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4|回复: 0

芦荡巷-因“进士”而得名,因“商人”而出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7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芦荡巷
    因“进士”而得名,因“商人”而出名
    西安日报社 日期:[ 2012年5月27日 ]


       
      芦荡巷里面住户的大门。
      芦荡巷南口。

      芦荡巷本名卢进士巷,因明清时有卢进士在此居住而得名。清末以后,由于临近商业繁华的南院门,这条幽静小巷成为商人们置宅的首选。至今,芦荡巷还保留着一处著名的老宅——姚家大院。
      本是进士居住之地,
      和“芦荡”无关
      芦荡巷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大部分时候都被称为卢进士巷,它北接南院门,南到五岳庙街,是一条只有342米长、5米宽的小街。据资料记载,芦荡巷之名始于1966年。不过,许多老住户的记忆却并不非如此,57岁的陈太年先生出生在芦荡巷,并一直在此居住到街道改造,他告诉记者,1966年,卢进士巷改名为五星街四巷,到了“文革”后期,才改名为芦荡巷。南院门社区居委会主任高宏生长在芦荡巷28号院落,在他记忆里,直到1975年,当地公安局的许多户籍登记上,依旧写着“卢进士巷”。
      今天许多西安人都对“芦荡”一词颇为不解,明明是在城市里,周围又没有湖泊,怎么会用“芦荡”来命名一条街道呢?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说,“文革”时期,有一部京剧名叫《芦荡火种》,这部戏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样板戏《沙家浜》,“文革”时,因为卢进士巷的名称中有个“卢”字,便借用《芦荡火种》之名,改为芦荡巷,沿用至今。
      芦荡巷这个名称虽然只有40多年的历史,但巷子本身的历史却很久远。《明清西安词典》记载,卢进士巷在原唐长安皇城太常寺处,唐末改为新城后逐渐成为居民坊。相传,清嘉庆年间因巷内住卢姓进士而得名卢进士巷。
      不过,从小听着卢进士巷故事长大的高宏却说,卢进士巷得名于明代,那时,因为住在巷子里的卢进士学问很好,他的许多弟子便在老师家附近居住,还有许多外地的学子慕名而来,拜卢进士为老师,这些人也都聚居在卢家周围,所以,当时这条小巷便因卢进士而闻名,遂被称作卢进士巷。高宏说:“老人们都讲,过去巷子里还有一块有关卢进士的石碑,还有人说清代时这里建有牌坊,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亲眼见过了。直到清末民初,巷子街东还有许多房都是卢家的,那时街西还有个董家,也有不少房,是个大户。”
      葛慧则告诉记者:“解放后,我去芦荡巷调研时,姚家大院的姚文青老先生说,清末民初他搬到卢进士巷时,巷北口的卢家人已经搬走了,不过,街东北口的卢家大院老门楼还是很气派,姚老先生说,他所见到的卢家院子看起来很古旧,不过已经看不出当年家族兴旺的气势了。”
      葛慧还从姚文青那儿得知,由于靠近南院门,民国时卢进士巷住的都是富裕人家,有钱人家的门楼很漂亮,还有专司守门的人,每天清早和晚上,看门人都会定时开门、锁门,到了晚上,安静的巷子里能清晰地听到打更人的吆喝声、敲梆子声。
      辛亥巾帼卢慧卿、
      爱国民主人士党晴梵曾在此居住
      文献记载,清末宣统元年,西安开设了一批初等小学,卢进士巷内就有一所。也许由于时间较远,今天的许多老住户对这所学校的存在并不知晓,还有一件事也让老住户们陌生,那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者卢慧卿曾在卢进士巷居住,她的墓园也在卢进士巷。
      《碑林区志》中记载,卢慧卿(1890~1917),名毅侠,字慧卿,是陕西长安圈坊村人。父亲早亡,与寡母相依为命。清宣统元年(1909),居住在卢进士巷的卢慧卿结识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会员张光奎,并与其在早慈巷设立联络站,为同盟会传递收发文件、情报,次年,与张光奎结婚。1911年10月22日,同盟会陕西分会起义,她随起义军入城,为军装局(义军司令部所在地)与城内外各重要据点传递命令,为西安光复作出了贡献。1914,陆建章督陕,西安由北洋政府直接统治,张光奎被迫出走天津,卢慧卿仍留在陕西支持革命,曾用私人轿车帮助渭北护国军运送枪弹。卢慧卿还曾在五岳庙门创办一所小学,解决附近儿童上学的困难。然而,这位巾帼女杰却在1917年6月病故,年仅28岁,死后被葬在卢进士巷中段路东其宅第“慧园”内,当时由张凤翱为其料理后事,张钫为其撰写了墓碑,于右任题挽诗:“落凤朝阳一再惊,东南日暮复西征。入关知归多零落,礼罢国殇吊慧卿。”只是“慧园”后来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现在,卢进士巷里的住户已没有人知道这处故址,有关卢慧卿的故事,也只有在历史资料中才有些许记载。
      芦荡巷里住过的名人,还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党晴梵。1911年,年轻的党晴梵加入了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后来曾任陕西督军公署上校秘书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秘书长。在西安围城之战和西安事变中,党晴梵担任过杨虎城将军的秘书。1944年,党晴梵在西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冬,在中共地下组织和民盟组织的帮助下,党晴梵奔赴延安。解放后,党晴梵任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
      据陈太年回忆,党晴梵大概是解放前便居住在卢进士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小孩的我常到党晴梵伯伯家玩耍,那时他已是西北大学教授。”陈太年说,“党家在街西,靠近巷子北口,就在我家的斜对面,他家院子比平常人家的院子宽许多,足有五间宽,20多米,党家是两进院子,后院的正房是一栋二层楼,其中一层正中是客厅,两边是书房,二楼是卧室。我还记得党家正房里铺着木地板,不像普通人家铺着青砖,党晴梵老先生人很儒雅,写的一手好字,而且很有文采。
      临近南院门又很幽静,
      民国时商人们偏爱在此置宅
      卢进士巷富商、名人很多,这很大程度上与它临近南院门有关。陈太年说:“与繁华的南院门相比,卢进士巷很幽静,适合居住,巷子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一砖到顶的青砖房,很讲究,住的也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在南院门经营腊汁肉的樊家老板,就一度居住在在卢进士巷北口。大芳照相馆的麦老板也在卢进士巷北口居住。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芦荡巷南头40号的姚家老院。院子的主人姚文青也许并不是在卢进士巷居住过的最富有、最有名的商人,但是他却以“儒商”形象和保存至今的姚家大院而为人所知。
      泾阳人姚文青,从小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他自幼读书习文,立志“实业救国”。年轻的姚文青早早便继承了祖上的土布生意,同时还经营茶叶、药材、白蜡等。大约在1926年左右,姚文青买下了卢进士巷内的这院房产。解放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其他的 17处房产也一并交公,只留下芦荡巷这一处宅院,姚文青的晚年便在这里度过。2007年起,西安市对这处老院进行了修缮。今天,这处兼具中国园林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的老院,还保存着南院、北院、后院三个小院,成为芦荡巷里的一处标志性建筑。
      陈太年还记得姚家老院的样子:“院子建得特别好,里面有假山,有园林,后院有个二层楼,房子里铺着木地板,一看就是很有文化的人家。”
      陈太年的父亲陈耀玺在解放前也是个生意人,陈父于民国1942年买下了卢进士巷的一院房子。陈太年说:“芦荡巷改造之前,我家的门牌号是12号,在街东的中段。那时候卢进士巷中间高两头低,南头因为有个涝池,所以地势特别低,我家基本上就处在巷子的最高处。家里的房子是一个二进院,宽12米,深40米。院子里住的本来是西北大学的一位杨教授,后来父亲从杨教授手中买下了这院房,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当时买房的房契。”
      在陈太年的记忆里,直到改造以前,芦荡巷里一直有许多老院落。陈家院子的对面街西,是任家的老房。解放前,任家的主人任今夕一直经营着布匹生意,店铺最初开在马坊门,后来又迁到了南院门。任家的房子很大,有三进院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任家院子的前半部分被改造成一个粮站,后半部分仍由任家居住。后来,前院的粮站又成了铁丝厂,之后又成了碑林区的一个小手表厂,专门制作表壳。
      陈家院子的南边,是张家老院。陈太年说,民国时,张家在南院门有一间店铺,经营古董和玉器生意,张家的院子是瘦长型,不大。
      据陈太年回忆,1991年起,芦荡巷南段最先开始低洼改造,1993年,巷子北段也开始改造。改造后,很多过去的老住户依然居住在巷子里。现在,芦荡巷里已是小区密集,德福巷小区西区、芦荡巷小区以及市委家属院的一部分都在这条小巷上。
      本组稿件 文/记者 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民间记忆
      芦荡巷北口曾有公用水龙头
      (冯粉绒 77岁 芦荡巷老住户)
      芦荡巷接近南院门,北口过去有著名的大芳照相馆,李立群服装厂,这个服装厂公私合营后成了集体企业。改造以前,芦荡巷里面没有店铺,都是平房、杂院。解放后通了自来水,水龙头就在巷子北口,大家都到那儿去接水。过去,巷子里的一个大杂院里还住着很多电影院的家属,大概是芦荡巷离南院门、钟楼的各大电影院都很近的缘故。
      改造前芦荡巷里共有40个院子
      (陈太年 57岁 芦荡巷老住户)
      改造前,芦荡巷里有两个半截巷,都在街东,一条在北头,一条在南头。
      芦荡巷路东总共有17个院子。最北头第一家是大芳照相馆麦老板的宅院,这院房子非常好。接下来是康家,康家也是有钱人家。康家的南边,就是市委家属院的外墙,市委家属院南有个杂院。再南就是北头的小半截巷,小巷南是井家的院子,据说井家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司长的后代,井家院子不深,坐南向北,里面有二层楼房。井家东是李家,他家院子很大,是四合头的形制,我记得李老伯生活简朴,巷子里的老人们都说他家是民国时期的地主,应该也是比较富裕的,正房也是二层楼。
      井家和李家南边就是我们陈家的院子。我家南边是做古董生意的张家。张家南边院里,住着一位老太太,据说是国民党军官的遗孀。张家院子东边,就是市委家属院的后墙,那时市委家属院从大车家巷一直延伸到芦荡巷。
      再南有两个很好的二进大杂院,不知道解放前是谁家的院子。杂院南是南头的半截巷,小巷子东头和南边,分别住过建国后的两位老市长。半截巷南是马家,马家院子很漂亮,里面有二层楼房,而且他家的楼比一般人家的楼房都要高,算得上是巷子里最好的院子,据说马家在解放前经营着南院门的百货商店。马家南边依次是:一个杂院,一个据说以前是教会的西式大院,警备区。
      巷子街西共有23个院子。最北头是尚家,院子很好。尚家南边的院子在公私合营后,成为照相馆的家属院,西安市各个有名的照相馆的家属都住在这里。再向南,依次是屈家、民国时在南院门开文化用品店的何家四合院、党晴梵家、两个修建得很好的杂院、在南院门做布匹生意的任今夕家、一个杂院、修建于清末的刘家老房、杂院。
      再向南,是一个深坑,据说很早之前是个涝池。我小时候这个坑里住着不少人家,但是坑里的房子都不太好。坑南是三个杂院子,院子很深很好,其中一个院子是巷子里数一数二的好院子,我小时候常在里面玩耍,觉得那个院子就像个博物馆,很古老,很漂亮。再南是个竹竿厂,因为芦荡巷离竹笆市很近,所以这个厂子专门给竹笆市供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竹竿厂进货,整个芦荡巷里都堆满了竹子。
      竹竿厂南是个很大的杂院,一直通到保吉巷,但不是老院子,可能是建国后盖的。再南是一个民国末年建的杂院。南边是张家院子,张家解放前买了这院房,张老伯旧社会在南院门的钟表店修钟表,“文革”后,张老伯就在芦荡巷利用自家的房开了间门面,专门修钟表。
      张家南边是刘家,房子比较普通,刘家的男主人曾是军人,参加过西安事变,据说刘老伯在蒋介石被软禁之后,还专门看管过老蒋。刘家西南边,是四间宽的清代老房子,院子里的正房是二层楼。再向南就是姚家大院。姚家南边有两个杂院,这就到了五岳庙门了。从我记事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造前,芦荡巷基本一直都保持着这个形式,巷子里的住户也基本没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15:53 , Processed in 0.101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