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2|回复: 1

探访晚清文学家姚燮故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8 1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探访晚清文学家姚燮故居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4-03-26



      3月22日,“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一行走进小港姚张村姚家斗,探访“浙东杜甫”姚燮的故里。
      姚张村位于小港通途路旁,连接着下邵村和鲍家洋村,小河环绕,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家斗是姚张村的一个自然村,“斗”是这一带地名的特色,因三面环水,地形似兜,别写为“斗”。姚燮的故居便在这斗里。
      “我们村里人都叫这房子姚家大屋。”村民指着眼前的一座老房子说。姚家大屋的布局是普通的江南四合院结构,共有正屋前、后二进,左右厢房,占地1284平方米,格局规整,保存较好,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这座大屋古色古香,墙门上精美的图案、雕刻,引得大家纷纷拍照。“这房子造得太考究了。”“房子临河而建,富有诗情画意,姚燮在文学上这么有成就,说不定跟他住的环境有关系呢。”大家边参观,边感慨。村民说,这座房子是姚燮的父辈们靠卖麻发家后所造。
      姚远是姚氏的族人,她对姚燮颇有研究:“姚燮1805年出生于姚家大屋,8岁那年随其祖父居住在镇海‘小有居’内。当姚燮长成一风华正茂的江南才俊时,由于家境不佳,1822年从‘小有居’迁回老家,其后他就在此娶妻生子,居家期间昼夜不歇地进行创作。《疏影搂词》五卷,《复庄诗问》二十卷皆作于此地。”姚远说,自己儿时经常在这里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懂事后,听家族长辈说起,才知道这是姚燮的故里。“姚燮对姚家大屋是很有感情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犯浙江,定海沦陷,姚燮无奈之下只得举家寻找避难之处。临行时匆匆将住宅托付于其弟姚坤守护。他写了很多的诗句,表达了他想早日归家的急切心情,也表达他渴望重新拥有宁静平和与闲适乡居生活的美好愿望。1853年之后,姚燮终于重回故里,继续进行诗、词、画的创作,又致力于戏曲音律、小说《红楼梦》评点的研究,直至1864年逝世。”
      姚燮曾作诗万首有余,诗作数量之多在元、明、清三朝都是首屈一指的。姚燮尤其爱梅,他字梅伯,号大梅山民,很多诗画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有人称他为梅花知己。“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在探访中,有人说,姚家大屋周围也没有梅花,姚燮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呢?有人回答,这么多年过去了,历史变迁,可能姚燮那个年代,姚张村栽满了梅花也说不定。
      姚家大屋临河而筑,后门正对小浃江,门口河埠头非常热闹,这里的人称“马前埠头”,村里的妇女在这里洗洗刷刷。一位阿姨告诉记者,丈夫一脉是姚燮的本家,如今姚家大屋有几间空置的房子便是自家的。“我当初嫁来的时候,娘家人跟我说,夫家条件虽然一般般,好就好在有个‘马前埠头’,用用会很称心。”阿姨的一番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如今的马前埠头在当地还是很说得起,老旧的石板,级级下降,直至水面,曾经用来绑船只的石孔依然清晰可见。多少年过去了,这个埠头也见证了姚家大屋的历史变迁,迎来一代又一代的姚家主人。姚燮墓碑在剡岙村泗洲寺后,现保存于剡岙村一家机械厂内。同行志愿者之一陈定荣先生是区博物馆的老专家,他认为姚燮作为近代涉猎广博、多才多艺、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诗、文、词、曲、小说、经藉、史地、绘画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著述宏富。一生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期,亲遭鸦片战争的种种苦难,作品风格多变。特别是他创作的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篇章以及描写下层人民颠沛流离的诗歌,让后人能多方位地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加强对姚燮故居的保护和作品的收集,续一方文脉。
      从姚燮故居出来,在区规划分局规划志愿者的带领下,大家又到小港通途路西、泰山路南B地块小区登高拍摄滨江新城全景,考察小浃江沿线燕山碶、长山桥等文物。据了解,整个活动形成照片档案200多张,调查文章数篇,将及时移交到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声像库,进一步丰富北仑历史、考古研究资源,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北仑区文明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16: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1-9 16:04 编辑

          晚清文学家姚燮故居,宁波北仑城区小港姚张村姚家斗自然村姚家大屋,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姚远是姚氏的族人,他对姚燮颇有研究:“姚燮1805年出生于姚家大屋,8岁那年随其祖父居住在镇海‘小有居’内。当姚燮长成一风华正茂的江南才俊时,由于家境不佳,1822年从‘小有居’迁回老家,其后他就在此娶妻生子,居家期间昼夜不歇地进行创作。《疏影搂词》五卷,《复庄诗问》二十卷皆作于此地。”姚远说,自己儿时经常在这里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懂事后,听家族长辈说起,才知道这是姚燮的故里。“姚燮对姚家大屋是很有感情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犯浙江,定海沦陷,姚燮无奈之下只得举家寻找避难之处。临行时匆匆将住宅托付于其弟姚坤守护。他写了很多的诗句,表达了他想早日归家的急切心情,也表达他渴望重新拥有宁静平和与闲适乡居生活的美好愿望。1853年之后,姚燮终于重回故里,继续进行诗、词、画的创作,又致力于戏曲音律、小说《红楼梦》评点的研究,直至1864年逝世。”
      姚燮曾作诗万首有余,诗作数量之多在元、明、清三朝都是首屈一指的。姚燮尤其爱梅,他字梅伯,号大梅山民,很多诗画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有人称他为梅花知己。“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
      姚燮墓碑在剡岙村泗洲寺后,现保存于剡岙村一家机械厂内。
          同行志愿者之一陈定荣先生是区博物馆的老专家,他认为姚燮作为近代涉猎广博、多才多艺、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诗、文、词、曲、小说、经藉、史地、绘画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著述宏富。一生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期,亲遭鸦片战争的种种苦难,作品风格多变。特别是他创作的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篇章以及描写下层人民颠沛流离的诗歌,让后人能多方位地了解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加强对姚燮故居的保护和作品的收集,续一方文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6 22:12 , Processed in 0.1158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