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5|回复: 4

巨野姚体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13 10: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13 10:20 编辑


    道光丁未科
    考卷共有九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体备
    中文名   姚体备
    出生日期 1816年
    逝世日期 1862年
    字诚叔
    姚体备(1816年-1862年),字诚叔,号万子,山东巨野人。清朝官员。
    生平
    姚体备家族巨野姚氏是当地名门望族,科名很盛。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官江西知府。咸丰十年(1860年),入安徽曾国藩幕,署理徽池太广道员,并襄办营务。同治元年(1862年)染病卒。
    著作 姚体备工诗。《曹州历代诗词选注》收录其诗一首。
    《贫女》 翠袖端然耸鬓鸦,空山零落美人家。 秋深击絮淘寒水,春去关门摘菜花。 养母亲将厨米数,骄人听把嫁衣夸。 少时也解丝弦理,灯火宵深只绩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13 10:44 编辑

    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释(上)

                                         张金栋
                             (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关键词】曾国藩;左宗棠;姚体备;湘军;太平军;清代信札
          【摘要】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2012年7月的一天,北京的赵老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守中先生在电话中谈起他珍藏有曾国藩信札,曾找人整理发表未果,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此事。张老应允试试。赵老将信札照片发来,由张老与笔者费时十几天完成释文,初步认为这批信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应予以整理、刊布。随后二老商定,由笔者完成此任。然笔者愚钝,读书甚少,见闻寡陋,不堪此任。可是,二老乃文物考古界之耆宿。若却之,便是不恭,只好勉强为之,草创此文,故错漏多多,祈读者指正。
       这批信札乃赵老之父赵雁秋收藏于上世纪40年代初。赵雁秋(1893—1960年),名云中,字雁秋,辽宁省绥中县人。191 5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曾任北京崇文门税关监督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为实业救国,毅然辞官,创办天津利中酸厂,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酷爱书法,喜欢收藏字画。
        这批信札原装裱成两册,凡32通。第一册22开39页,14通,均为曾国藩信札。第二册22开41页,18通,其中曾国藩5通18页,左宗棠1通4页,李榕10通13页,程恒生1通4页,程恒生、何钺1通2页。
      
      一、曾国藩致姚体备
                                         第一札【1】
    凡2页,纵22.8  厘米,横13 厘米(图一)。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途次接廿四日亥刻手示,具悉一切。此时饶、景一律肃清,自可不必由东、建陆路运米,请尊处先行函止小山太守,弟亦即日另备公牍也。
       调鲍军由景镇赴援安庆,大约廿六七可以拔行,初三四可以渡江。弟赴江滨,聊助声威,不久仍回休、祁,共图攻徽计。廿八可至桃树店,请阁下少候,面商一切。即问台安。
                                                                                                                                                        国藩顿首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秋浦,即姚体备(1816-1862年),字秋浦,山东巨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八年(1858年 ),署江西吉安府通判,捐升知府。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军,移驻祁门,“常有贼党十余万环绕于祁门之左右前后,几无一日不战,无一路不梗,昼无甘食,宵有警梦”, 【2】在“军中危险万状,地方官视为畏途”的情况下,咸丰十年冬,江西知府姚体备毅然来到祁门,襄办营务,被曾氏视为“犹能共历艰危者”。【3】
        札中所言“调鲍军由景镇赴援安庆,大约廿六七可以拔行,初三四可以渡江。” 鲍军,亦称霆军,系鲍超率领的湘军。鲍超(1828-1886年),字春霆,四川奉节人,官至提督。据《曾国藩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廿三日云:“适辰刻闻景德镇及鄱、乐、浮梁一律肃清,因定计以鲍军渡江救援安庆”。【4】又,廿四日云:“本日辰刻,……又请鲍公带八千人渡江救援” 。【5】按,咸丰十年夏,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北巡抚胡林翼率湘军水陆5万余人,分三路围攻天京之咽喉——安庆,双方展开了一年多的殊死较量,即著名的“安庆之战”。咸丰十一年三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第二次援救安庆,即 “围魏救赵”攻打武汉失败后,由鄂东返,率3万主力会同干王洪仁玕所率的2万余人,进行第三次援救安庆。曾国藩面对强敌,于三月二十四日调总兵鲍超率8000人自景德镇增援安庆。
        所言“弟赴江滨,聊助声威”。 据《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廿六日云:“是日,由祁门拔营赴江滨”。【6】又,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二日,曾氏《近日军情片》云:“臣于三月二十六日,自祁门拔营。四月初一日,驰抵东流。鲍超于二十五日自景德镇拔营……救援安庆。”【7】 曾氏为了攻克安庆,置生死于度外,仅率500人,于三月二十六日赴距安庆仅35公里的东流,直接指挥此役。
        所言“不久仍回休、祁,共图攻徽计。”  系指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四日,曾国藩、姚体备等率9000余人进攻皖南重镇徽州失败,此辱来日必报。
        所言“廿八可至桃树店,请阁下少候,面商一切。” 据《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廿八日云:“中饭,旋又行三十里,至桃树店住宿。……与姚秋浦久谈。”【8】可知曾、姚二人于三月二十八日在桃树店面晤久谈,共商军务。
    经上所考,此札应书于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1861年5月5日),据《日记》云:此日“行三十里至历口,驻沈宝成营内”。【9】所书地点为历口军营。
                                  图一、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一札
                                                    
                                            第二札
    凡1页,纵22.5厘米,横9.3 厘米(图二)。释文如下:
        来示具悉。接右坪中丞及少荃廿三信,无贼窜生米之信。彭守之所□委员家丁者,恐未必确。省城有张、刘两营当可保全。鲍军赴省至速亦须十二日乃到,不能据此信以调度也。复候台安。
                                                                                                                                                 国藩顿首
                                                                                                                                                三月卅日
        此札无受信人,且书写迅捷,当为便条。
        所言“右坪”,即毓右坪,名科,时任江西巡抚。“少荃”,即李鸿章,号少荃,时为曾氏幕僚。“生米”,即南昌市南郊生米渡(今生米镇)。
        所言“省城有张、刘两营当可保全。”据咸丰十一年三月,曾氏《复李少荃》云:“省城有张运桂、刘胜祥两军合之前此兵勇计四千余人,根本当可无虞。”【10】又,咸丰十一年三月三十日,曾氏《与沅弟书》云:“省城有张运桂(凯章之弟,带千人)、刘胜祥二人,本有可守之理,如不能守,只可听之天命耳。”【11】可知省城系武昌,时守城主将为张运桂与刘胜祥,其麾下有4000余人。
        所言“鲍军赴省至速,亦须十二日乃到,不能据此信以调度也”。据《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廿九日载:“早饭后起行,行三十里路,至沙滩地方小坐,春霆来会,与之鬯谈极久,……与春霆面订:安庆急,则援安;九江急,则援九。” 【12】又,《日记》三十日载:“早饭后,与春霆鬯论一切。旋行四十里至建德县,……即在建德驻扎”。【13】是知曾国藩由祁门赴东流,鲍超由景德镇赴安庆,两人于途中晤面,商议军情。因姚之情报不确,鲍不能调赴南昌。且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三月三十日(1861年5月9日),地点为建德(今安徽东至县)。
                                  
    图二、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二札
                                         第三札
       凡2页,纵22.5 厘米,横12.6 厘米(图三)。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十九日接十五日惠书,知前接正月竹报即有请兵之议,计期正相符合,深以玉石俱焚为虑。兹将吴观察公牍抄送查阅,伊滕之败在六日之内,驰驱太远,各村庄或可无虞。
         四眼狗于初十日至桐城,寻挂车河多军开仗,意以击破多公,后路便稳也。十五日为多公所败,蹋贼垒八座。日内水大,狗不能回怀宁。鲍已扎集贤关,安庆□□可破之理,惟洋船通贼接济,无以制之耳。舍弟兵力足敷围剿,云岩三日内即可渡江回祁,左军亦可速回景镇。此复,顺问台祉。
                                                                          国藩顿首
                                                                          四月廿夜
         札中所言“四眼狗于初十日至桐城,寻挂车河多军开仗,……十五日为多公所败,蹋贼垒八座。日内水大,狗不能回怀宁。” 四眼狗,系指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多公,即多隆阿(1817—1864年),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族正白旗人,时任副都统。据咸丰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曾氏《与澄弟书》云:“四眼狗于初十忽自安庆至桐城,寻多公开仗。” 【14】又,咸丰十一年四月,曾氏《复官中堂》云:“此间军情,自鲍公至大桥头,狗酋即率八九千悍贼至桐城挂车河寻多公开仗,为多公所败,蹋毁贼垒八座。适值江湖盛涨,十日以内,骤长九尺有奇,狗酋为练潭湖水所阻,势难遽回怀宁。”【15】按,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五日,陈玉成、洪仁玕与多隆阿战于桐城挂车河,湘军获胜,太平军折损千员【16】。而令曾氏忧心忡忡的是: “(安庆)惟洋船通贼接济,无以制之耳。”翌日又接到呈报:“傍夕接九弟公牍,洋船送米盐接济安庆城贼。费尽移山气力,围困安庆城贼,始令粮尽援绝,今忽有洋船代为接济,九仞功亏,前劳尽弃,可叹可恨!天意茫茫,殊不可知,扼腕久之。”【17】对于洋人支援太平军,曾氏采取照会外国使节、购买洋商之粮等措施,将此事了绝。
       《日记》咸丰十一年四月廿日云:“夜写姚秋浦信一件。”【18】是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日(1861年5月29日)夜,地点为东流(今安徽东至县东流镇)。

    图三、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三札
                                          第四札
       凡8页,纵23.5 厘米,横不一,1-2页12 厘米,3页13.5厘米,4页11.7厘米,5页10.4厘米,6—8页13厘米(图四)。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廿六日接十九日、廿二日两次惠函,具悉。畇荄、春田亦各有来函。兹分条奉复如左:
         一、陈镇溃勇虽多,似尚不甚闹事,即祁门各游勇纷传聚扰,亦未报有淫劫之案。现札饬各营官,查拿游勇。请告之各营官,凡犯事之轻者置之不问,其重者立即正法。不过办数案、杀数人,自然敛迹,切不可日日声言办游勇,而始终不发觉一案也。
        一、云岩处已于廿四日专函去调回祁门。连日风大雨多,难于渡江,风息后必速来东流。回祁由下隅坂走利步口尚可畅行。有饷银三万,请云岩便带解祁门粮台,每勇身上系银一百两,应不至稍有疏失。俟云岩抵东流时,再专人至历口营盘通一确信。
        一、建德之贼分股上窜石门街等,或扰鄱阳,或扰景镇,皆意中之事,请告休、祁各军,不必惊慌,已三次函商左公,请其兼顾景镇。天晴后当调江北数营来建邑雕剿一次。其唐桂生营即不调动,缘祁、渔去建太远,且防务要紧也。
        一、安庆近日并未开仗,风雨太多,官兵与贼皆不方便。狗酋尚在桐城。目下湖北二府五县被贼占踞,饷源大绌。又闻瑞州之贼分股窜入鄂境,兵力实分拨不开。安庆九仞之功,断不因战事而弛围,恐将因无饷而弛围,言之慨然。诸希心鉴,即请台安。
                                                                        年愚弟曾国藩顿首
                                                                           四月廿六日
    伴山、馨室尊兄均此敬候。
    畇荄、春田大令恕未另复,并祈略告良臣、凯章、桂生诸君子至念!至念!
        所言:“云岩处已于廿四日专函去调回祁门。”云岩,即朱品隆,字云岩,一字云崖,时任湘军记名总兵。据咸丰十一年四月,曾氏《复张凯章》云:“四月初一日,行抵东流。朱云崖已至舍弟营内助守墙壕矣。”【19】又,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曾氏《与沅、季二弟书》云:“建德日内蠢动,有趋饶州之意,云岩似须回祁。……云岩可调,吾即以缄调之,不另写公牍矣。”【20】《日记》咸丰十一年四月廿四日云:“写朱云岩信,调其回祁门。” 【21】按,咸丰十一年四月初,曾氏调朱品隆援安庆。四月下旬,因太平军犯皖南,又将其调回祁门。
        所言“连日风大雨多,难于渡江”及“安庆近日并未开仗,风雨太多”。 据《日记》咸丰十一年四月廿六日云:“早饭后,……移船至东流县城之东南隅。清理文件,写……姚秋浦信。……阴雨竟日,淋漓不止,自廿七日至今,已满一月,中无二日晴霁者。气象愁惨,不知天意竟何如也。” 【22】可知此时阴雨已满一月,带来诸多不便。并知此札书于东流的船上,时间为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1861年6月4日)上午。
                               
    图四、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四札(1)
       
    *                       图四、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四札(2)


                               图四、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四札(3)
                            
    图四、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四札(4)
                                           第五札
         凡4页,纵22.5 厘米,横12 厘米(图五)。释文如下:
    馨室、秋浦尊兄大人阁下:
          二十日接两兄十四日来缄,具悉一切。徽州收复实属意外之事,欣慰。曷既揆度贼情,或伪侍王以全力窜扰宁绍一带,调徽贼防守金华、兰溪耶?此时收复甚易,防守却难,计徽州、休宁、渔亭、黟县、祁门须有五支得力防兵,又须于屯溪设一支游击之师,乃不致得而复失。目下兵力实在不敷,前于十六日咨请左京堂派营赴渔亭协防,渠现派九营来剿建德,恐难拨营再赴渔亭。若建德一股肃清,即将此支赴祁门、渔亭。如安庆能于旬日内克复,则当拨三千人赴渔亭协防耳。安庆贼米甚缺,若无洋船接济,十日内必可克复。杨军门攻池州,苦战七日,因伤亡甚多,已于十四日收队。
           云岩添募一节,鄙人亦有此意,惟渠军新募太多,尚未经过大战。其老营哨官八人,可胜营官之才者甚少,即黄惠清一营将来必不如沈易之可靠,若不择营官,轻募数千之多,断无不偾事之理。当令其陆续增添,不可太骤。羊栈、方钓各岭,目下实无可扼扎之营,如扎于岭脚而被贼攻破,不如仍扎黟县,犹可资张、唐之应援也。峰、礼两营,只好姑扎黟县。渔亭无营实不放心,现请江军门由柏溪移驻渔亭,俟此间另拨一军到渔亭时,江军门再回柏防可也。肃复,即候捷安。
                                                                         国藩顿首
                                                                                二十夜
    江军门若不能移渔亭,或亦无碍,现另函商江、朱矣。或左部或沅部拨三千人赴渔,六月必可到防。
         馨室,即刘建德,字馨室,广东人,曾国藩幕僚,官至道员。
         札中所言“徽州收复实属意外之事”。据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曾氏《与澄弟书》云:“凯章、朱、唐等自初五日克复黟县后,初九又大战,破贼垒七座。徽州之贼胆落,竟于十二三日全行遁逃。凯章于十四日带队至徽州收复城池。”【23】按,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曾国藩移驻东流后,太平军右军主将刘官芳等认为皖南有虚可乘,纠集二三万人,于五月初二日大举进攻祁门等地。驻扎柏溪的提督江长贵、驻扎祁门的总兵朱品隆与驻扎休宁的按察使张运兰、驻扎渔亭的副将娄云庆及降补游击唐义训四路商定,从两面夹攻来犯之敌,于五月初六至初九日将太平军击退,并威慑徽州的太平军于五月十二日放弃城池,遁入浙江。张运兰(字凯章)于五月十四日占领徽州。
        所言“杨军门攻池州,苦战七日,因伤亡甚多,已于十四日收队”。 杨军门,即杨载福(1822—1890年),后避同治(载淳)、光绪(载湉)讳,改岳斌,字厚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时任水师提督。据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载:“杨载福奏言:‘曾国藩以江水盛涨,嘱臣酌带数营炮船往攻池州,以牵南岸贼势。……臣于五月九日亲督护卫营三板驰往……连攻数日,贼援益多……仍回原防要地’” 。【24】按,咸丰十一年五月九日,曾氏令杨载福率水师攻池州,不克而返。
        所言“渔亭无营实不放心,现请江军门由柏溪移驻渔亭”。 江军门,即江长贵(1810—1876年),字良臣,四川盐亭人,历任皖南镇总兵、湖北提督等。据咸丰十一年五月,曾氏《复江良臣》云:“徽州收复,喜出望外,同深庆慰!惟复徽尚易,守徽极难。现在唐桂生四营已进休城,娄副将两营归并鲍处。渔亭全无一营,实不放心。特咨请贵军移驻渔亭,并将大洪禾戍各岭防兵一概带去,庶渔防兵力较厚,徽休两城之粮路不致中梗。……弟以渔亭为重者,以其为徽休之粮路所必经也。” 【25】渔亭乃徽休之粮路,极为重要,故曾氏调江长贵驻守。
         此札为楷书,修短合度,颇为精到,但乏个性与变化,属馆阁体一路,与曾氏书风迥异,当为胥吏所书。但第2页所添16个小字与第4页最后3行的38字为行书,沉雄俊秀,乃曾氏所书。据《日记》咸丰十一年五月廿日云:“天气奇热,遍身疮痒,不能作事,……夜,口占写姚秋浦信一。” 【26】可知此札乃曾氏“口占”,胥吏书毕,尚须过目,并添写54字。由上所考,此札口占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日(1861年6月27日)夜,此时曾氏驻东流。
                               图五、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五札(1)

                              
    图五、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五札(2)
                                           第六札
    凡1页,纵22.5 厘米,横13 厘米(图六)。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廿二日接十七惠书,敬悉一切。收徽虽易,守徽极难,渔亭空虚可虑之至。昨已缄咨左帅调三千人速驻渔亭,渠深明形势,想必派队迅到耳。
    日内疮痒异常,深以为苦,不能多及。请告杨达□ ,来此医治。即问台安。
                                                                                                                                               国藩顿首
                                                                                                                                              五月廿二日
        所言“收徽虽易,……昨已缄咨左帅调三千人速驻渔亭”。此上承第五札所言“前于十六日咨请左京堂派营赴渔亭协防,……则当拨三千人赴渔亭协防耳。”又据咸丰十一年五月,曾氏《复左季高》云:“第收徽甚易,守徽甚难。凯章四千人现驻徽城,唐桂生二千人进驻休宁,渔亭并无一军,系徽休粮米必经之路,极不放心。……兹大局已变,改请以三千人守渔休,四千人守景德镇……。” 【27】由此可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61年6月29日),地点为东流。

    廿二日接十七戌刻惠书。因渔亭空虚,暂留娄(娄云庆)、熊(熊铁生)两营在祁门,斟酌缓急,极费苦心。国藩亦深以渔亭无营为虑,故咨调江军门全军暂扎,又咨拨左军三千人久驻,想不久即可到防。云涯在祁守尚有余,纵使柏溪、洪禾有警,亦尚无妨。请阁下即催江军门迅移渔亭,以保徽休粮路。霆营久离统领,心在此而身在彼,其勇丁十分不愿应请,即令娄、熊两将迅由湖口、九江,归并鲍军,以安其心而作其气。肃复,即请台安。   

                                                                                                              愚弟国藩顿首

                                                                                                                     廿三日

    伴山、馨室两兄均此。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7501c3cc0101dat5&url=http://s1.sinaimg.cn/orignal/7501c3ccge1870e1ddfb0]                                 图七、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七札

                                           第八札
       凡5 页,1-4页纵25.4 厘米,横13厘米, 5页纵25厘米,横11.4厘米(图八)。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廿四日接廿夜惠函,具悉一切。贼匪虽多诡计,若云以城饵我,则尚无此深谋,自古亦无以城饵敌之事。徽郡米粮油盐足敷三月之用,甚好!甚慰!万一渔亭或有疏失,则张、唐东守歙、休,朱军西守祁门,两头皆有劲兵坚守,贼匪必不能在夹缝中间久于占踞。但不可再言出队打行仗。张、唐仅六千人,除病者、伤者及歙、休守垛,则行仗不满二千;朱军除病者及祁营守墙,行仗不满六百,若不言战而但言守,则歙、休、祁三县皆万无一失也。前请江军门移驻渔亭,系专为保徽休粮路而设,今闻徽、休粮足,江军门即不移动亦可,盖撤柏溪、洪禾之防,人心必为震动,且恐岭贼内犯,不梗于渔亭,而梗于双溪流等处,则歙、休与祁亦须各自为守。总之,六月间,仆必拨三千人赴渔,纵危险亦不过一月之患耳。祈阁下宽心抚慰,无多作险语危词,以惑众心。即请台安。

                                                                        愚弟曾国藩顿首

                                                                      五月廿四日申刻

    所言“徽郡米粮油盐足敷三月之用”。据《湘军志·曾军后篇第五》载:咸丰十一年:“(五月)庚子,徽州寇弃城走,得寇聚米,供二月军食。”【31】可见徽州太平军溃逃之惊慌失措,使湘军获粮不少,故曾氏曰太平军弃徽并非有诈,并再次分析皖南之敌我兵力,嘱姚氏坚守,不可出击。
    《日记》咸丰十一年五月廿四日云:“中饭后写九弟信一、姚秋浦信一。” 【32】是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四(1861年7月1日),地点亦为东流。                          图八、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八札(1)
                              图八、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八札(2)
                            
    图八、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八札(3)

    ——————

    【1】本文信札的前后排序非原装裱顺序,如第一札为第一册的第7札。
    【2】曾国藩:《与丹阁叔书》,载陈霞村主编:《曾国藩家书》,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782-783页。
    【3】曾国藩:《复毓中丞》,载清·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勘,宁波等校注:《曾文正公全集》之《书札》卷15,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2269-2270页。
    4】范国华等主编:《曾国藩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6页。
    【5】同【4】,第827页。
    【6】【8】【9】同【4】,第828页。
    【7】曾国藩:《近日军情片》,载同【3】之《奏稿》卷13,第778页。
    【10】曾国藩:《复李少荃》,载同【3】之《书札》卷14, 第2255页。
    【11】曾国藩:《与沅弟书》,载同【2】,第753页。
    【12】【13】同【4】第829页。
    【14】曾国藩:《与澄弟书》,载同【2】,第776页。
    【15】曾国藩:《复官中堂》,载同【3】, 第2277页。
    【16】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海书店,1986年,第777页。
    【17】同【4】,第839页。
    【18】同【4】,第838页。
    【19】曾国藩:《复张凯章》载同【3】,第2268页。
    【20】曾国藩:《与沅、季二弟书》,载同【2】,第788页。
    【21】同【4】,第840页。
    【22】同【4】,第842页。
    【23】曾国藩:《与澄弟书》,载同【2】,第816页。
    【24】清·奕等:《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268,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第30-31页。
    【25】曾国藩:《复江良臣》,载同【3】 ,第2288-2289页。
    【26】同【4】,第854页。
    【27】曾国藩:《复左季高》,载同【3】,第2289页。
    【28】曾国藩:《复姚秋浦》,载同【3】,,第2290页。
    【29】曾国藩:《复张凯章》,载同【3】第2289页。
    【30】【32】同【4】,第855页。
    【31】王闿运:《湘军志·曾军后篇第五》,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刻本。
                                                     此文发表于《文物春秋》2013年1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释(中)
                                          张金栋
                       (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关键词】曾国藩;左宗棠;姚体备;湘军;太平军;清代信札
    【摘要】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第九札
       凡4页,纵22厘米,横12.4厘米(图九)。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二十九日未刻接二十七日午刻惠缄,具悉一切。闽贼二十三日窜陷婺源,渔亭防务吃重;大洪岭脚有贼,柏溪防务亦重。阁下欲峰、礼、豫改扎渔亭,均归朱镇军统领,而江军门驻柏溪不动,亦是补救之一法。峰、礼、豫三营各有隐情:峰营有禀来,自请裁遣,极言其勇不可用;礼营杨镇魁亦有禀来,告假省亲,情词痛切;豫营屡请归鲍军统领,不愿归别处统辖。若此三军移扎渔亭,人各一心,闽贼果来,必将不战自溃。豫营久驻历口,深沟高垒,几费经营,尤为安土重迁,不愿移动。凡此等军中隐情不可不细心体察,一拂其情,虽劲旅亦不得力,况劣营乎?鄙意豫营万不可动,峰、礼在黟在渔无甚区别,介乎可动不可动之间。江军门若移渔亭则须全军驻渔,若留柏溪则须全军驻柏,断不可两头兼顾,反致此误事。鄙人向不喜言分兵,亦不喜言兼顾,亦不喜屡调屡动,此三者望阁下时时留意。
       接左京堂廿五日信,渠于日内进兵婺源。又闻王梅村观察所带九营于廿七日由麦里桥开赴祁门,此两支若有一支先到,则大局决可无碍。黎寿民到东流后,将来是否回祁,再行斟酌。肃复,即请台安。
                                                                     愚弟曾国藩顿首
                                                                       三十日早
        此札著录于《全集》之《书札》卷16,【33】编者删121字。
        所言“ 闽贼二十三日窜陷婺源,渔亭防务吃重;大洪岭脚有贼,柏溪防务亦重。”据咸丰十一年五月三十日曾氏《与沅弟书》云:“闽汀之贼,从德兴于二十三日窜陷婺源。上而渔亭,下而景镇,又同吃紧。”【34】又,咸丰十一年六月初九日,曾氏《与沅弟书》云:“祁门之大洪岭,初二日被贼攻破,初三又已退出。”【35】按,咸丰十一年五月中旬,闽、汀的太平军攻陷婺源,而且大洪岭一带亦有太平军出现,危及祁门、休宁,故曾氏对渔亭、柏溪防务再次进行部署。
        所言“接左京堂廿五日信,渠于日内进兵婺源。又闻王梅村观察所带九营于廿七日由麦里桥开赴祁门,……” 据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曾氏《复左季高》云:“阁下亲率八营前赴婺源。而此间有云老湘等营将开赴祁门,岂阁下另有后命耶?渔亭空虚,岭防告警,纷纷请兵。若梅村九营能至祁门,则大慰祁休军民之望矣!”【36】又,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八日,曾氏《复陈左宗棠军不能赴浙折》云:“婺源县为皖浙绾毂之区,……闽汀大股,头起,二起,由德兴、婺源上窜,图犯徽州。左宗棠已于六月一、二日,自统各营前赴婺源,一面与张运兰等约会夹击闽汀之贼,一面谋所以保守徽州兼保婺源饶景之策。” 【37】婺源介皖、浙、赣之要冲,故曾氏谘商左宗棠驻扎婺源,王梅村开赴祁门,以扼太平军之来犯。
        此札非曾氏手书,且最后“三十日早”四字书风、墨色与正文有别,当为后添。《日记》咸丰十一年五月廿九日云:“早饭后清理文件,旋写九弟信一,口占左季高信、姚秋浦信一。”【38】可知此札口占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1861年7月6日),三十日早发出,地点为东流。
        按,以上第五至第九札凡5通,其时间紧凑,事关重大,可见姚氏所负之重任。据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曾氏《与沅弟书》云:“皖南道拟以姚秋浦署理,吏事较凯章略熟,又与张、朱、唐三人相得耳” 。【39】又,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曾氏《拣员署皖南镇道折》云:“查有江西候补知府姚体备,由进士知县,分发江西,历著循声。上年经臣札调来皖,委办营务处,器识恢宏,不惮艰险。现奉谕旨饬臣保举道府大员,该员堪膺斯选,合无吁恳天恩,将江西候补知府姚体备,以道员归于安如补用。如蒙俞允,即令署理徽宁池太广道缺,于军务地方,均有裨益。” 【40】《钦定剿平粤匪方略》载:“上谕内阁曰:‘……江西候补知府姚体备著以道员归于安徽补用,并署理安徽徽宁池太广道。’”【41】可见这5通信札所书时间正值两江总督曾国藩保举姚氏署理徽宁池太广道(即皖南道,正四品)的前后,此职为皖南最高官员,负有守土之责。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九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九札(2)
                                            第十札
       凡3页,纵25 厘米,横13.5 厘米(图十)。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接初四申刻惠书,具悉一切。左公信来,已分起进驻婺源,计初四五到矣。婺源有重兵则徽、休稳,景镇有重兵则祁门稳,岭内大致已安。
       白茅岭在何处,何以距祁仅四十里而鄙人不知,系何人所探,有续警否?请绘图见示。
    阁下仁心深识,肫挚逾恒,将来必有造于皖邦。第下手之处,宜专而不宜博,譬之食前方丈下箸必先一肴,锦衣百箱着体不过数袭,故以善弃之说奉献,已别具另纸矣。即问台安。
                                                            愚弟曾国藩顿首
                                                             六月初十酉刻
    云岩尊兄均此敬候。祁门□□何如?营中尚有余米可支月余否?
        此札著录于《全集》之《书札》卷16 ,【42】编者删95字。
        所云:“左公信来,已分起进驻婺源,计初四五到矣。”据咸丰十一年六月九日,曾氏《与沅弟书》云:“左军初二三进扎婺源,留三千人守景德镇。”【43】《左宗棠年谱》亦载:“(咸丰十一年)五月,……曾公以徽州新复,奏留公军保婺源。 六月,己未,留军守景镇,自将四千人移军婺源。 ” 【44】又,咸丰十一年六月,曾氏《复左季高》云:“大旆进驻婺源,徽、休恃为泰山之靠。贵部留防景镇,祁门亦无粮阻之虞。极慰!极感!贵军仅七千人,统略徽、饶、广三府廿一县之地,往来策应,其功极广,其事极劳! ”【45】足见左氏分兵驻守婺源、景镇,可保祁、徽安矣。
       《日记》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十日云:“写姚秋浦信一。”【46】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十(1861年7月17日),地点为东流。   
       札中所谓“故以善弃之说奉献,已别具另纸矣” 之“另纸”,载《全集》之《书札》卷16,【47】为成完璧,迻录如下:
                                      批姚秋浦禀
    末条本有发实下手之处。前数条虽空话,皆仁言也。阁下有仁心,有远识,大本已立矣,所患者在不善择,不善弃耳。如有两事宜行,一切一缓,则当择其急者,弃其缓者;若两事并急,则当择其尤急者,弃其次急者;如有两人宜用,一优一劣,则当择其优者,弃其劣者;若两人并优者,则当择其尤优者,弃其次优者。推之行文之命意,用兵之争关,有所择,不能不有所弃,阁下若不善于弃,欲诸政并举,则恐一事难成,祈审择之。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札(2)
                                         第十一札
         凡2页,纵22.1厘米,横14厘米(图十一)。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年大人阁下:
        顷接惠书,历述渔、屯、休、歙等处凋残之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经此惨劫,此后徽民应无它患矣。今欲保此孑遗,亦别无普济之法,但求兵力可恃,坚守数城,不再为贼所有,即可渐冀休养生息。
    屯溪厘金已札委欧阳小岑、程敬生,兹将程札带去,请阁下就近即催程令赴屯兴办。章程皆请阁下酌定,或概照张者 □旧章□可□茶税一项,据伊守禀:旧章每引九钱,内六钱名茶捐□,照给奖,三钱名茶厘,给予厘票。府县各收三分,余八□四分充饷,已批令照旧办理,如有不妥之处,请阁下察看,随时更改。左公在婺源,茶引必改章程。鸦片每箱税银三十两,每箱约值价五百金。每过一关皆照此完税,久经部定,天下通行矣。屯溪亦宜照抽。所开张仁法等四员已咨调前来,仍求以函劝之。即问台安。
                                                     国藩顿首
                                                                  七月一日申初
        所言“顷接惠书,历述渔、屯、休、歙等处凋残之状……。” 据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曾氏《与沅弟书》云:“姚秋浦一信,言徽州近状甚详,附寄一阅。”【48】姚氏所述兵燹给徽州(即渔、屯、休、歙等处)带来的惨状,曾氏不忍卒读,将之附寄给正在围攻安庆的前敌总指挥曾国荃。
        所云“屯溪厘金……章程皆请阁下酌定,……左公在婺源,茶引必改章程。”据咸丰十一年六月,曾氏《复左季高》云:“厘金告示及章程读悉,屯溪亦拟于日内兴办,由皖南姚道会同祁门粮台作主。秋浦正派而有血性,志欲补救时艰,于台端向慕尤殷!诸事有相交涉者,望阁下扶翊而玉成。”【49】姚氏作为皖南最高官员,负有征收厘金、筹措军饷之责。曾氏对其评价甚高,并嘱托左宗棠扶掖。
       《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一日云:“复姚秋浦信一。” 【50】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一日(1861年8月6日),地点为东流。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一札
                                             第十二札
    凡4页,纵25 厘米,横11.5厘米(图一二)。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初四日接廿九日惠书,冗中尚稽裁复,顷又得十二日来缄,藉悉一切。
    黎寿民去岁来时,说明不作地方官,后又屡次请归,强留在此,若必令为祁门,不过速之行耳。日内敝处当另委一员赴祁,休宁则实无人可委,且姑仍之。泾县绅民请地方官,似更无员可代理矣。祁门施粥之局约可接济至何时止?如尚需银钱,敝处可再筹济少许。
       鲍公日内必至章门,省垣(南昌)当可安稳。援贼之救安庆者尚未猛扑官军后濠,而城外之石垒又被我军破其四座,杀贼千余。多公亦在桐城获一大胜,足慰远注。
    伴山兄请假回籍,闻其病骨支离,不忍不批准,然山内粮台实无可接办之人,只好暂以勉亭经手。阁下常驻祁门,遇有粮台大事,就近照料,盖营务处本可无所不管,但不别兼粮台名目耳。顺问台安。
                                                                 年愚弟国藩顿首
                                                                    七月十六日
        所言“黎寿民去岁来时……且姑仍之。”上承第九札所云:“黎寿民到东流后将来是否回祁,再行斟酌。” 黎寿民,即黎福畴(1820-1862年),字寿民,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曾国藩幕僚。由此可知皖南战乱频仍,人才极度短缺。
        所言“鲍公日内必至章门,省垣当可安稳。” 据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氏《近日军情片》云:“江西伪忠王一股,六月底窜至生米、万寿宫一带,距省城仅三四十里。总兵鲍超率师赴援,贼众仍退瑞州、奉新等处。”【51】按,是年六月底,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军自江西瑞州进至南昌对岸之生米镇、万寿宫一带,南昌告急,曾氏调鲍军救援,迫使李秀成退回瑞州。
    所言“援贼之救安庆者尚未猛扑官军后濠”,即太平军三次援救安庆失败后,紧接着是第四次援救,即是年七月中旬,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璋、定南大主将黄文金等率四五万人集结于集贤关、毛岭、十里铺一带,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即刻来临。
       《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云:“早饭后围棋一局,……写左季高信一件、姚秋浦信一件。”【52】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上午,地点为东流。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二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二札(2)
                                           第十三札
       凡3页,纵22.6厘米,横12厘米(图十三)。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廿二、廿四两日接十九、廿一两次来函,具悉壹是。王煊虽无不法情事,而□招游勇即系大不安分。去岁皖北有郭文荣疏长庚等皆藉团练为名,招集流亡,大为地方之害。王煊既已拿获到案,即不从重惩办,亦须交县收押,以熄其风。史令现未派差事,即由敝处径札令署祁门,行知尊处知照。婺、祁、黟各处田禾有秋,至以为慰。
       安庆援贼二十、廿二两日连扑围师,后濠尚未见,十分凶悍,惟廿二日自巳刻至五更,猛扑一昼夜,比时虽幸击退,思之犹为心悸。廿三日以来无大动作,然连营濠外更番迭扰,时觉可虞。顷已檄春霆自□江驰回皖北助剿。其伪忠逆一股悉渡赣水以东,势将仍由抚、建、广信,窜归皖、浙,已咨请左军探明贼踪所向,相机援击。即现踞湖坊等处之闽汀各股,并请左公酌带所部前往攻剿。知念附闻,复问台安,不一。
                                                           年愚弟曾国藩顿首
       所言“安庆援贼二十、廿二两日连扑围师……时觉可虞。”据咸丰十一年七月,曾氏《复毓中丞》云:“狗辅等伪王救援安庆,乃萃倾国之师,全力上犯,较之四月之役,凶悍倍之,虽经竭力击退,而危险万状,思之心悸!计月黑雨夜,更有数番猛扑。”【53】又,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曾氏《与纪泽儿书》云:“援贼于十九、二十、二十一日扑安庆后濠,均经击退。二十二日自巳刻起至五更止,猛扑十一次,亦竭力击退。”【54】按,第四次援救安庆的太平军于七月十九日开始进攻,尤其是二十二日,太平军昼夜猛攻12次(曾氏误11次),皆被湘军击退。仅此一战,太平军死亡近万人,湘军用火药17万斤、铅弹50万斤,可见战斗之惊心动魄。
       所言“顷已檄春霆自□江驰回皖北助剿。” 据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曾氏《与沅弟书》云:“鲍军即刻飞调。”【55】即飞调援江西的鲍超返回救援安庆。
        所言“其伪忠逆一股悉渡赣水以东,势将仍由抚、建、广信,窜归皖、浙”。系咸丰十一年六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逼近武昌,不战而退,于七月初渡过赣江东返。
         此札无书写日期,且非曾氏手书,结合以上所考,当口占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五日(1861年8月29日或30日),地点为东流。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三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三札(2)

                                           第十四札
       凡2页,纵22.5  厘米,横8厘米(图十四)。释文如下:
        前信已缮未发,而□(安)庆克复,大局似有转机。俟鲍军攻伪忠一股、湖坊一股,行扫荡外,即请左军进攻池州,庶岭内诸军前后皆有援应。至饷项十五万金之说,国藩于四十日内当办十一万解交祁台,请阁下在山内办四万金,除徐守所催盐捐已有一万七千可指外,余再措二万三千金,丁捐厘盐四项当可凑足,祈阁下竭力为之。再问台安。
    国藩顿首
                                                                  初□
       所言:“前信已缮未发,而□(安)庆克复,大局似有转机。”据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曾氏《克复安庆省城片》云: “八月初一日卯刻,官军用地雷轰倒北门城垣,队伍逾濠登城,该逆仍用枪炮抵死拒敌。经我军奋勇直前,立将安庆省城克复,杀毙长发老贼二万余人。” 【56】按,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湘军克安庆,杀人万余。
       所言“俟鲍军攻伪忠一股、湖坊一股”。据咸丰十一年八月,曾氏《复鲍春霆》云:“雄师渡河追剿忠贼,刻下想已追过抚州矣。……俟贵军追至河口,将忠逆及湖坊两股尽行驱逐后,大为歇息,乃可另剿他处。” 【57】七月二十四日,曾氏急调鲍超由江西返回救援安庆,鲍行至武阳渡时,闻安庆已克,乃折回,继续追击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于八月二十三日入浙江。                          

       此札无受信人,系一附页,所书日期漫漶,仅可识一“初”字。《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云:“早饭后围棋一局。……添姚秋浦信一。”【58】与之相吻,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861年9月8日)上午,地点为东流。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四札

                                            第十五札


       凡2页,纵22.2厘米,横12.5厘米(图十五)。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前接惠书,尚未奉答,芸陔缄商进兵事宜,亦未裁复,至以为歉。日内少荃因妻丧,尚斋因子丧,均未来营,故敝处繁冗多不治也。
    山内粮台久无饷到,鄙人忧灼之至。前十一万之约订,定由敝处办六万,省台辅堂观察办 □□(五万)□□。兹将湖南所解五万专人解祁,敝处下欠一万,亦于近日设法解去,或可不逾十天之限其(期)。省台李公处五万,请阁下就近飞催,恐不能不逾限期。断不落空,但少迟耳。尊处所筹四万已有成数否?进兵事另具公牍。请持示畇荄为荷,即问台祉。
    国藩顿首
    九月初三早
        所言“日内少荃因妻丧、尚斋因子丧,均未来营。” 即后面李榕第八札所言“少荃丧偶,径回江西。尚斋丧两媳,其夫人、长君俱病,不能移动。”按,安庆克复后,曾氏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八日由东流移驻安庆,而众文武官员却因风阻滞留东流。恰于此时,曾氏的得力助手李鸿章、程桓生遇丧事请假,“故敝处繁冗多不治也”。
       所言“前十一万之约订,……尊处所筹四万已有成数否?” 即上承第十四札所约“至饷项十五万金之说,国藩于四十日内当办十一万解交祁台,请阁下在山内办四万金”。时过一月,距所约期限已近,故曾氏询问办理得如何。
         由上所考,此札应书于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三日(1861年10月6日),地点为安庆。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五札
                                               第十六札
       凡4页,纵23厘米,横12.3厘米(图十六)。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二十、廿一、廿六等日连接十四、十六、廿一三次来函,具悉壹是。春霆十九日过江,月初可以进兵。云崖一军令由太、石一路打出。礼、峰等营令随同朱军出岭,归春霆调遣。桂生一军,令留千人防守休城,其余均派出岭,助朱军打行仗,俟扫清岭外各股,仍收回休宁驻防。豫庵因病请假,所遗豫字营已批令由云崖派员接管。李济元驻守建德,云崖肃清石埭一带,与建德相去太远,难于照料,拨归统领之说似可不必。口粮可照尊议分拨,亦不必由云崖领给。
       祁门茶号捐银一案,尊批极是。韩文治、遣抱告王顺来此间具禀,已批令善后局传讯,并将尊函及批交善后局一阅矣。现据护九江道蔡芥舟太守录九江佛领事照会,到营索退捐款,意欲连徽郡向章茶捐茶厘银九钱一概不认。敝处将以徽属茶捐茶厘系奏定章程,且出自本地贩茶之商人,与收买之商人无涉等语批驳之,待尊处迅将此案讯结,当一并批示也。
       日来上海因浙事日坏,纷纷派员来皖乞师,国藩无以应之,拟俟舍弟招募新勇到皖换防各处,即令率老勇八千人赴沪,以保财富之区,然须俟明年春仲始能成行,未知赶得及否?
    四眼狗由金陵率水陆诸贼上援,十五日大犯运漕,幸得击退。知念附告,复问台安。不一。
    年愚弟曾国藩顿首
       所言“春霆十九日过江,月初可以进兵。……云崖肃清石埭一带,与建德相去太远,……”据《霆军纪略》咸丰十一年十月载:“曾文正公调鲍公一军由青阳前进,朱品隆、唐义训等军由石埭前进,会剿宁国。”【59】安庆克复后,曾氏部署兵力,调鲍超、朱品隆等进剿石埭、青阳、宁国的太平军。
       所言“日来上海因浙事日坏,纷纷派员来皖乞师,……以保财富之区。” 据《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六日云:“午刻,江苏上海庞宝生派户部主事钱鼎铭来请兵,……钱君在坐次哭泣,真不异包胥秦庭之请矣。”【60】又,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曾氏《与澄、沅二弟书》云:“上海富甲天下,现派人二次前来请兵,……余必须设法保全上海,意欲沅弟率万人以去。”【61】按,咸丰十一年八月,李秀成率军长趋入浙,攻占了绍兴、衢州等地,上海岌岌可危,官绅钱鼎铭等来到安庆,哭求总督速派援兵。
        所言“四眼狗由金陵率水陆诸贼上援,十五日大犯运漕,幸得击退。” 据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曾氏《与澄、沅二弟书》云:“十五日四眼狗水陆上犯运漕,被我军击退,杀贼颇多。”【62】又《日记》十一年十月廿日云:“接陈航仙禀,知运漕于十三、十四、十五水陆接仗获胜。”【63】按,运漕镇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大江,原为太平军粮食聚散地。“自咸丰三年后,贼粮皆聚于此,上而接济安庆、庐州,下而接济金陵老巢,实为南北之锁(金仑)。”【64】故英王陈玉成想夺回运漕镇,却被湘军击退。
       此札无书写日期,且非曾氏手书。从其所言“二十、廿一、廿六等日连接……来函”,并结合以上所考,可知口占于咸丰十一年十月廿六日或廿七日(1861年11月28日或29日),地点为安庆。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六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六札(2)
                                            第十七札
       凡4页,纵22.8 厘米,横12.4厘米(图十七)。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廿七日泐复一函,计当达览。初二日接到前月廿八惠书,具审壹是。
    朱镇一军应先剿太平,次攻石埭。黟、太紧相接壤,太平肃清,则黟县不须置防,柏溪更可不必派营防守。尊处前次来禀,已于廿六日批发,此时当□(已)接到。祁门为景镇前敌,景镇屡为贼踞,故须屯兵祁门,免致中段太空。江军门一军仍以守祁为是,鄙意非不思守黟也。黟散漫而祁完整,守黟不如守祁之有把握耳。朱军分留五百人之说,非用兵所宜,仍令全数拔去为是。唐镇欲另派重兵驻休,自率全部与朱军同出岭剿贼,朱、唐本久相联络,鄙意非不欲如此办理,惟因此时别无可派驻休之兵,故只令派千人助打行仗,俟扫清岭外各股,仍收回休宁驻防,以为居中策应之师。渠既不愿分千人出岭,则即专守休,已于渠来禀内批准矣。至老湘营一军驻防徽郡,□(现)在浙省逆氛甚炽,郡城防务极关紧要,该军不宜轻派队伍远袭,致郡防或有疏虞。日昨据寿春王镇禀报,青阳之贼分路犯池,已函牍并催鲍镇速行进兵矣,知念附告。
    寄去新历三百本,希分给山内各营粮台各所及皖南印委各员。又华洋合刻告示三十张,亦希分发各处张贴。肃泐布复,顺问台安,不一。
    年愚弟曾国藩顿首
       此札内容多与第十六札相关,如“朱镇一军应先剿太平,次攻石埭。……柏溪更可不必派营防守。”即十六札的“云崖(即朱镇)一军令由太、石一路打出。”系进一步指示朱品隆具体的作战行动。再如“唐镇欲另派重兵驻休,……则即专守休城 ”等语,是对十六札“桂生(即唐镇)一军,……仍收回休宁驻防”的军事行动有所变更,不再“派千人助打行仗”。
       所言“日昨据寿春王镇禀报,青阳之贼分路犯池,已函牍并催鲍镇速行进兵矣。”据咸丰十一月初四日,曾氏《与季弟书》云:“闻池州有青阳之贼来犯,不知直扑城垣否?”【65】又,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曾氏《留朱品隆攻宁国片》云:“臣已令鲍超由山外循池州,进青阳。朱品隆由山内循祁门,进石埭,然后会合一路,以攻宁国。”【66】从文献记载看,此次青阳的太平军未敢大举进犯池州。但青阳为宁国门户,故曾氏调鲍超进军青阳,以便攻克宁国。
       此札无书写日期,亦非曾氏手书。从札中言“初二日接到前月廿八惠书”,并结合以上所考,当口占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或初三(1861年12月4日或5日),地点为安庆。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七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七札(2)
                                                第十八札
       凡1页,纵22.3 厘米,横11.5 厘米(图十八)。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顷接惠缄,并公牍茶捐一案,本应彻底澄办,因该商借夷势以抗官,其情可恶。正案只得如此完结,已照详批准。史令初登仕版,即蒙不洁,亦辜厚望。余进士殉节,当汇案褒异 。率复,即颂台安。
    国藩顿首
                                                              十一月十日
       所言“并公牍茶捐一案,……已照详批准。”所“批准”的应是第十六札的“ 祁门茶号捐银一案,……待尊处迅将此案讯结,当一并批示也。”此茶捐一案因牵涉外国人,颇复杂。其具体情况,因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待考。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云:“本日写季弟信二件、姚秋浦信一件。” 【67】与此札日期相吻,即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日(1861年12月11日),地点应为安庆。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八札
                                                第十九札
        凡3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十九)。释文如下:
    秋浦尊兄年大人阁下:
       日前手复数行,计达雅览。顷接十四日来函,具聆壹是。朱镇初拟出羊栈岭,现改由大洪岭,亦无不可。转运各事即责成李令办理。张牧现令随营,务须详细察看。民社之任尚待商酌。石埭杨、陈诸君,屡向余求贤父母,殊愧无以应之。
       朱镇出岭后,江军门全部移驻祁门,无庸分兵留守黟县。盖黟县无形胜可恃,倘有疏失,贼亦不能久踞,但令休、祁两军静守十日,漠然不动,黟贼必退矣;祁门天险,易守而难攻,倘有疏失,则徽、休兵无退路,所关极大,故鄙意始终舍黟而守祁。阁下阅历较浅,可不必力争也。至张协(张运兰)一军扼守徽城,断难轻动,更不必令其出哨。现闻浙江有解围之信,深恐逆股回窜。徽、歙与淳、昌接壤,当以湘营全力遥控东南,不能更为西路游击之师。连日雨雪,春霆尚未进兵,晴霁即当拔营。俟霆营克青阳后,朱军再行出岭尚不为迟。
      以后公事信件必候回音者,祈改用夹单,以便批发。泐此布复,并颂台安,不尽。
    年愚弟曾国藩顿首
       此札内容与承第十六、十七札相关,如所言“朱镇出岭后,江军门全部移驻祁门,……故鄙意始终舍黟而守祁。”即对第十七札的“朱镇一军应先剿太平,次攻石埭。……江军门一军仍以守祁为是……守黟不如守祁之有把握耳。”再次强调“守祁”之重要。按。此次曾氏对皖南调兵遣将,其目的是保皖援浙,如其所言:“自(咸丰十一年)九月以来,浙省军情日见危急,臣与毓科、左宗棠等,往复函咨,商谋援救,徒以地段太宽,兵力太薄,既须援浙,又须顾皖,又须保江,三者有并重之势,一时乏兼全之策。直至十月下旬,始定议左宗棠由衢州援浙,从正路以张军威;鲍超由宁国援浙,从旁路以掣贼势”。【68】
        札中言“现闻浙江有解围之信,深恐逆股回窜……连日雨雪,春霆尚未进兵”。《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云:“彻夜大雨至晓,念鲍军不能拔营进剿宁国,稍分浙贼之势,左军亦难成行,浙事糜烂。”【69】又,十八日云:“是日接左季高信,言浙江宁波未失,杭州解围,为之少慰。巳午间下雪,夜寒甚。” 【70】从第十六札可知,鲍超从十月“十九日过江,月初可以进兵”,后因雨雪所阻,至十一月中旬尚未进兵青阳,曾氏颇为焦急。
       此札无书写日期,亦非曾氏手书。从札中言“顷接十四日来函”,并结合以上所考,可推知口占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或十九日(1861年12月19或20日),地点为安庆。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九札(1)

                                         曾国藩致姚体备第十九札(2)                             

    ——————————————


    【33】曾国藩:《致姚秋浦》,载同【3】之《书札》卷16,第2292页。
    【34】同【11】,第819页。
    【35】同【11】,第824页。
    【36】曾国藩:《复左季高》,载同【33】,第2293页。
    【37】曾国藩:《复陈左宗棠军不能赴浙折》,载同【7】,第796-797页。
    【38】同【4】,第857页。
    【39】同【11】,第818页。
    【40】曾国藩:《拣员署皖南镇道折》,载同【7】,第794-795页。
    【41】同【24】,第12-13页。
    【42】曾国藩:《复姚秋浦》,载同【33】,第2295页。
    【43】同【11】,第824页。
    【44】罗正钧著,朱悦、朱子南校点:《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2年,第78 页。
    【45】曾国藩:《复左季高》,载同【33】,第2294页。
    【46】 同【4】,第861页。
    【47】曾国藩:《批姚秋浦禀》,载同【42】。
    【48】同【11】,载同【2】,第838页。
    【49】曾国藩:《复左季高》,载同【33】,第2300页。
    【50】同【4】,第871页。
    【51】曾国藩:《近日军情片》,载同【3】之《奏稿》卷14,第805页。
    【52】同【4】,第878页。
    【53】曾国藩:《复毓中丞》,载同【33】,第2301页。
    【54】曾国藩:《与纪泽儿书》,载同【2】,第858页。
    【55】同【11】,第855页。
    【56】曾国藩:《克复安庆省城片》,载同【51】,第807页。
    【57】曾国藩:《复鲍春霆》,载同【33】,第2303页。
    【58】同【4】,第886页。
    【59】清·陈昌撰:《霆军纪略》卷4,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第290页。
    【60】同【4】,第921页。
    【61】【62】曾国藩:《与澄、沅二弟书》,载同【2】,第891页。
    【63】同【4】,第923页。
    【64】曾国藩:《克复铜陵县无为州等处折》(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载同【51】,第813--815页。
    【65】曾国藩:《与季弟书》,载同【2】,第892——893页。
    【66】曾国藩:《留朱品隆攻宁国片》,载同【51】,第818页
    【67】同【4】,第933页。
    【68】曾国藩:《力辞节制浙省各官折》(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载同【51】,第818--819页。
    【69】同【4】,第936页。
    【70】同【4】,第938页。
                                                            此文发表于《文物春秋》2013年2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释(下)
                                              张金栋
                          (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关键词】曾国藩;左宗棠;姚体备;湘军;太平军;清代信札
       【摘要】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二、左宗棠致姚体备
       凡4页,纵22.2 厘米,横12.2 厘米。释文如下:
    秋浦大兄大人阁下:
       十七日辰刻书到,知徽郡已复,甚为慰惬。桃树店之八营已接获胜仗,贼不料此路官兵横截而来也。然大股尚屯小麦铺,距桃店数十里,此枝兵力如何可减?昨夜接探报,闽逆又已陷兴安,并有窜至德兴之耗,景镇、婺源均须防剿。敝军欠饷百一十日,疾病无医药之资,兼刻忧饥饿,纵欲拔营,亦苦无□粮可□,如何!如何!桃店官军口食尚须从此间张罗接济,即事能速了,亦须东流借与盘缠,始能回营,无论无再分赴休之理,且说何以赴休也。渔亭之军为防休、歙之贼,今休、歙既为我有,则渔亭自可少缓。岭外之贼数次深入,皆遭败挫,刘逆又正与桃店之军相持,似近时或无窥伺之事,且岭防兵力原亦非单。弟军此间,原以利饷道而壮声援,若亲莅休、婺,敝军之饷道孰利之,声援孰壮之乎?草此,复问近安,不具。
                                                                      弟宗棠拜上
                                                                      十九日辰刻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
        所言“桃树店之八营已接获胜仗,贼不料此路官兵横截而来也。”据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氏《左宗棠军五六两月战守情形折》云:“窃太常寺卿臣左宗棠,于五月间由广信回驻景镇,迎剿建德之贼。……先是池州逆首刘官方一股窜入鄱阳枧田街,距景德镇仅六十里。五月初七日,闻左宗棠全军至镇,即夜遁走。左宗棠派左右营及老湘营由桃树店横出击截之……斩满发悍贼百余名,生擒三十余名。” 【71】按,咸丰十一年五月,左宗棠由广信进驻景德镇,迫使进犯鄱阳枧田街的太平军闻风夜遁,左宗棠派兵于桃树店截击,大获全胜。
        所言“敝军欠饷百一十日,疾病无医药之资,兼刻忧饥饿……”。据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曾氏《与沅弟书》云:“左公虽只欠百一十日,而目下穷困异常。”【72】可见时下湘军军饷之匮乏。
    所言“十七日辰刻书到,知徽郡已复,……无论无再分赴休之理,且说何以赴休也……”。即曾国藩第五、六、七札中所言:收徽易,守徽难,渔亭空虚可虑之至,调左氏三千人赴渔。但是,左氏兵力极为有限,且军饷匮乏,无力分兵赴渔,从中窥见其处境之艰难。
        经上所考,是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五月十九日(1861年6月26日),地点为景德镇
                                         左宗棠致姚体备(1)
                                       左宗棠致姚体备(2)

                                    三、李榕致姚体备
                                          第一札
      凡1页,纵23.4厘米,横12.4厘米。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手示领悉。楚珍昨夜三更来信:本日拔至桃树店,前途尚无动静,凖于十三日拔出桃树岭外,以为前部,桂生后队继进云云。
       左京堂初十来函云:十三□(日)分两路进石门街。景镇距石门百一十里,速则两日能接仗,迟则三日始能接仗也。以目前贼势而论,建德至祁西一路甚松,兵力尚厚。景镇至石门一路甚紧,兵力颇觉其单耳。手复台安。
                                                               弟榕顿首
       馨兄均此致候。
        李榕(1818年—1890),字申夫,又号六容居士,四川剑州(今剑阁县)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咸丰九年(1859)为曾国藩幕僚,官至湖南布政使。
        所言“左京堂初十来函云:十三□(日)分两路进石门街……。” 据《左宗棠年谱》咸丰十年十一月载:“癸丑,黄文金拥众数万继至,……我军坚拒之,……寇退踞鄱、建界,复图上犯。曾公调鲍超军来援,议合师进剿。会天大雨雪,乃进军扼梅源桥,鲍超军屯洋塘,与寇相拒。”【73】又《曾爵相平粤逆节略》载:咸丰十一年“ 正月初九日,左宗棠复会合总兵鲍超追贼至石门、洋塘等处,各路迎剿,鏖战数时,贼势不支,各营乘胜猛击,杀毙悍贼千余名。”【74】按,咸丰十年冬,太平军兵分四路进犯祁门大营,其中定南主将黄文金自池州西攻,连克建德、鄱阳等6县,逼近景德镇,断绝祁门粮道。曾国藩急调左宗棠、鲍超两军赴景德镇,将黄文金击退至石门、洋塘一带。左、鲍当于十二月十三日由景德镇分两路进军石门,却因“雨雪连绵,不能开仗”,左扼梅源桥,鲍屯洋塘,与黄对峙,至翌年正月初九日,方鏖战数时,将黄击败。
       经上所考,此札当书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三日稍前的十一或十二日(1861年1月21日或22日),查《日记》,李榕此时在祁门。
                                      李榕致姚体备第一札                                 
                                           第二札
       凡1页,纵22.5厘米,横8.4厘米。释文如下:
       伴兄请假。节帅□□□□□□□属老兄代为照料一切,已办札矣。年下诸事□可□衍,伴兄多劳,正好休息数日。开正春暖,人□军务□□,弟等仍趣其销假视事,此时阁下不妨作五日京兆也。
    复请秋浦仁兄大人台安。
                                                                      弟榕顿首
      所言“年下”,即岁尾。
      所言“伴兄请假……属老兄代为照料一切,已办札矣。”伴兄,即张韶南,字琴五,河南渑池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咸丰八年(1858)入曾国藩幕府,经营粮台。据《日记》载,张韶南病逝于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六日【75】。此句话的意思是,张韶南请假,由姚氏代理粮台事宜。而姚由江西到祁门入曾氏幕的时间为咸丰十年冬(《日记》最早出现姚秋浦的名字为咸丰十年十月九日),由此推知此札书写于咸丰十年的岁尾,即十二月下旬(1861年2月上旬)。查《日记》,李榕此时在祁门。
                                            李榕致姚体备第二札                                    
                                               第三札
       凡1页,纵22.5厘米,横8.4厘米。释文如:
      惠酒欣谢之至。向后续治方药时,乞稍减冰糖分两,以舒清冽之气,何如?风雪天寒,胸有闷事,得此一醉,便有三万六千日想头即此□功□□□□。秋浦仁兄大人□□。
                                                                          弟□顿首
    此札落款处残甚,字迹不可辨,但与李榕第二札相较,其书风、书写格式及笺纸、墨色相同,此为李榕所书无疑,且时值“风雪天寒”,其书写时间当与第二札相去不远。据《日记》咸丰十年十二月廿六日云:“请树堂、伴山、秋浦、馨室中饭。”【76】又,廿八日云:“未初至城内,张伴山、姚秋浦、刘馨室、李申夫请吃中饭。”【77】可知咸丰十年的岁尾,姚、李等均在祁门大营,且经常在一起吃饭。推知此札比第二札稍晚,当书于咸丰十一年春节前后(1861年2月)。
                                        李榕致姚体备第三札                                  
                                           第四札
        凡1页,纵23厘米,横12.2厘米(图二二)。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十一日奉手书,敬悉一切。此间公馆逼窄,现借水师船暂住,多舟不易得,难为过夏□也。尚斋仍住公馆,甚不便。
        安庆十一日,沅公攻关内贼垒,鲍公攻关外贼垒,均不利,鲍军伤亡尤多。□酋遁退马踏石,必与多公相遇,能得一好仗,局势方稳。顷宫保来信,多军于十一日打败狗贼,尚在跟追甚□□。张家滩近两日刘逆纠二三千人蠢动,正无法以驱之,听其所为耳。老湘营无□勇者,有则必扎粮台,此帅喻也。丁德全、王瑄,帅已谕畇荄查拿。
        弟患疮颇剧,不能端坐,简略复此,恕之,即请台安。
       龙渊兄有札调矣。
                                                                    弟榕顿首
                                                                      十三日
       所言“安庆十一日,沅公攻关内贼垒,鲍公攻关外贼垒,均不利,鲍军伤亡尤多。”据《日记》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云:“接沅弟十一夜二更信,知十一日攻菱湖九垒,受伤至三百余人,阵亡三十余人,未能得手。……接九弟信,知鲍军十一日攻赤关岭四垒,阵亡百余人,受伤至七八百人,为之惨然久之,未知天意竟何如耳!”【78】是知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861年5月22日),地点为东流的船上。
                                      李榕致姚体备第四札
                                               第五札
       凡2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二三)。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顷奉初七日手书,领悉一切。弟病湿热将及一月矣。二便闭结,小便尚有外证。舟居热闷不可耐,近移城内小房稍凉爽。医治亦渐有效,然已极人间之苦□(愕)矣。
       黟县旋失旋得,可惊可喜,弟仅闻其大略,不能详也。尊函当陈之帅府,以备采择。
       集贤关四贼垒,降者三,聚而歼之;逃者一,追而歼之。非好杀降,报前日我军伤亡千余人之仇也。贼首刘瑲林凶悍无匹,四眼狗之枭将,为水师所获,杨军门支解之,痛快事也。城外十余垒尚无动静。建德踞贼仅数百人,伏东门山后,以城内山水冲发,又无储积之故。初四日万石臣副戎带炮船至建城,确探如此,其大股分窜,或云走饶,或云走榉根岭,仍归青阳,俱不确。淮阳水师黄昌岐总戎带炮船打池州,初八日动身,杨军门亦派兵相助。池州空虚,水涨及城□,日内当有捷音也。
       伴兄前与尚斋及弟一函未□(及)复;畇荄兄一函言药方,未及复;兄前有一函言贵乡事,未及复;公牍则已求帅府抄示去矣,皆病累也。伏几拼命书此。祈送荄、畇两兄一阅为荷。即请台安。
                                                                   弟榕顿首
                                                                 □(初)九日
       诸兄有要事只管函示,惟不能一一作答耳。
       所言“黟县旋失旋得,可惊可喜”。据《日记》十一年五月初七日云:“接江军门、唐桂生等(信),知漳岭失利,黟县被陷,忧灼之至。”初九日又云:“接祁门信,知黟县业经克复,为之喜慰。”【79】按,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三日,太平军刘官芳等攻下黟县。五月初五日,湘军张运兰等克复黟县。
       所言“集贤关四贼垒,……贼首刘瑲林……支解之。”《日记》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二日云:“辰刻,闻赤岗岭四贼垒被鲍、成苦攻,已有一垒投降。至巳刻,接沅弟信,已有三垒投降,仅刘瑲林一垒未降,想亦难以独立矣。”【80】又,五月初六日云:“中饭后,接厚庵信,知刘瑲林果已被擒支解,而后喜可知也。”【81】按,此“集贤关之战”与李榕第四札所言的“安庆十一日”之战乃是前后衔接的一场战斗,即咸丰十一年三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第三次援救安庆,在集贤关外赤冈岭筑垒4座,在安庆城北菱湖北岸筑垒13座。四月初十日,陈玉成让刘瑲林率4000精兵留守,自带五六千人赴桐城,至马踏石,与多隆阿军交战,约死千余人。四月十一日,曾国荃攻菱湖13垒,鲍超、成大吉攻赤岗岭4垒,伤亡较大。于是,鲍超环壕修筑炮台数十座,昼夜攻打赤岗岭4垒,至四月三十日,攻克3垒,守将刘瑲林凭一垒继续顽抗,终因援绝势穷,于五月初二日夜突围。刘逃至马踏石,被湘军水师哨官颜海仙活捉,解赴杨载福大营支解。此役太平军伤亡精兵4000人,损失巨大。
        经上所考,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九(1861年6月16日),地点应为东流。
                                      李榕致姚体备第五札
                                            第六札
       凡2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二四)。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前奉惠书,知复函已达。左右浅人偶作深论,老兄不责其愚戅而嘉纳之,感慰何可言。皖南得大驾之力,军事吏治日起有功,将来卓荐真除,便是驾轻就熟,三驾而人不能争,阁下可谓得时则驾者矣。呵呵,又呵呵。
       弟友潘瞿斋,手笔敏捷,行草亦佳,近日书启中之翘楚也。前去祁时,渠以家累不能偕行。荐之伴翁,粮台无多笔札,而伴兄相待甚厚。渠昨来信,颇有食志之愧。老兄驾兴方浓,盍为瞿斋置一 □,以笔墨委之潘君,以米盐琐屑委之万君,老道绰有余闲,便可驾言出游矣。另有函商之伴兄,瞿斋处亦附函相告也。专请勋安。
                                                           弟榕顿首
                                                        廿九日病中伏几书此。
        所言“皖南得大驾之力,军事吏治日起有功,……另有函商之伴兄。”可知姚体备在皖南于军事、吏治已有所建树,而此时张韶南仍在祁门负责粮台事宜。从前面的曾氏第十二札,知张韶南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请假回籍,由此推之,此札书写时间为咸丰十一年五月廿九日(1861年7月6日)较为合理。
                                      李榕致姚体备第六札(1)
                                      李榕致姚体备第六札2                                
                                                                                          
                                          第七札
       凡2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二五)。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弟一病沈延直至月之五日始能出门,复元未固,尚不敢劳于应事。昨节帅手书来,招东流文武俱至安庆,刻以风逆未能解缆,天霁风和,半日可达耳。
       月之八日,奉吏、兵二部□(咨)文,恸□大行皇帝于七月十六日龙驭宾天,遗诏□□□为皇太子,即皇帝位。特派王大臣九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心辅政。载垣、端华、景肃(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 端怡王、郑王也,第五偶忘其名,穆等四人为军机,得与顾命,此文已递安庆矣。嗣后中外奏事另备印文,一角载明摺几件、片几件、单几件,附于摺报后。凡有谕旨,由赞襄政务王大臣恭拟缮递后,皇太后、中外久钦母仪,社稷之福也。皇上发下时,上用“御赏”二字图章,下用“同道堂”三字图章,以昭符信,仍照恭缴朱批例随时缴上。节帅现在安庆搭盖帐殿,哀诏到日,始行成服,知会军□一体遵照。军事方有转机,遭此大变,天崩地折,为之奈何。
       初愈不能多 □,作字吃力。草此,祗候台安。
                                                                 弟李榕
                                                          八月望日舟中倚榻书
       云崖兄,畇荄、贤希两兄各处未专函,乞将此函送阅为荷。并请畇荄兄转致桂生兄,抄一分便得。
        所言“昨节帅手书来,招东流文武俱至安庆,刻以风逆未能解缆。”据《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五日云:“日内北风甚大……东流老营各委员皆阻风不能来”。【82】曾氏移驻安庆后,而文武官员却因风阻滞留东流。
    所言“大行皇帝于七月十六日龙驭宾天……此文已递安庆矣。” 《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十日云:“吏部蓝印咨文二件,一件载:‘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现已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钦此。’一件载:‘准赞襄政务王大臣咨,嗣后各督、抚、将、帅、将军、都统、提镇等奏事,备随折印文一件,载明共折几封、片几件、单几件,交捷报处备查等因。’”【83】按,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清帝咸丰驾崩于热河,立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等八人赞襄政务,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载淳“同道堂”印。
       经上所考,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五日(1861年9月19日),地点为东流。
                                       李榕致姚体备第七札
                                            第八札
        凡1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二六)。释文如下:
    秋浦贤兄阁下:
        数日前因江军门专人回祁,便奉起居函就,而回使不至,因驿递之。此函颇悉近事,须查问驿号,迟不出廿日外也。
        弟病体渐次复元,惟不敢过劳,公私废失多矣。帅驻安庆,待哀诏行礼。东流诸人为风所阻。少荃丧偶,径回江西。尚斋丧两媳,其夫人、长君俱病,不能移动。帅左右竟无一人分劳,鄙意十分焦急,日间风小住,即解缆也。伴兄水道阻风,未知在何处?老病愁急,殊可虑,然何至如尊旨云云也。即请台安。
                                                                   弟榕
                                                                 八月廿日
        所言“帅驻安庆,待哀诏行礼。东流诸人为风所阻……即解缆也。”《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九日云:“北风愈大,东流老营各船不能下来,心以为虑。……又昨夜业已接奉哀诏,因定于廿一日成服哭临。” 【84】因大风不止,文武官员已滞留东流十几日,而李鸿章、程桓生又请假料理丧事,曾氏手下无人,令人焦急。咸丰驾崩后,曾氏于十八日夜接到哀诏,定于从二十一日集众举哀。
        所言“伴兄水道阻风,未知在何处?”据前面曾氏七月十六日札(十二札)云:“伴山兄请假回籍,闻其病骨支离,不忍不批准。”又,《日记》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六日云:“申夫来,言张伴山于九月初三日巳刻没于彭泽舟次。”【85】张韶南于七月十六日被批准回家,因风阻,仅行至彭泽就去世了,令人唏嘘不已。
    经上所考,此札书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廿日(1861年9月24日),地点为东流。
                                     李榕致姚体备第八札
                                        第九札
       凡1页,纵23厘米,横12.5厘米(图二七)。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十一日接建德道中手书,廿日专差来皖,又奉惠寄,敬悉一切。
       鲍军门在此盘桓数日,渠营转运。大帅已委专员可为地方官, 省□□中又添出札委 □□一节,头绪大繁。连日精神委顿,昨又中酒回人索书。草□(此)数行,并贺观察之喜。拙稿有人来乞,掷下。即请台安。
                                                                        弟榕顿首
                                                                        十月廿五日
        所言“鲍军门在此盘桓数日,渠营转运”。据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曾氏《与澄弟书》云:“鲍春霆已到五日,将以月底进攻宁国、石埭之贼。”【86】《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日云:“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87】又,十九日云:“见客六次,鲍春霆、王柱堂、吴竹庄座谈颇久。”【88】可知鲍超从十月初九到安庆,至二十五日尚未离开。
       从上所考,此札应书于咸丰十一年十月廿五日(1861年11月27日),地点为安庆。
                                        李榕致姚体备第九札
                                          第十札
      凡1页,纵22.3厘米,横8厘米(图二八)。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人阁下:
       手示领悉。连日探报踵至,俱是章、方二岭告急,半为黟县王明府章防、袁协戎推波助澜之词。此时贼来犯岭,能堵其不入卡固是大幸,不能堵,只合俟其深入腹地,会合大队以夹剿之,前事可师,此外别无办法,以兵力不能再分故也。鲍军追贼,数日后必有分晓。能拟池州一路,则岭□□□□(釜)底抽薪,目前尚不敢预料耳。乌门、石坑一路,溃勇势□□□□□□□□□ 查办,此亦可为长太息者也。 复请台安。
                                                                     弟榕顿首
                                                                      □□□□
        所言“连日探报踵至,俱是章、方二岭告急,……此时贼来犯岭” 之“章、方二岭”,应为黟县北部的樟岭、方干岭。“贼来犯岭”应为太平军进犯祁门、黟县一带。从姚体备于咸丰十年冬入曾氏幕府及李榕于咸丰十一年四月至八月患病(第四至第八札)等分析,此札的书写时间在咸丰十年十月至十一年的四月(1860年12月—1861年5月)应大致不误。就在这半年之中,太平军数次来犯,如咸丰十年十月十九日的李秀成来犯,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十一年的正月初六日、二月二十三日的刘官芳的三次来犯等。因笔者未查到相对应的确切资料,此札书写的确切时间、地点待考。
                                           李榕致姚体备第十札
                                   四、程桓生致姚体备
        凡4页,纵18.5  厘米,横11.5厘米(图二九)。释文如下:
    秋浦仁兄大公祖大人阁下:
       新正肃复寸缄,亮蒙台照。李勉□□现当到祁,阁下料理行具,即可晋省。屈计旌麾遄发,良觌匪遥,曷胜企幸。兹恳者舍亲胡小农孝廉,有壬,黟县人。累叶积善,凡桥工、路工、书院、庙宇及赈贫济急各义举无不解囊倡办。其尊人笛农先生曾任武林太守,乞归后,处境渐不如前,犹能力承先志,郡城西门外石桥即其手造也。孝廉人甚醇谨,亦复明干有为,向来不与地方公事。历年兵火,转徙流离,生计茫然,几难自立。久慕阁下高谊,嘱弟一言介绍。趋谒时,尚祈推情□□□□□任之处,必能力图自效。渠于张都堂□ 捐案,内有捐项,未经请奖。顷又从 □□□零□凑拨,闻已可请双月知府,倘蒙大力提挈,使德门之后有所成就,庶为善者咸知兴起末始,非维持风化之道,弟与舍亲亦同深感激也。
       徽境余氛未靖,想新年大军返逐全属自易肃清,惟故乡难民久邀恩赈,时虑难乎为继,特请之督帅,蒙发米二千五百石作为平粜。李勉兄到祁自达一切,如须正绅□理其事,胡舍亲足可胜任,用候采择。敬布区区,□请勋安,伏维丙照不宣。
                                                            □□程桓生顿首
                                                             正月廿五日
        程桓生(1819─1897),字尚斋,安徽歙县人。咸丰四年(1854)入曾国藩幕府,留营差委,筹办军需,官至两淮盐运使。
       所言“惟故乡难民久邀恩赈,时虑难乎为继,特请之督帅蒙发米二千五百石作为平粜。”《日记》同治元年正月廿一日云:“午初归,……与尚斋论徽州平粜一次。”【89】与之相契,可知此札书于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五日(1862年2月23日),地点为安庆。

                                          程桓生致姚体备(1)
                                       程桓生致姚体备(2)
                                 五、程桓生、柯钺致姚体备
        该札前页已佚,仅存2页,纵21.3厘米,横12厘米(图三0)。释文如下:
    庆,此事原为惠而不费,行之有效,较发赈稍可经久,惟冀鼎力主持,遴派妥员正绅协同办理,随时指示,俾得有所禀承。敝□寄来章程一纸,弟等与在省同乡共加参议,抄呈台览,其中如有不合,即求酌政。事当经始,请示之处甚多,伏乞裁定饬遵,至祷至感。
       青阳奏捷,南岸大有起色。北岸之铜城闸、雍家镇,巢县、含山两城均于数日内相继克复,殊堪快慰,并以奉闻。敬请台安,伏惟蔼鉴。
                                                      治愚弟制程桓生、柯钺顿首。
                                                              三月廿四日
        柯钺(?—1864),字小泉,一字筱泉,安徽歙县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为曾国藩幕僚,官至刑部主事。        
        所言“青阳奏捷,南岸大有起色,北岸之铜城闸、雍家镇,巢县、含山两城均于数日内相继克复”。据《日记》同治元年三月十九日云:“昨闻青阳克复之信,尚未深信,果已克复,为之一慰。”【90】又,廿三日云:“又接禀报,知雍家镇于十九日攻破矣。”廿四日云:“是日接沅弟信,于二十日克复巢县、含山两处。”【91】按,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提督鲍超率军进逼青阳,于同治元年二月十五日发起进攻,三月十六日克复。【92】与此同时,曾国荃率军于三月十八日克铜城闸,十九日克雍家镇,二十日克巢县、含山,为最终攻克天京扫除了障碍。由此可知此札书于同治元年三月廿四日(1862年4月22日),地点为安庆。
        按,此札为这批信札最晚者,可能姚氏在收到后不久,即出祁门巡视皖南,不幸染病。据《日记》同治元年八月廿九日云:“午刻闻姚秋浦之丧,深以为忧。姚自去年五月署皖南道,至今年余,无日不在艰危困苦之中,兹以疫病,四月不起,可胜悲惋。”【93】又,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二日曾氏《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云:“大江南岸各军,疾疫盛行……皖南道姚体备至岭外查阅一次,归即染病不起。”【94】这场疫病从夏季延续到秋季,给湘军造成极大的损伤。【95】姚氏因“无日不在艰危困苦之中”,身心憔悴而染疫,于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1862年9月22日)以身殉职。
                                         程桓生、柯钺致姚体备(1)
                                         六、小   
        1.这批信札有著录者3通,其余均为首次刊布。其所书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与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而札中除少数几通所言荐介人事、感时念远的寻常琐事外,多为湘军高层领导的公牍,故多涉湘军在皖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战况密报等军事机密以及生民涂炭,无疑是研究湘军、太平军于皖交战的第一手史料。
        2.札中有曾氏口占者7通,时间为咸丰十一年五月至十一月。据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曾氏《与沅弟书》云:“日内遍身生疮,王浓灌、捞疮子、坐板疮三者俱备,不减六篾匠之汗斑鸡婆楞黑皮也。”【96】又,《日记》同治元年四月廿八日云:“近日手上疮已大愈,下身癣亦薄,竟能洗澡,不甚痛痒,自去年四月以来未有如此佳境也。”【97】可知从咸丰十一年四月至翌年四月的一年之中,曾氏身患癣疮,备受煎熬,且时值与太平军殊死决战的关键时期,可谓日理万机,席不暇暖,身心交瘁,时有眼蒙,一些信札不得不口占。胥吏誊写后,曾氏亦要亲自过目,抑或添写,方可发出,故口占与亲笔有同等的功效,只不过艺术价值不同而已。
         3.马宗霍云:“文正(曾国藩谥文正)德业三代后一人,传世无俟于书,顾平生于书,博习穷撢,未尝少懈,每欲合刚健婀娜以成体,然秉性凝重,笔亦随之,故终以刚健胜。至其气骨之厚,血肉之润,则衡岳之崔嵬,洞庭之溔漫,盖钟灵于山水者深矣。”【98】这批信札中有曾氏手札12通,或书于途中,或挥毫于舟中,或急就于帅府,虽时有“疮痒异常,夜不成寐”之虞,所书却风格端整,笔力劲健,豪放而法度谨严,刚健而阿娜多姿,毫无懈怠、衰颓之感,令观者惊叹不已。左宗棠为晚清名臣,亦是书法名家,信札中虽仅有其1通,却是盛年力作,所书浑厚朴拙,融合颜、柳笔意,并略参北碑,纵横捭阖,纯乎天机,有高视阔步、旁若无人之慨。李榕博通经史、诗文,工书法,称誉蜀中【99】,其手札10通,所书因身体状况、事务缓急之异,书体或楷或行,字或大或小,布局或疏或密,用笔浑厚,融碑帖于一炉,气势老健苍劲。程桓生天资聪颖,能诗善文,其手札2通,随字形大小为势,妙契自然,雄健杂婉转,遒劲含飘逸,不同凡俗。由此可见这批信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注释:
    【71】曾国藩:《左宗棠军五六两月战守情形折》,载同【51】,第801——802页。
    【72】同【11】,第818页。
    【73】 罗正钧著,朱悦、朱子南校点:《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2年,第75页。
    【74】杜文澜:《曾爵相平粤逆节略》,载《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370页。
    【75】同【4】,第906页。
    【76】同【4】,第783页。
    【77】同【4】,第784页。
    【78】同【4】,第834页。
    【79】同【4】,第848页。
    【80】同【4】,第845-846页。
    【81】同【4】,第847页。
    【82】同【4】,第891-892页。
    【83】同【4】,第889页。
    【84】同【4】,第894页。
    【85】同【4】,第906页。
    【86】同【14】,第890页。
    【87】同【4】,第917页。
    【88】同【4】,第923页。
    【89】同【4】,第969页。
    【90】同【4】,第995页。
    【91】同【4】,第996-997页。
    【92】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236页。
    【93】同【4】,第1067页。
    【94】曾国藩:《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载同【3】之《奏稿》卷16,第889页。
    【95】[美] 黑尔(Hail,W.J.)著,王纪卿译:《曾国藩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73页。
    【96】同【11】,第784页。
    【97】同【4】,第1015页。
    【98】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0页。
    【99】李金河,何光明:《李榕书法简说》,《四川文物》1988年2期。
                                                                 此文发表于《文物春秋》2013年3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30 15:04 , Processed in 0.161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