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兰亭序》
作者 姚鹏英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是中华书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杰作。不论从其文学意义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被后人奉为经典。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在今浙江绍兴的山阴兰亭商讨修禊之事,集会时各人作诗,由王羲之作序。序文记叙了兰亭周围的秀美山水和聚会时的欢乐情景,文辞优美,结构严谨,叙事清楚,抒发了王羲之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是一篇别具魏晋风韵的记叙散文。也是后来名门文豪记叙文种的典范。
《兰亭序》帖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遒劲飘逸,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三十二岁时的得意之作,其后千余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美妙的作品。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得之“段段玉裁,字字珠玑”。
《兰亭序》之所以被千古绝唱,一是文辞,二是书法。文辞之美是记叙散文的典范,是每一位文豪写好记叙文种的必修课。书法之美是丰富的笔墨变化。《兰亭序》全文二十八行,一气呵成。三百二十五字,字字不相同,笔笔不一样。还有整篇二十个“之”字,独显表情。一个加字补漏处:第四行‘崇山’。六个虚笔字处:第一行“岁”字、第三行“群”字、“畢”字,第七行“觞”字、第十四行“同”字、第二十三行“死”字;一个上下连带处:第十三行“之外”二字;六个重笔改动字处;字字具有点晴亮星的神韵感。
《兰亭序》获得了至高赞誉,但是依据冯承素神龙摹本考察,它存在着明显的涂改。在全文325字28行的作品中,有一处补写,一处涂抹,六处改写。因为文字脱漏,王羲之在第四行补写了“崇山”二字;在第二十五行涂掉了“良可”二字;六处改写分别是第一行的“丑”字,第十三行改“外”为“因”字,第十七行改“於今”为“向之”二字,第二十一行的“哀”为“痛”字,第二十五行改“也”为“夫”字。第二十八行改“作”为“文”字。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王羲之的修改使得《兰亭序》更加圆润自如,是一篇杰出的记叙文典范文种。
作为一篇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涂改保留了当时创作的现场感,有利于历史还原和再现,兼具了时间和空间艺术的特点,改动、补写增补了书法平淡的视觉效果,打破了书法作品中机械的平衡,使得布局富于变化,接续了文脉,是王羲之对书法作品结构巧妙而大胆安排的美妙之处。
《兰亭序》中所涂之处,在第二十五行的“良可”二字,用浓墨涂抹后几乎不可辨认,加重了文学悲伤的语气,并使作品对比处理臻于妙境,势若崩云。
《兰亭序》中的六处修改 ,使得文意畅通,曲尽其妙。所有的改动均采用笔画粗壮的大字遮盖原字的方式处理,从视觉感受上看,后五处改痕很明显,而第一处则相对隐蔽。因为“丑”字原由“暮”字的“艹”头改写而来,可能是在创作时漏写了“丑”字,当写了暮字“艹”头之后方才发觉,于是便顺势改动成了丑字。这处改动近乎完美,所以不易为人所察觉。需要说明白的是《兰亭序》六处改动对其章法和书体气味并无破坏,反而显现了作品用笔轻重富于变化,墨色浓淡映衬富有美感。凡改动过的地方,墨色较浓,而未改写之处较淡。这样浓淡相映成趣,整幅作品显得“浓淡黑白对比强烈”之艺术美感。
《兰亭序》作为家传,流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嫡孙智永,已是唐朝。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圆寂前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辩才知道《兰亭序》的价值,将其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特别是王羲之《兰亭序》尤为喜欢。他听说书法珍品《兰亭序》在辩才和尚那里时,便多次派人索取,都被辩才和尚以不知真迹下落为由而推脱。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来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肖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和辩才和尚接近交友,肖冀住在庙中与辩才谈书论经,寻机取得《兰亭序》珍品真迹。肖冀对书法很有研究,和辩才和尚谈的很投机,两人关系密切后,辩才放松警惕。肖冀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和尚欣赏。辩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是真的,但不是珍品,我拿珍品给你看”。于是,辩才神秘地从屋里梁上取下珍品《兰亭序》给肖冀看,果真是珍品真迹。肖冀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向辩才出示了唐太宗的“诏书”,辩才和尚方知上当。辩才失去真迹《兰亭序》后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肖冀智取《兰亭序》得手后,上朝献给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计谋赚得《兰亭序》后,爱不释手,日则把玩临习,夜则同榻而眠,外出随身携带,不离半步,一时不则寝食难安,对其痴迷几于疯狂,他曾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当时名家临摹兰亭真迹,这就是泽被后世的“唐人摹本”《兰亭序》。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对《兰亭序》依然恋恋不舍,令子李治遵其遗嘱,将兰亭真迹随其共葬昭陵,永远与之为伴。兰陵茧纸入昭陵,羲之真迹永藏地下,但兰亭神韵被“唐人摹本”真实的保留下来,成为后世书家的“无尚法度”。历代米芾、赵子昂、苳其昌、八大山人、乾隆大帝以及毛泽东主席,多少书家伟人为之秉烛达旦,手摹心追,使得兰亭之墨迹子嗣不绝,绵延千古。
现今流传的摹本中,则以摹本冯承素的神龙本为最精。所以我所临摹的《兰亭序》范本就是冯承素神龙书贴。
临摹碑贴是书法家必须经历的一个承传过程。临摹的主要目的是:一为取其“形”,即达到“形似”;二是取其“神”,即达到“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形似临摹依靠“对临”,也叫实临,吸取的是碑贴字的形态。神似临摹依靠“意临”,吸取的是碑贴字的精华神貌。对临取其“形”,意临取其“神”。但事实上,临摹经典碑帖,只能是“得其大意,力求神韵”已经不易。因为刀刻石碑帖与羊毫写到宣纸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况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诸者方能超于古人”难也。
我临兰亭是从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到每一行字,再到谋篇组合的形态练习,反复练习在熟练中对其点画行气、笔法墨法、整体章法布局等产生感觉,进而达到由形似到神似的深化。整幅作品最难临写的是第一行起首【永】字,【永】字最难临写的是第一点画。“永”字恰好是楷书【永字八法】的精髓体现,也是此作品谋篇布局的开端。中国书法之精髓的部分,不是汉字简单地一笔一画整齐的排列,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求得和谐,产生美感。这在【兰亭序】用笔和行气生韵中具有明显表现。这就是我现在对《兰亭序》完整临摹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让我默默地经历了五六个年头,也为我写好行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姚鹏英2008年8月8日发表于《神州诗书画报》
作者系:兰州市书协西固区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