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4|回复: 0

孔城老街——悠久历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8 1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8 10:12 编辑

    孔城老街——悠久历史
    来源:孔城老街 发布时间:2012-09-06 11:33:05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是安徽桐城孔城老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的。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兼具江淮水乡及皖南徽派建筑特色。



    1、保甲制度含义篇;




    2、保甲制度起源篇;



    3、保甲制度发展篇;



    元朝时期的保甲制度

    金元时期基层组织无保甲之名,但有类似保甲的制度。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更定保伍法,从唐制,令民众结保,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以相检察,有匿奸细盗贼者连坐。

    元代实行村社制,凡50家立1社,择高年晓农事者1人为社长,其主要职责在于“劝农”,兼行维持风纪、防奸察非、调息争讼、举办社学等事。一般社众的生产、生活与言行,均受社长的督察与干预。遇有不务本业、游手好闲、凶恶之人,社长可以教训,不改者征充夫役。勤务农桑、增置家业、孝友之人,由社长保举,领受政府的褒奖。有犯禁的,社长失察或知情不告,都要连坐治罪。

    明朝时期的保甲制度

    明初实行“里甲制”,以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轮流担任里长;余下的100户分为10甲,甲有甲首,每甲10人;里长、甲首,是役,替县衙门当差,负责一里一甲的事务,10年一轮换,催收赋役,勾摄公事。如里、甲内有逃户或逃避赋役,则里甲之人共同承担,或先由里长、甲首垫付。里内另设有“老人”,平乡里争讼。

    明中后期,里甲制度破坏,嘉靖以后保甲制度各地普遍推行,乡村称之为保甲,而城市则称为总甲。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执行最有效果的是王阳明在赣南的“十家牌法”。规定:在原里甲基础上,编10家为1牌,设牌长1名;5至10牌为1保,设保长,负责保内治安;牌内各户要求门口设木牌,登记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每日轮流指派一家值班,挨门挨户按牌审查,一旦遇到面生可疑之人,立即报告官府予以追究处理。如果有隐瞒情况不报告官府者,则以十家连坐治罪。

    明代保甲制度的一个特色,就是将保甲与乡约合一,将乡约的教化合并于严密的保甲组织中。如,王阳明在赣南既推行“十家牌法”,又推行“南赣乡约”;吕坤在治理山西及晚年致仕归家,大力推行“乡甲约”,一里之内,选约正、约副,负责教化;约内,家有四邻,十家为甲,十甲为约,甲选甲长。从四邻、甲长到约正、约副实行连坐。

    清朝时期的保甲制度

       满族入关之后,为了安定混乱动荡的局面,稳定新政权,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即在直隶(安徽当时属于南直隶)、山西、山东推行保甲制。之后,康、雍、乾三朝都对保甲制度有大的发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保甲组织被扩大,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且组织监控更为严密。雍正四年(1726年)对保甲制度又作进一步发展,实施范围扩大到“熟苗熟僮”、棚民、寮民、蛋户、甘肃回民,特别是“绅衿之家”也一律编入保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作了大的改进,实施范嗣更为扩大,稽查更为严密,并明定“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保甲组织是清朝赖以控制基层的主要工具。至此,清代保甲制度被基本固定下来。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的最早推行开始于1931 年国民党在江西修水等43 县试行保甲, 当时蒋介石正大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 在总结“围剿”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蒋介石认为必须通过编组保甲,以严密民众组织, 方能收“围剿”的实效。所以, 民国时期保甲的最初实行为配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围剿”而实行的。而当时, 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四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展的主要地区, 也是国民党蒋介石“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地区, 国民党在这些地区最先推行保甲制度。

    1932年8月国民党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司令”颁布《剿匪区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管、教、养、卫”合一。

    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国民党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竭力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

    抗战前,各省保甲长的工作内容,多半与户口整编有关,性质较为单纯。1937 年,八年抗战爆发,为应战事所需,全力动员民众,保甲长的角色和工作也有大幅改变。其中,保甲体系中的自卫组织(壮丁队)逐渐编入国家军事体系,保甲长开始从事如征兵、征工、征粮,及其它各项繁琐的行政工作。

    抗战开始后,各地军队陆续参与作战,有关兵员补充,既须仰赖后方,各县地方治安,也应设法维持,于是壮丁的调查、训练与运用,也有了初步的改变。1938年,政治部颁行《战时国民军事整备纲领》后,实现了以民众总动员为目标,将征兵、社训、保甲壮丁队三者融合为一的战时国民军事组训和整备系统,实际上是以保甲组织而普施壮丁训练。


    4、保甲制度之安徽略记;



    清朝时期

    浙江钱塘人徐本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安庆巡抚任上针对“寿州滨淮,盗聚族而居,假捕鱼为业,每出劫掠,已次第捕治,令渔船编甲。孙、平、焦、邓诸姓设族正,有盗不时举发”,被“下部议行”。由此可见,安徽寿州(治今寿县)族正是作为保甲一环设立的.

        太平天国时期

        1853年9月底,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入居安庆巡抚衙门;10月25日,太平军往攻十里铺,与敌赓音泰部接战;11月12日,太平军进克练潭,14克桐城,29日克舒城;太平军继续北上,进围安徽省临时省会庐州。在此之前,太平军已入踞池州、青阳、建德、东流、望江、太湖等安庆周围各地。此后,太平天国军在安庆易制。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废除了清制“道”这一级。县以下则按太平制,实行乡官制度,废除了清朝的保甲制度。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

       1932年国民党“剿共”时期,安徽省政府训令各地编组保甲,规定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实行“管、教、养、卫”合一。“管”即清查户口,制定保甲规约,推行联保连坐;“教”即进行“党化”教育;“养”即对保甲内居民摊派名目繁多的捐税;“卫”即抽选壮丁,编练民团,修筑工事,搜查缉捕。刘镇华统治安徽时期,全省编成4300联保,34000保,354000甲,统治369万户,2255万人。

        孔城老街的保甲制度

        安徽省早在顺治年间,隶属于江南省。江南省是当时全国较发达的省份,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制度,首先在安徽等地实行保甲制度。而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保甲制度更是根深蒂固。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为了大力“围剿”中国共产党,狠抓基层政权制度,在革命根据地各乡镇实行保甲制度,对保甲居民搜刮税务,精选壮丁。桐城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重要根据地,也是经济繁华之地,国民党对桐城的保甲制度最为严厉。经过时代的变迁,保甲制度的踪迹快淡存,但桐城市的孔城老街至今保留保甲文化。因为孔城自古就是商埠重镇,经济发达,是桐城经济发展的基石,所以孔城的保甲制度随时代的变迁却得以保存。

    孔城老街基层行政组织“甲”,是统治者为了达到其统治目的,相继建立牌、甲、保作为分级统治人民的行政管理手段,并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国时期。孔城老街在慢长的历史朝代演变和人口兴衰中,基层组织经历了北宋的保甲制、元代的村社制、明代的里甲制、清代的牌甲制和民国的保甲制。

        孔城老街共分成十个甲,自北向南,依次叫做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九甲和孔城河对面的十甲。

        保甲制度是旧时的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以便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到清末民国时期,孔城老街共设立清源、太平、福德、里安、环溪、古渡6个保、10个甲、100个牌,900多户、6000余人,保长、甲长都由地主、仕绅、小业主担任,他们把持地方,武断乡里,牢牢控制一般民众。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孔城老街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蒋介石提出的“管、教、养、卫”,增强了军事化服务功能。1948年淮海战役孔城解放后,保甲制度被废止。

        在过去,孔城老街甲与甲之间都有一道二层牌坊式石穿门栅栏,现在仍可以看到甲与甲交界处的长条麻石是横过来砌铺的,每到傍晚各甲栅门紧闭,每甲相对独立互不通行,是一个独立的城堡,具备防盗防御功能。老街的商铺也是以甲为地段,各甲都有各甲的商业主体特征,不同的甲经营的范围不相同,如一甲是传统手工艺,二甲经营布匹、药材,三甲是书院文化、社会事务,四甲是政治、经济中心,五甲是京货、小吃(菜心耙、丰糕、孔城米饺),六甲是米行、酒坊,七甲是柴市、猪集,八甲是鱼行、菜市,九甲是茶楼、货运(九甲东就是水运码头),十甲是客栈、旅馆。

    孔城老街这种以阿拉伯数字来给甲命名的古老地名,在全国老街地名中是绝无仅有,至仍在使用,可以说是研究孔城老街历史和保甲文化的标本和活化石。


      注:







          


         1、孔城老街古代商业兴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简要归纳如下:



    孔城商业的衰落:



    2、孔城老街明清鼎盛时功能分区(分号、代表商家)

    孔城在明清两代大放光芒,商贾云集,百业兴盛,桐庐舒六等地的货物大多先转运于此。

    古镇中心经济迅速发展,以经营服务于周边邻近地区生活资料的商栈、粮行、绸缎、瓷器、山货水产等一应俱全。在清末明国初年,孔城中小商铺160余家,手工业、运输业220多家,茶庄酒店等服务业220多家。

    大商家:“享远堂”、:“崇俭堂”、“致远堂”;

    民族行业协会:箩业、排业、杜康会;

    以下是商号分布情况(40个商铺)。

    二甲4号——黄家大屋

    位于二甲首,又叫做“满江村茶楼”,始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是本籍官商黄氏宅第。满江村茶楼是孔城老街茶楼、酒馆的典型代表。

    二甲5、7号——贺福昌铁器行(孔城食品站);

    这幢房屋是祖籍湖北浠水贺氏两兄弟在清末民国初时期在孔城老街开办的铁匠铺贺福昌铁器行。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间,这幢房屋一直作为孔城区和孔城镇食品站房屋。

    二甲9、11号——孔城供销社门市部;

    这几间门面曾作为孔城供销社销售货物门市部,出售各类生产物资,后来也出售生活用品。

    二甲12号——陶德兴、陶恒兴纱莊;

    陶德兴、陶恒兴两片纱莊共30多间房屋,在清朝末期,100多台手工纱纺机日夜为上海申新第五厂纺织纱线。

    二甲15、17、19号——裕丰隆香纸商号

    裕丰隆香纸商号位于二甲,坐东朝西,经营祭祀用品,为古镇第一大商铺。

    二甲21号——李鸿章钱庄;

    位于二甲,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人在孔城老街设立钱庄,主要是方便老街商户和百姓银钱税换。李鸿章钱庄前后七进,中间两进已毁,楼下正中设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阴阳调和之风水学。

    二甲23、25号——孙仁寿大药房(孔城工商所旧址);

    位于老街二甲,坐东朝西,清朝中期开办的孙仁寿大药房生意红火,闻名遐迩,是当时孔城老街最大的药房。

    二甲28号——蒋家大屋(百年老店);

    蒋家大屋又名九如糕饼店,九如糕饼店的格局在老街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砖木结构,前店后坊。这家百年店有106年历史。

    二甲38号——瑞和祥布庄;

    位于老街二甲,坐西朝东,后面住房已拆毁,临街三间房屋是当年的店铺门面。

    南侧山墙上留有的“京广洋货绸缎布匹”字样,具有现代广告的意识。

    三甲3号——大中华卷烟厂;

    这处空场地在清末民初办过烟厂,生产的香烟牌子叫大中华,孔城老街男女劳动力几乎都在大中华卷烟厂上过班。解放后房子被政府征收,作为孔城区粮站商品粮户口粮油供应处。

    三甲4、6号——桐乡书院帐房(孔城邮政局旧址);

    这一片房子在清末民国时候作为桐乡书院帐房,咸丰年间被损毁,在解放后作为孔城区邮政局、自来水供应站。中共领导成员尹宽在他担任安徽临委书记时,经常来此视察。

    三甲5号——瑞甫医院(孔城区、孔城镇文化站);

    位于三甲,坐东朝西,面阔五间,清末民初作为瑞甫医院。它是一家以西医见长的西式医院,开创了孔城老街西医治病的历史。解放后一直作为孔城区、镇文化站站房。

    瑞甫医院整体设计协调,聚合性强,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整幢建筑带有些许西洋建筑风格,曾经考察孔城老街的一位专家留言道:青山绿水本无意,黑瓦白墙别有情。

    三甲7号——白果厅遗址;   

    位于三甲,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东朝西,中间正厅柱、梁、枋使用百年树龄白果树木料,取名白果厅。

    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驻扎于此,商议军机大事,故又称白果厅为太平天国议事厅。毁于1987年夏初一场意外火灾。

    三甲8号——桐乡书院遗址;

    位于三甲,坐西朝东。道光二十年(1840),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为教化桑梓,募捐大钱9000串修建。1985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将桐乡书院旧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9——姚家大屋;

    位于三甲,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七进,建于清末咸丰年间,占地面积1014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

    是清湘军一将领避居老街所建,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作为孔城镇人民政府办公场所。院落里有两株150年树龄桂花树。

    四甲1号——永昌祥陶瓷店(孔城商会遗址);

    位于孔城老街三甲,坐东朝西。   

    永昌祥陶瓷店是清光绪三十年孔城商会第一届商会会长吴茂堂创办的永昌祥陶瓷店,批发销售到六安、舒城等地,成为桐城地区著名的陶瓷制品商行。

    四甲7号——孔城派出所遗址;

    这块空场地作过孔城区派出所和孔城镇派出所,之前没有专门的公安机关,这里是孔城区公所办公场所。上世纪90年代派出所移址后,房屋用于他们职工住房。

    四甲8号——新华书店旧址;

    这三间门面房在解放后一直作为新华书店,一直到1995年新华书店搬迁后任作为新华书店的一个门市部,出售文化用品。解放前夕,这个房子和后面的房子作为当时在整个安庆都很少见的中华书局,印刷各种图书。

    四甲9号——仁和春大药房(孔城药材公司旧址);

    这幢房屋是清末民国初期的仁和春大药房,它是老街寺巷居民范哲民老先生租房所经营的,解放后,整幢房屋被没收,到九十年代末一直作为孔城药材公司大药房。

    四甲11号——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国民党176师526团团部);

    位于老街四甲,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清末民国初期作为张恒丰布庄颜料店,解放前是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解放后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孔城营业所。

    四甲12号——孔城影剧院;

    位于四甲,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建立共演出黄梅戏178场,观众9100人次,放映电影2610场,观众140000人次,表演歌舞、晚会40场,观众2600人次。

    四甲14号——怡昌栈;

    位于四甲,坐西朝东,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43平方米,建筑面积802平方米。民国时期,其后裔在怡昌栈原址上兴办程怡丰木料行,经营规模位居老街同行前列。

    四甲16、18号——火龙站;

    这两间门面在大革命时代和解放初期一直是孔城老街的火龙站,里面有两条铜制火龙及消防设施。1957年,老街八甲发生一场大火,就是利用这两条火龙抢救的,房屋没被烧毁。

    四甲13号——语录墙;

    位于孔城老街四甲,建于1968年,为砖混人字梁大瓦面建筑,八间门面一字排开,长30米,宽8米。墙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八块毛主席语录和四条宣传标语。毛主席手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系水泥浇注的。文革时代旧迹一直作为孔城供销社营业场所。

    五甲6号——倪氏大宅;

    位于孔城老街五甲,是光绪年间(1891年)清末抚州知府倪朴斋老先生告老回乡定居所建,坐西朝东,共有四进,距今已有100多年,占地面积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整幢建筑没有采用一根铁钉。

    六甲——寺巷;

    凹槽石条的解说了孔城老街过去的商业繁华程度。

    六甲5号——陶氏酒行(商号行俗);

    位于孔城老街六甲,坐东朝西,面阔四间,主人姓陶,清末民初开办的陶氏酒行是孔城老街酒行、酒坊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六甲七号——顺昌祥杂货店(孔城税务所旧址);

    这幢房屋旧址在清末民国初年经营杂货店,商号叫顺昌祥。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建筑格式和风貌与老街建筑相同。

    解放后,这幢房屋由政府征收,作为孔城税务所办公用房。

    1983年和1989年大水,它是孔城老街五甲以下唯一一家没有进水的房屋。

    六甲13号——万春园茶楼(孔城米饺);

    位于老街六甲,面阔二间,坐东朝西,出门就是老街米市鱼行。在民国初期,主人郑某某经营茶楼,并诚请老街名士杨某题写商号万春园,寓意接纳八方来客,春意盎然。

    万春园茶楼的传统名点——孔城米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其独特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

    七甲7 号——倭房;

    位于孔城老街七甲,坐东朝西,一间门面,一进进深。房屋破旧低矮,据相关的历史考古论证,它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5),是孔城老街唯一一幢最早古建筑。由于房屋低矮、窄小,老街人把它叫做倭房。

    七甲 8号——巡检司;

    位于孔城老街七甲西街后,建于清朝后期,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姚府宅院坐西朝东,二进五开间,后进南侧只有半间房子大,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九间半房。房屋西头有一处空旷院落,原为羁押疑犯场所-----硖石巡检司遗址。

      巡检司是孔城老街清朝时期唯一遗留下来的官府衙。


    3、孔城古镇商业发展


    三国开埠 唐宗建镇 明清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7 08:51 , Processed in 0.1196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