈及女儿。虽然有溢美之词,但说姚家是弘文学士的子孙得到了应证。说姚家居住在奕世状元的故里得到了应证。这两点事实是不能虚构的,当时人说当时话,胡编乱造,人人都知道。所以拿入全文,拿入语境,读来身临其境。从不同角度、逻辑思维判断事实的真实。有力的支持了姚勉家族是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的后裔,也是奕世状元之里灵源姚振、姚旦、姚锡氏族的后人。《雪坡舍人集》其它所有涉及姚思廉、灵源姚祖先的文章都支持此文的说法,是一种相互应证、相互解释的关系。后发现的《姚锡墓志铭》中姚锡儿子姚守为谢谔提供的家事内容仅是从另一角度再次应证了舍人集姚勉说法的真实。这是《雪坡舍人集》自身内容的分析和《雪坡舍人集》与《姚锡墓志铭》两史料的对应情况。下面的例证仅是再次验证,可以判断有否自身矛盾的地方。下面继续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23 21:10 编辑

    二、《雪坡舍人集》卷二十三,二百三十九页《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
    这是姚勉给蔡寺丞的一封信,启即书信。也叫书启。小启。全文确实文字太多,我把“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是在怎样一个语境说的给大家说一说,下来可以自己找书核对。
    从“天爵自修”开始,到“其志斯见”为第一自然段。意思是很谦虚的表达“只述寸心”对科举制度和门第的看法。
    第二自然段拿自己和家族说事“有如某者,非曰能之。第思方驾于前修,何敢争衡于时辈,笔砚之生涯甚涸,箕裘之冷绪欲灰。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继之八行之贤,首于三舍之选。”
    结合第一段翻译意思是:蔡寺丞,我给你说我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你是知道我表达的都是我的寸心,也看到了我的志向。“比如我这个人,不是什么都行。思量光耀门第要善于把握前世的修业,如何敢于与现在这一辈的人去争衡,我的笔砚的生涯就要干涸了,继承和光大祖先的事业也心灰意冷了。只不过想到祖先瀛州学士姚思廉,赐封国爵在丰城,书脉也传了七百年,而江西夫子姚子玉,选拔伦魁在京师汴梁,文派到我这里已经有百余年了。继这种八种品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都贤良,首先在三舍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太学生(宋代元丰以后,太学分三舍即上舍、内舍、外舍)。”接着廉颇童子,蜀江先生,苏东坡一族,韩退之的事例,提出“此为家谋,犹有国虑”的报效国家的思想。
    第三自然段,姚勉继续向蔡寺丞提出“端明世德,御史家声,明道化以淑浇风,重学校而获善类“的想法,让蔡寺丞支持他。
    这就是姚勉这封信的结构和大慨内容。从整个内容中我们知道姚勉“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这段说自己祖先故事,目的是拿来为“只述寸心”“其志斯见”向蔡寺丞说明我为什么说科举门第的事。要不是念叨祖先”瀛州学士姚思廉“”江西夫子姚子玉“我早就心灰意冷了而说的一段理由。从这段理由,姚勉向蔡寺丞说,蔡寺丞是知道他的家族故事的,姚勉绝对不能编造,如果蔡寺丞不知道姚勉祖先这些事,姚勉拿出来说也不会感动蔡寺丞。两人通信为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是相互的沟通,所以姚勉自述祖先的事实是真实的,姚思廉、姚子玉为其直系祖先与《舍人集》姚勉其他说祖先的文字、意思是一致的,是相互的互证资料。也与《姚锡墓志铭》中姚锡儿子姚守为谢谔提供的家世、家事内容一致。
    三、“吾家鼻祖丰城公,庭叱百万无鳩雄。子孙世袭节义风,流传直至江西翁。”是《雪坡舍人集》卷十一至卷二十一诗卷中的一首,是姚勉给家族子侄诗中的一首。姚勉不仅给姚锺写有诗,给其他子侄也写有,凡是给他们写的诗,多少就有几句家族史和长辈的要求,关于诗能否做为史实引用,上面已经做了回答,如果还和其他文体史料一致更能作为史料引用,何况章学诚“六经皆史”第一经就是《诗经》,《诗经》是诗,但也是史,不然古今“史诗”“诗史”当何解。
    姚勉《雪坡舍人集》为家族子侄写了哪些诗。我把诗名一一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07: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吾家鼻祖丰城公,庭叱百万无鳩雄。子孙世袭节义风,流传直至江西翁。”是《雪坡舍人集》卷十一至卷二十一诗卷中的一首,也是姚勉给家族子侄族亲诗中的一首。姚勉不仅给姚锺写有诗,给其他子侄、族亲也写有,凡是给他们写的诗,多少就有几句家族史和长辈的要求或风趣的味道。关于诗能否做为史实引用,上面已经做了回答,如果还和其他文体史料与诗内容一致,那就更能作为史料引用,何况章学诚“六经皆史”第一经就是《诗》,也就是指的《诗经》。《诗经》就是诗,但也是史,不然古今“史诗”“诗史”当何解。
    姚勉《雪坡舍人集》为家族子侄和族亲写了哪些诗呢?我把诗名一一列出:《劝学示子元夫》有“不敢如韩训阿符”句。《题族子霆伯西征录》有“诗派接江西”“重与叩云溪”(云溪:灵源祖地名)。《有怀族子》有“秀出吾宗独有君”“云溪疑卜住山邻”句。《思家信不至》。《梦太夫人如平生》。《灵源上太夫人冢》。《戏叔纳宠》。《赠霆伯侄》有“子以见吾家,人才世登赢。勉哉复祖业,谨勿寒宗盟。某也习箕裘,生涯风露檠。家徒四壁立,独以道为耕”。《赠宗人简斋》《题郭氏梅庄松睿竹涧昆玉》《侄阿锺觅字与诗》《贺族兄宠妾生子》有“近闻络秀生伯仁》《梦保母如儿时》有”阿保扶我上戏车“。
    《侄阿钟觅字与诗》《雪坡舍人集》卷十八 “古风”二百零一页。“阿钟五岁已大奇,从我觅字与觅诗。粟梨不爱爱纸笔,此意岂是寻常儿。吟诗写字非难事,字画是心诗是志。器重充周志气宏,劲笔雄辞皆极致。吾家鼻祖丰城公,庭叱百万无鳩雄。子孙世袭节义风,流传直至江西翁。江西夫子今希有,四经七举为龙首。不学孙弘曲学儒,文章只是宗元祐。祖宗积善源深长,争奇竟秀生诸郎。诸郎更有如钟者,引领丹山群凤皇。晓窗读书肯至午,夜灯浪浪明月芜。只今小年已勤苦,从此读书到十五,贯经穿史包今古。雪坡疑叔未足多,下驽骥子一跃过,河南晁氏曾有样。二十子弟具高科,汝今群从多兄弟,勳业相期各如意。家塾相师学圣贤,朝廷再拜传忠义。羲献帖,李杜诗,遗纵难在不必追。请庚庆历徂徕颂,更立中兴浯水碑”
    其实“吾家鼻祖丰城公,庭叱百万无鳩雄。子孙世袭节义风,流传直至江西翁。江西夫子今希有,四经七举为龙首。”和“祖宗积善源深长,争奇竟秀生诸郎。诸郎更有如钟者,引领丹山群凤皇。”都是在叙述祖宗的功德和故事,也是以长辈的口吻在教导家族后人。姚勉的诗有杜甫叙述诗和诗史的特点,杜甫的诗在研究安史之乱民众生活常常作为史料来用。不信大家去看纂写过这一时期的论文,很多历史学家都有引用诗词的惯例。所以联系《雪坡舍人集》其他描述家族资料,这首诗也是研究姚勉谱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一种互证的关系。
    我们用三个例句全文语境进行了内容阅读,我们不难看出三个例证与姚勉《雪坡舍人集》涉及家族叙述是一致的,对姚思廉、姚子玉同为其直系祖先也是一致的。如果要说《姚锡墓志铭》的意义,就是它对姚勉《雪坡舍人集》互相进行了应证。对我们分析研究姚勉谱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关于《雪坡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涉及家族叙述资料如何与彦国公谱与云公谱对照的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0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4-25 17:39 编辑

    原本今天讨论《雪坡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涉及家族叙述资料如何与彦国公谱与云公谱对照的问题。网上有宗亲就“蓋”字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的“蓋”字出现理解上的差异。这个问题是文言文中常识,既然有宗亲提出来,我们先把上面的问题放一放,先讨论“蓋”字问题。
    宗亲是这样提问的,我照录原文【“就闻闻提出的新问题,我作如下回答:一、有一个是可以认定的。《舍人集》中所说的“弘文馆学士”,“丰城公”等指的都是姚思廉,这是从文章的前后呼应和作品内容可以看出的,不用否疑。且灵源姚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认为姚思廉“可能”是灵源的远祖,方里谱标注远祖姚思廉,其《存疑》中的秘书公指的也是姚思廉,而不是姚崇的孙子,因为这是一个对应。二。有一个是不能肯定的。姚思谦可能是灵源的远祖,但不能肯定,且不能肯定的因素大于肯定因素。其一,《舍人集》多处提到作者是姚思廉的后人,但是在真正介绍自己所在的灵源支支源时,却“装起了糊涂”,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有记,“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盍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盍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这种文章比《集》中的其它文章更慎重,讲史实更正规,所以作者用“盍”--“可能”来说出这事,而不敢用肯定词,因为没底。尤如我们平时称兄弟不打紧,而填履历表时却不能乱填。其二《姚锡墓志铭》中明确记叙“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有的人会说,墓志铭不可能记全面,对,可是它已经谈都谈到了姚思廉,为什么还要说一个“或”?这就有点象,明明扶着父亲一起走来了,别人问“你父亲会来吗”?你却回答“有可能会来”。这说明不敢认。原因是当时的传说和资料还不能让当时的灵源家族认可姚思廉为他们的直系祖上,要知道,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拉名人,而灵源姚在正规的呈述中却没有去拉,一方面说明灵源姚氏尊重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证据不足。三、有一个是可以去猜想的。老谱系即南垣、南昌谱系记录了姚彦国公为迁到丰城的第一世,这个人的真实名字不管对不对,起码与《姚锡墓志铭》中所记事由是一致的。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迁到了丰城,且成为后来灵源姚的远祖,这个人与姚思廉有什么关系?有待研究。”】
    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对于他三问题的自我回答我们先不讨论或留在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他所引用的文字原样【《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有记,“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盍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盍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这种文章比《集》中的其它文章更慎重,讲史实更正规,所以作者用“盍”--“可能”来说出这事,而不敢用肯定词,因为没底。】
    首先我指出他引用的《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那个“盍”字录入错误。在《豫章从书  集部五》《雪坡舍人集》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中是草字的“蓋”,而不是无草头的“盍”。这两字看去相似相近,可在文言文中理解差异甚远。如果不相信大家可找此书去查查,看是不是我所说的情况。
    第二、我们说说这两个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典》的情况。
    一、读音:“盍”读HE/合。;“蓋“读GAI/盖。
    二、字意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典》对“蓋”的释义和例句。1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例《左传》”被苫蓋、蒙荆棘”;2车盖。例《史记晏婴传》“拥大蓋,策驷马”3器物的盖子。4遮盖,掩盖。5副词。大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蓋寡”;6连词连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史记 屈原传》“屈平之作《离骚》,蓋自怨生也。”7句首语气词。《史记 文帝本纪》“蓋天下万物之萌生,匪有不死也”。8通盍,何不。《诗经》“蓋云归哉”。《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盍”的释义和例句。何不。《史记楚世家》“为楚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又何《管子戒篇》“盍不出从乎”(为什么不跟从去呢?表反问)。
    以上是《古汉语常用字典》对“蓋”和“盍”的释义和例句。我们马上就清楚“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中的“蓋”字,表句首语气词或连词。因为这两个例句不管是形或句式最相近或相似。我们再看看8通盍,何不。《诗经》“蓋云归哉”。他的句式是“蓋---哉”这个“哉”字有“何不”、“又何”的意思,表反诘,反问。“盍”的释义和例句。《管子戒篇》“盍不出从乎”意思是为什么不跟从去呢?表反问。句式是“蓋---乎”这个“乎”字也有“何不”、“又何”的意思,表反诘,反问。而在《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原文中更不是宗亲所录的”盍“字,更不是你把”蓋“理解的”可能“这下你该明白了吧!
    如果大家还没明白,我再告诉三点,一是网上作为语文老师的姚维侃老师在读《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后对蓋也认为是连词或句首语气词,他的依据或许就来自多年的教学生涯或对《古代汉语》实词虚词的学习理解;二是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鄢文龙教授在《姚勉评传》中直接将蓋改为盖。如“据其《姚勉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云:“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盖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盖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族虽异,然得姓自有虞氏则一。凡询新昌姚氏者,咸以为一族。而二氏子孙亦知柯分同根,派别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孙而溯鼻祖,不可以异视,相与讲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可见,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这一点是鄢文龙教授直接引用《姚勉集》出版物,还是鄢文龙教授自己将蓋改为了盖,我没有读过《姚勉集》这个版本,只读了《姚勉评传》的文字是这样的情况,蓋改为了盖。大家都可去查一查。如果是出版物,后面会有勘校说明,如果是鄢文龙教授自改,说明鄢文龙教授也是理解为盖的意思,这里我就不讲盖在《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因为在古汉语中盖就是蓋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三是我过去服务的某大学历史教授读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回答也是肯定的是盖,语气词。其实对这个字的理解在这里才有争议,主要是这个字对姚姓很重要。而作为学术研究它要的就是真实,不带有任何其他因素,不然,在学术圈发表后也会让其他学者质疑,或者让其他学者觉得此学者是不是有其名无其实。
    所以,我告诉大家《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原文一是抄录失误。是蓋,不是盍;二是两字读音一个读盖音,一个读合音;三是此文中的盖是首句语气词或连词,不是大家理解的“可能”或盍字的释义“何不”讲。四是蓋是盖的不同写法,其实为同一个字,写成蓋也是盖,写成盖也是蓋。释义都一样同义。
    我们再讲讲,姚勉在舍人集里出现了很多带蓋字的句子,比如《雪坡舍人集》三百一十九页《再建曹侯生祠记》就有“公抚之宜黄人,名锡,字晋伯,号敬思,蓋西山真先生之门人也”这里的蓋如果不作为语气词就讲不通,他就是西山真先生之门人,如果当“何不”理解,就是对这西山真先生之门人的怀疑,他本来就是门人有什么怀疑的,只有语气词才合实际意义。在三百一十页《答新昌应判县》“虽不识于目。而已识于心,执事蓋孝而忠,仁而勇者也。”这里的蓋就是连词讲了。即而且的意思,如果是反问就不通。还有在三百零二页《答发运洪右司》“化弦即改,蓋似端严,而犹烦使传何耶?”这里就有遮盖,掩盖的意思。还有二百七十六页《转官乞回授祖申省状》“其求蓋亦异求,所望而非所望”这里的蓋,也是一个连词。求连异求,所望连非所望。所以蓋字的运用是有讲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6 12:27
  • 签到天数: 3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4-28 08: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闻闻宗亲你干脆将《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地方说完,好不好!
    闻:本来只想说点《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的典型例文,判断是否史学家姚思廉的问题,就进行对家谱与《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有何关联的探讨。既然宗亲还想了解《舍人集》姚思廉相关的典型文章,我们继续把谱的对接研究延后,先说你问的问题。我们知道上一问题对“蓋”字的理解出现分歧,我进行了例句讲解,也许有些宗亲是理解了“蓋”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有的宗亲也许依然不赞同我的解答,其实没关系,我们可以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或那两句话问问中学语文老师就可弄明白。下面我依然按照我多年研究姚勉是姚思廉后裔的观点,来列举《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文章。
    首先还是说说《雪坡舍人集》卷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原文】“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族虽异,然得姓自有虞氏则一。凡询新昌姚氏者,咸以为一族。而二氏子孙亦知柯分同根,派别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孙而遡鼻祖,不可以异视,相与讲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非若周秦之刘、宋卫之孔,为蜡为尚之石,为宋为燕之乐,其始既异,其终卒不可合者也。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先潍州北海人,中散在国初仕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君之高伯祖也。初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以忠殁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之高祖也。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再转而丞新昌,因家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自此始。大父某,父某,皆韬英含章,不愿仕进。君生而颖悟,弱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端之孙。“
    【译文】“姚之宗族为瑞州之新昌著姓者有二支,家邑在郛这个地方的人,出自潍州,蓋(是)中散大夫姚恕之后;家住灵源这个地方的人,出自丰城,蓋(是)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支族虽有差异,然而得姓都出自有虞氏则是一样。凡是询问新昌姓姚氏的人,咸(都)以为是一族。而二氏子孙亦(也)知道柯分别同根,字派分别共一个祖源。等待百世而(往)上追溯,由耳孙而(追)遡到鼻祖,不可以(没有)诧异(不同)的眼光视(看待),相(互)(都)讲与同姓之友好甚至亲密,真(像)若(如果)出自一族者(的人),若(如果)非(不是)周和秦之刘姓、宋和卫之孔姓,为蜡和尚之石姓,为宋和燕之乐姓,其始祖既然差异(不同),其终卒也不是一个宗族相合的人。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最先是潍州北海人,中散大夫姚恕在国(宋)初期官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是君(运属公)之高伯祖。初(最先)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来)以忠殁(死)于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运属公)之高祖。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官),再转而任新昌(县)丞,这个原因家住在(新昌)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是)自此(开)始。大父某,父某,皆(全)韬英含章,不愿仕(途)进(取)。君生而颖悟,弱(小)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龚端之孙女。”这是第一自然段的翻译。
    第二自然段从运属襁褓就失去生母,十二岁失去父亲,由继母抚养长大,对继母很孝道。自己也很刻苦学习,此段都叙述运属的一生事迹。第三自然段写运属的妻子和子女情况和托姚勉写此铭的情况。这就是此铭写作结构和内容。
    【分析】此铭是姚勉《雪坡舍人集》中叙述新昌两支姚渊源最详尽的史料,对我们研究姚勉谱系和新昌两支姚氏族史异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很珍贵很难得,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此史料与《雪坡舍人集》和姚勉家族其他资料对比研究,正确分辨,对相互矛盾的地方,多方比对,再做取舍,得出一个真实的姚勉谱系成果。这才是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的目的。
    其次《雪坡舍人集》卷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
    可能大家见了这段文字感觉有点熟悉,对的。我们在前面举例分析过一段文字,即《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中姚勉说过与上相似的一段话,只不过这里是姚勉给新昌赵判县的信。这封信是在什么环境中说的呢,我们先看《雪坡舍人集》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原文。
    【原文】芝亭布政,文星依临照之光;桂籍浮香,化雨沐沾濡之赐。倘匪作成之有地,谁其吹送之上天。认叶寻根,饮泉知脉。穷以宜丰之邑,实为多士之林。锦水发源,春动麦池之浪,桂峰拔秀,霄峥文笔之尖。英气攸锺,异人间出。至近时之西府,尝首选于南宫。有若寒宗,尤为著姓。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如王大父生三期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名,官虽初至于泛莲,文则愈昌而未艾。在我书橱之祖,方徙附庸;然而天府之名,尚仍故邑。惜以世传之再,各地安著之拘。两歧之派既分,一线之脉几断。北宗禅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南阮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之老隐,仅于槐市以先鸣。)
    【译文】芝亭是布政司的一座普通亭子,文曲星的光辉依然临照着它;高中科举的名籍还漂浮着香味,春风化雨沐浴恩泽普及着老天的恩赐。倘若不是成功有这样的地方,谁会将它从天上吹送来。认树叶寻找树的根,饮泉水知道水的来源。宜丰这座城邑虽然贫穷,实际是一个很出人才之林。锦江的水发源之地,春风吹动着麦田像池子里的浪花,桂峰挺拔秀丽,峥嵘的峰霄像文笔的锋尖。英气攸锺情这里,时不时会出现几个有本事的人。直至到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西府(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南宫(古姓氏)一族是第一家。虽然宗族贫寒,但是是著名的大姓。粤(发语词,又如)(来)自瀛洲的学士(指姚思廉),肇开剑水(古水名)受到国家的封赐。由儿子到孙子,把家都安在了这个城邑。南唐仓监(官名,实指灵源始迁祖)正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指姚子玉,即姚振)以七举(夏季)而伦魁(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 抡 ”),益(渐渐)有声(声誉,声望)于乡郡,(成)为弟子以千数计(算),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问竹楼书院(姚子玉办的学校)之基(础),犹在梓里故山(故里)之侧(旁边)。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见前例翻译)高(祖)传而曾(祖),儒(业)(有)益以世(间)。如王大父(曾祖父)生三期(指三岁)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失怙:指死了父亲),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考功)名,官虽初至于泛(透出)莲(花品质),文则愈昌而未艾(未尽)。在我书橱之祖(喻指学问淹博的人),方徙附庸(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然而天府(原指四川,这里指故里)之名(字),尚仍故邑(故乡)。(爱)惜以世传之再(传),各地安著之拘(礼)。两歧(岔道)之派既分(开),一线之(血)脉几断(开)。北宗禅(宗分)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代指科举乡试中式);南阮(指“竹林七贤”的阮籍与侄子阮咸住路南)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古指父亲)之老(父)隐,仅于槐市(汉长安读书人聚会的地方。借指学宫,学舍)以先鸣。
    以上是此文第一自然段的译文。后两自然段,姚勉又拿苏东坡、韩愈、伊洛、陆机的事例,说明科举,读书,人才的问题。目的就是让新昌赵判县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分析】从第一自然段译文看,我们知道姚勉在说自己祖先时比对判府蔡寺丞说得更详细,不仅从思廉,仓监(注意是南唐),接着是姚振办学竹楼书院(注意是竹楼)至今日仅百余年(时间可以推算世系)。接着又说曾祖父三岁失怙,十四岁荐名,最后告诉赵“方徙附庸”接着把家乡比着“天府四川”,要爱惜家族和读书世家的名声,相信“槐市以先鸣”。特别是姚勉对家族的描述更仔细,如果与其他资料参照更会取得更多的成果。下面我们再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28 10: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菁菁 于 2015-4-28 11:15 编辑

       《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直呼思廉说明什么?"因徙焉"又说明什么?
              请教波波闻闻二位宗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闻闻宗亲你干脆将《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地方说完,好不好!
    闻:本来只想说点《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的典型例文,判断是否史学家姚思廉的问题,就进行对家谱与《舍人集》《姚锡墓志铭》有何关联的探讨。既然宗亲还想了解《舍人集》姚思廉相关的典型文章,我们继续把谱的对接研究延后,先说你问的问题。我们知道上一问题对“蓋”字的理解出现分歧,我进行了例句讲解,也许有些宗亲是理解了“蓋”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有的宗亲也许依然不赞同我的解答,其实没关系,我们可以将《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或那两句话问问中学语文老师就可弄明白。下面我依然按照我多年研究姚勉是姚思廉后裔的观点,来列举《舍人集》与姚思廉相关联的文章。
    首先还是说说《雪坡舍人集》卷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全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原文】“姚之宗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潍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后也;家灵源者,出自丰城,蓋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族虽异,然得姓自有虞氏则一。凡询新昌姚氏者,咸以为一族。而二氏子孙亦知柯分同根,派别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孙而遡鼻祖,不可以异视,相与讲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非若周秦之刘、宋卫之孔,为蜡为尚之石,为宋为燕之乐,其始既异,其终卒不可合者也。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先潍州北海人,中散在国初仕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君之高伯祖也。初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以忠殁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之高祖也。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再转而丞新昌,因家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自此始。大父某,父某,皆韬英含章,不愿仕进。君生而颖悟,弱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端之孙。“

    【译文】“姚之宗族为瑞州之新昌著姓者有二支,家邑在郛这个地方的人,出自潍州,蓋(是)中散大夫姚恕之后;家住灵源这个地方的人,出自丰城,蓋(是)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支族虽有差异,然而得姓都出自有虞氏则是一样。凡是询问新昌姓姚氏的人,咸(都)以为是一族。而二氏子孙亦(也)知道柯分别同根,字派分别共一个祖源。等待百世而(往)上追溯,由耳孙而(追)遡到鼻祖,不可以(没有)诧异(不同)的眼光视(看待),相(互)(都)讲与同姓之友好甚至亲密,真(像)若(如果)出自一族者(的人),若(如果)非(不是)周和秦之刘姓、宋和卫之孔姓,为蜡和尚之石姓,为宋和燕之乐姓,其始祖既然差异(不同),其终卒也不是一个宗族相合的人。运属公讳公烈,字伯武。其最先是潍州北海人,中散大夫姚恕在国(宋)初期官至上柱国,传至铜鍉县令某者,是君(运属公)之高伯祖。初(最先)以太学上舍生及进士第,后(来)以忠殁(死)于王事。庐州教授某者,铜鍉府君之弟,君(运属公)之高祖。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官),再转而任新昌(县)丞,这个原因家住在(新昌)焉。自潍州而为新昌人,蓋(是)自此(开)始。大父某,父某,皆(全)韬英含章,不愿仕(途)进(取)。君生而颖悟,弱(小)不好弄。既长,温而文,简而有理。母龚氏,龙图龚端之孙女。”这是第一自然段的翻译。

    第二自然段从运属襁褓就失去生母,十二岁失去父亲,由继母抚养长大,对继母很孝道。自己也很刻苦学习,此段都叙述运属的一生事迹。第三自然段写运属的妻子和子女情况和托姚勉写此铭的情况。这就是此铭写作结构和内容。
    【分析】此铭是姚勉《雪坡舍人集》中叙述新昌两支姚渊源最详尽的史料,对我们研究姚勉谱系和新昌两支姚氏族史异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很珍贵很难得,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此史料与《雪坡舍人集》和姚勉家族其他资料对比研究,正确分辨,对相互矛盾的地方,多方比对,再做取舍,得出一个真实的姚勉谱系成果。这才是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的目的。
    其次《雪坡舍人集》卷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
    可能大家见了这段文字感觉有点熟悉,对的。我们在前面举例分析过一段文字,即《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中姚勉说过与上相似的一段话,只不过这里是姚勉给新昌赵判县的信。这封信是在什么环境中说的呢,我们先看《雪坡舍人集》二百四十二页《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原文。

    【原文】芝亭布政,文星依临照之光;桂籍浮香,化雨沐沾濡之赐。倘匪作成之有地,谁其吹送之上天。认叶寻根,饮泉知脉。穷以宜丰之邑,实为多士之林。锦水发源,春动麦池之浪,桂峰拔秀,霄峥文笔之尖。英气攸锺,异人间出。至近时之西府,尝首选于南宫。有若寒宗,尤为著姓。粤自瀛洲之学士,肇开剑水之国封。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竹楼书院之基,犹在梓里故山之侧。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高传而曾,儒益以世。如王大父生三期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名,官虽初至于泛莲,文则愈昌而未艾。在我书橱之祖,方徙附庸;然而天府之名,尚仍故邑。惜以世传之再,各地安著之拘。两歧之派既分,一线之脉几断。北宗禅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南阮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之老隐,仅于槐市以先鸣。

    【译文】芝亭是布政司的一座普通亭子,文曲星的光辉依然临照着它;高中科举的名籍还漂浮着香味,春风化雨沐浴恩泽普及着老天的恩赐。倘若不是成功有这样的地方,谁会将它从天上吹送来。认树叶寻找树的根,饮泉水知道水的来源。宜丰这座城邑虽然贫穷,实际是一个很出人才之林。锦江的水发源之地,春风吹动着麦田像池子里的浪花,桂峰挺拔秀丽,峥嵘的峰霄像文笔的锋尖。英气攸锺情这里,时不时会出现几个有本事的人。直至到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西府(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南宫(古姓氏)一族是第一家。虽然宗族贫寒,但是是著名的大姓。粤(发语词,又如)(来)自瀛洲的学士(指姚思廉),肇开剑水(古水名)受到国家的封赐。由儿子到孙子,把家都安在了这个城邑。南唐仓监(官名,实指灵源始迁祖)正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指姚子玉,即姚振)以七举(夏季)而伦魁(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 抡 ”),益(渐渐)有声(声誉,声望)于乡郡,(成)为弟子以千数计(算),至今日仅百余年。试询问竹楼书院(姚子玉办的学校)之基(础),犹在梓里故山(故里)之侧(旁边)。继以八行状元之名子,尝都三舍释褐之上游。(见前例翻译)高(祖)传而曾(祖),儒(业)(有)益以世(间)。如王大父(曾祖父)生三期(指三岁)而失怙(依仗,凭借。音互。失怙:指死了父亲),以奇童子十四岁而荐(考功)名,官虽初至于泛(透出)莲(花品质),文则愈昌而未艾(未尽)。在我书橱之祖(喻指学问淹博的人),方徙附庸(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然而天府(原指四川,这里指故里)之名(字),尚仍故邑(故乡)。(爱)惜以世传之再(传),各地安著之拘(礼)。两歧(岔道)之派既分(开),一线之(血)脉几断(开)。北宗禅(宗分)析,二兄犹继捧于乡书(代指科举乡试中式);南阮(指“竹林七贤”的阮籍与侄子阮咸住路南)家贫。诸父乃不收于文效。虽以椿庭(古指父亲)之老(父)隐,仅于槐市(汉长安读书人聚会的地方。借指学宫,学舍)以先鸣。
    以上是此文第一自然段的译文。后两自然段,姚勉又拿苏东坡、韩愈、伊洛、陆机的事例,说明科举,读书,人才的问题。目的就是让新昌赵判县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分析】从第一自然段译文看,我们知道姚勉在说自己祖先时比对判府蔡寺丞说得更详细,不仅从思廉,仓监(注意是南唐),接着是姚振办学竹楼书院(注意是竹楼)至今日仅百余年(时间可以推算世系)。接着又说曾祖父三岁失怙,十四岁荐名,最后告诉赵“方徙附庸”接着把家乡比着“天府四川”,要爱惜家族和读书世家的名声,相信“槐市以先鸣”。特别是姚勉对家族的描述更仔细,如果与其他资料参照更会取得更多的成果。下面我们再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14:46 , Processed in 0.1444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