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5|回复: 0

姚村古村落及保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27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1-27 10:33 编辑

    姚村古村落及保护
    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陈星 潘锡光 时间:2016-01-22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以姚姓村民为主的血缘村落。作为一处传统村落,姚村和兰溪其他古村落一样,有着历史悠久、古建筑存量丰富、序例清晰、类型多样、建筑精美的特点,但又有着与兰溪其他古村落不同之处:目前姚村民居只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较低,比起国家级文保单位诸葛村、长乐村民居、省级文保单位芝堰村民居相差甚远;现在也没有旅游开发项目,没有旅游收入,未能形成“在开发中保护,以保护促开发”的良性循环。而作为市级文保单位,由于财政紧张,文物保护维修资金有限,古建筑维修常常需要依靠村民的自发捐资。此外,虽然历史悠久,但姚村仅有的几幢明代建筑历经维修,改换了历史原貌,文物价值不高;而占到绝大部分的清代建筑由于特色不鲜明,很难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姚村位于兰溪近郊,距市区仅5公里,村民受现代文明诱惑较大,对古民居的保护也带来一定困难。深入探讨姚村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对于同类型古村落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姚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西北丘陵地带,坐西朝东,距市区5公里。村前潆水长流,村后龙山蜿蜒,兰溪至芝堰的公路从村前通过,兰溪至厚仁的公路横贯村后,交通十分便利。姚村在唐宋时便已存在,姚氏始迁祖姚烈在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间自绍兴迁居至此,生息繁衍,逐步壮大,故得名姚村,迄今已有700多年。经过世代的勤劳创业,姚村目前已发展成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人口1400多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产型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明、清时期古建筑约1.9万平方米,现存民居58幢(其中明代7幢,清代51幢,明清厅堂建筑8处),规模宏大,群落完整,原貌保存基本完好,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村古民居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世系自村北而南分布,如今宫、徵、羽早已不存在,商支下分天、地、人三支,占全村90%的空间,角支仅占村南一隅,各支族都有自己的祠厅建筑。民居典型单元一般坐西朝东,建筑相联,户户相通,形成长条型住宅团。其中从如德堂后延伸到村中骑街楼,又从骑街楼向西延伸到上厅基,由骑街楼衔接的两组最大,占到全村面积的约10%。组团之间形成弄堂,弄堂道路用青石板砌筑,弄堂两侧建筑均有马头装饰精美的封火墙。弄堂中还有过街骑楼,将两侧民居建筑相连。村庄道路除沿潆溪两岸的通道外另有二纵一横,一纵是长弄堂,过大石桥经长弄堂到井头面;另一纵是小厅弄堂,自溪边路口过小厅(萃德堂,已废)到上厅基;一横是花厅路,从上基厅过花厅到夏宅道院。道路原铺青石板,惜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覆盖。
      姚村的中心井头面是姚氏家族最大的公共活动广场。广场北部是雨台,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四柱歇山顶建筑,翼角起翘,雕刻精湛,有扩音藻井。每年农历八月,这里常常开台演戏(俗称“八月戏”),历年不辍。近年来由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广场南部为姚村富商姚坤鳌的宅院。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轮廓错落有致,外墙砖雕门楼,装饰精美。二楼开窗面对雨台,富商、女眷坐在家中楼上便可以直接看到宗族的各种仪式,欣赏社戏表演。解放后这里曾是殿山公社的办公场地。广场西侧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三间二进齐政堂,青石门面二柱三楼砖雕门楼,雕有双狮抢球和武士雕刻,上方赐有“恩荣”匾一块,门匾“瑞叶三斯”寓意世代子孙像根深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广场中心有一元代古井,为姚氏先祖定居姚村后开挖,井水甘美,大旱不竭,保存完好,广场也因此得名。
      姚村现存众多连片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原貌保存完好,建材纯用砖木,平面布置多为三间二厢一天井。天井可蓄水排水,有可盛水的水缸以防火灾,墙窗高又小,多有前后门,有木老虎防范外盗。天井的牛腿、雀替、额枋上均雕刻各种人物、动植物图案,门窗图案花式繁多、装饰精致。二楼为私秘空间,雕刻装饰较少。
      除选址、布局等有一定研究价值外,姚村古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精湛细腻。雕刻类型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等,尤以木雕为村中传统工艺,至今仍有技艺高超的传人。在建筑的门楼、天花、额枋、梁、牛腿、雀替、门窗、廊楣等部分有以刻纹、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雕刻的迎宾图、百寿图、天官赐福等各种人物故事,仙鹤、孔雀、鹿、鸳鸯、狮、蝙蝠等各种吉祥动物以及回字形、工字形、倒挂龙、箭羽纹、冰裂纹等图案。装饰木雕的构件选材精良,形象栩栩如生,与建筑浑然一体,显得高贵典雅。
      村前自北而南建有六桥。潆溪改道后五桥被改造,唯锁潆桥保存了原貌。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青石拱形结构,高出水面4米。桥面长6米,宽2.5米,两边石栏杆高0.6米,镌有“锁潆桥”三个大字。桥北有石阶4级,桥南有石阶八级(即向南、向东各4级)。
      姚村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春节龙灯会是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两百多年来延绵至今,远近闻名。姚村龙灯为板灯龙,龙头用樟木雕刻,红漆描金,龙身由各家的木板条凳相接而成。板面装有彩灯两盏,称为桥灯。龙尾上挂红灯,一人独背而行。龙灯出行时声势浩大,由清代制作的銮驾和四对大铜锣开道(銮驾原有108副,现存70余副)、花灯、马灯先行,全长可达一华里。沿途松脂火炬照明,满路星桥连锁,银花火树,烛光摇曳,景色壮美。
      姚村工艺品突出,木雕始于晚清的姚金聚,世代相传,现有十人技艺精湛。腌腊工艺始于清代中叶,腌制的金华火腿在江浙一带畅销,现在村内仍有较大规模的火腿厂从事腌腊营销。晚清时当地蜜枣加工由许姓垄断,工艺不肯外传。兰邑名人祝芝园与许如荣情交甚笃,得其秘,后传芝园的女婿姚焕堂,姚村也逐渐成为蜜枣加工地。
      姚村教育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姚敬泉创建的豸山书舍。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继承,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此后村中设馆办私塾,晚清时在萃德堂办群英小学,民国二年(1913)在姚氏家庙创潆溪两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办潆溪完全小学(即今殿山小学),数百年来未曾间断。在科举时代,当地就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到了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彦、物理学家姚爽、复旦大学教授姚纪花等均从家乡的基础教育起步。在当地文风熏陶下,小小的姚村出过一些人才:譬如姚坤鳌人称姚老坤,晚清在兰溪开创瑞享钱庄,又在金华开设裕享钱庄,操纵金、衢地区的金融,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虽然颇有家产,但姚坤鳌富而不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独资兴建了保存至今的慎德堂、衍庆堂,大手笔建了雨台、齐政堂和姚氏家庙(已被日寇焚毁),还出巨资捐助甘溪大桥、兰溪悦济浮桥、金华通济大桥建设。结识浙江省督军汤寿潜后,他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浙江实业银行,受到后来浙江省主席陈仪的题词赞颂。姚世昌系黄埔军校三期,参加讨伐陈炯明时任师党代表,代理师长。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不幸阵亡,被列为阵亡重要军官,授予“忠烈可风”匾额。
      姚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清华大学教授曾来村中考察。上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团三次来村考察,随后编辑了《江南民俗文化》一书,进一步宣扬了姚村的底蕴。
      姚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今村中的道路、水系仍保持清代的模样,源于村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不愿轻易改动本村山环水抱的道路水系。此外村中古民居大多保持完好,虽有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住户的牛腿、格扇等木构件,但均遭到村民的谴责。姚村明清祠厅建筑原有26处,均为祭祀婚丧所建。现存崇德堂、如德堂、存德堂、慎德堂、齐政堂、衍庆堂、下陇庙等7处作为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
      崇德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后经多次维修。建筑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二天井,串联式建筑,抬梁式结构。青石门面,乳钉门,厅檐叠翘,二柱三楼,砖雕结构,屋脊饰有鸱鱼吻,上嵌葫芦画戟,檐下“亲睦”砖雕牌匾,以示不忘敬宗睦族,牛腿雕刻玲珑剔透,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家族聚会的场所。其砖雕门面曾发生倾仄,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
      如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光绪十年(1884)维修并改建为三开间对合。后进额枋上雕有《百寿图》,雀替、牛腿雕有文官武将雕像。
      慎德堂俗称花厅,占地806平方米,为姚村明清建筑之首,原系清末富商、五品奉政大夫姚坤鳌的私宅,因其以慎处世、乐于公益而被命名为慎德堂。建筑青石门框八字型门面,基脚石雕有龙凤、双狮抢球、鹤、鹿等浮雕。木雕门楼为歇山顶,莲花倒挂柱。额枋、雀替、牛腿、角戗等均有缕空雕刻。封火马头墙。砖雕照壁起辟邪符镇作用。头门明间顶部为天花板。仪门青石门面、乳钉门。砖雕门楼,二柱三楼,下额枋上高浮雕为双狮抢球,门匾刻有“世德流芳”四字,上额枋为仰莲雕刻花边,刻有高浮雕鹤鹿同春,密檐砖雕。仪门为三开间抬梁式结构,梁枋搭牵、斗垫、牛腿均雕有回字型、鸱鱼状、莲花座、鹤鹿等雕刻。正门三开间,前有廊轩。双狮牛腿缕雕层次丰富、技艺精湛,额枋正中雕刻为迎宾图。天井四周雀替上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天井置有千斤荷花缸,大型石雕缸座。后进两厢融扇窗雕有三国故事,窗扇饰有精细的动物花草图案。廊眉雕有帏帐图案。后进左侧有五间两层偏房,额枋上雕有金钱蝙蝠,手法细腻舒展。目前该祠堂作为农民文化宫使用,保存完好。
      衍庆堂建于明代,青石门面,砖雕门眉,封火马头墙,马头为凤尾翘造型。三间三进三天进二楼,天井之间设有廊轩,天井四周有小平座,平座护栏与窗披有工字形、冰裂纹和箭羽纹图案。牛腿雕有人物故事,雕工精湛,玲珑剔透。雀替雕有孔雀、仙鹤、雄鹰、鸳鸯等。
      下陇庙位于龙山山麓、村庄南端,始建明朝中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旧址南移十多米进行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用砖木整修扩建,内有36根木柱支撑,象征六六顺风的吉祥,是姚氏家族唯一的祭祀庙宇。庙坐西朝东,三间三进,一至二进有天井,二至三进有穿堂,抬梁式建筑,明代石础雕刻简洁。除边属三间已分割为民居外,建筑由民间捐资维修,保存基本完好。
      姚村古村落地处城郊,保护级别较低,又没有开展全面的开发利用,但在古村落保护方面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借鉴:
    首先,村领导班子对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予以高度重视。历届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文化素质都较高,均自觉地把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任务,制订了村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中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在维修古建筑方面起到了动员、组织、协调的作用且带头捐资。
      其次,村民有强烈的文物保意识,对本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自豪感,形成了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荣,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耻的舆论氛围。同时,姚村为血缘村落,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对宗祠古代公共建筑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再次,维修资金来源有保证。由于地处城郊,村民从事工业、手工业、副业致富者不乏其人。村中秉承清末富商姚坤鳌好善乐施、热心公益的传统,乐于捐资维修古建筑,特别对宗祠、庙宇等维修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最后,抓住契机加强宣传力度。村里借日本农耕文化考察团多次来村考察以及国家文物局等领导来村考察的契机,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姚村的农耕文化、古建筑文化,扩大了对外知名度;并在旧《姚氏宗谱》的基础上编撰了新《姚村村志》,把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列为重要内容,加强了村民对本村历史文化的认识,借宣传的力量把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变被动为自觉主动。这些实实在在的经验无疑是值得好好总结和推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7 17:07 , Processed in 0.0988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