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62|回复: 0

企石镇姚氏宗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4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5-19 12: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5-19 13:01 编辑

    企石镇姚氏宗祠
    2015/5/19 12:35:41 潘永亮

    姚氏宗祠位于现上洞村委会左侧,砖木结构、硬山顶、船形脊梁。面宽12米,深18米,约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
    该祠共三进,首进居中砌墙开正门,内为前堂,依次进入天井、大堂、天井和第三进的后堂。两个明天井傍各有回廊,厅堂完全敞开,用12条红石石柱支撑。大堂屏风上悬有横匾“天官京兆”,正门挂有木匾阴刻楹联,上联“天昨奇峰环拥岧尧允矣历山景象”,下联“池亭绿涨襟涟浩渺依然沩水渊源”。
      上洞村,在企石镇中,它是很平常的。但在面向村中广场的一条巷子的门楣上,却用红石刻 着“天官里”3个大字。仔细一看旁边落款写字的人,竟是明朝的崇祯皇帝。
    原来,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实行3年一届科举制。上洞村的姚钿上京应试,中了进士。 崇 祯赐姚钿为吏部尚书兼两广(广东、广西)巡抚。崇祯皇帝念他是一位忠君大臣,在姚钿解 甲归田时,在姚钿还乡居住的地方,为他题赠了这个里名,听说,还有楹联曰:“入则孝, 出则悌,谨于德,依于仁。”
    我们一群人进了天官里,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东看西看地往里走。但我却想去看看在来 上 洞之前,就听说了多少次的云幢寺。不料,正在跟着村里的姚伯往外走的时候,有一座做工 很是细致的小楼,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不由得就要往里走。姚伯见状,拉住我,要我走 那边,说:“我带你去看,那边那座楼,比这座更加好。”
    果不其然,才转过了几个弯,发现眼前的一幢幢老屋,整齐划一都是一个样子。据说已经 有百年历史了。
    这些房子,多是以红石、麻石做墙基,上面是一色的水磨青砖。一间间房子用料讲究,工 艺精到,可以想到屋主刚修造它们的时候,那是何等的气派。
    一间一间地看过去,这些屋子有的是很久没有人居住了,那门上的锁早已锈得不能再打 开 。从风雨剥蚀的门缝里望进去,高高的大堂已经坍塌。不知道是哪个年代,哪个日子,铺就 麻石的天井里,草木却蓬勃地生长着,使人禁不住顿生世事沧桑之感。
    走着走着,脚下本来有的那清幽的小小山泉,一时间却不见了踪影。我们这才发现,原本 是 平地,现在却一步步地朝上走了。路,还是那么又小又窄。最宽不过1米。真不知道当年的 人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窘逼?
    又开始往上走了。往上走的路,也是那么的逼仄,仿佛当年建造上洞村的人,就偏爱把巷 道 建得那么狭小。又转了很多很多的弯路过,终于来到了一道山梁上。抬头一看,发现已经到 了上洞村北面的村门口。再回头一看才发现,这上洞村真的规模不小。只见他静静地躺在两 座山中间,环山上满是森森的古树与修竹,气氛有点神秘。
    藤蔓缀满了残缺仍不失雄伟的围门。塌下来的砖石,配着高高矗立着的木方,见证着它久 历 的岁月。门前是一条不大的路,看得出很少有人行,更没有什么车辆驶过,显得有点荒凉。 不料,这时左边又发现有间小小的屋子。一个三四十岁的汉子,正在门前赶一头大猪。我问 ,老乡,这里没有什么人住,你一家人住在这里,不怕吗?
    只见那人笑道:“我从小住这里,这里就是这样子。没有人住,有我住,哪有什么怕的? ”
    回头再看姚伯。他才笑道:“旧村子里,已经很多年没有人住了。住在这里,很不方便。别 说汽车进不来,就连骑自行车,也没法走。”
    我问姚伯:“到底是什么时候,村子里头的人,才全搬出去了?” 姚伯听了,想了很久 ,才摇晃 着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说那记不清楚了。反正是人越来越少,直到这几年,基本上就没 有什么人住了。连外地的人,也不愿意住进去了。
    姚伯还告诉我们,上洞村有4条出入村的大道,每一条道上都有一个门:东门的叫景职 门 ;南门叫正阳门;西门叫延景门;北门叫耀德门。4个门虽然已经不太完整了。但毕竟都还 存在。我们前面最近的,是正阳门。
    才走了不远,果然就到了正阳门。尽管它经历了长久时间,现在看起来,修得还真的是很 秀 气。墙壁全用青砖砌成,坚固结实,门洞很大,几乎可通汽车。门洞上方是旧木板搭成的阁 楼,有梯口可上楼,是供治安防守的人值班用的。所以阁楼朝村外建有几个小孔,用以了望 和架枪射击。其它的几个门也是同一样子。
    在企石,差不多每一个村子,都有保留得十分完好的宗祠。上洞的姚氏宗祠,就位于上洞 村 委会的左侧。宗祠是砖木结构、硬山顶、船形脊梁。面宽12米,深18米,约建于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上洞村的姚氏宗祠一共有3进。首进的居中,有影壁似的两扇大木门。内为前堂,依次进 入 的是天井、大堂、天井和第三进的后堂。在两个明天井傍边,还各有一个回廊。厅堂完全是 敞开了的,用了12条红石柱支撑着,宽敞明亮。
    大堂的屏风上,悬的有横匾,上书“天官京兆”(是复制品,原物已毁)。正门上挂有 木 匾阴刻的楹联,上联是:“天作奇峰环拥召尧允矣历山景象”;下联是:“池亭绿涨襟涟浩 渺依然沩水渊源”。
    站在姚氏宗祠里,我们不得不说说这姚氏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姚钿了。史书上说,上洞 的 姚氏,始祖为舜帝。至宋代,叫做寿昌公。寿昌公的长子宗辅,转辗南迁最后来到东莞, 在铁岗的下庙住了下来,一直到150年后,才择了上洞居住。
    姚钿字生金,号谷神,企石镇上洞村人。他幼年苦学,寒暑不辍。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 18年 )他中了举人,翌年中进士。朝廷开初授他的官职是浙江绍兴府推官。当时的绍兴极难整治 ,疑案已堆 积如山。姚钿到任之后,精研细勘,皆得其实。故若民有冤者,必乞求姚钿为其申诉雪冤。
    天启元年(1621),姚钿晋升吏部文选司主事,转光禄寺卿。典试山西,迁顺天府丞,晚 年在京为万历皇子辅。年事高后,自请回归故里企石上洞村。据传说,姚钿回故里,还有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因皇帝念其之才,不准他辞官,他想了个办法,把一块牛肉绑在脚上 ,等牛肉发臭,才上朝见皇帝,说自己已病入膏盲,未死先臭,皇帝也嗅到其臭味,信其他 重病在身,方准许他回归故里。
    还有传说,万历帝感其政绩彪炳,赐他木鹅一只,令其回家乡漂放。凡是木鹅漂流经过的 地 方,均划为姚钿的食邑。万历帝死了之后,姚钿失去了靠山,经两岸村民的强烈反对,方才 停止。
    云幢寺坐落于上洞村西侧,濒临石马河边,一个叫做“元金头”的地方。云幢寺坐西向东 ,石马河 水由东向西直冲来庙门滚滚而来。可谓是兜正风水。云幢寺是一幢二栋三开间的古建筑,正 殿 为大雄宝殿,供奉三宝佛像,正门右边为候王宫,供着几尊泥菩萨,因为没有窗户,气氛有 点 阴森吓人。右殿只有一座佛像,人们称之为“生佛”。据说是按一名得道僧人的真身塑造的 。佛像全身敷以黑漆,做工精细,光滑闪亮,形态谦恭、慈祥。
    关于这尊佛像的来由,据说,时在清末民初,有得道高僧师徒两人,路经此地,觉得是修 道 的好地方,便落脚云幢寺全心修炼,于1913年修成正果。在坐化成佛之前,高僧叫其徒 弟文修宣告成佛日期,召集村民观看。
    是日村民围观者众多。到了午时,那高僧打坐于蒲团之上,闭目圆寂。圆寂后文修向 观 众说明,7天后僧尸如无腐烂,才算升仙成功。7天过后,其尸体不但无腐烂,反而满 室生香。村人有感于此,便设法将其真身加工成佛像供奉于右殿。
    1914年3月,真佛开光,一时名扬四海。东莞、惠阳、博罗、广州、香港等地的信男 信 女蜂拥而至,并排停泊在寺侧河面上的船只绵延一里多长。当时停船的地方,至今还叫弯船 埠。
    10多年后,由于寺内和尚不和,有一和尚伙同贼人把真佛盗走,运往香港沙田供奉,挂牌 为 上洞云幢寺分支。挂牌不久,在香港任高级警官的姚康能(上洞村新围人),闻讯要追查 ,贼人害怕起来,从此真佛不见了踪影。
    真佛被盗之后,村民十分怀念,便重新复制了一尊,仍在原位供奉。但它在解放初被毁了 。
    “文革”期间,不但佛像,连寺庙本身都保不住,先后被改建成了木器厂和土糖厂。改建 过的云幢 寺现已面目全非、破旧不堪了。寺旁的石马河也被污染成了臭水沟,臭气熏天。唯有寺门前 那几棵古树依旧绿叶婆娑、苍劲挺拔,让人依稀记得当年云幢寺的风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06:12 , Processed in 0.1156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