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8|回复: 1

姚仰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5-21 08: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专题报导--姚仰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2015-05-20 14:51:18  来源:中国岩土网  

    本文简略介绍了姚仰平教授的学术生涯和成就,期望能够对想了解其学术思想的人有所指引,网站同时附上他在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论文并进行了简单的分门别类,想进一步了解的人可按上述介绍下载后参考阅读。

    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专题报导

    姚仰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姚仰平教授

    姚仰平教授生于1960年,陕西蓝田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82-1999年期间,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5-1999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历任该校土木工程系副主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沙河校区党委书记,现任沙河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及“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基规范修编组成员等。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土的基本特性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业建筑》等学术期刊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姚仰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

    姚仰平教授参加2013年巴黎国际土力学大会留影

    自1982年本科毕业以后,姚仰平教授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截至2013年9月,姚仰平教授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名。他早年师从谢定义、俞茂宏教授,其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过俞茂宏教授的影响,但他很快在日本与Matsuoka作博士后合作研究期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领域,之后一直从事土体本构模型方面的理论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在土的本构模型方面建立了非常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合作者为罗汀、孙德安、侯伟、路德春、万征和周安南等。在国内,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1篇,与其它学者合著论文128篇。在国内2011年发表论文最多,达24篇。除少量与钢筋混凝土烟囱、夯扩桩、下沉式窑洞及井工露天复合开采边坡有关的论文外,其论文全部为土体本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基于改进伏斯列夫线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入选了“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11年)”。

    姚仰平教授与松岗元教授在一起工作和学习(中为松岗元教授)

    姚仰平教授的最主要学术成就是提出统一硬化参数、建立变换应力空间方法和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他在剑桥模型屈服函数的基础上,用一个可以反映超固结土剪胀性的统一硬化参数H代替剑桥模型中的硬化参数,给出了统一硬化参数。统一硬化参数的提出最早见于《黏土和砂土简单的三维本构模型》(岩土工程学报,2002,24(2)),最为系统的论述见于SMP Criterion-Based Unified Constitutive Model for Geomaterials(ASCE,2005)。统一硬化参数是姚仰平的UH本构模型的核心和基石,也是他拓展其本构模型的最重要的工具。姚仰平教授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给出了一个使剑桥模型能够考虑SMP、Lade屈服准则的方法——变换应力空间方法,他在论文中称此过程为本构模型的三维化。这方面工作最详细的论述见于The Cam-clay models revised by the SMP criterion(Soils and foundations,1999,39(1)),在该文的附录中列出了详细的计算过程。变换应力空间是应用姚仰平处理本构模型的必备工具之一。姚仰平教授的第三个重要工作是在《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及其变换应力空间》(中国科学E辑,2004)中首次提出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该方法用一个反映π平面上的拉压强度比的强度参数α作为内插因子,把描述土材料的SMP准则和描述金属材料的Mises准则统一在一个公式中。

    姚仰平教授的本构模型以UH模型为代表,该模型所用参数与修正剑桥模型相同,但可以反映饱和超固结土的剪缩、剪胀、硬化、软化和应力路径相关性等复杂特性。运用以上工具,在试验的研究基础上,他进一步研究了其它因素,包括外部因素(温度、时间和基质吸力)、复杂特性(各向异性、结构性和小应变特性)和复杂加载条件(循环荷载、部分排水即渐近状态)等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对UH模型作了一系列拓展,发表了大量关于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论文,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土体本构关系理论体系。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Non-isothermal unified hardening model a thermo-elasto-plastic model for clays(Geotechnique, 2013,63(15));Time-Dependent Unified Hardening Model: Three-Dimensional Elastovisc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lays(J. Eng. Mech.,2014);Unified hardening (UH)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unsaturated soils(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14,51(7));Extended UH Model:Three-Dimensional Unified Hardening Model for Anisotropic Clays(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11,138(7))等。

    姚仰平教授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先形成关键的理论工具,再用些工具处理不同的本构关系问题,并且尽量使自己的成果间相互联系。他在研究中的关键工具,典型的有统一硬化参数、变换应力空间和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等;他的系列本构模型相互间存在有机联系,总体上是成体系的。

    (2)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调整研究方向。姚仰平教授本构模型研究的关键时期是在日本与松岗元教授合作的研究阶段。在此时间,他对SMP屈服准则(即松岗元和中井照夫提出的土体屈服准则)做了深入的研究,松岗元团队对土的基本性质的系统试验工作也为其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应该说他关于本构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3)采用清晰而有条理的文风写作中文论文,分步骤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各大岩土学术期刊。与国内诸多学者不同,姚仰平教授的论文写作论证严密,行文清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这种文风在本次黄文熙讲座提交的论文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也是一位国际化较为成功的中国岩土学者。国内学者大多因为英文写作的限制,未能系统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使世界各地学者难以了解中国人的岩土研究成果。姚仰平成功地突破了这一局限,他先在日本的英文期刊Soils and foundations上著文,然后,在ASC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及Geotechniqu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相继发表了大量英文论文,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

    姚仰平教授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有以下几点启示:

    (1)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合理地规划研究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在不同阶段寻找对自己研究有重要帮助的合作伙伴。

    (2)把握前沿,合理吸收国际学者的理论和试验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自己的研究工作。

    (3)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优势。

    (4)广泛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既在学术交流中吸收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又让其它学者充分了解自己。

    (5)认准方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终有所成。

    姚仰平教授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多种,其中,包括《土力学》、《高等土力学》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与罗汀教授共同翻译出版了松岗元的《土力学》著作,从而使松岗—中井屈服准则及松岗元关于土力学的研究工作更加广泛地为国内学者所知晓。

    以上简略介绍了姚仰平教授的学术生涯和成就,期望能够对想了解其学术思想的人有所指引,网站同时附上他在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论文并进行了简单的分门别类,想进一步了解的人可按上述介绍下载后参考阅读。(王洪新 撰稿)

    姚仰平经典论文(可点击进去下载)

    姚仰平:本构模型的工程应用

    姚仰平:本构模型的三维化

    姚仰平:超固结土UH本构模型

    姚仰平:非饱和土UH本构模型

    姚仰平:各向异性土UH本构模型

    姚仰平:(黄文熙讲座)UH 模型系列研究

    姚仰平:考虑颗粒破碎的本构模型

    姚仰平:考虑时间因素的本构模型

    姚仰平:考虑温度影响的UH本构模型

    姚仰平: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及其变换应力空间

    姚仰平:基于SMP准则的土的平面应变强度公式

    姚仰平:三维UH本构 模型切线刚度矩阵对称化

    姚仰平: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论文

    姚仰平:考虑应力路径影响下砂土的三维本构模型

    姚仰平:黏土和砂土简单的三维本构模型_英文

    姚仰平:岩土材料应力路径无关硬化参量的构成方法

    姚仰平教授主编、参编和翻译的部分专著以及教材的封面:

         翻译松岗元的《土力学》              参编《土的本构关系》


        参编《高等土力学》                 主编《土力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08: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仰平

    姚仰平,男,1960年生,陕西蓝田县人。岩土工程博士,博士生导师,北航沙河校区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1995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9年,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1999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在北航工作,历任土木工程系副主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及"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基规范修编组成员等。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土的基本特性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业建筑等学术期刊编委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50余篇;编著5部。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名。2005年主讲课程《土力学》获北京市精品课。2008年被评为北航"十佳教师"。2009年获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北航"十佳教师"和"教学名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姚仰平
    出生日期
    1960年
    职业
    教师

    代表作品
    土力学

    籍贯
    陕西蓝田县人

    荣誉
    陕西省首届青年科技奖




    主要研究领域:

    1 岩土本构理论

    2 岩土本构理论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

    3 机场、公路、铁路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城市地下工程

    现主持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曾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科技进步2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建设部优秀教材2等奖1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项、陕西省优秀论文1等奖1项、建设部詹天佑优秀论文3等奖1项。

    代表性科研项目:折叠编辑本段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砂土峰值强度后应力应变性状的下加载面临界状态模拟",2003-2005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性土的实用临界状态模型",2007-2009

    3 "岩土的材料各向异性与K0固结特性的耦合及其本构描述",2009-2011

    4 主要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工程的重大岩土工程问题及其环境影响",2006-2007

    5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之三课题"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地震破坏与抗震理论",2007-2009

    6国家973项目"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问题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2014

    获得的主要荣誉:

    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

    2 建设部优秀教材奖(1996年,二等,第一完成人)

    3 陕西省首届青年科技奖(1996年)

    4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1995年,二等,第一完成人)

    5 北京市精品课"土力学"(2005年,第一完成人)

    代表论著有:
    [1] 姚仰平主编. 《土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2] 罗汀,姚仰平编译. 《土力学》(松冈 元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

    [3] Yao Y P, Sun D A. Application of Lade's criterion to Cam-clay model. ASCE, J. Engrg. Mech., 2000, 126(1):112-119(SCI & Ei 收录).

    [4] Yao Y P, Sun D A. Application of Lade's criterion to Cam-clay model(Closure). ASCE, J. Engrg. Mech., 2001, 127(6):631-633(SCI 收录).

    [5] Yao Y P, Sun D A, Luo T, Matsuoka H. A simple 3-D constitutive model for both clay and sand. 岩土工程学报,2002,24(2):240-246(Ei 收录).

    [6] Yao Y P, Sun D A, Luo T. A critical state model for sands dependent on stress and density.IntJ. Numer. Anal. Meth. Geomech., 2004; 28:323–337(SCI 收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5 22:44 , Processed in 0.1069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