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9|回复: 0

虞舜孝道与运城民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1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0-29 19: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0-29 19:56 编辑

    虞舜孝道与运城民俗
    2010年09月20日
      虞舜是孝祖。这位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有虞氏,因为他天生双瞳仁,故名重(chóng)华,字都君。舜,是他死后后人给他的谥号,意为仁圣盛明,借以彰显他的功德。他是“五帝”之一。这样说来,他生前是没有“舜”这个称号的,也就是说生前是不能称“舜”的。但是,像《尚书》这样的典籍在述及其生前之事时也称其为“舜”,后世的著作也仿此,习以为常,既成事实,使人反倒把他的姓名淡忘了。不过,为了尊重这种习惯,使大家不至于感到拗口,所以本文在述及他生前事迹时也沿用了“舜”这个称呼。因为他生于姚墟(今山西永济市的舜帝村),以后迁于负夏,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都于蒲坂,死后葬于鸣条。这些地方都在运城市境内。也就是说,他一生中活动的地域绝大部分是在运城市境内。因此,留在本市的遗存和民俗文化尤为丰厚。本文主要通过运城民俗和虞舜孝道的对比研究,来揭示虞舜孝道和运城孝道民俗是源与流的关系,运城民俗继承和发展了舜帝的孝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  感天动地舜孝行

      帝尧是中华民族的一代先贤明君。他在年老选拔接班人的时候,四岳(四方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舜。尧根据平时的了解对舜比较满意,决定先考察一段时间。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妻。这二位聪慧贤淑的妻子后来竟成了舜的救命女神。尧还给了舜很多财物,如:牛羊、细葛布衣服、五弦琴等,还为他建造了粮仓。
      舜的母亲握登在舜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舜的父亲瞽叟续娶一妻曰壬女。此人从小是个任性的女人,因为嫁给姚姓人家,所以大家把她叫姚婆。这就是舜的后母。和瞽叟生有一男一女,分别叫象和敤首。这个姚婆和瞽叟喜欢亲生儿子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象长大了,因为品行不好而找不到对象,所以又嫉恨舜的二位美妻和财产,常欲瓜分之。因此,多次和瞽叟、象合伙定毒计杀害舜。
      这些恶行主要有:火烧计:“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实井计:“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此二则均出自《史记·五帝本纪》);醉杀计:将舜用酒灌醉而后杀之。在二位贤妻和敤首妹的帮助下,舜巧妙地躲过了这些灾难。
      尽管舜的父亲顽固愚昧,后母奸诈狠毒,弟象骄横狂傲。(《尚书·尧典》:“瞽子,父顽、母嚚、象傲。”)而舜并无怨恨,而是以德报怨:“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就是说,舜仍然孝顺父亲、后母,友爱兄弟一天比一天忠厚恭谨,没有丝毫懈怠。仍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史记·五帝本纪》)就是说,舜登上帝位之后,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去朝见父亲瞽叟,恭恭敬敬的,一点不敢大意,完全是老百姓的儿子对待父母的态度。还把他的兄弟象封为诸侯。舜的孝行感天动地,加上一些其他的善行和壮举,使尧的考察有了满意的结果。于是尧破除了以往父传子的惯例,把帝位禅让给舜。
      运城民俗有很多源于舜的孝道。谁家的儿子孝敬父母好,人们就称赞他“像舜一样的儿子”。民间把后妈叫“姚婆”。尽管没有虐待过前房儿女,也是胆战心惊:“姚婆难当。”即使是生母,若虐待儿女,也被冠上“姚婆”恶名。人们对瞽叟也非常厌恶,若有后妈虐待前房儿女,人们就担心地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意思是说,亲爹也会跟着后妈虐待儿女。

    二、义、慈、孝、悌典教民

      舜20岁以孝闻名天下,30岁摄天子政,50岁登上帝位,在位50年,百岁而终。舜在位28年时,帝尧“殂落”。老百姓如同亡故父母一样悲痛,三年之内在全国禁绝音乐之声。(《尚书·尧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现在,国家主要领导人逝世,国旗下半旗致哀,一周内停止娱乐活动。在运城民间,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按期烧纸祭祀,穿孝鞋三年。三年不会客,不动音乐,过年节不贴红对联。三年期满,所有孝子列队到坟茔祭祀,围绕坟头正转三圈、倒转三圈。而后方脱孝服“出服”。——这些民俗不能说和舜的孝道没有关系。
      舜在“摄天子政”时,遵照尧的嘱托教化民众,制定“五典”(或叫“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说:父亲要讲道义,母亲要慈爱子女,兄长要友爱兄弟,兄弟要恭敬兄长,儿子要孝敬父母。“五典”公布后,百姓普遍遵从。(《尚书·尧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形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也使单纯的“孝行”上升为“孝道”。
      舜继帝位后,以孝道为主要考核内容之一选贤任能,辅佐政事。共选22人,主要有:
      选禹为司空,管理全国的水利和土地。禹疏浚九大河,界定九大州,开凿禹门口,黄河断山流,西曰华山东中条,“华夏”之根始于此。

      选弃为后稷,管理农耕,教民稼穑,五谷时茂,丰衣足食。
      选契(xiè)作司徒,推行“五常”之教,百姓遵从“五教”,家庭融洽,社会安定。
      选皋陶(yáo)作士,管法律,五种刑罚,宽严适度,天下平,无诉讼。
      选夔作典乐,推行用诗来表达意志,用歌唱来曳长语音。这种文化一直流传下来。据说西周时期各国的百姓和外交官常常用诗歌来锻炼口才表达意志,这些诗被收进《诗经》里。《诗经》里的诗原来全部有谱可唱的。民间许多说话“结巴”的人,但唱歌唱戏流利自然,一点也不“结巴”,大概是这种文化教化的结果。
      舜还建立了官吏考核制度。官员恪尽职守,人民团结勤劳,把中华民族建成国家的雏形。尧天舜日,国运昌盛。民间传说,天上的五位神仙也下来观光,看到人间的盛世美景,坐享人间清福,也不想回天堂了。久而久之,坐化为山。这就是运城市旅游胜地——永济五老峰的来历。

    三、“孝背”—民俗中的活化石

    “孝背”是民俗中的活化石。
    两千多年前编成的《诗经》从民间采集了不少关于孝道的诗歌,《蓼莪》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诗。《诗序》说:“《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笺》:“不得终养者,二亲病亡之时,时在役所不得见也。”《诗集传》:“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我哀伤也。”
    《蓼莪》共有六章。其中一、二、四这三章和运城丧葬民俗很有些源缘,不妨摘下来对比一下。

    原文                               今译大意

    一章
    蓼蓼者莪,                        莪蒿茂密长又高,
    匪莪伊蒿。                        非抱娘蒿是蒿草。
    哀哀父母,                        可怜我的父和母,
    生我劬劳,                        生我养我太辛劳。


    二章
    蓼蓼者莪,                         莪蒿茂盛长又高,
    匪莪伊蔚。                         非抱娘蒿是艾蒿。
    哀哀父母,                         可怜我的父和母,
    生我劳瘁。                         生我养我太瘁劳。
    四章
    父兮生我,                         爹呀是你生下我,
    母兮鞠我。                         娘呀是你哺育我。
    拊我畜我,                         抚慰我呀爱护我,
    长我育我。                         养我长大教育我。
    顾我复我,                         照顾我啊殷待我,
    出入腹我。                         出出进进怀抱我。
    欲报之德,                         刚要报答父母恩,
    昊天罔极。                         不料老天降灾祸!
      运城民间在丧葬父母时,孝子要“孝背”:为了牢记父母的生养之恩,将悼念之言写在一张麻纸上,贴在孝服的背后。孝子穿上孝服,背上就显现出跟《蓼莪》诗句相仿的四言诗:

    “孝背”原文                           今译大意

    哀哀我父/母                     可怜我的父和母
    生儿劬劳                         生我养我多辛劳
    欲报深恩                         刚要报答父/母深恩
    昊天罔极                         不料老天降灾祸
      将《蓼莪》和“孝背”对比一下不难看出:二者如出一辙。是前者来自民俗,还是后者抄用了前者?走访多位学者专家和当事人,都说不知道,只知道“孝背”是祖先传下来,“根”在哪里不知道。各种史籍也没有记载。换句话说,即使是抄的,为什么不抄别的,但抄《蓼莪》?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正好反映了民间的孝道意志(诗言志),抄几句简约的来表达孝敬的情怀。二是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运城民俗的生成可能有源流关系,现对比分析如下。
      《蓼莪》在《诗经》中是《小雅》中的一首。按照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对《诗经》划分标准,“雅”跟“风”一样是一种歌唱的音调,这种音调是哪个地方的音调呢?他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古人所谓“风”,是指声调而言。《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唐风》就是唐国的调儿。都是用地方乐调演唱的诗歌。好像现在的昆曲、眉户、蒲剧一样,都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调。雅,是西周都城镐(hào)京(在今西安市西南)的特殊发音,属中原正音,用这种音调演唱的诗歌就叫“雅”。就是说,《蓼莪》是用镐京乐调演唱的诗歌。
      运城这块地方在西周属于晋国。晋国的始祖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由于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他是西周的创立者周武王姬发的第三个儿子,是武王的次子周成王“桐叶封弟”封到唐国的。古唐国地处“夏墟”,也就是大禹建都的晋南一带。  唐叔虞的儿子燮父(fǔ)继位后改唐为晋,是为晋国。晋国是周朝姬姓直系血亲诸侯国,和周朝当然是“一家亲”了。分封时周就给叔虞很多财物和优惠政策,晋国好像是今天的“特区”。而晋又几次出兵救援周,使周脱离险境,起死回生。因此,晋国的人民对祖居镐京有着特殊的感情。为悼念亡父母通用祖居之地的诗歌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无论《蓼莪》采自民俗,还是“孝背”抄自《蓼莪》,结论都是一样的:歌词是两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思想内涵是四千多年前的虞舜孝道思想,流传的时间又无穷远近,你说这“孝背”民俗不是孝道“活化石”是什么?

    四、 孝道民俗酿和谐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德之首,德之本。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尧舜这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流传很广的二十四孝故事,排在榜首的就是虞舜。虞舜教民的“五典”孝道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瑰宝,至今仍是国家大力提倡,人民身体力行的美德。
      近年,运城市组织开展了评选、表彰、学习“新二十四孝”活动。参选人数之多,刊发稿件之频,参与范围之广,形成规模之大,评选结果之优,社会影响之巨,堪称创举。这说明,在孝祖虞舜孕育的这块土地上,孝道在人民群众中的底蕴是多么深厚!
      孝道民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并将继续推动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晋永太,男,1944年4月生,山西夏县人,管理经济师,华夏晋氏族亲联谊暨文化研究会总会长兼总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顾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 04:00 , Processed in 0.0969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