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4|回复: 0

姚力文:让陈永贵恼火的一份省委文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5 09: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5 10:05 编辑

    系列访谈人民日报记者亲历改革开放30年第三期
    姚力文:让陈永贵恼火的一份省委文件

    2008年11月21日09:17  来源:人民网-人民宽频


        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2008年经历了30个年头,这30年是中国崛起、剧变的时代。人民日报的记者是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系列访谈人民日报记者亲历改革开放30年,我们邀请到了当年参与事件报道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请他们为我们讲述刚刚过去的风云激荡30年中人民日报许多重大的事件台前幕后。
    姚力文简介:
        姚力文:1941年9月入伍,参加革命;1943年10月入党;1948年11月调至华北人民日报;1949年3月随人民日报进入了北平;1958年5月调至中共中央办公厅任研究员;1959年5月调到刘少奇身边工作,经过十年“文革”之后,1977年8月调回人民日报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他也是人民日报社第一批驻省的首席记者。

    姚力文:让副总理陈永贵恼火的一份省委文件
      
    万里揭开锅,眼泪刷刷流
       
       姚力文:我现在年纪比较大了,很多细节都记不起来了。我想先把当时去安徽的背景说一下。大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特别是在1978年春,这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出现了一个过去少有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两种互相矛盾的声音。一个就是继续宣传阶级路线,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的是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当时陈永贵到各个地方宣传。这是一个声音。宣传这方面的消息挺多。另外也出现一个声音,就是强调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当时强调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反“左”的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在反对当时流行的路线。随着实践的发展,前一种声音越来越弱了,后一种声音越来越强。出现了非常少有的现象,就是人民日报上出现了第二种声音。当然这个出现本身反映了当时干部的思想状态,就是两种人往两方面使劲。
       
        在这个情况下,农业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大概是1977年9月、10月份。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座谈会上什么人参加呢?大多数是各个省市的农委的处长或者副处长,会上反映了很多农村的实际情况,一个情况就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给农村带来的创伤。这个创伤集中表现的一点就是农民生活很苦,另外,大家不敢讲政策了,新干部办事的话不讲政策,老干部不敢理直气壮的讲政策,所以农村出现了一些很混乱的现象。农民生活苦到啥程度?有一个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搞水利,当时强调学大寨、搞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当时这个指导思想,包括我自己,我们当时都是很狭隘的,把农村建设看成一个农田水利建设。现在回头来看,实际上农村最需要搞的是流通。农民种地这个问题不大,主要的是种了粮食,一个是粮食产量比较低,另外粮食越丰收,农民越吃苦,那时候我们不懂得这个,但是有一条,也强调落实政策,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民公社的管理制度也都给打乱了。
       
        会上反映了什么情况呢?农民苦到啥程度呢?我记不清是哪个地方了,有一个省父女两个,父亲大概60多岁,女儿到前线去搞水利,家里只剩了三个窝窝头,女儿就把三个窝窝头留给父亲吃,我到前线可以吃大锅饭,实际上农村搞的农田基本建设也就是吃的稀饭,但是年轻人还能顶得住,结果父亲坚决不要,说我在家,不干活可以晒太阳,你小孩干活伤了身子。看到这个材料的时候,当时就掉泪了。这是一个比较强烈的反映。
       
        另外一个强烈的反映,就是农民生产情绪低落,有很多顺口溜,我大概印象深的,农民上工的时候人等人,下工的时候人赶人。看谁跑的快。另外一到工地上以后,妇女在那纳鞋底,没事在那聊天,这是一个表现。另外还讲了一个事,就是咱们现在种地的人,都把方地种成圆地了,因为吃不饱,干多干好一个样,所以,犁地的时候,犁到地头上那个角的时候就圆圆的过来了,因为角那个地方比较硬所以就圆的过来了,把方地种成圆地了。这是一个反映很强烈。
       
        再一个反映就是高层领导对农民管的很死,安徽人说了一个特别生动的话,当时安徽省委的一个农村工作部的副处长当时讲的,大家听了以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讲,我们安徽老百姓讲,现在我们都不会种地了,我们省老百姓只有三个人会种地:省委书记、县委书记、公社书记,我们都不会种地了。现在什么时候插秧,不管地形怎么不一样,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气温怎么不一样,一律都得按当时省里的规定插多少,老百姓很反感,我们这样简直不会种地了。这是我现在能想起来的最强烈的印象。
       
        第二个强烈的印象,当时安徽省委书记是万里。以万里为书记的安徽省委很重视农村工作,他大概是1977年秋天去的安徽,也就是8、9月份。他去了以后,到很多县、村里,甚至到户里去,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农户,去看一看,他看到老百姓一家不能同时出工,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裤子。上身有了,裤子不够。他姐姐出工的时候,他弟弟在家;他弟弟出去,他姐姐在家。揭开锅一看,都是那种菜。基本上没有什么粮食。万里当时泪刷刷的流下来了。执政快20多年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我们真对不住老百姓,然后他自己下了决心,省委每个人带一个工作组,深入到农村,先征求意见。然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搞了一份省委的文件。省委文件的名字就叫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六条的内容是什么呢?第一个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农民的地是农民的,成立公社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它有经营权,但是他愿意尊重他的自主权,什么时候种,种什么。第二条落实按劳分配。第三条,鼓励家庭副业。粉碎“四人帮”后,大概在1977年的秋天以后,陈永贵到处做报告,就讲大寨经验,怎么资本主义跑到菜地里去了,然后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把一切经济搞活的路都堵死了。就搞家庭副业、种自留地,这都是资本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情况下,他们这个很要紧。鼓励种好自留地,鼓励家庭副业,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大概六条内容是这样的。最主要的是前三个:生产队自主权、按劳分配、鼓励家庭副业。六条是从这里开始落实经济政策的。这样详细一介绍以后,会场就有一个很强烈的反映,包括处长,都像万里同志这样抓农村的话,我们就好办了。就是农业有希望了,农民摆脱困难,医治文化大革命的创伤也有希望了。省委这么重视落实经济政策,另外省委第一书记直接抓农村经济工作,在过去还很少有。过去都是分管农业的书记来抓。
       
        这位处长还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安徽省委的作风。从万里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老八路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去了以后不久,就开一个省委工作会议,就是制定这个政策的会。开会的时候下规定了,就是通知了,通知什么呢?每个地委书记都要来参加这个会。结果有的地委书记觉得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由分管书记去就行了,万里就生气了。当时省委三个书记,万里是第一书记,还有第二书记、第三书记,配的班子很强。他们三个都下到村里去,直接面对面征求意见,另外来了一个自上而下,然后下去了解情况,出来初步草案以后,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征求意见,先征求老百姓有什么意见,然后征求对这个文件的意见,用了三个多月的功夫,产生了这个省委文件。引起了各个省都对万里敬佩,说我们省的书记都像这样就行了。安徽的实践吸引了我到安徽去。我去的时候大概是11月中旬,我去了之后跑了三四个地委。
       
          
    在安徽的老百姓说:群众路线回来了!
        姚力文:比如来六安县的一个老农,当时都70多岁了,那时候就认为年纪很大了。30年前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农村六七十岁年纪就很大了。他走了60多里地的路,到县城去打听,当时讲的很形象,说听说省委有个规定,他们都叫“六条”。有没有这回事?县委办公室的人告诉他,确实有这个事。他把那个大腿一拍,“着了”,这是安徽土话,就是对头了。另外整个安徽省的干部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比较保守的,都认为这个东西不符合原来的人民公社的精神,一种人认为争论很激烈。尽管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多数干部认为,我们现在好了,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事业了、大干社会主义了。这时候听到的对“六条”的欢迎比较多。
       
       
        姚力文:当时听到的情况不准确,但是估计是事实。我去的时候,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对落实农业政策这件事很恼火。当时安徽省委发布了一些评论、社论,他就专批安徽省委。因为我们心里有数,有老百姓的要求,所以当时也有个判断,就是说安徽这个六条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农民的利益诉求。所以受到了农民热烈欢迎。
       
        姚力文:把情况写出来了。总之,当时我有个判断,省委六条规定,有些干部是这样反映的,就是划清了工作界限,工作抓到点子上了,我们的工作有重头了。过去觉得没有准头,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了。总之安徽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政策,给我一个感受,就是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喜悦。就像“土改”后农民得到土地以后的欢心喜悦。就是农民得到生产队经营自主权的喜悦,像当年农民翻身得到土地的喜悦一样。
       
        另外就是省委的老传统和老作风,这也是干部反映比较强烈的。老作风是什么呢?集中讲就是关注民生。万里一家一家的看家里吃的饭。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把对下负责和对上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排除各种干扰,认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尊重和支持农民包干到户的要求。这样的一个精神和这样的一个作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作风。事实证明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老百姓确实是这样看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回来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代表政策路线。
       
          
       
    《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过程》后的影响
      姚力文:发表以后,我回来以后查了一下这个事,因为当时也关心它。当时有17个省市转载了。
        姚力文:这些反映都是对六条的反映。咱们做新闻工作的应该非常自觉,这篇文章受欢迎主要是安徽的实践受欢迎了。不是这个文章受欢迎。我们该做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反映了群众的呼声。群众希望像万里这样群众路线的作风、关心群众疾苦,概括地讲就是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抓经济政策落实。我现在来看,它的作用就是对于当时医治文革对农村农民带来的创伤,落实和恢复有效的经济政策,这篇报道起了它应该起到的积极的作用。咱们看问题也要这样,要看实践的作用,我们的责任就是干这个的。
            
        姚力文:应该讲起了开拓性的作用。也不光是这一篇文件,我们回来以后,也说明启发了党对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想获得自由,就是自己可以独立思考,首先要有两条经验,一个是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保护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不能随便说,就是说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下,独立思考的能力。前提是得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然后独立思考。第二,你要遵守党的纪律。把这两个东西很好的结合起来你就自由了,你就可以大胆地写了。
            
        姚力文:1978年2月3号,这个报道发表了。大概8、9天以后,安徽主动送来两篇稿子,一篇是“定远县有了生产队、有了自主权,生产大增产”;我就在2月15号配合这篇新闻写了一个《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评论员文章。隔了一两天又发了“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报道。在半个月之内,连续在一版显著地位发表了三篇东西。这一个行为是人民日报在落实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个重要突破对于各地的拨乱反正、医治“文革”创伤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还推动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
       
           姚力文:一直到1980年这一段是改革开放的序幕,对拉开这个序幕、拉开改革开放起到了作用。农村经济改革又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从这个意义来讲,对人民日报来讲,这是一篇比较集中的、有份量的报道。在半个月内,一版发表了三篇东西。还发表了一个评论员文章。
       
        还有一个小故事,这对咱们内部更大一点。我就讲写了《生产队自主权》以后的小故事。题目很简单、很明亮“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构造配合定远县那个消息。我就去送审了,送给了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那时候他们很重视,可见当时的一种新气象。过了两天,结果农业部的一个副部长,他是50年代初农业部的老处长,这时候已经升任的副部长了。派了一个任务,给报社解释。他的原话是“登奎同志说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这个事,农业部的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以不发表为好”。他也不敢多说。“至于是否发表,请报社同志斟酌”。我就汇报了,他们问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咱们的惯例,既然政治局委员人我们明确处理,他没有明确态度,这是农业部的意见,不是政治局委员的意见,所以我们是一个参考。我们报社又发表评论员文章,他说你我同意发的话,咱们改成评论员文章。结果就发了评论员文章。发了以后,可见当时的气氛,我们到农村部去了,那时候关系都很熟,和农业部关系挺好,他们就打听,你们写“生产队自主权”什么来头、什么背景?我说没什么背景,就是60条规定。中央没有明确地说撤销60条。60条是我们报道的根据。他也没啥话说。当时老打听,什么背景。你怎么这么大胆?这反映了一种气氛。咱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出一个经验来,就是怎么把对党负责,对党的原则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既然能做到这一点,必须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没有这一条也没法做。所以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把人民的心愿、呼声和党的意图和心声怎么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这一点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做的话,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5 23:57 , Processed in 0.1054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