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7|回复: 0

垣曲深山里,虞舜文化如珍珠般在传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8 13: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垣曲深山里,虞舜文化如珍珠般在传承
    2014年10月27日03:58  山西新闻网 收藏本文





      花甲老人探秘帝舜故里——

      垣曲,作为上古华夏文明核心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古代历史遗迹,弘扬舜文化,发掘虞舜精神,正是上古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近年来,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忍受着清贫与寂寞,用顽强的毅力,从故纸堆中探索艰深晦涩的古老文字学;在古柏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攀山登崖,考察着和帝舜相关的遗址遗迹,用序列性的生活链和密集型的活动史再现了帝舜故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史。

      按图索骥 追根溯源

      流传千年的故事多与舜王有关

      吕步震是土生土长的垣曲人。上个世纪90年代,吕步震在担任烟草技术站站长时,经常到各乡村给烟农传授技术,与山庄窝铺老农打交道。在指导烟农之余,村民们经常会给他讲一些有关舜王的故事,尤其是在历山镇诸冯村、神后村、上堡村、文堂村和岭回村,他听到的关于虞舜传说的故事更多。钟爱文史知识的他,渐渐地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垣曲这闭塞的深山还与舜帝有联系?

      怀着好奇,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发现史料上记载的有关诸冯、负夏、寿丘、河滨等地名,在垣曲县境内都能找到,且大多分布在历山周边,很多地名至今还在沿用着。在历山镇街道南北二门上,两块明万历年遗留下来的匾额上,就赫然写着“古负夏”和“帝舜故里”几个大字。

      这些重大发现坚定了他追寻舜帝踪迹的信念。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舜文化资料,寻找舜文化踪迹。为了搜集到关于舜帝生活在垣曲的真实资料,他经常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废寝忘食。垣曲的名山他登了一座又一座(12座主峰),古庙古寺去了一处又一处(8座舜王庙、一个娥皇女英祠、一座舜王塔、一处九男仰舜亭),有价值的碑文抄了一块又一块(28块),先后考察出地上地下舜文化遗址遗迹70余处,垣曲境内龙山文化遗址40余处。

      在历山原始森林中考察时,他见到过野人古洞、野物足迹,还有一堆堆的死人白骨。一次,他在攀山登崖的密林中,一个趔趄竟把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从几十米高的悬崖摔下了深壑。由于丛林中无路可行,脚下总是崎岖坑洼,他多次把钢笔掉得无踪影,眼镜也经常被摔破镜片折断腿。每上一次历山原始森林,就要磨破一双鞋,腿上、臂上、脸上、手上经常被荆棘丛扎出血道道。脚上也不知磨破了多少个血泡泡。有时一日不能返回宿营点,他还经常住在山上野洞石龛中,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饥了吃山间野果……

      他走访百余村庄,访问百姓400余人次,先后收集民间传说故事135个。舜生诸冯舜石龛,少年求学务成师,孝敬父母在姚墟,爱护弟妹家和睦,后母逼舜离家园,迁于负夏建都城,渔猎农耕在卫地,历山躬耕又让居,娥皇女英婚妫汭,寿丘制陶做什器,雷泽捕鱼又让畔,尧王访贤见妃子,访过负夏到妫汭,等了几天不见舜,历山西坪去耕种,尧王赶到舜王坪,只见虞舜打簸箕,虞舜耕地半反耕,问舜半耕是何意?地头人家不去惊……这些流传在垣曲境内、口口相传数千年的民间故事,在吕步震按图索骥、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渐渐明晰的舜王在垣曲故里生活链条让他兴奋不已。

      1998年底,吕步震整理完成了二十余万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他从垣曲帝舜故里考察出,舜青少年时期的活动范围就在“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负夏城周边几十公里内,这些密集型的生活链和序列性的生活史,说明虞舜30岁以前确实在他的故里创造出“孝道文化、制陶文化、农耕文化、捕鱼文化、建都文化、善仁文化、以德治邦文化、礼义文化”等八大文化。

      皓首穷经 追踪觅史

      佐证帝舜故里垣曲说

      十年一晃而过,吕步震退休了,而此时的他也早已是两鬓斑白,但他探索研究舜文化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下来。没有书房,没有工作室,他把县图书馆楼梯下的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间整理出来,当作工作室;为了把这些地望野史变成有学术水平的、完整的、有证据的真实史料,他先后自费跑运城、上太原、下洛阳,去西安,进书店图书馆,购买查找《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史记》《四库全书》《诸子百家》《吕氏春秋》《水经注》和《垣曲县志》6部,《平阳府志》12卷,村志、家谱等各种典籍文化资料30余种。从这些故纸堆中,他一一对照,寻找出处,查找物证依据,编撰完成了《古今名人论虞舜》。又从《孔子》、《史记》、《虞书·皋陶谟》等古籍资料中查找出处达300余处。

      他忍受着清贫与寂寞,用顽强的毅力,从故纸堆中探索艰深晦涩的古老文字学,一字一句地钻研着训诂学,攻读诘屈聱牙的古典籍,孜孜矻矻,终日不辍,使吕步震懂得“读老得智,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读史记得孝、德、善、礼。”在读古人论述中,吕步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多篇舜文化论文,发表在各大媒体上,其学术成果在文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舜帝生平活动的历史轨迹,吕步震还研究确定了舜的“四、五、六、十”研究伦理框架,即四大说、执政前的五大历史功绩、六大文化及执政后的十大历史功绩。四大说,即:帝舜故里垣曲说、佐政辅尧平阳说、迁都蒲坂永济说、卒于鸣条运城说。

      “孟子、司马迁所记载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耕于历山,婚于妫汭,作什器于寿丘,制陶于河滨,捕鱼于雷泽,就时于负夏,入大麓而不迷……’这些密集性生活链遗迹都在垣曲境内。在垣曲历山发现的农、耕、渔、陶、猎等密集性、序列性的文化遗址例证,充分显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的一段进化史,显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高雅与悠久。所以,垣曲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根、最古的源、最正的宗、最老的本。”在学术研讨会上,吕步震用有力的史料佐证着他的结论。

      根据吕步震的研究成果,在舜执政前,他还创造了五大历史功绩,即舜是将原始社会制度推向奴隶社会制度转折时期的一代帝王;舜是将母系社会推向父系社会的一位部落酋长;舜是将茹毛饮血生活方式推向农耕文明的一位农民领袖;舜是将两千多年的手工制陶推向龙山文化轮制作业并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舜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个创建负夏城并称为都君的商业领袖。

      凭着手头掌握的一系列史料和地望遗志遗迹资料,他自编自著,自筹资金印刷,最终成就了800万字的舜文化史料研究的大课题。由他编纂出版的《舜文化系列丛书》,是从寻古、博古、研古的数据中和实地考证中找到的。丛书采用纪实的手法,引经据典,记载了舜以孝治家,以德治邦,以善聚民的处世之道,为政之道,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这套丛书经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河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社会各界贤人名士的一致认可和赞赏。在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们赞叹地说:“这是一部研究根祖文化不可多得的很有分量的史料性书籍。”

      浚哲文明 温恭允塞

      传承虞舜精神明德华夏

      2000年10月,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成立。作为研究会的领头人,吕步震带领同仁们,挖掘出了垣曲民间流传几千年的135个传说故事;整合出了70处舜文化遗迹和22处遗址;发现了舜文化碑刻22通和40多处龙山文化遗址;挖掘出了11座舜王庙、祠、塔、亭……他们用充满善意的眼睛去透视深山之中,大舜留下的四千余年的日常为人处世的生活规律,从诸冯、寿丘、历山、负夏、下传等田野遗址遗迹中发现舜的传说故事。从百姓口中得到的口碑,阐述着舜帝故里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传播不断代、不隔世、传千年。从历史角度见证了帝舜在未登帝位之前,在他的故里就创造了“孝道文化、龙山文化、农耕文化、善仁文化、礼仪文化、治邦文化、建都文化、捕鱼文化”等等。展示了舜在史前就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立体地展现了虞舜的成长、处世、为人、治邦治国、立德立言,用序列性的生活链和密集型的活动史体现了帝舜故里优秀传统文化史。

      他们还编撰了15期《舜文化研究》杂志,邮寄到省有关部门、全国部分大专院校及香港、澳门、台湾的有关研究机构,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支持,帝舜故里垣曲说得到了认证。一些媒体纷纷来垣曲采访,把帝舜故里文化宣传到全国。垣曲县舜王庙祭祀文化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事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对吕步震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十年来,吕步震学有专攻,皓首穷经,跑万里路,写万言书,夜以继日,孜孜不倦,著书立说22卷,编撰《舜文化研究》杂志18期,自费投资达80万余元。但从未得过任何报酬,还把自己微薄的工资倒贴进去。

      他这种无偿无私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舜文化事业开发中的行为,让不少亲戚朋友很不理解。家里人也经常责备他:“不知你怪里怪气钻山沟、进庙堂、磨破脚、跑断腿、熬干眼,不赚钱,还赔钱,你图个啥。”

      面对朋友的质疑,家人的不理解,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民间形成的。舜乡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舜文化传播4000多年,内容丰富,孝德感人,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意义深远。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弘扬舜帝故里文化,对子孙后代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如今,吕步震依旧笔耕不辍,梳理整合着舜文化的原始田野史料。甚至还在舜乡带起了一批训诂文化队伍,为打响一个文化品牌,振兴一个文化产业,拨亮一个文化亮点,提高一片地域文化经济而执著努力着。

      本报记者 文秀为 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21:33 , Processed in 0.0982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