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治华:倾情创作才能感动别人
来源:深圳新闻网 著名画家姚治华是美术界的多面手,他先学油画、版画,后攻中国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等名家,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在本届文博会上,姚治华带来了心血之作《黄河颂》,作品奔腾壮观的气势给每一位观者以心灵的震撼。 与艺术相遇是缘分 姚老说,走上美术这条路是缘分。1949年,国家需要培养一批年轻的革命干部南下任职,年轻的姚治华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弃了正在学的纺织,报考了中原大学的干部培训班。“那时每个人都要写一篇思想总结,我就想给每个人写个美术字,还给每个人的封面画了一下。辅导员看到我画的封面,就决定让我留校了。”于是,他继续留在后来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的大学学习,在那里得到了美术方面的初步训练。两年后,从学院毕业的姚治华来到湖北文联编辑部,做了一名美术编辑。姚老认为,这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恩师箴言铭记一生 恩师李可染的一句箴言让姚治华记了一辈子。他回忆说:“刚进中央美术学院时,老师李可染对我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需具备四个‘要’:要有哲学家的头脑,有科学家的毅力,有诗人的感情,有杂技团的本领。”姚老将这作为修炼艺术内功的标准,在他的美术生涯中进行实践。 姚老进一步解释到,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里面包含着很多艺术哲学。黑与白、疏与密的创作规律,正如哲学上所言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艺术家还得有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是不言而喻的。诗人的感情则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家调动起自己的感情投入创作,才谈得上感动别人。而“杂技团的本领”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练,看似不经意之作却是经过了最细致的研究。 别人常问姚老:“您的画到底是个什么风格?”他说:“我还没形成风格,还在探索当中。就是所谓的‘依意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依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姚老研究中国的绘画,曾3次长途跋涉,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敦煌和永乐宫等地,学习、考察中国绘画的优秀遗产,并注重西方绘画的研究。他始终认为西方现代派、印象派与中国绘画中的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举例说,印象派画家塞尚讲究印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笔墨勾画对祖国深情 在首届文博会上,一幅由22位当代名家合作创作的《和平颂》拍到了5000万元,创下了单幅中国画的最高拍卖纪录。姚老便是此幅画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姚老向记者介绍说,最早的《和平颂》是以齐白石为首的11位老画家创作的,其中包括了田世光老师。1997年,姚治华跟田世光谈起再组织画家重新创作《和平颂》的想法,田世光欣然答应。他们分头联系画家,把赵朴初、关山月、胡素青、萧淑芳等22位艺术家都请来了,联手绘制了这幅一丈六长的《和平颂》。“每个人画一部分,讲的就是配合的协调。记得当时我拿着画到北京找到关老,关老很高兴,思量了半天,看怎样能使画更和谐,就只是在角落里画上了梅花。”姚老说。画作中“和平颂”3个字是赵朴初先生题的,他当时还病着躺在医院里,拿到画二话不说提笔写就。让姚老感到难过的是,这22位参与创作的画家中,题字的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金陵派老画家魏紫熙等10位如今都已不在人世,而其他12位画家年龄都已在80岁以上,以后一起作画的机会少之又少。“《和平颂》表现了海峡两岸的心愿,也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姚老激动地说。 本届文博会上,姚老再次受邀前来参加,他带来了饱含心血的巨幅画作《黄河颂》。姚老说,张明敏的《中国心》里有句歌词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首歌感动了全体中国人。“我一直想要画能代表中国地理和精神的山水画,这首歌一下让我找到了灵感。”今年春节后,姚老就开始动笔创作《黄河颂》,他说,画黄河时就感觉到“黄河在咆哮”的情景,充满了热烈的感情。 与《黄河颂》一同来参展的还有姚老的10幅作品,这些画都热情地叙写着时代,用笔墨勾画出姚老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我还没形成风格,还在探索当中。就是所谓的:依意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依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 简介 姚治华,1932年9月生,湖北孝感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黄山写生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