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4|回复: 0

痴人说梦:孙中山身上流的是韩国的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1-17 1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痴人说梦:孙中山身上流的是韩国的血


    据网络上的文章介绍,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经过对孙氏家族族谱和对中国姓氏文化古籍的研究发现,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身上流的是韩国的血。一个历史学教授如此没有唯物史观,如此没有时空概念,甚至处心积虑地篡改历史,真是痴人说梦,但无论某些人如何想去抹杀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历史,我们仍然满怀敬畏。
    朴氏认为“孙氏起源于韩国”。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朴芬庆表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生活在朝鲜最南端、今天的济州岛附近的古朝鲜人,曾组成军队为周朝作战。其中一部分由于战功显赫,被周文王封于孙(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其首领称为孙伯,即孙国首领。《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孙氏,周文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孙,子孙因以为氏。”《翠亨孙氏家谱》二修一卷载:“吾姓系出周孙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由此可以证明。我读后不禁失笑,如此而言,那时的韩国全境当然应该属于中国的版图,为周朝所领,根本没有韩国的称谓,看看现在的韩国国旗上还印着中国的“八卦”,也许很能说明问题。当然,韩国人的穿凿不止于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
    西施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后裔,毛泽东是韩国人后裔,熊猫的故乡发源地在韩国,“端午”起源于韩国,为其申遗,佛教创始人、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人的释迦牟尼是韩国人,医针灸为国际标准,“超过中国,证明了韩医的优秀性”,甚至在其新版的万元纸币上印着中国古代天文发明“浑天仪”,称是其发明视为“国宝”。
    这里我只想转录几篇韩朝的家谱资料,署的都是我国明朝的年号,因为很能说明韩国文化的根基在中国,他们的寻根只是在人为地制造“自己的历史”,以掩饰文化的飘渺和心理的虚空。
    附录:
    朝鲜《海州吴氏世谱·族图旧序》
    先君子亲自草创,未及整顿而违世,故往往职讳或有阙焉。至于所载职讳亦未免一二之谬误也。且先君子尝谓余曰:吴氏正派溯流求源不止于此,意其属籍载在禹氏之家,姑待后日极本穷源。而图写之未就,素志遽不幸也,可胜痛载!吾今当庐墓,因其原本以图之,以终先君子未遂之志。呜呼!先君子年老眼昏,尚不惮劳神苦思,爰辑古图,分别内外,祖宗传世之久,使知积善之由,其为我子孙万世虑至深远也。若职讳之阙,正派之源,行于宗族之门,遍观属籍,庶可知之矣。虽或不知,亦无害于此图也。
    建文三年辛巳仲冬上旬四日前舍人吴先敬直夫谨书。
      
    朝鲜《广州安氏族谱·旧序》
    余尝悲世之人浑无睦姻之义,孰不知一而为二,二而为三四百六七八九十也。若稽先王,制为婚礼,曰:不娶同姓。同姓之亲,系虽至于甚殊,义则亲于外族之同曾高。至于同姓之女之于彼,虽视我为他人,以我视彼,则彼亦曾受吾祖一脉之血气者,何可以系远而绝之哉!故余平生逢人则必问其内外之谱者,相干于吾本宗安氏,则不限同异姓,不限远近系而并记之。以安氏姓孙为上卷,外孙为中、下二卷。上卷首记中国安氏之所由起者,次记其根本,末记吾东安氏之异其贯者。推以思之,同源异源、姓孙外孙之别其卷者,明内外之分也。于吾同曾高祖之外孙并书于上卷者,示甚切也。□□□□□□□□姓之义也。庶孽详知世系者,亦必记之,而子之□□于嫡女之后。至于公私贱隶无定耦之所产,则不问男女,直书名于卷之末,不必斥之。以妾子妾女而尊嫡抑庶之义,隐然皆在其中,贱不以贱弃之,厚之道也。至于圣人之制礼,为高祖不毁其庙,庙而不毁,则其子孙即是一家之一也。外孙与女婿虽是母妻之党,同高曾甚疏远,其视本宗一家之人,就不以为亲厚如吾之亲安氏之外孙哉!彼视我如一亲厚,我视彼如视路人,不省识其为谁某,则无已失于薄乎?故余记外族妻族并以同高为限,别为一卷,呜呼!礼有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则余为是事不亦背于礼行之一端云尔。
      
    朝鲜《文化柳氏世谱·永乐谱序》
    或曰文化柳氏后嗣之蕃,左尹公救虎活命阴德使然也。愚则以为不然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曰积者,非一朝一事夕谓也。自古显当世而享大名者非不多,然其子孙继继绵绵,不失家业,以至于数百年之久者,鲜矣!盖我柳氏起于高丽之初,至于明王朝始为宰辅,相袭箕裘,以至于今,垂五百年,果未有久于此者也。若论其派,大提学观与其都观使思讷同源于文简也。政丞亮则贞慎公之玄孙,总制殷之则章敬公之曾孙也,其他同源分派从事于朝者不可胜计。我文化君乃文简公之五世孙也,传于领议政廷显,以至于都观察障,八代连相,益振家风,可谓有余庆矣。是岂一朝之善乎!而致此哉,原其所由,厥初大丞之倾财辅主,文筒公之为相廉谨,是其权舆也。及我文正诛除权臣,复正王室,膝行忠谏,王妃免祸,临狱直言,天官赧然,认民为隶者脱以为良,以银为赂者却而不受,夫善莫大于忠也、直也、清也,而公独兼之,若贞慎公之事亲尽孝与夫章敬公之强毅、文化君之正直,则非一朝之善也。后嗣之庆,诚以此也。余故曰:非特左尹公一梦之验也。为其后者,追念积累之功,常存战兢之志,考其功业,而思欲继述,观其节义而亦将无忝,如是则庆固不止此耳。此吾今日撰述之意,观者毋以夸世系为诮。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我世祖五年)八月日大丞十四代孙、前通政大夫右代言、经筵参赞官知礼部曹事颖谨志
      
    朝鲜《南阳洪氏世谱·旧谱序》
    南阳洪氏之源久矣。传记云:唐遣才士八人来教高勾丽,其一洪也,家于唐城郡西二十许里居焉。因此以知源之始,而未知几代之孙为鼻祖。有讳殷悦,当王氏开国之初,以翊戴功受十八字功臣号,官至太师,是为鼻祖。至五代孙讳灌,力学善写,官至左仆射。当仁宗朝,李资谦等称兵犯阙,不避遇害,故追赠优例,谥日忠平。忠平五代孙赠谥匡定公讳奎,在忠敬朝诛贼臣林惟茂以安王室。然公性恬淡寡欲,倜傥不羁,见同僚阿意苟容,耻与同列,累拜枢要之任固辞不受,以南阳府院君致仕家居,卒于私第。我朝嘉其忠义,续记于《三纲行实》。淡庵白文宝于文正公碑铭记之曰:“公十三世祖殷悦有功于三韩,自是以来,世胄光大,皆登辅相。”又曰:“以及匡定公功德冠世,家政益修;庄简淳谨,克承维持。”呜呼!吾洪自初世笃忠贞,故至中世益增贵盛,犹汉之袁杨,唐之崔卢,甲于东方,不可与他郡县姓氏等夷之也。
    盖自气分于一而三才肇立,人生于寅而父子相传,则人之生也久矣。曰自上古二人之身而蔓延,波流至于今日,不知其几世也。然溯而观之,实一气之流通,是以圣人必重其祖,以其所出也,且不忘本也。此派系之图所自出也。稽传记曰:某某几世祖也,某某几世孙也。称人之善者必举其先曰:某之祖有是德、有是功、有是才,有是名,则古之重祖先、谨派系、有自来也。吾东方自箕畴之叙而贵贱分秩,族属之辨谨矣。是以家乘累叶之基,世藉旧德之名,若某州某郡之姓为我国之望族,如楚之昭屈、唐之崔卢者,比比有之。
    日休门衰祚薄,家君早世,又生也已晚,内外叔伯亦皆早逝,其于先派,仅记高曾而已。岁辛酉春,从堂兄明哲手携族谱,来示于余曰:此南阳洪氏派系之图而藏于吾家,乃先祖相传之旧物也。然自始祖太师讳殷悦至尚书讳斯胤而止,自此以下,绝不为录,不知斯胤于吾兄弟几代祖也,吾子幸有家谱续而记之。日休受而挂诸壁间,仰览数日。一幅自太师至尚书而止,一幅自王暻至嗣宗而止。分为两观,盖尚书太师之孙而于嗣宗为婿也。此为尚书所修之谱,而王氏乃尚书妻党之派也。又高丽侍中讳彦博,于日修曾叔祖也。按神道碑淡庵白文宝记之曰:“公十三世祖殷悦有功于三韩,自是以来,世胄光大,皆登辅相。”又曰:“以及匡定公,功德冠世,家政益修;庄简淳谨,克承维持。”盖庄简日休之高祖也。又于家藏得匡定为吏部尚书时贯籍于京兆,以学士讳缙为父,而祖斯胤,于日休(字上为日、下为弟)祖也。又唐城君洪海,中枢洪约之兄,一日进而质之日:吾家旧谱亦如子之言。日休既考之家,又质诸伯叔,遂续而记之曰:南阳洪氏派系之图。呜呼!  自三韩暨当代,五百余年父子兄弟昭然可考,又足以知祖先积德垂裕之所由也,为子孙者宜为传世之宝而勿失焉。
    景泰甲戌季秋望后日十六代孙逸童记
      
    朝鲜《全义李氏族谱·成化草谱序》
    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者盖生人之始也。而鲜能尊祖敬宗以亲九族者,世益远而派益分,瞢然不相知,则族谱之作焉可阙乎。李氏出于全义而蔓然东方,礼安之李亦一源也。丽朝起兵之初,惟我鼻祖讳棹,献策马首,允协睿谋,即加鹰扬大将军。于是佐理王室,以有统三韩之勋。自是厥后,高车大纛,美官丰禄者衮衮而出,业绵瓜瓞,枝繁螽斯,岂非积德累仁之余庆乎。奈何后世子孙曾不是念,视至亲如越人,葛□之咏,角弓之刺所由起也。我皇考讳贺,慕古悼今,广搜博访,撰内外族谱,有若全义李氏、月城金氏、铜州崔氏、孔岩许氏,修其世系枝派,贻厥后裔,其垂晓方来之意至矣。第以世远枝蕃,难以核绪,幸得李氏族谱于清州府院君韩相国第,参考演益,以补缺略,子孙之观是谱者,究源寻派,知一身之所自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虽至于服尽亲尽,厚伦理,致敦睦,则庶不负作谱之意也。
    成化十二年丙申秋鲰孙麟谨序

    朝鲜《骊兴闵氏族谱旧序》
    凡人之生皆有其源,稷之生出于姜嫄,契之生出于简狄,伊尹起于莘野,太公兴于渭滨,古人之出处,稽诸经史则可见矣。不惟中国之人为然,我国之名公巨相,或称某州之人,或称某邑之吏,至于闵氏,岂无世系之遗谱也。然家无相传之谱,或者以为来自中华,或者以为出自骊水,皆无明谱,不足信也。宜矣。但李相国奎报上常侍闵(氵是)诗日:“世家传阀阅,系出费侯贤。”盖闵子骞为费侯,则来自中华之论似矣。而浞令谟之长子,去古未远,李相国亦博学鸿儒,不必附会以为说也。
    余尝粗涉古书,我祖尚衣奉御闵称道,生检校太子少保行监察御史世衡;世衡生检校尚书左仆射行户部员外郎懿古,名(字上为敬,下为心);懿生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太学士、判尚书吏部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子太师、赠谥文景公令谟,仁宗戊午年及第;令谟生金紫光禄大夫、守太保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太学士、同修国史、判兵部事、太子少保、赠谥定懿公公圭,古名嗣忠,明宗丁酉年及第……(中略)至于我身,盖十三世也。
    其先世之种德培植,悠久而不息,代有科名显秩者,不可尽举,如令谟之梦见帝赉传说之外无闻焉。闵公圭有子五人,长曰康钧,次曰迪钧,次曰仁钧,次曰良钧,次曰光钧,并登金榜。而光钧之经义,播咏歌章,至默轩闵渍、及庵思平、渔隐霁骊、兴君汝翼、及庵外孙惕若斋金九容,皆名儒也,而功名事业彰著后世者也。崔拙翁作文顺公墓志曰:世以文雅致位高显,为东国令族之冠,信矣。且高丽王氏择定婚姻,以骊兴闵氏、坡平尹氏、仁川李氏、铁原崔氏为甲族,故闵顿之婿尹继宗之女作配忠惠王,是为僖妃,生忠定王,迄于当代。左议政霁生元敬王后而作配于太宗大王,乃诞世宗大王。世宗传文宗,文宗传鲁山,鲁山禅位于世祖大王。世祖传睿宗,睿宗传主上殿下,金枝玉叶,继继承承,其丽不亿而万有千岁,与天地同其久矣。呜呼,生乎千载之下,欲明千载之上难矣哉!然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传于前者虽未明,垂于后者犹无穷,。不可不明白以传。故凡关闵氏之事,咸录于后,以示云仍尔。
    骊州,闵氏之本贯也。初称黄骊县,所以称黄骊者,黄骊二马出于水,故因以为名之。厥后以僖妃之外乡,升为郡。逮我朝以元敬王后内乡,升为都护府使,至戊子岁,世宗大王移葬于英陵,升为牧。革川宁县,合属于州而特设牧判焉。此皆大略也。
    成化十四年维夏有日校书校理骊江闵奎子文序。

    朝鲜《水原白氏世谱·旧序》
    谱者,谱其族也。非谱族何以详也,非族谱何以作也。盖有人则有族,有族则有谱,畴昔然也。今观隋城白氏谱系,则其始相松溪公以唐朝佥议使被宵人杜以奇、裴玄默之倾陷,自窜于新罗,宣德王之元年庚申岁也。天子累徵,终不返中土,仍居鸡林,吾东方白氏之繁衍自此始矣。方其一派未分之时,乃睦乃敦,及其派分服尽,不远而自远,不疏而自疏。流布东土者,其丽不亿,而或纡青拖紫,烈鼎鸣钟,或擅词骚坛,名震儒林,班班东史,其永有辞。则其中间流落未显之族,虽未能赫赫于当世,幸赖此有贤、有志、有孝、有烈之骏声,人皆知白氏之为簪缨世族也。岂不盛且伟也。然而无谱则亲之远者、疏者难以辑和系之,逸者、断者难以嗣续,故肆鸠锓梓,作成谱牒。而溯其世级则白氏宗派越自罗丽,至于今日,代盈三十。若此而终不能集成谱牒,则族党之疏与不疏,分派之近与不近,其何能详也。有谱而后分之断者续焉,派之漏者合焉,是诚熟视之一大机也。凡有族者其可无谱耶?松溪公后裔明玉辑其谱牒,嘱余序之,辞不获已披谱历序,噫,兹谱也真可谓百世敦睦之丕绪。观是谱者,孰不有孝悌油然之心也哉!
    永乐三年乙酉集贤殿大提学长水后人黄喜谨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17:49 , Processed in 0.1007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