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庐呓语
姚国瑾
1、不是因为你是学者你就有思想,而是因为你有思想你才是学者;不是因为你是书法家你的字就好,而是因为你的字好你才称得上是书法家。现在人当了官便是书法家,入一、两次展,获一、两次奖,便以为自己是大师。既可悲,又可笑。
2、现在有的人以书家自居,不读书,不临帖,自我感觉良好。对外吹吹拍拍,对上奴颜媚骨,对下盛气凌人。对此种人,君子美其名曰“三无”牌——无德、无才和无耻,亦相类也。
3、 看字,看书,看任何事情,都要看别人的长处。看别人的长处,容易吸纳,便于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若是老看别人的短处,必然是拒绝的心态,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4、我一直信奉一个真理:君子成名,小人争名。
5、文学在求真,历史在存真,哲学在证真。
6、抱残守缺,人皆以为不合时宜,我却乐之。文化的残缺,传统的衰微,文明的失落, 憾事也。与其长叹,不如守之。
7、书法一道,最忌猛厉,稍一过之,便为恶手,皆心躁气浮所致,非所学书体之病也。 梁任公书北朝墓志,有飘飘欲仙之感;于大胡子书魏体,厚重而儒雅。即是明证。
8、研究书史,同辈中大于我者,最钦佩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小于我者,则钦佩萧高洪、王元军。所钦佩者其工夫与史识耳。
9、萧高洪君,余编《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时结识于松竹草堂,萧君为余刻印两枚。后闻其南归,得肝病,遂去电问询。2000年,余参加杭州“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萧君住隔壁,遂以长谈。会后,萧君去海上治病,不幸此次为诀别也。近日去古籍书店见萧君《印集》与《篆刻史话》,欣然购之。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萧君先前曾赠余《烙马印》一书,惜友人借去,一直未还。
10、 当世学黟山者,我以萧高洪君最得神髓,亦赖以研究之所致。
11、石开先生先前出一印谱,皆精神,从习者甚众。后着意变法,有颓废之态。
12、白谦慎兄出一本《娟娟发屋》,幽默而诙谐。同仁皆谓言书法,余以为白兄所言者文化与书史也。越是身居异邦,越眷恋母体文化;越是有成就者,越注意史观与史法。余与白兄通越洋电话,谈及此事,一笑了之。
13、 广东省博物馆朱万章兄,小余十岁,以研究岭南书史称。朱君寄赠所著数册,余读之,甚钦佩。
14、 太原同辈中于篆刻最有见识者,唯一刘刚君。可惜其懒散,不多为文。
15、篆刻自文彭、程邃、“西泠八家”,乃至黄牧甫,皆承继传统,印中求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以至吴昌硕,以书入印,印外求印;齐白石则以画入印。后世因之,无不出自三途。至于刀法,技术而已。
16、冯俊田兄2006年元旦前检查出食道癌,已晚期。元月4日住院,9日做手术,不幸18日作古,悲痛之至。十天之内,余每日探望,并不时照料。除其家人外,与余轮流陪侍者有任晓军、颉林、李良、高原、韩少辉、刘志杰、郭文渊、袁建谊、张建华,刘永杰兄最为辛苦。张保柱、李祖荣、李丽峰、高光奇及俊田之战友白守政、王胜等手术前后陪侍在侧。善后事多赖黄先民兄主持,较为顺利,余心稍为平静也。然平时相处之情景历历在目,夜半梦醒,泪已湿枕,不能自已。俊田兄虽出身行伍,然为人宽厚,喜于结交;好读书,善书法,先学北魏墓志,又习明人行草,取法刚健。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痛哉!悲哉!
17、 我喜欢书法是因为我对艺术的真诚,我热爱书法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所以我不会用名利和她交换。文化,包括书法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18、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关键是情感的真实和心地的真诚。真正的作品不是给读者看的,而是心灵的再现。读者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悲同泣,同喜同乐,则是另一回事。任何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写出的作品,都充斥着谎言和虚伪。“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圣人之言,不可不畏。
19、我的恩师林鹏先生与其说是一位书法家,倒不如说是一位文化人。他确实具有文化人的品格和艺术家的气质。我的恩师姚奠中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的书法家,有学识,有修养,有功夫,有见地。
20、比较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不是为了评判高低。任何超越时间、空间、类别的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
21、王铎和傅山,就其书法而言,王铎具有庙堂气,傅山具有山林气。这些与各自的才情、经历有关。王铎做过大学士,自是庙堂重器;傅山只是个秀才,又好释、道,难免有山林之气。对于傅山,其恩师袁继咸说其有山林气,好友顾炎武说其“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其义一也。从书法本体来讲,王铎与唐人合,傅山与晋人合。唐人多碑碣,其为庙堂之物;晋人多手札,自为消闲手段。此经历与书法合。傅山无论多么崇拜颜真卿,努力学习颜真卿,终难脱山林之气。杜工部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可能是造就了傅山的缘故。
22、2006年春节期间,余去看望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赠余大作《李建吾传》,并瞩余莫以艺事耽误学问。前辈厚爱,令人感动。
23、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质是仁让。《尚书·尧典》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庄子·》“尧让天下与许由。”但其所让之者,贤人也。故三代“让贤”,汤、武革命后则为“选贤”。
24、辽宁鞍山张世刚兄习董其昌,颇有禅味,乃通佛理之所致也。2005年冬在京西宾馆余与其谈学佛,夜过三更,兴致不减。知其之虔诚也。
25、书法创作之趋向:回归古典,认识古典,表现古典。
26、中国书协机关书家中,诗人颇多,然真正作学问者唯钦刘恒君。刘兄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工作,后任《中国书法》副主编,现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擅长明清书法史,尤于张瑞图、黄道周甚有研究,著有《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等。其所优者,通史法、有史观,且见多识广。
27、 真正的文化人无一无傲骨,亦难免有傲气。伪君子口蜜腹剑,关键时候出手。史书不乏记载,历世自然明白。余观近年来书坛风云变幻,君子、伪君子之争也。
28、 我不愿意以假相来蒙骗世人,而愿意以真诚来对待一切。虽然真诚有时也可能不被人理解,但我还是选择真诚。
29、余优点是愤世嫉俗,缺点是太愤世嫉俗。孔夫子云:“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深,乱也。”故尔,子张云:“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余当思之。
30、今年是卫老逝世五周年,很想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但一提起笔来就觉得很沉重。卫老是旧时代的左派,新时代的右派,所以,永远不合时宜。其对鲁迅理解的程度姑且不论,但反专制、尚自由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人的尊严是他精神的核心。书法只是他在非常恶劣环境下排遣苦难、与时代抗争的一种手段。故而,余在卫老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说:“时代毁灭了一位学者,成就了一位书家。”所以,不要拿老先生的书法和其他先生的书法去作比较,思想、经历和环境是有区别的。那一代人能把书法作为排遣的手段,并取得成就是非常不易的。
31、近年认识刘涛兄,交谈中知其学问真所在也,不唯研究王羲之。先前知其于“二王”有见识,现知其学问与人品俱佳。
32、武汉张天弓兄研究南朝书史,细致而精微,可以为鉴。
32、南京黄惇先生近来颇遭物议,学术之争乎?名利之争乎?予观近年来,书法学术研究人才辈出,如薛龙春、曹建、朱天曙等,且出于黄先生门下。仅由此,不能不为黄先生击节。
33、萧风兄寄赠《萧风书法小品》一书,其所书者多为《世说新语》,而书体多为“二王”一脉行书,温醇而儒雅,颇有君子之风。
34、读书最忌望文生义,为文最忌故弄玄虚。
35、艺术家在艺术上是至高无上的,不必屈尊于政治和财富;艺术家是艺术的求道者,无须放浪形骸以博世人。
36、书法是艺术的,也是学术的。学术需要艺术的感受,艺术需要学术的思考。
37、《中国书法》2008年第一期刊登于明诠《我感知,可无法证明》札记,文虽短,但有意思。文有云:“放眼当下,技术主义四处泛滥,形式理念狼烟尘啸,更何堪金钱权术施淫施暴,几千年来书法里边那点有意思的意思正在遭受着一场旷古未有的凌迟和涂炭。”语多激愤,但亦不无道理。艺术虽有规律,但鼓励个性。“金钱权术”之所以可怕,因为它浸蚀并制约艺术创造和艺术发展。
38、艺术形式有美丑之别,艺术格调有雅俗之分。下者看美丑,上者论雅俗。
39、艺术家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但艺术的评判无须用政治家的眼光。
40、文字的遗迹不等于书法,就象人的走路不能等同于舞蹈一样。
41、起承转合,轻重缓急,乃书法基本之要领。无此,则难称为书法。
42、百分之九十九是模仿,百分之一是创新。模仿是普遍的,创新是艰难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创新,非智者不行。
43、白蕉姿媚有余而劲道不足,沈尹默姿媚劲道兼之而生气不足,故为今人所诟病。然若以“二王”法脉论之,此二公当世难有匹者。所以,正途亦难。
44、山西书家算得上读书人者,老一代有予本师樗庐先生、蒙斋先生,私淑师乍庐先生。樗庐先生以古典文学名家,乍庐先生以文字考古名家,只有蒙斋先生以书法书学名家。其实三老皆学问之渊博者,樗庐先生之宏阔,乍庐先生之精严,蒙斋先生之敏锐,山右之无匹者。稍晚一辈,则尊殷宪先生。吾辈中读书人鲜有闻,只知写字,令人可叹。
45、予谓读书人须有学问、学识和学术,方称得上为学者。目前书法界学者有曹宝麟、华人德、黄惇、丛文俊、刘涛、朱关田、刘恒、白谦慎、祁小春、王元军、方爱龙、薛龙春、张金梁等,此辈先生皆予所叹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