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2|回复: 0

姚昆仑再谈屠呦呦获奖依旧激动人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29 1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2-29 11:06 编辑

    姚昆仑再谈屠呦呦获奖依旧激动人心

    2015年12月08日 0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姚昆仑再谈屠呦呦获奖依旧激动人心
    [

    姚昆仑,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撰写《走进袁隆平》等专著8本,发表科技文化类文章100多篇。现就职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屠呦呦获奖资料图
    [img]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5-12/08/T16/16bt2_b.jpg-%3Eimage%20download%20error%20:%20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5-12/08/T16/16bt2_b.jpg[/img]
    距离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但是每当提起这件事,姚昆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屠呦呦的研究一直赞不绝口,不断提到青蒿素的提取对治疗疟疾,对整个中国医学界以及对世界医学领域的重大意义。或许这就是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的情怀,总会因为科学研究的发现不由自主地感到兴奋和激动。
    默默耕耘十几载
    旨在科学遍社会
    经历了四天严重雾霾之后,北京终于在呼啸的寒风中迎来了冬日的暖阳。这种阳光灿烂的感觉和第一次见到姚昆仑的感觉很类似。身量不高,略微发胖,目光炯炯有神,态度热情和蔼,言辞谦和有礼,一见面姚昆仑就忙着招待,一下子距离感就不复存在了。
    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小时候的科研情结,姚昆仑从小就对科研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据他所言,他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后,姚昆仑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大半辈子都投身到了科研这个领域中,从开始的物理学,到后来的杂交领域,一直到现如今的科普工作,姚昆仑一直对工作保有高度的热情。
    说到工作,他很是感慨,据姚昆仑所说,当年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国人口的科学基本素质普及率只有千分之三。那个时候做调查,有的人连最基本的地球围着太阳转这种问题都不知道,而现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达到百分之三的覆盖率,这对提升我国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离不开国家的方针策略和姚昆仑等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年轻人很有希望
    搞科研持之以恒
    得到了可喜的进步和成果,但是科普科学素养在整个社会面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在社会是物质社会,很浮躁,即将接过社会发展重担的80、90后并不被人看好,他们的生长环境充满了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时代和社会给予他们太多太多甜蜜的雨露。很少有人相信他们能够像老一辈科研人员一样,扎扎实实闷头搞科研,但是姚昆仑对他们还是充满了信心。他表示:首先,中国式父母有一种自私的需求,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有权有势获得成功;其次,这代孩子生活的时代是个甜蜜的社会,他们没吃过苦,思想上虽然有追求,但是一旦真正从事科研工作,感觉到辛苦,受到挫折和阻碍就有可能退缩。其实人都有追求进步的观念,与年龄无关;最后还有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孩子和家庭都很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条鞭子的抽动下,促使孩子去辛苦地读书,到了大学之后终于得到了略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下子就不会学习了。其实这一代年轻人还是挺有想法的,他们的内心还是有这种研发学习的欲望的,这需要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培养。
    除此之外,在姚昆仑眼中,从事科研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的素质:第一就是过硬的知识素质。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当然必须过硬,但是仅仅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要做一名博学的科研人员。例如屠呦呦,虽然身为药学家,但是具有深厚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基础,并且在晋代葛洪身上发现灵感,最终发现了青蒿素的提炼法,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其次,身为一名科研人员,一定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阻碍和挫折,但是不能放弃,三分钟热度是搞不了科研的;再次就是灵感,有的时候一个好的灵感往往会发现一个伟大的科学成果;最后就是所谓的缘分了,这种科学之缘可遇不可求,但是总会光顾那些努力研究、一心造福社会的科研人员。
    再谈屠呦呦
    她是中国本土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当话题再次谈及屠呦呦的时候,姚昆仑显得很欣慰,对屠呦呦取得的成就不吝赞美之词。他从古到今详细地分析了疟疾的发展和影响,又讲解了古时各个时期古人对付疟疾的方式,最后讲到了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身为中国人和科研领域工作人员的自豪感,同时饱含责任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社会乃至整个全人类做出贡献。
    他介绍说:在人类的历史上,疟疾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恶魔。疟疾在中国称为打摆子、瘴气、瘴疠、脾寒等。古代我国的岭南、云南、四川、贵州和湘西南一带是疟疾的重灾区。由于疟疾的流行,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甚至古代征南的部队因传染上疟疾大量减员导致征伐失败。为防万一,征战南方时,朝廷专门强化部队的医疗卫生保障,“瘴药”和“创伤药”一样成了行军打仗的必备药。由于瘴疠的影响,征伐的军队胜利后也不敢久留当地。甲骨卜辞中疟字的写法从字形上看,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疟”字,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虐”字是老虎头,“虐”的释义为“残(暴)也”。这意思很明了:疟疾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
    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此后中医用青蒿治疟疾便多了起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青蒿功效的开发更多,除治疟疾外,还治痨病(肺结核)、刀伤、牙痛等。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正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这也是一名科研人员博学、善思、坚持不懈的成果,屠呦呦是所有科研人员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展望未来
    愿科学带给人类更多福祉
    专访接近尾声的时候,问及姚昆仑关于未来科学前景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下很严肃地表示:未来的科学领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纳米技术领域将成为新一代尖端科技的发展方向。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地外空间的探索,同时生物工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了解我们人类自己,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信息化、自动化。
    姚昆仑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他知道未来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他也深深感受到自己扛在肩头的责任。尖端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人类谋求幸福和利益的,“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到哪儿都是真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11:20 , Processed in 0.0996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