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1|回复: 0

大方县“开发支书”:王福忠、姚芳、高俊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4 秒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7-23 18: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方县“开发支书”:王福忠、姚芳、高俊海
    2015-07-23 11:34  来源: 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挺起大山脊梁:“开发支书”


    ——大方县村支书群芳谱(下)


      将绿水青山变成“金饭碗”

      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群众人均年收入近6000元,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从山穷水尽变成了绿水青山,用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

      看着满山翠绿,畜禽成群,53岁的村支书王福忠回忆说:滑石村人改天换地的决心和勇气源于15年前的一场灾难。

      2000年5月7日下午6点,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短短10来分钟,泥石流从山顶咆哮而下,滑石村岔冲组和红星组乡亲们的房屋、财产全被洪水拉走,18条人命被吞没。

      “再也不能这样活了!”村支书王福忠痛心疾首,“必须种树,只有种树,让山上山下全绿了,我们才安全。”

      这次,乡亲们没有一个人反对。


    王福忠(右)了解小尾寒羊养殖情况。本报记者 蒲学光 摄

      1993年,王福忠在乡领导的劝说下放下做得顺风顺水的牛马生意,任滑石村村主任,两年后任村支书,他做村干部的初衷就是要带领乡亲们寻找发展路子,不再毁林开荒。

      1997年,王福忠提出要退耕还林,村民们问他,土地种树了,我们吃哪样?乡亲们不种树,王福忠就自己种,并发动亲戚朋友种,发动邻近的前进、二场、胜利三个村民组种,三年下来,种下了上千亩林子。尽管泥石流把树毁得七零八落,但前进、二场、胜利这三个组没有一人伤亡。

      树在灾难面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乡亲们体会深刻,大家纷纷向村支书表态:我们要种树!

      王福忠立即跑到县林业局要退耕还林指标。2000年到2005年,王福忠共要得8482亩指标。

      6个寒冬的日夜更替,王福忠带领这些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乡亲们,每天天不亮出门种树,天不黑绝不收工。光秃秃的山头上,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村民们的手上裂开了长长的口子,握着锄头把的手沁出了鲜血。王福忠回忆说:“有的村民因为穿着单薄,背上被划伤口子,晚上睡觉都得趴着睡。”

      6个寒冬的矢志追绿,王福忠带领滑石村人种绿了10余个山头和坡耕地。

      如今,滑石村的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前不足10%跃升到了现在的73.6%。

      山绿了,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王福忠又鼓励乡亲们外出务工,大批村民在他的鼓励下走出大山,到外面去闯荡。王福忠做了个统计:全村5986人,有2200人外出务工,如今当上老板的上百人,资产上千万的就有好几个。

      走出去的找钱了,走不出去的呢?

      王福忠心里明白,要让乡亲们不再走毁林开荒的老路,就得依托生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的路子。他瞄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要让绿水青山长出“金饭碗”。

      2004年,凭借着自己曾是牛贩子的经验,王福忠向亲戚借了5万元、到信用社贷款5万元,自己筹资10万元,共投资20万元创办了养牛协会,10户会员共养殖了200头牛。在养牛协会的带动下,全村80%的村民养起了牛,多的10余头,少的两三头。

      2014年,王福忠又带头创办了创新农牧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养殖了小尾寒羊、湖羊共400余只,带动周边农户饲养60余只。

      王福忠的示范效应激发了村民的创业活力。不少村民纷纷行动,短短几年就冒出了31户养殖大户。

      村里的致富路子找到了,不少打工者回乡创业。龙洞组的黄成钰回乡搞特种野猪养殖,王福忠帮他跑贷款,联系市场销售猪仔。如今,黄成钰的特种野猪养殖越做越大,成立了新起源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入社的村民增加到100多户,生产的特种野猪腊肉通过电商销往北京、福建、云南、重庆等地,2014年的产值达400多万元。

      王福忠还利用滑石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商引资。2014年7月,来自顺德办事处的刘庆江和5个合伙人凑了70万元,在滑石二龙山山脚办起了占地300多亩的养鸡场。邻村的天麻种植大王勾朝祥,投资150余万元,在滑石村种植了460亩天麻,带动了1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天麻120多亩。

      王福忠算了一笔账,全村每年外出务工收入可达5000余万元,养殖业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种植业刚起步产值已有500万元以上。全村的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1200元上升到2014年的5960元。

      把村庄建设得宜居宜游

      盛夏清晨,近处的黛山与迷蒙的烟雨深吟浅唱。车行至一个转角,一片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掩映树丛中,眼前的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祥和安宁。

      7月3日,当记者走进木寨村办公室外的坝子,但见温馨的一幕:村民看见村干部在打扫卫生,主动帮手清理,嬉闹的妇女、玩耍的孩子陆续到来。

      这个小村的一天,在朝气与和睦中醒来。

      “你们到了之后给我打电话啊!”未见其人,先听到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我叫姚芳,木寨村村支书。”见到记者,这个穿着颇具“白领”气度的女子,有些得意地解释,刚刚是重庆来游玩的客人找她定房间。


      姚芳(右)与当地旅游经营户沟通。本报记者 蒲学光 摄

      这是姚芳担任木寨村村支书第3个年头。2011年,在大方县城做生意的姚芳,是木寨村小有名气的“富婆”,当时的包村干部马永丰“二顾茅庐”,邀姚芳回村工作。

      四年前婉拒了马永丰的姚芳,这次却答应了:“不能只是我自己赚钱,周围有些老百姓也需要帮一把。”她说,最初的想法就是带着村里的女同胞们拼出好生活。

      姚芳走马上任村委会副主任,思路灵活、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称赞。2012年底村两委换届,她当选为木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时她承诺:“带领好村两委班子搞好团结;打通十个组的通组路;要为木寨村的经济发展闯出新路。”

      木寨村离大方县城近,交通方便,气候凉爽,寨子生态好,竹树环合,小桥流水,姚芳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迅速变成实际行动。上任后,她迅速整合了各部门、各渠道、各层次安排的农、林、水、扶贫等涉农资金,修筑道路,亮化房屋,搭建广场,风风火火发展起乡村旅游。

      看到“商机”的到来,姚芳琢磨着:“要把木寨村的文化和景色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并不是天马行空。她身体力行当起了村里第一个“导游”。“我拉着从重庆来的客人,在村里随意走。客人选到哪家就是哪家。”姚芳坦言,她的“导游”守则第一条就是不谈关系。“一方面,这样老百姓觉得我们公正,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搞好住宿条件和服务。”

      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有了,要如何打造木寨的旅游品牌?

      姚芳打起了白族文化的主意。每逢农历“三月三”,村里的小广场上聚满游客,等候白族团圆节的庆典和节目,白族特有的文艺演出为木寨村带来了十足的人气。

      正因为风景好、人气足,2013年,大型游乐项目沐之春水上乐园也选择在木寨村落户。“下一步还要开发垂钓鱼池、荷花塘、水生植物观赏园、水果采摘园、盆景园、中药养生园等项目。”游乐园负责人穆敏底气十足地说。

      水上乐园旁边,村里颇有创意地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姚芳的用意是:“要给客人留下专业、周到、热情的印象。”

      道路通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房屋墙壁上,手绘的图案充满白族文化气息,村民广场里,一到夏天,就会停满外地前来避暑的私家车。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没有集镇的车水马龙,但这一切都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

      从第一拨重庆游客的满载而归,到游客间的口耳相传,再到如今,互联网上招徕着客人,院落内经营着旅馆,屋前的田地种植着原生态蔬菜……民族的风情,乡土的背景,现代化的生活,木寨村,充满机会,也充满希望。

      3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姚芳的努力换来回报,这个2776人的民族村寨,2014年人均收入已达6360元。

      三年即将届满,姚芳忧心的,还有位置较为偏远的三个村民组,既然无法共享旅游业的红利,那就得另辟蹊径,姚芳带头种起了太子参,一投入就是60亩。“我先做,如果出效益了,村民就会跟着种。”

      让富民梦想照进现实

      坐在群丰村支书高俊海家宽敞的二楼客厅里,窗子边,一颗颗白里透红的桃子煞是喜人,伸手便可摘到。

      高俊海说:“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村里有百岁老人,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很多,水质好,有温泉,适合发展旅游和搞特色养殖。”

      温泉。娃娃鱼。这是很多山村听不到的名字。

      然而,三元乡群丰村有。

      从三元乡政府出发,沿着新油化的公路前行约5公里,到达群丰村中心所在地。村支书高俊海把我们带到小河边的一个水塘旁,介绍说:“这是温泉。专家们说,如果钻孔开发,水温大概在70度左右。”细看,水塘中冒着水泡。伸手进入水塘,感觉到温度,与旁边流动的河水冰冷的水温完全不同。高俊海说:“这是群丰村的宝贝,等待着客商前来开发。”


    高俊海(左)与养殖户观察娃娃鱼生长状况。本报记者 蒲学光 摄


      沿河而上,离温泉200多米的地方,是几间院墙和铁门围着的水泥房。看着陌生的客人进入院子,一只铁链拴着的大黑狗狂吠。原来,它是专门看守水泥房内的娃娃鱼。

      娃娃鱼生活的地方不能见光,水泥房也没有窗户。进入水泥房内,几十个水池里养着娃娃鱼,大的有七八斤重。

      娃娃鱼养殖基地是由村支部牵头,20多户农民入股办的。“前几年娃娃鱼卖到3000多元一斤,现在只管七八百元一斤,但还是有赚头。”高俊海说,搞娃娃鱼养殖是先探索经验,现在,经验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筹措资金扩大养殖规模。

      高俊海有一个梦,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把家乡的宝贵资源全部变成财富,为百姓多找几条致富门路。

      梦,有时远在天边,有时近在眼前。关键看机遇巧不巧,机遇又往往靠人努力才能得到。50岁的高俊海任村支书10年,总是在做梦,又总是不断把梦变成现实。

      农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水电路。2003年,高俊海刚上任村支书,就到乡里争取了雷管炸药,带领群众义务投劳,打通了连接通乡公路的5公里毛路。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村支书不错。”乡党委也很高兴:“选这个人当领头羊,我们没看走眼。”

      此后几年间,群丰村通了电。“2008年雪凝灾害断了30多根电杆,我们村干部带头抬电杆。”高俊海说,当上领头羊,就要带好头。

      发展经济是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旋律。针对村里草山草坡多、粮食多等优势,村干部带头做示范,发展养羊、养猪。村里成立了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达100只以上的大户就有18户。加上种烤烟,以及种植经果林,全村呈现出生态良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状况。

      既要引领头脑灵活的群众更富裕,又要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群丰村里的两个地质灾害点一直牵动村干部们的心。“我们利用危房改造资金为一对90岁高龄的老人修了新房,但两位老人怎么劝都不肯从灾害点搬出来。今年6月初,连续下了10多天暴雨,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我们把老人背进新房里,才算了却一桩心事。”高俊海说,目前,地灾点涉及的20多户群众,已启动生态移民建房项目,不久他们就可以搬新居。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由于一些群众不了解政策,村干部们受的委屈也不少。“有一个五保老人不理解,找我要低保金,我只好耐心给他解释,五保老人的补助就是最高的低保金。”高俊海笑着说,家里的父母看着其他老人领低保,就骂我身为村支书为什么不给他们弄个低保指标,我说村干部家属和亲戚一律不能享受低保。由于制度坚持得好,我做工作在群众面前说得了硬气话。”

      【记者手记】

      制度创新涌活水

      这是一个特殊岗位。他们是“兵头将尾”,工作在最基层,身份在体制外,领着仅超千元的月薪,身上却担着沉甸甸的担子。

      他们坚守在农村,思维灵活、胆大心细,死守“两条底线”,开发绿水青山,变贫瘠为富有,化腐朽为神奇,誓要打破“守着金山挨饿”的怪圈。

      一个村几千群众的小康梦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爱等民生事务,都重重地压在他们肩上。

      村支书,这个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成了“脱产”干部,他们的报酬却远低于工薪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于是,一些村干部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辞掉职务,不少地方村级班子存在队伍弱化,后继乏人的现象。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大方县在制度创新上着力。

      近年来,大方县把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工程,尤其在村级组织建设上,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壮队伍。针对贫困村、民族村扶贫攻坚任务重,软弱涣散村工作不力的状况,大方县采取下选一批“任职支书”,选派一批“第一支书”、聘请一批“名誉支书”、下派一批“挂职支书”等“四类支书”形式,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共选派246名县乡干部担任“第一支书”,下派机关事业单位“公职支书”96名,聘请46名各级领导或知名人士担任“名誉支书”。

      机制创新添动力。为了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方县着力探索制定了村干部报酬激励增长机制。凡获得1次省级表彰、连续获2次市级表彰、连续获得3次县级表彰的,参照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发放报酬。目前,全县已有8名优秀村支书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对年度考核“优秀”和“称职”的,制定标准增加补贴。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为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对任职满5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村干部,每人每年可领取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生活困难补贴。同时,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于2014年7月1日设立“感党恩·跟党走”党内关怀基金,让困难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自豪感。目前,共为51名困难党员提供临时救助,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899人次,共计发放关怀款项46.75万元。

      抓好党建强后劲。大方县按照“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四培养”方式,抓住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这支生力军,积极帮助壮大产业,鼓励吸引致富典型加入党组织、参与村干部竞选,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储备人才。近年来,全县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致富带头人占85%以上,村两委成员中有515人是农村致富带头人。

      加强以村支书为主体的村级队伍建设,推动了大方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8亿元,财政总收入35.3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96元,在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荣获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7 07:08 , Processed in 0.1039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