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8|回复: 5

增城市石滩镇金兰寺村姚氏宗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0-12 09: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城市石滩镇金兰寺村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位于增城市石滩镇金兰寺村,是金兰寺村姚氏族人的宗祠。始建于明。坐西朝东,五间四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45米,建筑占地1035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红砂岩和灰砂三合土铺地(部分已改为水泥混凝土铺地)。祠前有旷地,左右和前沿有青砖砌墙把旷地围成一院落,在院落左右墙上开拱门通外,旷地前有鱼塘。祠的左、右后三面为民居。
          头门面阔五间23米,进深三间5.2米共九架,前设四步廊。前廊梁架呈月梁做法,梁底雕花,上施云蕾纹驼峰、莲瓣纹斗栱和通花叉手托脚。前廊立四根八角形红砂岩檐柱,覆莲柱础,后檐立两根八角形红砂岩檐柱,柱础基座和莲瓣上有精致的浮雕,柱头上施出柱异形斗栱承托檐枋。檐柱间施木枋,枋底雕花。檐柱由明间至稍间略有生起。封檐板饰花鸟纹。正面为水磨青砖墙,砖长33、宽14、厚8厘米。红砂岩石脚,墙楣饰彩绘。宽阔的木板门,在门的两侧各立一根圆形木柱。红砂岩门枕石的正面和侧面有精致的石刻。门内墙楣饰墨绘,两稍间为房。
          二进面阔五间23米,稍间为衬祠,进深一间3.9米,主祠部分已毁,只存下左右衬祠的砖砌房和二、三进之间的排水天沟。五檩人字顶。台基前三级红砂岩石阶。二进前天井带两廊,天井阔13.6米,深7.25米,红砂岩条石地上覆盖水泥。两廊面阔三间8.25米,深一间2.5米为五架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两根红砂岩八角檐柱,覆盆柱础。明间、次间均施木枋,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栱承托檐桁。廊连通头门和二进。
          三进面阔五间23米,稍间为衬祠,进深三间8.5米共十三架前廊双步,后设三步廊,后墙内收。整进的木梁均呈月梁做法,梁底雕花,上施雕花驼峰、莲瓣纹斗栱和通花叉手托脚,七架梁有随梁枋。前廊立四根、后廊立两根八角红砂岩石檐柱,覆盆柱础,其中前廊两次间檐柱为依墙立柱。在后檐柱柱头上施异形斗栱。前后檐桁从明间向次间有生起。封檐板饰瓜果纹。中有四根坤甸木圆形金柱,素身圆形覆盆柱础,金柱为梭柱。前金柱间的联系枋呈月梁做法,上置一斗三升斗栱承桁。后金柱间施木屏门。墙楣饰墨绘。两衬祠为砖砌房。
           二、三进祠堂相连形成宽阔的中堂。两进之间的檐口施一条花岗岩条石打凿而成的排水天沟,二进后檐柱和三进前檐柱间施石梁承托沟底,成勾连搭。后堂面阔五间23米,两稍间为衬祠,进深三间6.55米共十一架前设三步廊后设双步廊。整进的梁架呈月梁做法,其中五架梁,双步梁的梁底雕花,梁上施驼峰、斗栱和叉手托脚。驼峰细小,斗为方形槽式口、栱呈矩形无卷杀,两根檐柱、四根金柱均为红砂岩石八角柱,素身圆形覆盆柱础。檐柱上施异形斗栱承托出檐。
          檐桁从明间至次间有生起。金柱间施木联系枋。封檐板有简单的纹饰。次间和衬祠为砖砌房,其中次间正面墙下半部分为砖砌墙,上半部分为木板及木雕花格墙。台基前三级红砂台阶。后堂前天井带两廊,天井阔11.6米,深4.8米,红砂岩条石上铺水泥混凝土。两廊面阔一间4.12米,深两间2.8米,硬山顶,牛角脊,前柱后墙共七架前设四架卷棚廊。前廊立两根八角红砂岩檐柱,梁架上施驼峰斗栱。大门两侧有砖雕石刻。廊连通中堂和后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0-12 09:49 编辑

    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
    2011-11-12 21:55| 发布者: lujunfei| 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肥沃的三江平原有一个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贝丘遗址之上有一条被岁月抚摸了千年的古村。古村之中有一座经历过五百个春秋的祠堂。这一切都聚焦在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的金兰寺村上。2011年暮秋,为了新石器时代的 ...



    肥沃的三江平原有一个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贝丘遗址之上有一条被岁月抚摸了千年的古村。古村之中有一座经历过五百个春秋的祠堂。这一切都聚焦在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的金兰寺村上。2011年暮秋,为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为了金兰结义而得名的古村,为了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的古祠,我与朋友结伴来到三江平原,在金兰寺村的时光甬道上来回穿越。

    小车进入金兰寺村的门楼,穿过一段桉树如梳的绿道,在村中热心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金兰村东境凤岗寻找半世纪前考古队挖掘文物的现场。可惜,现场早已被复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民房、旷地和附近一棵又一棵的古榕。然而,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贝丘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吿诉我们: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文化的记印。



    1995年版的《增城县志》,在“金兰寺贝丘遗址”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位于三江镇金兰寺村原增江河畔,属新石器时代距今4035年(±95年)的文化遗址。1956年省文物普查队首先发现贝丘遗址,1958年广东考古队在这里进行挖掘工作,发现有大堆贝壳、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附近发现古墓葬4座,其人骨结构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磷、砺石、陶盆、陶钵、陶祖、蚌环、穿孔毛蚶壳、鱼脊骨串珠饰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内。”

    增城市博物馆蔡副馆长告诉我,金兰寺贝丘遗址,是广东省较早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当年广东省考古队选择了200平方米范围进行挖掘,发现共有上、中、下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上层是战国时期;中、下层是新石器时期。经严格测定,金兰寺贝丘遗址出土的夹沙精陶和彩陶的形成时间,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6000多年前,这个年代让我为之一震。这一震,我眼前的屋舍不见了,替代的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此刻的我,驻足于海边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海风轻拂,浪花缓缓地洗刷着金黄的沙滩,牡蛎、蚶蚬等一个个贝类生物浮出沙面。几个光着身子的小孩,在海滩上一边嬉戏,一边拾贝。这时,一个深眼眶,高颧骨,扁鼻子,有着典型南亚蒙古人种特征的壮汉,手上拿着一根骨制的鱼叉从海边向我走来。我看见他鱼叉上还有一条挣扎着的鱼。

    南亚蒙古人种壮汉把我带进一家用贝壳和石头垒墙,树木和茅草作顶的小屋。屋旁,多年积累下来的贝壳、鱼骨堆积如山;屋前,稻穗、野果、鱼干散落满地。屋内,一个下身裹着树皮网,上身坦露着两个硕大乳房的女人正用石锥打开沙蚬的贝壳,然后把一个个蚬肉放到一个篮纹夹砂褐红的陶钵中。我四顾而望,四周还有罐、缶、盘、盂等陶器和石锛、石斧、石矛、骨铲、骨锥、骨针、骨凿等器物。

    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我取相机,正想把这个历史场景拍下来。忽然,我看见拾贝的小孩蹦蹦跳跳地向我走来,“伯伯,帮我们照过相吧!”我定睛一看,眼前的并不是南亚蒙古人种的孩子,而是几个穿着现代服装的儿童。原来,这银铃般的童声,已把我从新石器时代的时光甬拉到现实。我无法知道当年南亚蒙古人种的去向,也不了解这块土地沧桑变幻的历史全过程。但我知道,孩子们的脚下,就是几千年前的贝丘遗址。于是,我赶紧取出相机,在历史的地点记下那难忘的历史瞬间。

    我们还在寻觅,希望在地上找到一些贝丘文化的痕迹。才走几步,一间三进五间,规模宏大的“姚氏宗祠”便映入眼帘。祠堂右侧,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匾镶嵌其中。姚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站在祠堂前,抬头仰望,只见红砂岩脚,青砖大墙和四根红砂岩大柱的上面盖着79行碌灰筒瓦,两边人字封火山墙和中间灰塑龙船屋脊向着蓝天。走进祠堂里,顾眼环赏。雕梁画栋的斗栱屋架,精雕细缕的莲瓣柱座,饰花纹果的封檐,彩绘墨描的墙眉……无一不显露着明代建筑工艺的风采。

    那天,村人正在祠堂里筹办一场婚宴。真幸运,参观完祠堂后我有机会坐在祠堂的红砂岩门石上聆听村中几个老人讲述金兰寺村与姚氏的故事。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在我脑海烙下一个近千年的乡村场景:金兰寺村的姚氏始祖姚宗卿是在宋代中原人南迁大潮时于北宋熙宁年间从江西经南雄、番禺来到三江平原的山下定居繁衍的。

    南宋宝佑四年(1256),当时定居于初溪的姚氏第七代孙姚七六来到贝丘遗址上的河涌放鸭。一天,他见到自己在涌边搭筑的茅棚升腾起一缕红光。他急忙回到初溪,稟报老人。老人吿诉他,红光升腾之处,必是风水宝地。目睹红光之人,定与宝地有缘。老人之语,使姚七六大悟。于是他迁居到此,成了金兰寺村姚氏宗祠的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0-12 09:51 编辑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遗址上的小村子旁边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个座“金莲寺”。姚七六定居以后,又有洪姓人入居。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金兰结义以后,村子又来了一户关姓人家。从此,周、姚、洪、关多姓共村,共同开拓、耕耘着这片河涌纵橫的肥沃土地。

    当年结拜的金莲寺,人们把其称为金兰寺;这个贝丘遗址上的村子也从此得名“金兰寺村”。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姚氏在金兰寺村人丁越来越旺,作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和始居者的周氏及后来迁入的洪氏两姓,人口却从逐步减少到往外迁移。今天,有2000多人的金兰寺村,只剩下了姚、关两姓了。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

    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祭祀性建筑。祠堂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产物,也是各地方、各宗族经济与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结果。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姚氏宗祠的村子,又多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异姓人。他们在这块土地田园上耕果种菜,在村庄老屋生活食宿甚至生育繁衍。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人类一直在时光甬道上穿行。我想,若干年后,金兰寺村的人文历史,一定又会出现崭新的篇章。

    (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左边100多米外被淤塞了的河涌边,有一个七八米宽,十数级台阶的花岗岩河埠头。河埠头不远处,有两座紧连在一起,贴着红色瓷片的新建庙宇。庙宇门上分别嵌有“洪圣宫”和“天后宫”的牌匾。我从洪圣宫进入,触目一切尽是当代制造之物而让失去兴趣。可走过天后宫,廊中架着一个积满岁月尘烟的铁钟却令我眼前一亮。我用纸巾细抹,钟上的铸文便浮现出来:“增城县金兰寺村众信士施天妃宮钦钟一口重二百余斤万历七年季春吉旦奉”。


    (姚氏宗祠俯瞰)

    明万历七年,是公元1579年。我用力击了一下这个铸造于432年前的钦钟,一声沉重的声响又把我带到一幅明代民间祭祀的风情画中。金兰寺村增江河畔,一座精巧的天妃宮座于古榕的绿荫中。天妃诞日,从江河乘船而至的异乡人,从街巷步行而来本村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聚集到天妃宫中。人们在天妃像前烧香化宝,叩头参拜,求神许愿。庙前宮里人头涌涌,善男信女沉醉在香烟萦绕之中。

    人们为何如此虔诚?原来,明代时的金兰寺村,已是三江平原上一个鱼肥蕉壮,稻花飘香的村庄。村子里的人亦渔亦农,希冀过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然而,生活在水乡泽国里的金兰寺村人,却经常受到水患威胁,渔船被浪刮翻,庄稼被水淹没的现象时有发生。岭南水乡,自古信仰水神。金兰寺村人,自然也希望能得到水神的保护。于是,他们在村中建了洪圣庙和天妃宫,分别把为官廉正,任广利剌史,并因建立气象站得到渔民信赖的洪圣王和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天妃请来,供村民朝拜与供奉。

    后来,消息传到村外,天妃宫更是四邻水乡,香火鼎盛的祭祀圣地了。走出烟雾弥漫的庙宫,我也走出尘烟笼罩的岁月。擦了一下被岁月朦胧了的双眼,我才意识到这烟雾是从新建的“天后宫”冒出来的。几个中年妇女许下的祝愿,伴着自己亲手点燃的缕缕香烟,一直飘到当年请天妃女神上岸的水边。我的目光随缕缕飘烟移到水边,举目一览,满野葱绿。我为水边翠竹如屏,田园瓜菜如织而欣喜,但又为当年舟船穿梭的河涌已被淤塞成瘦湖,而且水面越来越少而忧伤。

    站在水边沧桑的花岗石古埠头上,看着凤凰树被秋风吹落的点点黄叶,我的遐思一下子插上了翅膀:金兰寺村,亿万年前的古海,你是水的家园。水,让你成就了6000年前的贝丘遗址;水,也让你成就了近千年的渔米之乡。将来,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你呈现给人类社会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自然画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12 12: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10-12 09:42
    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 2011-11-12 21:55| 发布者: lujunfei| 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肥沃的三 ...

           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2011-11-12 21:55|作者: 湛汝松。
           知否,你湛姓先祖 明南京三部尚书湛甘泉为宗卿公后族谱撰过序。

           你的这2段话有点问题:
           金兰寺村的姚氏始祖姚宗卿是在宋代中原人南迁大潮时于北宋熙宁年间从江西经南雄、番禺来到三江平原的山下定居繁衍的。——宗卿是北宋进士来广南东路当提刑的,退休后先居番禺簸箕里(今广州杨箕村),然后到博罗-增城,最终定居金兰寺村不远的山下村。

          南宋宝佑四年(1256),当时定居于初溪的姚氏第七代孙姚七六来到贝丘遗址上的河涌放鸭。一天,他见到自己在涌边搭筑的茅棚升腾起一缕红光。他急忙回到初溪,稟报老人。老人吿诉他,红光升腾之处,必是风水宝地。目睹红光之人,定与宝地有缘。老人之语,使姚七六大悟。于是他迁居到此,成了金兰寺村姚氏宗祠的主人。——金兰寺村姚氏宗祠是姚七六的后代为他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12 13: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10-12 09:43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 ...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遗址上的小村子旁边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个座“金莲寺”。姚七六定居以后,又有洪姓人入居。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金兰结义以后,村子又来了一户关姓人家。从此,周、姚、洪、关多姓共村,共同开拓、耕耘着这片河涌纵橫的肥沃土地。

          当年结拜的金莲寺,人们把其称为金兰寺;这个贝丘遗址上的村子也从此得名“金兰寺村”。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姚氏在金兰寺村人丁越来越旺,作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和始居者的周氏及后来迁入的洪氏两姓,人口却从逐步减少到往外迁移。今天,有2000多人的金兰寺村,只剩下了姚、关两姓了。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

          ——金兰寺名称来由新说,从何而来?过去说,金兰寺村有村无寺。
          几年前,看到金兰寺,破败,似乎缺管理缺维修,担忧。今天如何?
          三江姚氏,增城姚氏,人多,姚村多,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14 16: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宗祠位于增城市石滩镇金兰寺村,是金兰寺村姚氏族人的宗祠。始建于明。坐西朝东,五间四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45米,建筑占地1035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红砂岩和灰砂三合土铺地(部分已改为水泥混凝土铺地)。祠前有旷地,左右和前沿有青砖砌墙把旷地围成一院落,在院落左右墙上开拱门通外,旷地前有鱼塘。祠的左、右后三面为民居。
           ——旷地前有鱼塘。这个鱼塘实际是配祠堂的风水池塘,怎么将它排斥在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7 17:04 , Processed in 0.1129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