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鸿儒姚奠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长姚奠中

    我一辈子教书,在南北各大学先后教过二十几门课,称得上桃李满天下,这是我最欣慰的。


    自1978年起,我招收了十八名研究生。他们都已成为高等学校和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赞扬,而他们的科研成果,也已引起不少专家的重视。有的业已成为老专家老教授,令人欣慰!


    我从八十四岁退休,到现在已经多年了,但我关注中国的教育。我期望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但现在的教育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我感到很着急。


    教育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做人的问题,一个是知识的问题;一个是个人修养,一个是科学发展,要在这两方面同时发展。


    另一个教育的问题是分科太早太细。听说幼儿园教师就开始分科,小学更不必说了。这不利于学科的交融和学生的发展。大学没有国学系、国学专业,国学被分成史学、文学、哲学、文字学等,对于继承传统、培养通才不利。至于师德和教育腐败的问题,就更应该下大力气从根本上纠正了。


    ——摘自姚奠中口述《百岁溯往》


    提起姚奠中先生,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怀着救国求学之心,从山西辗转南下,最终成为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在章太炎先生去世后,姚先生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辗转于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显君子人格和人生境界。孔子说过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就是指阅读典籍、研究学问,目的是为了自身的人格修养,追求一种高境界的人生;所谓“为人”,则是指向人卖弄、炫耀,以求取悦于世,对于姚奠中先生而言,他显然就是前者。

    其实,在姚先生为人弟子、为人师长的人生轨迹中,能带给后辈很多精神上的感化和人格上的修炼,“以正己为本,以用世为归”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其坚守一生的座右铭。29日,记者采访了追随姚老三十余年,首批成为姚老研究生弟子的学者刘毓庆,而他继承了姚奠中先生致力于国学的衣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姚奠中:常念恩师章太炎


    1935年到193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苏州举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姚奠中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取章先生一生中惟一一届研究生,亲聆大师教诲,饱读国学经典。在姚老生前的回忆录以及相关采访中,他对恩师的教诲和为人都非常崇敬,在姚老家中,挂着老师章太炎先生的画像。据刘毓庆介绍,这幅画像挂在先生家里已经有几十年之久。

    1934年,22岁的姚奠中先生走出山西,只身南行,考入无锡国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苏州之后听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当地开办了“章氏国学讲习班”,便投奔章门研习国学,从最开始的旁听生,到最后成为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7名研究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姚奠中先生沐浴在章先生的知识哺育中。在姚奠中先生98岁高龄之际,他曾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提到了恩师章太炎,在他眼中,章先生是位随和的大家,能跟学生谈任何话题,没有隔阂,有问必答,而且是把整个中国学术的主要方面贯穿在一起和大家聊天,让人受益匪浅。此外,章太炎先生治学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年轻时的姚奠中,在其昔日接受采访时回忆,章先生做事投入,有时候专注于思考问题,把墨汁当成了辣椒酱来蘸,讲课时也是这样,往往不知道休息,就在章先生去世的头几天,还在坚持为学生们上课。

    “姚老是尊师重道之人,之前上海某出版社要出版《章太炎全集》,结果出了几本书之后就中断了,姚老很是操心,不停地打听情况,最后还愿意自掏腰包,为老师出书。凡是关于章太炎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他更是事必躬亲去参加。”刘毓庆告诉记者,在2012年,在北京举办章太炎·姚奠中书法联展,这本身也是姚老对章先生的缅怀和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姚奠中:关爱学生 识才爱才


    1981年,刘毓庆先生正式成为姚奠中先生的首批研究生。其实,他跟姚老的缘分,得从1974年说起,当时的刘毓庆先生正在山西大学上本科,姚老作为其《古典文学》的老师,为这批本科生授课。令刘毓庆先生没想到的是,当时已是大师的姚老,能切身关怀到每一位学生,哪怕是生活上的一点小事。情到浓时,刘毓庆先生掩面而泣,因为在他心中,早已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刘毓庆先生回忆到,自己还是本科生时,曾经到姚奠中先生家中拜访,同学无意中说起刘毓庆早上没吃饭的事情,没成想姚老二话没说,转身离开为刘毓庆去冲了一杯牛奶,捧着那杯热腾腾的牛奶,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隔近40年,他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散发在姚老身上的光芒。“我是工农兵学员,虽然本科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却有不少人心生质疑,于是我决定报考研究生。碍于一些人的舆论压力,我最终报考了北京大学,没想到姚老知道后,第一时间到我的宿舍找我谈话,‘我一直把你当自己的孩子,报考学校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和我商量?在山大我可以照顾你,外头的话还有没有人关心你?’”作为爱才之人,姚奠中先生希望能把人才留在山西,亦如他当时极力保荐这位本科生弟子留校当老师一样,正是因为姚老的关怀和爱护,改变了刘毓庆先生的命运,使他踏上真正的学者之路。在刘先生的记忆中,姚老从来不会对学生发火,通常都是很真诚地教导,而那不是说教,是父亲对孩子最为殷切的叮嘱。

    此外,最令刘先生感怀的就是老师对他生活上事无巨细的关怀。刘毓庆说:“我家境贫寒,姚老总是用实际行动支援我,把自己节省下的书本、稿纸都送给我,而且是那么的自然,保护了我的自尊。这就是老师的为人,他从来不说高调的话语,只是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影响着别人。”上世纪80年代初,刘先生迈入婚姻的殿堂,在那个上5元钱礼就算大礼的时代,姚奠中先生在信封中放了50元钱,算是给“爱子”投入新生活的生活费,这在当时相当于刘先生一个月的工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姚奠中:关心民众问题


    在治学道路上,姚奠中先生严谨、淡泊,他讲课时向来言简意赅、举例精要,把他口述的内容整理下来,就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当知识分子都在为学术上的名利奋斗时,姚老淡然、从容,他从来不研究任何学术难题,只关心大众所关注的。

    刘毓庆先生说,“学术进程中,不少人为了扬名立万,都去研究学术难题,觉得攻克下来能提升自身含金量,但姚老从来不会这样做,他认为研究这些没有用,因为这些离民众太远了。”姚奠中先生经常跟学生们说一句话,“越是大学者,越应该面对大众说话,研究民众普及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你回答错了,那会耽误一大批人,如果高深的学问研究错了,只是耽误几个人而已。”这两点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这是和人生境界、学问修养相联系的,需要排除功利欲望,因为对于学者而言,编撰通俗读物,不仅单位不计工作量,而且对提升作者的学术地位没有太大意义。就是这样不计得失地默默奉献着,在姚先生为师半个多世纪来,桃李满天下,弟子中不乏卓然有成就者。

    在姚奠中先生的一生中,他把学术与人格塑造联系在一起,他始终信奉“君子学业以美其身”这句古语,学术的第一要素就是提升人格、完善人格。“先生有的胸怀,是旁人不能及的。其实,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在大学办一个国学班,用自己的国学思想指导办学,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复苏,但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所以在晚年时期,先生渐渐放下了这个心愿,但我知道,这是他的梦想,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先生完成遗愿。”刘先生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国者姚奠中

    要继承章太炎先生的衣钵,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拟了教条十则,也成为我一辈子始终奉行的人生准则: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苟于人,不阿于党,不宥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


    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


    ——摘自姚奠中口述《百年溯往》


    在杭州章太炎先生纪念馆里,有20名太炎先生弟子的照片和介绍:黄侃、钱玄同、朱希祖、汪东、许寿裳、沈兼士、鲁迅、周作人、刘文典、吴承仕、姚奠中、汤炳正、潘重规、曹聚仁、徐复、王仲荦、褚祖耿、姜亮夫、傅斯年、顾颉刚,皆是一代硕儒。而今,其中年纪最小的姚奠中,也驾鹤西去。在纪念馆展厅廊柱上,姚奠中撰写的楹联依然苍劲:


    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


    兴文兴教千秋绝业赖薪传。


    姚奠中在章太炎门下聆听教诲,虽然不过一年多时间,但太炎先生立世和治学的思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说,“章太炎先生不是一般的国学大师,而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的身上挑着两副担子,一副是民族责任,一副是文化责任。”


    这是章太炎一生的写照,也是姚奠中毕生的追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姚奠中先生一生秉承章太炎先生的教诲,绝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始终关注家国天下和民族发展。而这一点,也贯穿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难当头 投身抗日洪流


    19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一步步向华北逼近,全国人民反日呼声日益高涨。年轻的姚先生血气方刚,积极投入到抗日的学生运动中。

    1934年春夏之交,阎锡山也对山西的共产党开始了大清洗。那年,在一次“反会考、要抗日”的学潮中,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刚喊了一声“抗议镇压学生”,腹部就被刺刀刺中,随后被两个大兵抓住扔上了大卡车。与数百名师生一起被关入太原警备司令部。两个多月后,被拘捕的师生陆续获释,只剩他一人。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押回原籍,严加看管,永不许再到太原”。


    1935年底,在金松岑先生的推荐下,姚先生放弃国专学籍正式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章氏国学讲习会被迫停办,师生星散,流离四方。

    姚奠中先后流转于苏州、南京、安徽洒县、柏浦、大别山、重庆、贵阳、云南等地,颠沛奔波,但于国难身危之际,始终铭记章太炎先生国学保存的立志用心所在,不敢有违,心中恒念,“延斯文一脉,以续不绝如缕之国命,挽中华民族于不坠。”

    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郭万金曾这样描述姚老:“苍凉寥落中,已见姚先生踵武前哲,守护中华学脉之远志。治史之外,姚先生更积极参加抗日游击队组织,起草抗日誓词,筹集给养,传送文件,书写标语,发动群众,有七言律诗《泗县感时》,慷慨淋漓,家国沉痛中深具复兴之壮志。”“……然姚先生每有怒斥教育厅长、赋诗讥讽党部权要、对抗校长淫威、面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义拒国民党党棍院长的节行,以致九年中七换教所,困苦颠连,终不肯降志辱身。”

    所有这些,均为姚先生“以从义为怀”作了生动的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树人立学 皆为民族复兴


    山西大学教授阎凤梧说,“姚先生从青年时期到期颐之年,勤奋自励、从不懈怠,热爱国家、关注民生,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他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旷达淡定、不计得失、泰然自若和优雅潇洒的处世态度;他崇尚厚德,从义、用世的理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国学教育大家,道德文章堪为典范。”

    抗战期间,姚奠中办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其用意十分明白,身当国难之际,更遇政事腐败,所以尽力处只有教育一途:讲授国学,以续华夏文化学脉。讲习班以子、史为主,重视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言行一致,由近及远,移风易俗为中流砥柱,以力挽狂澜为己任。

    山西大学中文系是奠中先生执教最久的地方,满腔热情、半生心血,皆倾注于此。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集部五大块,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被重新切割为历史、哲学、中文等学科。而且在这种分割中,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大量流失。面对此种情景,姚先生旗帜鲜明地说:“哲学系主要讲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成了附庸;历史系讲授是世界史、中国史;只有中文系是以‘中’字打头的,因此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落在了中文系的头上。”其坚守国学正脉、承传文化的使命精神于此可见。

    为弘扬国学,2010年,姚先生率先捐款100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奖掖后进,弘扬国学,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先生说,姚先生把价值数百万元的书画捐献给山西大学,还把自己现有的财产,如房产、图书等等,都做了献给社会的安排。

    其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师从政 胸怀家国天下


    原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常委、山西大学委员会主委、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弟子牛贵琥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姚先生教学生的立足点是‘回真向俗’,他总是跟我们讲,开始搞学问的时候是搞学问,但学问好了以后就要贡献于社会。他一直这样要求我们。姚先生胸怀天下事,要我们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这样的话,涉及的面很宽,只要你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国家的命运,立足于民生,改善整个文化,那么你从事什么研究都可以。”

    牛贵琥说,姚先生经常说,要把握一个“核心价值”,比如他的诗“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如果没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他就不可能有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

    至于提到姚奠中先生参政议政的往事,牛先生回忆道,“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开会,别人都在说自己工作上的不足,而姚先生的发言不同,他宏观看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他抓的是纲,是要害。”

    原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王东满在《姚奠中》一书中写道,1982年,姚先生担任了九三学社山西省分社主任委员,由于当时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基层委员会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特别是太原市委员会的筹建,出现了复杂的人事纠纷,给省委员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在姚先生和委员会班子的反复协调、帮助下,最后才走上了轨道,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做出不少成绩,山西九三学社组织的声誉也越来越好。

    牛贵琥先生告诉记者,姚先生案头经常摆放着两份报纸,《光明日报》和《参考消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都是他所关注的内容。看到国外局势动荡,一些国家打来打去,姚先生说,“这些国家不稳定,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墨子云,‘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如果你看别的国家都像看待自己国家一样,明白人家的看法、观点、立意所在,那么你就不会这样打来打去了。”姚先生说,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造别人的价值观,否则就会打仗。姚先生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他总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精华。

    近几年“国学”渐热,慕名拜访姚先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天,山西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到姚先生家中请教。当他问姚先生在忻州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时,姚先生立刻答道:“我没有什么忙需要帮,古人的忙你帮不帮?”周围的人都愣住了,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一问才知,原来姚先生上世纪90年代曾去过忻州,对著名诗人元好问祠堂的破败之状颇感痛心,曾多次呼吁当地政府修缮而不得。十几年过去了,姚奠中还记挂着此事,希望能修复这个文化景观,为家乡守住一份文化记忆。

    深受感动的董洪运回去后,很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将元好问祠堂加以修缮。姚先生得知后欣慰不已,不顾年事已高,挥毫写下元好问的一首五言律诗,托人赠与董洪运以示谢意。

    很多人不理解,说现在多少人想方设法求姚先生一幅字而不得,怎么为了一个多年前的古人他却如此慷慨?

    姚奠中的女儿姚力芸说,“这就是父亲的风格,只要是对社会发展有好处的事情,他都愿意无条件地去做,从来都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和得失,这样的事情我们早就习惯了。”连家里的保姆都说,“爷爷是个无私的人。”



    姚奠中弟子董宁说,“姚先生是书法家、名师、学者,一个人荣获一顶桂冠已属不易,先生怎么能集几美于一身呢?……先生扮演了一个人应该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承担了每一个人生阶段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国家、与社会、与家庭都勤勤恳恳耕耘,默默无闻收获,这样的人生岁月就可以越老越丰满越充实,这样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坦长。”


    古语有云“技近乎道”,技最终要达道,道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国热情,就是从爱父母、爱家庭、爱他人、爱社会到爱国家。

    姚奠中先生心系天下苍生,以从义为怀,以用世为归,书以载道,善教爱国,以倡扬国学为己任,真乃“四海堂堂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奠中年表


    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我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我现在已经一百岁了,生活仍然很规律。每天看书读报、写日记、锻炼身体,这是我生活中必需的。不做这些,生活就不一样了。我现在还在学习,不是谦虚,一看书就知道自己不行,该知道的东西很多,面儿那么宽,你哪里都能知道。


    我教了六十多年书,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文史研究者。


    我的原名是豫泰,字奠中,工作以后,以字行。在书画作品中,我有时署别名叫老樗。樗就是椿树,庄子认为“樗”大得很,是没用的椿树,大而无用,但很逍遥。我们家就有两棵椿树。


    ——摘自姚奠中口述《百年溯往》


    1913年5月21日,生于山西稷山南阳村。


    1919年始从伯父到村学堂上学。


    1924年考入稷山县第一高级小学。


    1928年秋,就读于运城菁华中学。


    1932年菁华中学毕业考入省立教育学院。


    1935年秋,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此时章太炎先生开始在苏州创国学讲习会开讲,遂于每周章先生讲课时去听课,年底正式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研究生。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先生去世。暑后,被聘任课4个研究生之一,教中国文学史,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


    1938年春,参加了两个月抗日游击队。


    1940年3月,到立煌师范任国文教员。秋,应安徽第一临时中学聘任为国文教员。


    1943年离皖赴渝。在南温泉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半年。


    1944年春,应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聘为国文学系副教授。


    1945年9月,改应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聘为国文系副教授。


    1946年7月,返原籍葬父。


    1947年3月26日,与李树兰结婚。8月,转云南大学任副教授。


    1948年在云南督署前某书画阁挂牌治印。8月返贵阳师范学院,升任教授、系主任。


    1949年兼任秦晋小学校长。


    1951年2月,奉调转贵州大学任教。旋兼贵大文学院秘书。8月到山西大学任教。


    1952年秋后,兼任语文专科主任、校教育工会文教委员。1954年任系副主任。


    1955年肃反运动后期,被人诬陷为反革命,被隔离审查。辞去副系主任和教研组主任兼职。后查无实据,结束被审。


    1956年冬参加“九三学社”。


    1957年“反右”后期,被划为右派。


    1959年响应号召,中文系三年级两个班搬到洪洞县马牧村上课,随班边劳动边上课。


    1961年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2年参加山西首届书法展。重新负责教研组工作。教研组改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


    1968年秋后,被揪出游街,关入“牛棚”监督劳动。


    1969年山西大学迁到昔阳,参加劳动。1974年秋,主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编写工作。


    1978年4月,省文联九次代表会上当选为委员,省作协理事。8月,招收古代文学研究生11名。


    1979年春,参加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成立协会当选为理事。


    1981年2月,山西书法家协会成立,当选为副主席。


    1983年辞去中文系主任职务。山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1986年6月,参加章大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于杭州。


    1988年(戊辰)76岁,第四届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在太原召开。主持了会议,退居顾问。


    1993年6月11日至19日,“姚奠中书艺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6年10月,参加山西省委举行的离退休省级老干部离退仪式。


    2002年5月8日,参加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大会。


    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界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10年,捐款百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


    2012年,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在太原晋祠国宾馆举办了“庆祝姚奠中先生百岁华诞暨东亚经学研讨会”。


    2013年11月,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了“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


    刘锁祥先生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7: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通过这样一个座谈,使大家能够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去认识姚先生,走进姚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活动,能够让全社会看到,我们山西是有这样的大师的,我们山西也能够认识到这样的大师。
    山西晚报社社长张占鹰:姚先生 “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是我国文化界渊博精深、罕见其匹的一位鸿儒、通儒。先生已逝,哀悼之后,我们更应该弘扬先生身体力行的真儒精神,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承传国学精髓,延续三晋文脉,以告慰姚奠中先生在天之灵。

    山西晚报社总编辑尹长虹:姚先生是文化丰碑,国学坐标,精神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作为媒体,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不断传播先生的思想,挖掘先生的内涵,弘扬先生的精神。我们山西晚报出特刊也好,举办这个追思会也好,就是要更好地体现对山西文化的担当,体现对传播和弘扬姚先生精神遗产的责任。


    姚先生说过,文化不是传承的,而是承传的,你承了才可能传。姚奠中先生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承其一脉,为人,为学。

    此后先生号召“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

    先生说国学就是一个字--做。先生为弟子时,为人师时,乃至已到百岁高龄,无一日不以君子之仪自律。无一日心中不念弘扬国学之大任。身后,先生又将毕生积蓄用于弘扬国学。

    先生之愿必感召更多有识之士投身于传承中华文脉的大业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18:22 , Processed in 0.1074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