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9|回复: 8

陕商文化标本姚家大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20 0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商文化标本姚家大院
    2010年02月21日 07:21   来源:西安晚报   赵珍 毛毅娜





    姚家大院的精美砖雕。图/尚洪涛

        作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个“符号”,古民居承载着西安这所城市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我们找到了位于芦荡巷40号的姚家大院,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曾经辉煌的历史。

        一处老宅,藏在“芦荡”深处

        2010年2月9日,农历新年之前一个清晨。我们转进了朱雀门里的芦荡巷,为了寻找一座被称作“姚家大院”的老宅子。芦荡巷并不深,一眼便能望到头,两边高高耸立起的住宅楼把小巷挤得越发狭窄。看着延伸向远处的楼房,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心中不免打鼓:姚家大院在哪儿呢?走着走着,两栋楼房的缝隙间,忽然显出了一角青瓦屋顶,应该就是这儿了吧。

        一扇古朴的中式大门,含蓄地隐藏在两栋高楼夹缝的尽头。轻叩门环,主人应声而来。开门的姚云郎先生将我们引入院中。青砖铺地、青砖砌墙,青瓦铺顶,一道道院墙将不足两亩的院落划出大小不同的空间,南院、北院、后院,错落有致。隐隐听见一阵鸽哨声,抬起头来,只见周围的高楼,将老院包裹起来,几行黑色的电线,划破了干净的天空。

        年逾花甲的姚云郎先生和胞弟姚青郎是现在姚家大院的常住户,他们住在南院平房里,而北院的二层楼房则一直空着。

        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走进姚氏兄弟居住的南院平房,左首的偏房里陈设着几件老式桌椅,虽然简单,却不失古朴秀雅之风。姚云郎说:“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就剩这些了。”围坐在八仙桌旁,姚家兄弟道出老宅和家族的故事。

        大院曾是许多姚家亲戚的安身处

        姚家大院本不是姚家的。大约在民国15年前后,姚云郎的爷爷姚文青购置了这所院子。院子最初主人的姓名已经无人知晓,姚青郎只记得,爷爷曾经提起,因为老宅的门口摆放着石狮、石鼓各一对,所以推测房子的主人应该是一位清朝的文人将军。老宅要比现在大得多,占地3亩,坐西朝东,大门开在芦荡巷上。姚青郎先生说:“以前的院子有三进,前院有花坛和回廊,而现在仅剩中院和后院的一部分。”

        姚家买下的老宅,是修建于咸丰年间的清代院落。姚文青买下院子后,在1929年左右,又在北院重新修建了一栋二层楼房,一楼供女眷生活,二楼则是主人的书房。“那时爷爷和家人主要住在安仁府的宅院,这处宅院,主要是老家的亲戚,或者朋友来时安顿的休息之处。”姚青郎说。

        芦荡巷的宅子改造完毕后不久,姚文青便扶老携幼,举家迁到了南方。最终,他把家安在了自己茶叶生意的中心——四川雅安。姚青郎回忆道:“民国时爷爷在南方做生意脱不开身,芦荡巷的宅院便由我外婆居住。后来,我的奶奶和她的姐姐住了进来。”陕西有句民谣:“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刘、孟、姚、王是泾阳的四大富户。说起自己的奶奶,姚青郎颇为自豪:“我奶奶来自四大富户之一的刘家。”

        解放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陕西的17处房产也一并交公,只留下了芦荡巷这一处宅院。1973年,不再从商的姚文青回到西安,从此便在仅剩的姚家大院住了下来,直到1986年去世。

        保护老宅,一波三折

        文革时期,姚家大院前院被没收充公,北院花园及回形花廊被拆,宅院空余的地方,也盖起了红砖平房,家中的砖雕、木雕,值钱家具,不是被砸便是被烧。文革结束后,老宅归还姚家。1986年,姚家大院前院近500平方米的院落被征收,并被拆毁。那时,历经沧桑,经历过文革破坏的老宅已有些破旧。姚云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姚家大院差点因为“没有价值”而被拆毁,幸亏当时西安古建专家何修龄经过实地考察,坚持认为像姚宅这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市已不多见,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姚青郎则道出了大院保存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姚文青老人的二儿子是国家当时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得知老宅不保的消息,便托人从统战部来陕西说情,老宅被拆一事才暂时放缓。后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面,姚家大院所剩的中院和后院才最终摆脱了被拆的命运。

        老宅保了下来,可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严重,院子里也长满了荒草,失去了从前的风貌。2007年起,西安市开始对姚宅两院老房的揭瓦和亮椽进行整体大修。这是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第二个完工的项目。西安市的古建修复保护专家张炜先生是姚家大院修复工程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姚宅的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打补丁”,一切都是按照宅子本来的结构来恢复,只是换掉了漏雨的屋瓦,修补了木质的屋梁,连所用的砖料,都是将老屋的旧砖打磨以后再加利用。张炜指着姚宅外墙的一块青砖说:“只有旧社会的砖是这种质地,如果换上现在的砖料,就会很不协调。”

        老宅院布局精巧,别有洞天

        听完了老宅的故事,在姚氏兄弟的带领下游院子。姚青郎介绍,根据姚文青的规划,南院是接待宾客和主人主要活动场所,北院则主要是主人书房和女眷活动场所。南、北两院之间一墙隔开,原本无门相通,要到北院只有两条小路,一是从南院绕到后院,再从后院与北院相通的小门进入;二是进到前院,从前院的小门进入北院。这两处小门开得隐蔽,外人不知道,万一家里出事,女眷和小孩可从小门先行离开。但前院被拆后,不能相通的南北两院给姚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于是,2007年整修时,在隔断南北两院的墙上开了一扇小门,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穿过南院平房中曲折的通道,便来到了后院,后院以前曾是姚家的厨房,还是一处后花园,种植树木花草。文革时,厨房被拆,花草树木也大多作了红卫兵的柴火,仅有一株老树保留至今。

        来到姚家老宅的北院,景色与南院完全不同,一栋二层楼房,旁边一溜儿回廊围成一所独立的院子,张炜介绍:原先回廊的外围还有一圈美人靠,文革时被住在这里的红卫兵当柴烧了,无法复原。

        北院的楼房则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结合北方的窑洞式房屋、南方阁楼,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户风格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房子的外墙和屋内本来还有诸多砖雕,但都在文革时被砸坏。据姚青郎先生回忆,1964年他曾来过一次老宅,记得墙上的砖雕雕有“夜战马超”“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黛玉葬花”等中国传统故事,雕刻手法精美细腻。

        从阁楼旁的一道长长的木质楼梯登上二楼,则仿佛到了另一番天地,与建筑外部的青灰色调不同,阁楼内的被漆红的木板隔成一间间小屋,墙上的壁灯照得屋内一片温暖。姚云郎说:“以前这里的房梁上,有着各种不同的木雕,后来被破坏。现在仅存一块完好地保存下来。”这里曾是喜好诗书的姚文青的书房,“爷爷喜欢结交文人名士,在西安住的时候,常常在此举行一帮文人朋友的小型聚会。”姚云郎说。

        北院阁楼的一、二层之间,还有一间小密室,可用来藏东西或者遇到危险时暂时躲避。姚青郎先生说:“只有我祖母、母亲,还有我下去过,连我哥哥(云郎)都不知道入口在哪里。2007年修葺房子时候,我人在南京无法赶回来,工程人员不知此事,便将入口封死了。”

        陕商博物馆,将在此安家

        即将离开姚家大院,我们不禁感叹:如今的城市寸土寸金,能有这么大一个院房子真是令人羡慕。而姚云郎却说出了生活在老宅子的诸多不便:“在这样的老宅子里,生活和楼房里的完全不同。上厕所、用水都不方便。冬天阴冷,为了保护老房子,连火都不能生,夏天还稍微好过些,只是周围高楼包裹,通风不好,很闷。”姚家大院地势低洼,一遇雨天,地上便长满了青苔,湿滑难行。

        走出姚家大院,门外墙上挂着的一块“陕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牌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姚家兄弟透露,他们正在和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筹备一个微型“陕商历史博物馆”,以期让修复好的姚家大院为陕商文化和西安历史文化的宣传做些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下来的姚家大院砖雕。


    大院二院门口的太湖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院的井内依然有水。


    姚家大院二院门。


    姚家几代人和许多陕西名流通过这个狭窄的木质楼梯,上到二楼的会客厅和书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址:西安芦荡巷40号
        建筑年代:清咸丰年间


    鸟瞰姚家大院。


    同治皇帝御赐给姚家大院女主人娘家的匾额。


    姚家大院后院的香椿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大院-几经波折抢救的陕商文化标本

    作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个符号,古民居承载着西安这所城市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我们找到了位于芦荡巷40号的姚家大院,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曾经辉煌的历史。 鸟瞰姚家大院 同治皇帝御赐
      作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个“符号”,古民居承载着西安这所城市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我们找到了位于芦荡巷40号的姚家大院,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曾经辉煌的历史。
    鸟瞰姚家大院
    同治皇帝御赐给姚家大院女主人娘家的匾额

      一处老宅,藏在“芦荡”深处
      2010年2月9日,农历新年之前一个清晨。我们转进了朱雀门里的芦荡巷,为了寻找一座被称作“姚家大院”的老宅子。芦荡巷并不深,一眼便能望到头,两边高高耸立起的住宅楼把小巷挤得越发狭窄。看着延伸向远处的楼房,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心中不免打鼓:姚家大院在哪儿呢?走着走着,两栋楼房的缝隙间,忽然显出了一角青瓦屋顶,应该就是这儿了吧。
      一扇古朴的中式大门,含蓄地隐藏在两栋高楼夹缝的尽头。轻叩门环,主人应声而来。开门的姚云郎先生将我们引入院中。青砖铺地、青砖砌墙,青瓦铺顶,一道道院墙将不足两亩的院落划出大小不同的空间,南院、北院、后院,错落有致。隐隐听见一阵鸽哨声,抬起头来,只见周围的高楼,将老院包裹起来,几行黑色的电线,划破了干净的天空。
      年逾花甲的姚云郎先生和胞弟姚青郎是现在姚家大院的常住户,他们住在南院平房里,而北院的二层楼房则一直空着。
      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走进姚氏兄弟居住的南院平房,左首的偏房里陈设着几件老式桌椅,虽然简单,却不失古朴秀雅之风。姚云郎说:“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就剩这些了。”围坐在八仙桌旁,姚家兄弟道出老宅和家族的故事。
      大院曾是许多姚家亲戚的安身处
      姚家大院本不是姚家的。大约在民国15年前后,姚云郎的爷爷姚文青购置了这所院子。院子最初主人的姓名已经无人知晓,姚青郎只记得,爷爷曾经提起,因为老宅的门口摆放着石狮、石鼓各一对,所以推测房子的主人应该是一位清朝的文人将军。老宅要比现在大得多,占地3亩,坐西朝东,大门开在芦荡巷上。姚青郎先生说:“以前的院子有三进,前院有花坛和回廊,而现在仅剩中院和后院的一部分。”
      姚家买下的老宅,是修建于咸丰年间的清代院落。姚文青买下院子后,在1929年左右,又在北院重新修建了一栋二层楼房,一楼供女眷生活,二楼则是主人的书房。“那时爷爷和家人主要住在安仁府的宅院,这处宅院,主要是老家的亲戚,或者朋友来时安顿的休息之处。”姚青郎说。
      芦荡巷的宅子改造完毕后不久,姚文青便扶老携幼,举家迁到了南方。最终,他把家安在了自己茶叶生意的中心——四川雅安。姚青郎回忆道:“民国时爷爷在南方做生意脱不开身,芦荡巷的宅院便由我外婆居住。后来,我的奶奶和她的姐姐住了进来。”陕西有句民谣:“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刘、孟、姚、王是泾阳的四大富户。说起自己的奶奶,姚青郎颇为自豪:“我奶奶来自四大富户之一的刘家。”
      解放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陕西的17处房产也一并交公,只留下了芦荡巷这一处宅院。1973年,不再从商的姚文青回到西安,从此便在仅剩的姚家大院住了下来,直到1986年去世。
      保护老宅,一波三折
      文革时期,姚家大院前院被没收充公,北院花园及回形花廊被拆,宅院空余的地方,也盖起了红砖平房,家中的砖雕、木雕,值钱家具,不是被砸便是被烧。文革结束后,老宅归还姚家。1986年,姚家大院前院近500平方米的院落被征收,并被拆毁。那时,历经沧桑,经历过文革破坏的老宅已有些破旧。姚云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姚家大院差点因为“没有价值”而被拆毁,幸亏当时西安古建专家何修龄经过实地考察,坚持认为像姚宅这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市已不多见,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姚青郎则道出了大院保存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姚文青老人的二儿子是国家当时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得知老宅不保的消息,便托人从统战部来陕西说情,老宅被拆一事才暂时放缓。后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面,姚家大院所剩的中院和后院才最终摆脱了被拆的命运。
      老宅保了下来,可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严重,院子里也长满了荒草,失去了从前的风貌。2007年起,西安市开始对姚宅两院老房的揭瓦和亮椽进行整体大修。这是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第二个完工的项目。西安市的古建修复保护专家张炜先生是姚家大院修复工程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姚宅的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打补丁”,一切都是按照宅子本来的结构来恢复,只是换掉了漏雨的屋瓦,修补了木质的屋梁,连所用的砖料,都是将老屋的旧砖打磨以后再加利用。张炜指着姚宅外墙的一块青砖说:“只有旧社会的砖是这种质地,如果换上现在的砖料,就会很不协调。”
      老宅院布局精巧,别有洞天
      听完了老宅的故事,在姚氏兄弟的带领下游院子。姚青郎介绍,根据姚文青的规划,南院是接待宾客和主人主要活动场所,北院则主要是主人书房和女眷活动场所。南、北两院之间一墙隔开,原本无门相通,要到北院只有两条小路,一是从南院绕到后院,再从后院与北院相通的小门进入;二是进到前院,从前院的小门进入北院。这两处小门开得隐蔽,外人不知道,万一家里出事,女眷和小孩可从小门先行离开。但前院被拆后,不能相通的南北两院给姚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于是,2007年整修时,在隔断南北两院的墙上开了一扇小门,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穿过南院平房中曲折的通道,便来到了后院,后院以前曾是姚家的厨房,还是一处后花园,种植树木花草。文革时,厨房被拆,花草树木也大多作了红卫兵的柴火,仅有一株老树保留至今。
      来到姚家老宅的北院,景色与南院完全不同,一栋二层楼房,旁边一溜儿回廊围成一所独立的院子,张炜介绍:原先回廊的外围还有一圈美人靠,文革时被住在这里的红卫兵当柴烧了,无法复原。
      北院的楼房则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结合北方的窑洞式房屋、南方阁楼,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户风格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房子的外墙和屋内本来还有诸多砖雕,但都在文革时被砸坏。据姚青郎先生回忆,1964年他曾来过一次老宅,记得墙上的砖雕雕有“夜战马超”“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黛玉葬花”等中国传统故事,雕刻手法精美细腻。
      从阁楼旁的一道长长的木质楼梯登上二楼,则仿佛到了另一番天地,与建筑外部的青灰色调不同,阁楼内的被漆红的木板隔成一间间小屋,墙上的壁灯照得屋内一片温暖。姚云郎说:“以前这里的房梁上,有着各种不同的木雕,后来被破坏。现在仅存一块完好地保存下来。”这里曾是喜好诗书的姚文青的书房,“爷爷喜欢结交文人名士,在西安住的时候,常常在此举行一帮文人朋友的小型聚会。”姚云郎说。
      北院阁楼的一、二层之间,还有一间小密室,可用来藏东西或者遇到危险时暂时躲避。姚青郎先生说:“只有我祖母、母亲,还有我下去过,连我哥哥(云郎)都不知道入口在哪里。2007年修葺房子时候,我人在南京无法赶回来,工程人员不知此事,便将入口封死了。”
      陕商博物馆,将在此安家
      即将离开姚家大院,我们不禁感叹:如今的城市寸土寸金,能有这么大一个院房子真是令人羡慕。而姚云郎却说出了生活在老宅子的诸多不便:“在这样的老宅子里,生活和楼房里的完全不同。上厕所、用水都不方便。冬天阴冷,为了保护老房子,连火都不能生,夏天还稍微好过些,只是周围高楼包裹,通风不好,很闷。”姚家大院地势低洼,一遇雨天,地上便长满了青苔,湿滑难行。
      走出姚家大院,门外墙上挂着的一块“陕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牌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姚家兄弟透露,他们正在和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筹备一个微型“陕商历史博物馆”,以期让修复好的姚家大院为陕商文化和西安历史文化的宣传做些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0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20 10:11 编辑

    _新丰醉翁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3f6060100hu72.html
      2010年2月21日《西安晚报·文化周刊西安地理》刊发了整版特稿《姚家大院几经波折
    抢救下来的陕商文化标本》,内中涉及该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存在的原因,不太
    符合实际:
      “上世纪80年代,姚家大院差点因为‘没有价值’而被拆毁,幸亏当时西安古建专
    家经过实际考察,坚持认为像姚家这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
    筑,在西安已不多见,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又说:“姚文青老人的二儿子
    是国家当时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得知老宅不保的消息,便托人从统战部来陕西
    说情,老拆被拆一事才暂时放缓。后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面,姚家大院
    所剩的中院和后院才最终摆脱了被拆的命运。”
    这么写故事,有点不靠谱儿。作为当年为保护姚宅做过实际采访的记者,我想澄清
    事真相。
      《西安晚报》的文章只说对了一半——何修龄先生在世确实考察过并有文字结论,
    但并未阻遏在棚户改造旗号下的“野蛮拆迁”。我当时两次赴姚家采访姚文青和在
    西安尚未移居国外的二儿子姚应琦。向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侨办写信反映的是其在
    美国的长子姚应祿,而非姚应琦。当时,姚家的法子使尽了,也无济于事,是本人
    依据孙达人副省长批示与省文物局、市文物园林局有关定姚宅为文物,写了正面报道,
    省、市人民政府采取行政作为,才从“棚户改造”项目中抢救出了姚宅,并不是什
    么上级“说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干预的结果。姚文青是名符其实的统
    战对象,中共中央统战部可完全“公事公办”向陕西省和西安市党委统战部发出指
    示,何需“说情”?姚家私宅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行文当时尚且难以落实,又不是
    省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更未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何理由“出面”?怎么“出面”?
      《西安晚报》的“西安地理”办得不错,我在《新闻民俗学》一书曾作为正面经
    验,分析介绍过。这篇《姚家大院几经波折抢救下来的陕商文化标本》的主旨不错,
    行文也鲜活。但在讲有关保护姚宅的故事时,回避、忽略了省、市两级政府所起的
    关键作用和中国媒体所起的监督作用。新闻是对事实客观而真实的报道,不能为了吸
    引人而抛开事实“创造情节”。
      卑人《新丰醉翁首次发表西安芦荡巷存世秘闻》一文,发表于2009年9月27日在新
    浪、百度“新丰醉翁”博客,介绍了此事本末。该文发表后,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陕西
    省人大常委会、陕西文化等官方网,新华网(新华在线)、人民网(人民在线)、
    中新网(中新社)等新闻门户网,17K、十月等文学网站转载。西安外国语大学、西
    安工程技术大学和美国世纪学院、詹姆斯顿学院、科卡学院、圣劳伦斯学院等校园网,
    亦予转载。
    附:新丰醉翁首次披露芦荡巷姚宅存世秘闻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乔家大院》播发后,人们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兴趣日增,
    对发生在年久日深的民居里所发生的玄奥莫名的故事兴趣更大。40号、39号姚家大
    院能够留存下来的当代故事,却鲜有人知。
      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如今被城市水泥丛林俯瞰着、压抑着,显得那么渺小、
    萎缩,失去了既往宽敞秀丽的气魄,但她与南邻的明城墙又是那样的和谐,那样浑
    然一体。西安市政府正在打通明城墙以内的环道,沿环道将建一批仿明清建筑物。
    看着这真的明清风格民居,又有谁不感到慰藉呢?
      1988年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漫天飞雪。一位叫姚应琦的中年男子找到西安市
    北关正街71号我临时办公的小旅馆,说他父亲叫姚文青,西安市政协委员;哥哥姚
    应禄,美藉华裔学者,家居明清建筑群将被房地分局强行拆除。听说中新社是专
    门为台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进行信息服务的媒体,能不能帮着呼吁一下。
      我在西安是“单膀身子”(一个人),采写通稿任务很重,不能“漏”重大
    新闻,没有传真设备和电话,发稿要跑电信局拍电报,连自行车也没有。家小住
    在临潼,吃饭在街道小摊“混肚儿园”。这种事一缠上,很难脱身。记者又不是
    执法人员,说话谁听呢?最要命的是,我们名为给“四种人”服务,并不像新华
    社那样给记者压“内参”任务。总社研究部的方式是,把记者反映基层负面问题
    的“内参”重编一下,用信寄给有关国家部委或省市,并不催办。“内参”出了
    麻烦,顶头上司不会给记者“撑腰壮胆”,反而要你“推到墙连土担”,甚至顶
    头上司黑着脸“查办”你。记者最保险的应对之策是,像泥鳅一样往过滑。我是
    老陕,生性当不了“泥鳅”,又不会说谎。只好随姚应琦去芦荡巷,看现场。
      我看那个民居建筑群,背对朱雀大街,南距明城墙约100米之遥,飞檐翅角,
    古香古色,两院相通风格相仿。我还往姚家查实了姚文青当年87岁,西安市政协
    委员、市工商联执委,行动不便,头脑尚清醒灵活,说话也还有中气。
      姚文青说:“我曾在上海、汉口、重庆、成都、广州和川康的雅安、乐山、
    康定、西昌等地经商,将土特产与中药材出口到港澳、缅甸。西安这座建筑,是
    我20多院房屋中,唯一自留居住的房落,典型的明清风格。1981年、1983年,西安
    冶院(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多次来人调查,认定为西安少有的古代典型
    民居,已收入《陕西民居》一书。”
      他还拿出古典建筑专家何修龄的鉴定说明书,称“40号院肇建年代估计不晚
    于19世纪。39号院据院主谈是经他30年代改建过的,整个院落的建筑、布局与40号
    基本保持协调、融为一体”。
    何修龄,我认识,经验丰富,在学术上很严谨。1985年,我曾写过《中国古建
    专家何修龄》的特稿,向海外读者报道过他的生命历程。韩城县芝川镇宋代建
    筑司马迁祠,元代建筑西庄法王庙献殿、昝村禹王庙献殿、孝义村关帝庙正殿、
    吴村普照祠、紫云观三清殿、九郎庙和华阴县西岳庙、洋县智果寺大殿及开明寺
    等,都是由他鉴定的。对于姚家大院建筑的断代及价值,我心里头有了底儿。
       我看了姚文青长子姚应禄在美国向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写的反映
    信、给部分省和全国侨联委员的“紧急呼吁”信。姚文青也向市政协提过保护
    姚宅议案。市政协将提案转房地局“研究办理”,房地局答复:“姚文青委员:
    你住芦荡宅私有房屋一院,属低凹地改造拆迁茫围,业经市规划局按城市规划正
    式批准。请姚委员给予积极配合。1988年8月4日”姚文青的二儿媳周玉华也向陕西
    省侨联多次反映房地部门强行拆除其房的事,省侨联派员去房地部门商谈,遭到
    拒绝,只得将周介绍到市信访办。
      看来,房地部门非拆不可了:1986年1月,房地部门将包括姚宅在内的芦荡巷
    23.341亩地列入旧城改造工程商品楼,同月拆除姚宅前半部私房一间。同年5月26
    日,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行文规定保留姚宅全部建筑后,房地部门不予理睬,又
    于8月26日将姚宅两个大门道及相关建筑物强行拆除,并在该院落之南筑,起一
    栋3层楼房,在其北部,也筑起“7”字形7层住宅楼,其中一个单元已伸入姚宅
    之内。面对“建设性破坏”事件,我这个无权无势无钱无力、地位脆弱的“小
    记者”极感为难:市文物与房地两个政府管理部门意见对立如何处理得了?我
    问姚文青、姚应琦:“省文物局和主管省长是什么意见?”姚文青答:“听说
    孙达人副省长批示保护,态度坚决。省文物局也有批文。”骑虎难下中,我只
    得走一步算一步:“将省上批文给帮我找一找,行吗?”
      1989年2月23日,我收到一封寄自本市“芦荡巷40号姚文青寄”的信,他将市
    政协49号提案及市房地局答复、省市文物局的批文复印附寄来了。
       省文物局[87]3号文《关于西安市芦荡巷40号古建筑拆迁问题的批复》说:
    “姚宅确实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西安市较好的典型民宅。经我局研究,同
    意你局意见,为保护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风貌,姚宅应予以保留。”
    (1987年1月13日)
       陕文物批[88]55号《关手保护西安市芦荡巷40号和39号住宅的批复》说:
    “西安市芦荡巷40号和39号住宅,经我省西安市古典建筑咨询研究所和古建专
    家鉴定,确是清代和仿明清时代建筑,是一座比较有史艺价值的中国古典民
    居建筑。像姚宅这类民居,现在西安市已不多见,应按国务院[87]101号通
    知规定指定为文物保护对象,予以保护,不得破坏。请你局给有关单位及宅主
    姚应琦批复。今后,姚宅自筹资舍修复时,应按原鸟瞰图修复。”(1988年7月
    8日)
      将省、市文物管理局的文件核对之后,我心里更踏实了。文物属于国家、
    民族瑰宝,属于当代,也属于后代。建筑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带有重现历史与
    艺术的不可重复性。即便我因报道了文物保护而受居心叵测者陷害攻讦,也算
    不得无畏牺牲。我决定:不写“内参”,按省文物局两次批文精神,直截了当
    发通稿。于是,在拆迁单位不理文物部门批文、姚宅仍处于风雨飘摇中,写了
    如下消息:
      “中新社西安4月27日电﹙记者刘荣庆﹚美籍华人科学家姚应禄在陕西的一
    座中国古典民居庭院建筑已被列为西安市级重点保护对象。
        姚应禄博士祖籍陕西省泾阳县。现任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电子计算机研
    究中心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姚应禄博士的父亲,87岁高龄的姚文青先生,1931年购买了紧临(唐)朱雀大
    街的一座院落,作为私宅。同年,依明清格调筑起一栋与之相连的楼阁。1956年
    私房改造中,该组建筑两个门道以外的前半部被错误‘没收’。‘文革’中,后
    半部又被‘充公’,其中10间4廊又被强行拆除。1986年1月,西安市房地产管理局
    一分局要将姚宅列入旧城改造项目,拟建高层商品住宅楼房。姚氏父子分别在西
    安、纽约向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陕西省府、省市文物局反映。经有
    关当局调查,西北地区声名极高的古建专家何修龄鉴定,姚宅确是清代仿明清
    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此类民居在西安已不多见。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即
    对姚宅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决定”。
      这条消息华发到了海外,内地媒体并未采用,但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标题为
    《美籍华人姚应禄祖宅列为西安重点文物》。
       《人民日报》权威真大,《人民日报》真厉害!
        姚宅终于转危为安。
        姚文青已经“回归”到另一个世界。姚应琦、周玉华夫妇早已移居古平洋
    彼岸。姚宅仍在13朝古都,与西安市民朝夕相处。姚家给谁争利益呢?
       在一次偶然的场合,我的一位当副市长的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陕西
    楞娃,你那姚宅的报道,弄得我们挺被动!”我笑了笑,说:“姚宅拆了,事情
    闹大,那时被动也来不及了!”
       每次从芦荡巷走过,我都会会心笑一笑,也常怀感激:我遇到的西安官员友
    善而可爱。(卜元2009年9月2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1-20 1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在西安游玩,专程去参观,可铁将把门,只在门外看到一块铭牌,<于佑任古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1-20 1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在西安游玩,专程去参观,可铁将把门,只在门外看到一块铭牌,<于佑任古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09: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应祿先生简歷            
    姚应祿先生系陕西省泾阳社树姚文青老先生的次子,1927年生於苏州市,2015年11月19日在美国波士顿市溘然病逝,亨年88岁。系美国藉。
    姚应祿先生生前叮嘱其女儿要将其夫婦少量骨灰带回中华大地,与父母同葬,以示落叶归根之意。姚文青老先生在世时一直为其子对人类和科学的成就引以为荣!
    1948年姚先生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因成绩优秀由校方保送自費留美深造,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均审查合格,准予春季入学,适時战事及外汇原因未能成行。1949年初在中国民航公司任无线电修理員,曾在广州、昆明、海,南島、台湾等地工作。到台渗后与胡绍先女士结婚,在于右任先生帮助下即离开该公司赴美留学。
    先后在美曾获得普渡大学坦波大学、纽约大学获得学士、碩士、博士学位,並取得电机工程博士。历任美国亚的麦电視公司菲利浦无线电公司,飞歌公司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高级职务。他研究的电子科学的成果累累,在美、日均有声望。但因所作的研究工作,多与今司机密技术有关,很少能在外发表,科技成果奖暫略。
    他曾先后6次回国探親、讲学,在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作学术报告,帮助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从1977年11月应中国科学院邀請在半导体研究所作短期讲学,并在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在陕西省科技局、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作学术交流。1980年11月在北京半导体研究所作学术报告。1983年11月受中国駐美领事館刘君理領事之委托并受四川省科协之邀请赴成都作学术报告。1984年12月应天津统战部及科协邀請,在天津計算机中心讲学,并解决他们一些实际及应用问题,1986年又因天津方面邀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天津统战部人称:姚博士为天津解决了很多问题,貢献很大,又不受报酬,我们很过意不去。科学院说:天津自引进国外技术以來,这是第一次成功。
    姚先生天赋聪慧,品学兼优,乃陕西人物风采錄。愿他静静安息吧!
    依恋故土是海外游子的“根”,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人留下的空白相互补充,誰让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裔呢?每个人都应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文由陕西泾阳社树姚青郎整理书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15:14 , Processed in 0.1209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