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6|回复: 0

天柱大戏传承百年:吹不尽的侗京腔 唱不完的走沙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9-23 1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9-23 12:42 编辑

    天柱大戏传承百年:吹不尽的侗京腔 唱不完的走沙场
    2015-09-23 08:44贵州都市报





    (1/8)表演现场









      前不久,在天柱县渡马乡民族文化节上,一台由天柱县汉寨村侗族农民组成的戏班子表演的“五虎平西”引起全场轰动。很多观众都发现了,大戏中有几位演员身上的戏服陈旧破烂,明显是穿过很多年的了。询问获知,它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还历经了4次火灾,被演员奋力抢救而得以存世。
      天柱大戏于明末清初由湘西传入天柱,因其来源于汉族京戏,且由当地唱戏者着古装戏袍、画脸谱,汉话平腔吟唱,戏剧规模场面大,故称大戏。一出出大戏,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弘扬着人间的真、善、美,涤荡着苗侗人民的心灵,天柱大戏因此得以百年传承。
      祖传的天柱汉寨汉戏
      天柱汉寨汉戏,是祖传的,从开始就有戏班,而现在的戏班,改叫戏团了。
      现今的戏团,总计有演职人员25人,刘荣标任团长,老戏班元老龙正茂任编导。
      戏团除了演练祖上传下来的老戏,还时时排练新戏。此外,为了文化传承,老演员还经常向新人传授技艺。
      记者到访时,戏团正在排演的戏剧是黔东南的历史大戏《九龙山》,这部大戏主要讲述了侗族农民抗清起义领袖姜映芳的抗清抗暴的英雄事迹。
      “咚咚咚!”晚饭之后,从汉寨文化大院方向传来了锣鼓的响声,这是汉寨大戏团排练开始的节奏。刚吃好晚饭的大人们放下碗筷,去看热闹,还没有吃好的娃娃看见了,丢下饭碗,也跟着去。
      排练场上,甚是热闹,尽管不是真正的演出,但还是围着很多观众了,老老少少都有。
      演员们排练得很认真,每一个动作,都很熟练。但是82岁的老戏班龙正茂显得还不满意,他时不时发声,冲着演员们吼。
      “你那动作不规范。”
      “你的表情不丰富,很呆板,我都不满意,观众肯定就不满意……”
      有时候急了,老人家还走到演出方阵内,亲手矫正演员的动作。
      而看热闹的人们,不时发出笑声,因为几名年轻演员争抢着穿“丐帮式”的古装戏服,那动作实在搞笑。
      记者看到,这些戏服非常陈旧,颜色都淡了,每一件衣服上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破洞,可谓是“千疮百孔”,一些破洞上还有火烧的印迹。
      这样的戏服穿在演员们的身上,可以用破衫褴褛来形容了。
      穿了200多年的真丝真绣
      记者举起相机,拍摄这些“烂戏服”的时候,满头大汗的龙正茂走过来,边擦汗边自豪地说:“莫小看这些戏服,它可是我们祖辈的真丝真绣,还历经四次特大火灾,十来届大戏班子穿了200多年留下来的,是‘宝贝’呀!”
      “寨子一旦发生火灾,一是救人,二是救戏。”龙正茂感触地说:“如果当时大家只忙着救物不救戏,天柱大戏在汉寨早就失传了。”
      提到大戏在烈火中四次获救的故事,龙正茂从前辈人那里得知的有两次,自己亲历过的也有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民国甲戌年(1934年)腊月。“失火了!”深夜一声惊呼,划破了汉寨村静谧的夜空。火光冲天,噼里啪啦的爆破声中,一幢幢木房顷刻间消失于火海中。
      保管大戏的第三代传承人刘启先家的木屋滚滚浓烟,开始起火。见火势不好,三十出头,身材魁梧的刘启先跑上楼,抱起一口重100多斤的木箱转身跑下楼。他一口气来回四趟,硬是把装有戏服、戏书、道具的两口箱子抢救到50多米外的院坝。
      事后,大家发现,两口木箱都没事,只是几件戏服被熏黄了。然而人们感叹不已的是,刘启先只顾救这些古董,家里的财物无法管了:他自家房屋被烧得精光,一颗米、一只鸡也没救出。“房子烧了,还可再建。戏书烧了,大戏就失传了。”刘启先很庆幸地说。
      第二次火灾发生在1963年6月,为当地一位农户在家用焙笼焙辣椒所引发,一共烧了70户85幢木房。
      村民陈春彬见到寨子发生火灾,赶紧叫来二弟龙正坤:“快,抬大戏箱子!”
      “呆子,自己的东西不要了,去救那些破箱子呀!”陈春彬的老伴一边搬着锅碗鼎罐往外跑,一边吼道。
      先救戏,我们有责任!
      陈春彬是保管大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坚定地回答:“先救戏,我们有责任!”
      寨火扑灭后,他一个人站在鱼塘边,坚守着那两口木箱,心头仍怦怦直跳,自言自语:“没得事,没得事。”
      第三次火灾发生在1979年12月,那场火灾,寨子200多户140多幢木房顷刻化为灰烬。
      灾后,龙正茂听胞兄龙正坤说,当时是深夜两点过钟,寨上突然烧房,爆破声震天。大火中,陈春彬直奔二楼救箱子。当时整个房子烟熏火燎,但他仍拖着虚弱的身体,多次反复冲进屋里抢救戏箱。
      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间,他家新木房被飞火引燃,因风大火势猛,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房屋被大火吞噬。
      第四次发生在2012年11月,火灾发生在夜幕降临时,因坪勒寨上一小孩玩火,共烧了9户7幢木房。龙正茂回忆,他正挑着红苕回家,突然看到寨子冒起了股股浓烟,当即甩脱担子,飞快地跑到屋里,把箱子安然抬到院坝。虽自家房屋离着火点远,估计没得事,但仍叫家人看好守好大戏,于是自己放心地跑去抢救火灾。
      时至今日,龙正茂并没有因此懊悔过。因为他先父生前酷爱大戏,临终前反复交待过:“不管寨子遇到什么事情,我们戏班子和大戏都要先保护。”
      “戏魂”在戏就在
      经历两个多世纪,戏服、戏书及其道具能够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龙正茂说:“虽然这戏服看似破烂不堪,但是它却是我们汉寨唱戏人的‘戏魂’呢。”
      目前,大戏古装戏服龙袍1件、战袍4件、兵服4件,裙子3套,共12件(套),锣鼓1套,刀枪4把,剧本19本。
      “吹不尽的侗京腔,唱不完的走沙场。”汉寨大戏班子有唱不衰、演不尽的戏,200多年来,侗族珍稀大戏魂牵梦绕着汉寨人。
      据原天柱县文化馆馆长、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姚墩屏介绍:大戏,也称汉戏,是一个珍稀剧种。从汉族的京戏传到天柱,当地侗族人用本乡本土的戏话表演,相对本地阳戏而言,汉戏的规模场面大,演出形式跟京剧大同小异。
      汉寨龙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公元1764年),天柱大戏由湖南长沙戏师传至天柱蓝田岩脚寨,10余年后,当地艺人杨沛林、杨通植出师。清嘉庆十二年,汉寨村到一个叫岩脚寨的地方请两位戏师教戏。汉寨村龚、刘、张、罗四大姓族人,共18户人家凑钱凑米买了22挑良田,制戏服,置道具,抄戏书,汉寨大戏班子由此诞生。此后,寨子以田养戏10多年,供戏师演出开销。
      这个大戏班首任团长为姚锦、陈国堂,戏班成员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20余人。第二代传承人刘柱培、刘天智,每逢春节、民族节日及宗祠庆典和庙会,都会率汉戏班子前往天柱石洞、锦屏、剑河邻县村寨进行演出。
      有一年,大戏班子从正月出戏,到三月下谷种后才返乡。返乡时还出现了这样的小小“意外”,剑河县盘杠村的群众抬起三坛米酒拦住去路,非要他们再唱一台大戏,否则,就不放人。
      “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天柱大戏是非常的红火,很受欢迎。”龙正茂说。
      停演30年后重登戏台
      改革开放后,戏班成员由于忙于耕种或外出打工,天柱汉戏演出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断演。
      2010年,刘荣标受天柱水洞云雾山“民俗文化节”邀请,观赏了侃歌堂、斗牛、阳戏等民俗民族文化表演,感受到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风正扑面而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随戏班串寨演大戏的情景历历在目。寝食难安的刘荣标连夜翻箱倒柜,清理出一件件大戏“老古董”。睹物思情,他便挨家挨户动员,很快恢复了汉寨大戏团。
      2010年,一支由25名侗族农民组成的汉寨大戏团正式成立,刘荣标任团长,老戏班龙正茂任编导。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2014年,石洞镇九龙山斗牛节,汉寨停演了30多年的天柱大戏重登戏台,反响强烈。今年8月上旬,在渡马乡民族文化节上,该戏团表演的“五虎平西”大戏再次引起轰动。天柱大戏历经沧桑之后开始萌芽,又在侗乡苗寨吐出新翠。
      连日来,汉寨戏团正在加紧排练历史剧《九龙山》,这部戏不久之后将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隆重推出。
      该剧编导龙正茂说,当年侗族农民英雄姜映芳举义旗抗清,天柱县九龙山曾经是侗族英雄姜映芳抗击清兵的古战场。2009年10月,天柱县将九龙山列为了文化遗址,并授牌。
      “我们汉寨就在九龙山下,现在县里正在此建设‘姜映芳纪念馆’,等开馆那天,我们这出大戏,就要隆重上演。”龙正茂说,这部再现了姜映芳和他的军队在九龙山抗清的波澜壮阔的画面,震撼人心。
      龙正茂透露,出于培养新演员,推动文化传承的考虑,《九龙山》这部戏大胆启用新演员,让他们担当很重要的角色。
      申报州级非遗项目
      2014年8月14日,天柱石洞镇乡土文化艺专场晚会现场。
      轮到汉寨汉戏戏团上场了,演员们穿着破烂的“老古董”戏服上场,引起哄笑。
      演员们演了一出《寒江关》的剧目,很精彩,赢得了阵阵的掌声,而期间,也有“不愉快”发生,那就是演员身上一小块布片从破烂的戏服上掉下。正在看戏的天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学银注意到了这一细节。
      演出完毕,姚学银与大戏演员们见面,询问相关情况,当他获知这些戏服历经200多年,逃过一次次劫难的事迹后,感叹不已。
      事后,姚学银在县委常委会上,建议县财政拿出农村文化等建设帮扶资金,共100万元。同时,他亲自给汉寨戏班送去1万元,共添置新戏服7套。
      近年来,从汉寨村到天柱县委、政府以及文化部门,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其保护和发展。
      汉戏第四代传承人、汉寨戏团团长刘荣标说,出于对大戏保护的需要,2013年,汉寨村“两委”专门安排一间房屋存放戏服、道具、剧本,建起了简易版“汉戏陈列馆”,并布置文化大院,组织大戏班子进行教戏排戏。
      天柱县非遗中心主任蒋家林介绍说,2012年,天柱县把大戏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已申报州级非遗项目。
      “县里除加大财政投入进行保护外,还出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民族文学等创作活动。”蒋家林说,天柱县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500万元和200万元,分别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包括大戏在内的非遗项目都会从中受益。(记者 杨仁海 唐安平 杨光乾)
      相关链接
      天柱县是文化大县,民间戏剧有阳戏、大戏(也称汉戏)、侗戏等三种,每一种戏,都具有各自特色,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天柱的这三大剧种,很多剧本都保存着,其中,阳戏剧本有200多本,汉戏140多本,侗戏10余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6 22:25 , Processed in 0.0974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