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2|回复: 0

姚海根团队:30年漫长科研路 晚粳稻里发掘新天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9 1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海根团队:30年漫长科研路 晚粳稻里发掘新天地
    •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 2016-01-08 15:20





    核心提示:一个项目,持续30载,历经万次失败与尝试,造福八方百姓;一个团队,从风华正茂至耄耋垂暮,依旧恪守如初,终载誉而归。据悉,因“测21”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邵敏

    一个项目,持续30载,历经万次失败与尝试,造福八方百姓;一个团队,从风华正茂至耄耋垂暮,依旧恪守如初,终载誉而归。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72岁的姚海根研究员作为“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握手。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这一刻,距项目伊始已32年。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增地减之势不可逆转。从1983年起,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等为主的研究单位,开始在这“一分田”上做文章,以本土传统稻作晚粳稻为对象,开始长达30年的漫长科研路。

    粳稻,之江百姓饭桌上最常食的白米饭,籽粒一般呈椭圆形。一直以来,南方粳稻育种中存在着核心种质匮乏,高产、优质、抗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过去大片稻田中的晚粳稻呈现秆高、易倒等性状,时常遭遇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每亩产量为350公斤左右。

    民以食为天。针对晚粳稻种质的常见问题,研究团队从改善植株光能高效利用的株叶形态入手,通过杂交和基因重组,聚合优良性状,几十年如一日的在田间地头与植株为伴。在之江大地的角角落落,在海角天涯的海南省“南繁基地”里,他们头戴草帽,脚踏水稻田,在千千万万株稻苗里,找寻着性状最优秀的那株“千里马”。

    这是一份难得的荣誉,30年来,该成果创造性地定向培育出晚粳稻新种质“测21”;这是浙江农业科学工作者一代代的传承,“测21”的背后是一连串科学研究者的默默坚守,他们是姚海根、林贻滋、张小明、鲍根良、叶胜海……

    他们将最美的青春,留给了稻田。他们研创发明了“杂交育种新方法、病虫害抗性鉴定、稻米品质评价”等专利技术,在南方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保障了粮食安全。

    据悉,因“测21”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项目组共审定秀水04、浙粳22等新品种54个,形成了粳、糯配套,早、中、晚搭配,丰、抗、优兼顾的系列品种优势,其中祥湖84、秀水11和秀水63连续成为我国南方粳稻区试三代对照品种(1992-2007),秀水04和祥湖84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1998-1992)。

    如今,在杭嘉湖平原上,在江苏、上海、安徽等省的大片稻田里,很多品种都来自于“测21”项目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中国水稻研究所等40个单位用“测21”及其衍生品种作亲本,在浙、苏、沪、皖、桂、鄂、冀、豫、黔、津、吉、辽、新等地审定新品种195个,助推了我国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大发展。

    此外,育成品种在集聚高产、优质、抗逆协调结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实现了南方粳稻新品种的多次更新。该成果累计推广3.538亿亩,其中项目组自育品种1.810亿亩,增产稻谷46.60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61.035亿元。


    来源:浙江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17:27 , Processed in 0.0979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