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3|回复: 3

姚氏兄弟和旧上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1
  • 签到天数: 33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0-9 16: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氏兄弟和旧上海

    时间:2011-12-27 18:25来源:纵横 作者:周允中

      姚文栋(字子梁)和姚文楠(字子让)兄弟俩,现在提起来,恐怕上海滩知道的人已属不多。但这两兄弟对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恐怕就不是在下一篇短文所能道尽的。由于姚文楠的曾孙姚今士与笔者曾一度同事,得以了解姚家的渊源和变化,现不揣谫陋,率尔操觚,草成此文,以飨读者。
      
      姚氏兄弟的家世
       
      上海的文庙,晚清时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祭孔圣地,也是县学、府学与儒学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更是士绅商人议政讨论的场所。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文庙的庑廊内,中间的高处,悬有清代上海群贤榜,榜上有状元戴有祺(清代上海唯一的状元),进士蔡元培、秦锡田等人。举人有秦砚田、沈恩孚、姚子让、叶醴文、莫锡纶等凡540人的大名高悬其上。
      姚氏兄弟出身在上海嘉定,早年曾在嘉定老家刻苦攻读。从姚文楠的孙子、民国大律师及教育家姚兆里录自景宪公(姚文栋的谥号)《春晖长映楼集著跋语》中可见:“乙亥后(1875年),居嘉定,僦宅于练祁江上四年,临江高楼数楹,余与子让读书其中,昼常谢客闭门,夜则灯火荧然,更深不辍,隔江行人指以相语曰:‘此姚家兄弟读书灯也。’”
      另外在姚文楠的年谱里也可以窥见其祖上是如何严格教训子女的:“暑夜竟命堂伯父与先考登顶观之,冬夜则先祖考口说方位,命堂伯父与先考竞报星名,或至联床,深夜相问答时……”
      姚文栋15岁中秀才,后多次应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他是晚清著名的边疆学家、地理学家、外交家、教育家。姚文楠早年考中举人,是上海地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学家、教育家和公益慈善事业家。姚氏兄弟和张焕纶、沈恩孚、李平书、叶醴文、袁希涛等人一起就读于上海龙门书院,该书院刚创办时,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亲自出题,从苏州、松江、太仓三府来应试的举人、童生、贡生近300人中,遴选出30名,作为书院的第一期学生。可见当时入选之难,学生素质之高。后来,龙门书院的那些早期毕业生,均是日后上海滩扬名一时,学业、事业双有成就的佼佼者。
      姚氏兄弟的祖父姚春世居老城厢西门一带,早年因科举考试失第而去经商,曾在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太平弄弄口开设过“恒源海味行”,他曾著有《自怡轩诗集》。1842年,鸦片战争上海战役爆发之后,姚春携全家迁居嘉定南翔,曾先后租赁居住在南翔镇的泰康桥东大天窗周爱莲堂、缔七庆堂和南大街唐家弄口。
      姚春生子姚润生,天资聪悟,好学不倦。后考中举人,同治十年(1872)姚润生奉委署理富阳,任富阳县知县,终因积劳成疾,在光绪五年(1880)卒于任上。因其政绩煊赫,受民爱戴,在《杭州府志》和《富阳县志》的《名宦传》上都有记载。

      姚文楠参与议政,投资公益事业
      
      姚文楠(1857-1934),字子让,卒后邑人私谥恭靖,精于算学。光绪壬午(1882)举优贡,朝考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后又在江南考试中试第六名举人。他曾经编纂过《上海县志》、《上海县续志》,审订过《川沙县志》。姚文楠“历董上海城邑各项公事,阅二十年”。 姚曾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务。后因不满总统曹锟的贿选,请罢归里。
      1905年,苏松太道袁树勋照会诸绅商,组成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这是中国早期较具完备意义的地方自治团体。李平书为领袖总董,莫锡纶、郁忻智为办事总董,姚文楠等32人为议事经董。局址设在沪南毛家弄,设有参事室和议事室,分别为市政的执行机关和议决机关,成员由地方各业人士推举呈报给地方官择定,任期四年。姚文楠曾任议事会议长。1910年改名为上海自治公所,辛亥革命以后改为上海市政厅议事会,姚仍担任议长,直到1913年。1923年上海恢复自治选举,产生议事会再选举董事会,姚文楠被改选为总董。
      姚文楠与张謇、沈恩孚一起组织过江苏学务总会,并任常务董事;1906年,任劝学所总董,主持创设东区学堂,还与人合办烟膏实业学校。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参与“二次革命”,反对曹锟贿选,遭受迫害,逃到天津和北京隐居多年,他曾经以农庵的化名自题一首诗,以明心迹,其诗是“五凤楼西,花圃盘桓。常抱乐观,独立不惧。”姚文楠后来再返回上海,卒于抗战前的1934年。
      姚文楠对上海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姚文楠与张焕纶、李平书等人早年一起就读于龙门书院,龙门书院最早没有学舍,是借蕊珠书院的湛华堂进行教学的,这里有沈恩孚整理的姚文楠早年的八股策论为证。1905年,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聘请李平书、姚文楠为校董,当年就在李、姚两位校董的监督下,增建楼房31栋,扩大和改善了龙门师范学生的就读条件,后龙门师范学堂改为上海道立师范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为上海中学。这其中均有姚文楠先生殚精竭虑的筹划和运作。
        1902年,上海县知县汪懋下令将坐落在文庙附近的敬业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以姚文楠、叶醴文、刘汝曾等为董事,张焕纶为总教习,1927年该校改为市立敬业中学。
      1903年,姚文楠和李曾珂在南市半段泾捐资创办廿二铺小学,并出任校董,学校后来改为龙门师范学校附小,后再改为上海实验小学。这座小学当年享誉江浙一带,老百姓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要进交大,先进上中,欲入上中,先入上小。”
      姚文楠还支持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1908年曾出任过浦东中学的校董。姚文楠还与沈恩孚、袁观澜、黄炎培一起创办过中华职业教育社。
      江阴的南菁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是江南著名的书院,著名学者唐文治、丁福宝、孙毓修都毕业于此校。姚文楠曾将他在1881年花费1.2万两白银购置的横沙岛上的4万亩沙地,无偿捐献给了南菁书院。上海的横沙岛是清道光年间出现在江心上的沙洲,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南菁书院收到姚文楠的献地之后,仍旧委托姚文楠负责开发,进行垦殖,最后获得耕地二万余亩,成为南菁书院的恒产。后来南菁书院从高等学堂嬗变为甲种农村学校、江苏省立南菁中学。但横沙岛上的校产始终没有易主,每年总能从中收取多寡不等的田租。抗战爆发,江阴沦陷,南菁中学迁入上海威海路续办,学校的经费极度困难,但尚能从横沙岛的沙地之中收到一些补贴,维持了学校的开支。
      
      姚文栋与近代外交、边疆地理及公益事业
      
      姚文栋(1852—1929),字子梁,早年就读于龙门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15岁中秀才,后五次应乡试未中,捐纳通判官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他自幼怀有经天纬地、忧国忧民的大志,曾赋诗寄志曰:“书生心事不如此,愿为苍生作牛马。”
      1882年,姚文栋随清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本期间,他致力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计划著书22种,实为30种,称之为《东槎三十种》。为了帮助留日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日文,他曾在使馆内主掌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学活动的最早组织者。光绪八年,当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以后,当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居日本,深知日本的野心,于是多方收集情报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呈报朝廷以供参考决策。有专家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是最早的报警人。
      1888年,姚随同洪钧出使俄、德、奥等国,对俄国虎视眈眈地想并吞我国北方领土,深怀忧虑。他是我国近代外交的拓荒者之一,作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有一套完整的御侮固边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唤起国人对边疆危机的警惕;二、重视来自沙俄的威胁和危机;三、海防、陆防不可偏废,海防尤以增加兵舰实力为要;四、重视西南边陲,防止英、法等国蚕食鲸吞;五、加强储备培养边疆外交地理人才。他的《筹边九议》,立论精辟,预见卓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姚又奉薛福成之命考察滇缅边界,著有《云南勘界筹边记》等著作,当年的腾越边境曾竖立有铭刻纪念他的碑文:“贤者姚君,虑我边陲:防山固圉,民实赖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1
  • 签到天数: 33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3: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0-10 13:53 编辑

    龙门书院名士姚文楠试卷  
    姚文楠(1857——1934)字子让,生在上海嘉定。姚文栋之弟。上海地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学家、教育家和公益慈善事业家。龙门书院名士,精于算学。
    1882年举优贡,朝考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后又中举。“历董上海城邑各项公事,阅20年”,历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事经董、议事会会长,市政厅议事会会长、总董,江苏省咨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1
  • 签到天数: 33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0-10 14:08 编辑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1)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2)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3)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4)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5)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6)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7)


    孔子认识(民国27年春江书局,上海姚文栋著)(图8)



    详细描述:

    下拍无悔,诚信买卖!
    1人物简介

    15岁中秀才,以后应乡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两次以参赞身份出使日、英等国,光绪十七年(1891)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缅甸勘界委员,出入多位公使、督抚门下,参与机*密事宜和重大外交活动。嗣又任山西侯补道,光绪末为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1906年11月任上海佛教协会会董、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师议董、上海城内地方公益研究会会长、西北城地方自治协会干事长等职务。1881年曾出使日本,继又调赴俄德等国作随同办事,周历东西两洋,熟悉外部情形。1891年6月任二品衔直棣候补道、查探印缅商情及滇缅界务,并绘图记载。嗣又任山西侯补道。平日讲求洋务。1902年3月为山西大学堂首任督办,期间,正值山西大学堂筹建不久。他为学校基本建设,职工聘用,招生上课,做了不少的工作。富于著述,家有“昌明文社书库”、“读海外奇书室”藏书楼,藏书至16万卷,日、朝文献颇多。光绪七年(1881)出使日本期间,曾经到日本橡木县手抄《皇侃论语义疏》古书,今存南京图书馆;又从日本购回《分门琐碎录》、《周易单疏》等宋本珍版书,今存上海图书馆。搜罗上海地方文献、乡贤著述颇富,如收藏有王昶、王韬、钱大昕、张文虎等人稿本。姚氏晚年寓居南翔,藏书大部分毁于“八·一三”日寇战火。[1]
    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与地理研究,编有《西陲荟要》、《增订北徼汇编》、《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图说》、《塞外金石记》、《海运汇编》、《俄约汇编》等,著有《东槎杂著》、《云南勘界筹边记》、《琉球地理志》、《筹边九论》、《东北边防论》、《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志》、《海外同人集》等。


    清光绪六年(1880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姚文栋,受命担任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姚文栋到日本后,他广交朋友,与日本朝野人士广泛接触,切磋汉学,讨论世界政局,希望实现中日睦邻友好,并用心观察、探究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姚文栋很快发现日本政府的图谋不仅是对朝鲜,也指向中国。于是,他特别注意日本政府中好战的武士、政客集团的言论活动,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情报。光绪八年六月十八日(1882年8月1日),他获悉日本将于七天后在朝鲜发动突然袭击的重要情报,便立即向黎庶昌作了禀报,请黎紧急密电国内,采取措施。当时,朝鲜是清帝国的属国,在朝鲜驻有清军,日本自签订《日朝江华条约》后,也在朝鲜驻有军队。清政府接报后,迅速部署,至日军行动前半日,清军已控制了所有的战略要地。二十五日(8月8日),日军见按计划行动一无胜算,只得悻悻作罢。[2]
    姚文栋还将日本陆军省出版的《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译为汉文,希望“印给外海水师各营”。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是甲午中日黄海之战前11年。
    姚文栋在翻译《兵要日本地理小志》全书的同时,还在卷首进行战例分析:元朝进攻日本,专攻其西,日本得以全力防御一方,因而得胜。他还引用了日本历史学家赖襄的话“元幸自一面来耳,若自四面来,扼吾要喉,断吾粮道,杜绝吾兵之策应,其祸岂可胜言”,认为“此诚破的之论,兵家舆地家所宜共知者也”。
    姚文栋不仅照译原文,还从战略的高度对日本地理形势进行评述,如在分析对日作战的两条海上攻击通道时说:一条是“上海历长崎、神户而达横滨”,“自长崎至神户者必经濑户内海。其间岛屿棋布,节节可伏,且一入下关口峡,彼若以兵绝吾后路,则能入而不能出,皆犯兵家所忌。故用兵时,此道不复可行”。另一条是“自香港至横滨,即彼所谓南洋,一水汪洋驶行无阻,可以直捣浦贺,进逼品川,东京、横滨皆震动矣。此正道也。”对日本陆上的战略要点姚文栋也叙述得十分清晰。
    中根淑《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书中没有对本国军队的记录,而姚文栋收集记录当时日本陆军步、骑、炮、工兵各营驻地及人数以及军、师管区、近卫军、常备兵、预备兵、后备兵、国民军的人数,依我国地方志之体例编成《兵制》一章收入《日本地理兵要》中,还针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日本海军舰船逐一记述。[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1
  • 签到天数: 33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4: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午战争最早报警人----姚文栋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们熟知在这场战争中英勇捐躯的邓世昌、林永升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史学界也关注研究过丁汝昌、刘步瞻和方伯谦、叶志超等不同表现的清军将领,却罕有人知这场战争的最早报警者、并因战争的最后失败而饮恨终身的南翔人姚文栋。
    清光绪六年(1880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姚文栋,受命担任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姚文栋是一个忠于国事、忠于职守的人,到日本后,他广交朋友,与日本朝野人士广泛接触,切磋汉学,讨论世界政局,希望实现中日睦邻友好,并用心观察、探究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日本,这个刚刚经过明治维新摆脱半殖民地地位而崛起的国家,随着国力的上升,扩张野心与日俱增,矛头直指一衣带水的朝鲜与中国。就在姚文栋到日本前的四年,即1876年,日本袭击了朝鲜江华岛,逼迫朝鲜签订了《日朝江华条约》。姚文栋很快发现日本政府的图谋不仅是对朝鲜,也指向中国。于是,他特别注意日本政府中好战的武士、政客集团的言论活动,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情报。光绪八年六月十八日(1882年8月1日),他获悉日本将于七天后在朝鲜发动突然袭击的重要情报,便立即向黎庶昌作了禀报,请黎紧急密电国内,采取措施。当时,朝鲜是清帝国的属国,在朝鲜驻有清军,日本自签订《日朝江华条约》后,也在朝鲜驻有军队。清政府接报后,迅速部署,至日军行动前半日,清军已控制了所有的战略要地。二十五日(8月8日),日军见按计划行动一无胜算,只得悻悻作罢。
    姚文栋深知日本侵华之心,绝不会以一次不逞而放弃。于是,更加潜心搜集、研究日本国情,编著了数十卷的《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等书,提供朝廷制定对敌方略时参考,以便一旦战起能胸有成竹。可惜,1882年的那份急电虽然刺激了一下昏庸腐败的清政府,但对姚的深意与日本的侵略野心,却从未真正重视过。所以,中日甲午战争果然如姚所报的那样爆发了,而结果却没有如姚所愿的那样取得胜利。为此,姚文栋伤心极了。甲午战后,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亡羊补牢,想到了这位日本问题专家,专电请他到南京,咨询如何加强东海海防问题。可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太伤姚文栋的心了,张之洞的礼遇也无法抚平他那拳拳爱国心上的裂痕。光绪三十四年,年仅57岁的姚文栋就含恨逝世了,真是“一电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
    姚文栋识见高远,他在严密关注日本侵华动向的同时,也由衷地赞赏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貌日新、国力日增的事实。他认为可借鉴日本的经验,辟中国富国强兵之路。在黎庶昌的支持下,他倡导、组织国内士子东渡留学,创设和主持使馆附设东文学堂,帮助留日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文。留洋海归派是我国近代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启迪民智、促进近代化进程的急先锋与生力军。留学日本又较留学欧美方便得多,留日海归派于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也就更易凸现。所以,作为赴日留学潮的最早倡导者和组织者的姚文栋,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作为一个学者,姚文栋对我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也有着一定的贡献。他襄校《古逸丛书》,利用在日本工作的机缘,访得了因兵燹或政府禁毁而在国内早已佚亡的数十种古抄本古刻本。
    (树人摘自《上海滩》 作者:许洪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4 02:03 , Processed in 0.1170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