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69|回复: 0

济阳鼓子秧歌:从徒骇河畔走上世界舞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5 1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1-5 10:03 编辑

    济阳鼓子秧歌:从徒骇河畔走上世界舞台2015-10-10 13:12 来源:济南时报

    “一个神秘的国家,一个神秘的艺术团,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1993年,一支完全由济阳农民组成的鼓子秧歌演出队伍踏上了西欧交流演出之旅,外国的一家报纸如上评论道。据传,清朝年间济阳县鼓子秧歌就已普及,几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载着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和想要祈雨的美好心情,代代流传。
    济阳县的农民跳起粗犷、奔放的鼓子秧歌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 摄□本报记者 赵尚梅
       “一个神秘的国家,一个神秘的艺术团,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1993年,一支完全由济阳农民组成的鼓子秧歌演出队伍踏上了西欧交流演出之旅,外国的一家报纸如上评论道。据传,清朝年间济阳县鼓子秧歌就已普及,几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载着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和想要祈雨的美好心情,代代流传。
      鼓子秧歌流行于徒骇河
      据考证,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渊源,雏形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分“快板”、“慢板”、“戏剧”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改革开放后,鼓子秧歌迅速发展壮大,几十支队伍活跃在城市乡村。秧歌套路上百种,新旧套路臻于完美,“伞”、“鼓”、“棒”、“花”人物齐全,扮相俊秀,惟妙惟肖。
      济阳鼓子秧歌流行于徒骇河沿岸。徒骇河作为济阳县的第二大河流,自二太平镇流经新市、垛石、仁风等乡镇。其沿岸成为济阳人生存发展的一方宝地,也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发祥地。相关记载显示,鼓子秧歌的三大流派:仁风镇司家坊村、仁风镇流河村、曲堤金李村都坐落于徒骇河畔。“虽然商河也有鼓子秧歌,但济阳的鼓子秧歌更规范完善。”仁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仁风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繁多的套路,粗犷豪放的动作和极具表演力的民间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广场舞蹈的丰富内涵,声震全国,享誉海外。
      曾经是春节活动的必备节目
      “每逢农历春节,村里人扶老携幼拥到村外空地,一圈又一圈。鼓声一震,大锣、钹、铙、镲、旋子齐鸣,五六十个平日里握惯了锄头掀把的青壮年小伙,穿着鲜艳夺目的服饰,伴着激昂的节奏,欢腾跳跃,身姿矫健,步履轻盈。”
      儿时的画面就这样留在了姚大新的记忆中。姚大新是济阳县仁风镇司坊村的农民,16岁开始登台表演鼓子秧歌,如今46岁,30年间,作为鼓子秧歌的领头者一直跑在前列。同时,他也是济阳县唯一一个仁风鼓子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姚大新回忆,儿时的鼓子秧歌每逢过年过节总会上演。“自己村表演完,还要到周边临近的村。那时的仁风基本每个村都有鼓子秧歌队伍,有的村还加了高跷、旱船等。”他说,当时鼓子秧歌队伍走街串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获烟糖等食品,有时赶上好日子,还会有鞭炮助兴。还有不少小孩子跟着队伍跑,有时一天能跑上十几里路。
      走出国门感动外国友人
      鼓子秧歌即兴的表演方式,决定了它的场地必须空旷、足够大,表演人数则根据场地要求可多可少,少时有二三十人,多时可达一二百人。有时因为舞台场地的限制,鼓子秧歌的队伍人数只能一缩再缩。
      姚大新说,鼓子秧歌适合在大场地上跳,搬到舞台上以后,有时确实觉得空间太小,放不开。然而,把鼓子秧歌搬上舞台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它的命运。1990年起,鼓子秧歌开始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1993年,一支完全由济阳农民组成的鼓子秧歌演出队伍踏上了西欧交流演出之旅,受到了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1993年6月18日下午,艺术团共26人在北京乘坐飞机出发,于当晚抵达第一个目的地尤特森。”姚大新回忆,当时一团26个人,除个别领导外,全是青年农民,饭量特别大。“外国的饭吃不惯,我们就拿出从北京自带的方便面、馒头等,全都给吃了个精光。”“鼓子秧歌动作挺拔、充满力度,阳刚之气贯穿于每个动作、每个环节。以核心角色‘伞’来说,就尤其需要青壮年小伙儿来表演。”姚大新说“小伙子动作做得多有劲儿,一蹦老高,特别好看。就因为这样当年艺术团中的小伙子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姑娘。”
      说起当年的外国之旅,姚大新依稀记得,当时艺术团差点就多了个外国媳妇。“当时有一个法国姑娘迷上了我们团中吹唢呐的小伙,后来法国姑娘还追到了中国,差一点成了,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了了之。”
      当然鼓子秧歌的队伍中,也少不了女性角色,但“花”是唯一的女性角色。姚大新介绍,1990年之前,受老一辈女性不能出门的思想影响,女性只能在家干活或看孩子。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鼓子秧歌队的成员组成,如今“花”这个女性角色当时也完全由男性表演。直到1990年,相关专家来指导工作,“花”这个角色才由男性扮演转变为女性。
      起源于农民的劳作生活
      据悉,仁风鼓子秧歌与农民丰收时的劳作场景有关,其道具、动作、服装等多个方面更是与劳动工具脱不了关系。
      以鼓子秧歌中的一种道具“伞”为例,姚大新介绍,最初“伞”的制作是用农村纺棉花的“葫芦子”,“伞把”则是用锄头掀把等,“伞套”也是平时用的布料做成的。他表示,早些年鼓子秧歌的道具全部是用农村日用品自制而成的。“伞是跟雨有关的东西,鼓的声音像打雷,拿着这些工具跳秧歌,大概就是反映先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情吧。”姚大新说。最初跳鼓子秧歌,只要兴起,拿起锅碗瓢盆、手帕雨伞等,就可以跳上一段。“想要跳秧歌却没有道具时,挑张好看的床单,找出结婚时的新衣裳,说跳就能跳起来。有时兴致到了,走着路也能跳起来。”姚大新的女儿姚永琴说,跳鼓子秧歌靠的就是从日常生活里迸发的一股热情。受其父亲影响,姚永琴从小就开始学习鼓子秧歌。
      同姚永琴一样,仁风镇中学和中心小学仍有不少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学到鼓子秧歌。因为从2008年起,为了使鼓子秧歌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秧歌作为体育课已走进中小学,并有了专门的教科书。
      相关链接
      秧歌套路与军事阵法相似
      仁风鼓子秧歌表演形式或与古代军事演练阵法有关。姚大新表示,鼓子秧歌中好多套路走位均与军事阵法相似,只不过名字不同。
      相关资料记载,鼓子秧歌是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等于一体,有变幻莫测的100多个秧歌场图,大多借鉴古代军事战阵、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动植物等形象。
      此外,据介绍,仁风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四个角色,由于场地限制,“棒”这个角色现在已基本不用。“伞”分为“大伞”和“小伞”,“大伞”又有“头伞”和“花伞”之分。其中,“头伞”多为老汉形象,“花伞”由中年男子扮演,“小伞”则大多为青年。“鼓”,一般由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扮演,“棒”和“花”是16-20岁青壮年的“专利”,小伙子扮演“棒”,小姑娘扮演“花”。
      (记者赵尚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0:50 , Processed in 0.1214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