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9|回复: 1

《清 明》—姚化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5-1 0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  明》—姚化勤
    (2011-04-02 11:34:32)转载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清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和其它的节日不同,家乡素有“早清明”的说法,意为清明节可以提前开始。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残冬的萧索为之一扫,早春的乍暖还寒也日渐过去,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到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这时,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先是出嫁的姑娘们,无论长幼,前几天都要回娘家祭祖省亲。她们带着供品和礼物,分别给逝去的先人及健在的老人们献上一份浓浓的孝意。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设供焚香,顶礼祭拜。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在父辈的眼里,世界上还存在一个阴间社会,那儿聚集着亡人的灵魂,一如神话中描写的鬼神,他们似影随形,时刻监督着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为非作歹,不管准备的供品多么丰盛,他们也嫌肮脏,拒绝享用,且不准将来你的灵魂进入老坟,和他们团圆;你死后,只能成为地狱里的孤魂野鬼。惟有多行善事,先人们才会亲近你,保佑你,心安理得地接受你的祭祀。而百善孝为先,首要的是做一个孝男孝女啊!
      可以肯定,父亲一定对他的父母孝敬十分。听母亲讲,他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和坷垃打一辈子交道,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可是,父亲仍然觉得未报答好爷奶的恩情。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每逢清明,他总要带上孩童的我一块上坟。一路上,不厌其烦地讲爷奶如何的善良,如何的勤劳,如何的省吃俭用,供他念书……讲着讲着,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看得出,他对爷奶的祭奠完全发自心灵的深处,因为无法生时奉养了,死后才追终慎远,寄托哀思,如同春风中的小草朝着太阳叩拜,是一片孝心的自然的延续和流露。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譬如大庭广众下流里流气,男女拥抱——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一口口唾沫星子也会把他淹没掉。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囚出对“龙”“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再是旧时纯粹的庄稼人,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这些打工族们邯郸学步,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出现了骂夫咒婆的悍妇,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何况,今天的家乡也实在地无牛可牧了。河坡植了树,荒滩种了粮,连牛们也退休槽头,只偶尔抬眼窗外,撇一撇嘴巴,“哞”“哞”两声,不知在反刍过往的生活,或是哀叹失业后无所事事、养膘待宰的命运?——反正耕耘播种的工作已被嘟嘟撒欢的铁牛“竞争”去了,奈何呢!过去,享受着家乡的和谐温馨,却总怨恨她的落后闭塞,总觉得她的生活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地重复着爷爷的爷爷们的故事,单调的日子老太阳似的缓缓转动,周而复始。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一向波浪不惊的家乡骤然间激起了朵朵浪花,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意识到一个绵延千载的农耕社会正急急地退下舞台——从生产方式直至环境、道德。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是上天含悲,也以大地作祭坛,哀悼清明节和我的村庄的亡魂吗?我的心更加地凄冷了。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5-5-1 14: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22:47 , Processed in 0.0989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