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0|回复: 0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人姚九华故乡行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7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2-13 21: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人姚九华故乡行记
    2013/3/15 11:10:48      
    ○杨颖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知,笑问客从何处来。”当听见姚九华用浓浓的乡音通过电话向兰溪市潭塘坞村的党支部姚书记询问家乡的变化、了解亲人的安否时,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这首快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回乡偶书》突然在耳际响起。
      姚九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传人。自18岁从兰溪来嘉兴进入五芳斋粽子店,在嘉兴已生活67年,竟然只是在母亲去世时回过一次家乡,这也是在40多年前的事了。已然85岁的他,急切的思乡之情应在情理之中。
      2012年是五芳斋幸福家庭征集活动的第二年,在集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姚九华故乡之行的愿望得以实现。
    3月12日一早,载着姚九华的汽车就按时出发了。眼看着魂牵梦萦的故乡之行得以实现,姚九华显得特别兴奋,在一路飞驶的汽车中,他洒了一路的话匣。忆苦思甜、抚今追昔,话语中无不展现出一代粽子传人的传奇生涯。当司机告知嘉兴到兰溪的车程约为3个小时时,又引起了他一阵感慨。他说:“当年我从家乡出来,早上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先是步行几十里路到兰溪,在兰溪再换乘火车,那时火车开得慢,到嘉兴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哪像现在又是高速公路又是高速铁路,打个嗑睡就到了。”说得车内笑声连连。
      12时左右,我们的车子已经到了潭塘坞村的街道所在地(即以前的乡)——永昌镇,在这里吃了午饭,稍事休息,即向潭瑭村进发。因事先已经与姚书记有过联络,当我们的车在一个三叉路口问路时,马上有几个青年人围了上来。其中一个说:“你们是嘉兴粽子大王吧?”我们正惊诧时,那位青年人解释道:“昨天姚书记说了,我们全村都知道。”说着指着不远处向我们走来的几个人说:“看,书记和村长来迎接你们了。”
      书记和村长都姓姚,都是四十来岁的精壮汉子,他们对姚九华回乡探亲表示了热烈地欢迎。书记很是健谈,他说:“其实村子里出了个粽子大王,他们在十几年前就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知道,只是后来姚老那一辈人都走了,他们也就没有联系。想不到姚老至今身体硬朗,可喜可贺。”
      走在通往村子的路上,路的远处是光秃秃的山丘。姚九华说:“记得我小的时候这些山丘上都是碗口粗的树木。”姚书记接过话头说:“这几十年都给砍光了。”停了一下,姚书记又说:“由于离城市远,加上土地贫竭,至今没有村办经济,因此村里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村里连办公室都没有,开会都在村长家。”并指着脚下这条水泥路说:“这条通往村里的小路也是靠上面拨款修建的。”难怪我们来前与姚书记要求村里提供一间会议室,以便姚九华与亲友见面,他都答应不下来。
      潭塘坞村很大,建在一片平丘上,因此村道起伏不平。村道的两旁有许多拆旧房后尚未清除的建筑垃圾,而在这些建筑垃圾旁一幢幢三层楼的民居拔地而起。姚书记介绍说:“前年开始,兰溪市推行农村整治,我们村争取到一笔整治资金,由公家出一点、村民出一点,将那些破烂不堪的旧房来了一次彻底的整治。”
      说话间来到了姚九华侄儿姚国忠的家。姚九华有八个哥哥三个姐姐,现都不在人世。尚能联系上的就是住在潭塘坞村的三个侄儿及其家人。姚国忠是姚九华三哥的儿子,目前在下一辈中排行老大。这是一座三楼三底的新房,外墙上贴了好看的马赛克,大侄儿说,家里居往条件的改善就是得益于农村整治。底楼中间一间为客堂间。迎面中堂挂着一幅4尺的山水画,两旁是一付字迹苍劲的对联,字画下面是一只条桌,上有座钟、花瓶等物。条桌的前面是八仙桌,桌的两旁是一对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一派古风扑面而来,恍如隔世,令人大开眼界。后在拜访书记、村长及另二位姚九华的侄儿家,都是如此陈设,方知此地古风犹存。分析起来,可能与此地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原生态的生活习性得以保存有关。
      姚九华的到访对于潭塘坞村来说肯定是一件哄动全村的大事,来国忠家一看究竟的村民络绎不绝,这时姚书记将人群中一位已有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推到姚九华的面前,对他说:“姚老还曾记得,这可是我们老村长的妻子啊。”尽管老人家已经老态龙钟,但姚九华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眼前这位老人,上前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姚九华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他回忆道:“老村长叫姚寿标,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我十五岁在地主姚顺美家干活时,寿标是田头(种田的行家里手),也在那家干活,我的农活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他还教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是我的良师益友。”姚书记在一旁说:“正因如此,解放后姚寿标当了几十年的村长,威望高得很哩。”
      在成行时,姚九华曾说,此次回故乡有三个心愿:一是给父母上坟;二是看看少时的老屋;三是尝一下久违的家乡菜。稍事休息,姚九华就坐不住了,要求去给父母上坟及看老屋。姚书记说:“正好一条去路,不过老屋去年已拆,但还没有清理,房基尚存。”于是一行十几个人在姚书记的指引下,沿村路向西而行,村西地势明显比村东高,我们基本是向上而行。在300米左右的地方,看见路北一片瓦砾,姚书记停下来,说:“这就是了。”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姚老去年来,老屋还在呢!”姚九华看着眼前的景象一片茫然,然而当目光聚焦在废墟旁的一棵大树上时,人才兴奋了起来。他回过头来激动地对我们说:“柿子树,我家的柿子树还在啊!”一眼望过去,柿子树树干青黑,足有两层楼高,茂密的枝叉如虬须般,枝头已现新芽。姚书记指着柿子树对我们说:“这可是我们村尚存的古树,所以拆房时我们特意作了保留。”这时我们才看见,树身上钉着两块兰底白字铁质口搪瓷铭牌,一块上书“树龄180年”、 一块上书“柿子树”。在柿子树下,姚九华又拉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这柿子树可是我们家的救命树。断粮时,母亲常以柿子树的青果作抵押向财主们赊粮。每当秋天来临,母亲就将剩余的、尚带着青涩的柿子从树上采下来,一层柿子一层松针,码在大大小小的瓦瓮里,等到市场上几乎没有柿子时,才拿出来卖,这些柿子可维持家里好几个月的生计呢。”姚书记说:“原来柿子树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更要好好呵护它了。”
      这时不知谁提起村里还存有家谱,又一次引起了姚九华的兴趣,他向姚书记提出:“可否看看家谱?”姚书记回答道:“可以,就在我父亲家,由我父亲保管着呢。”于是一行人向书记父亲家走去。其实姚书记父亲家很近,就在路南,一分钟就到了。听说要看家谱,书记父亲二话不说,忙上楼捧了下来。家谱有十四册,十六开大小,兰色封面,上书《兰溪潭塘姚氏宗谱》八个大字,书页为黄表纸,木刻字印刷。书面虽有磨损,但内页无折痕,字迹清晰,保存得非常好。我们在“荣三十” 栏看到了姚九华父母的记载:“福廷字笏堂,光绪己丑年十一月十五日午时生,娶诸葛氏,光绪己丑年七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九:如华、根华、寿华、汝华、汝清、汝勤、汝满、汝林、九华,女:长適诸葛。”在“桓六六”栏看到了关于姚九华的记载:“九华字三吉,民国戍辰年十月二十六日申时生,娶方氏,民国庚午年八月初七日末时生。”以上记载与姚九华的回忆基本吻合,但关于“娶方氏” 一说持异议,反映很大。他说:“我18岁离家,年记尚小,那有婚娶!”是否错了呢?后经年纪大的人回忆,方知,原来姚九华来嘉兴后,母亲曾为他领养了一个童养媳,后因姚九华未曾回家而他嫁。领童养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习俗,她普遍发生于农村中下层家庭。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中下层家庭因经济条件差婚娶困难,领童养媳不但从小就给孩子找好了老婆,又给家里增加一个劳动力;另一方面说明妇女地位的低下。方氏解放后能他嫁,则是妇女地位提高的一个缩影。于是姚书记表态:等重修宗谱时予以更正。此事姚九华一直耿耿于怀,回嘉兴后还要去信姚书记要求尽快改正过来。
      之后便是去姚九华父母亲的墓地祭扫,墓地就在村西首的小山丘上,这里是潭塘坞村的制高点,可俯望全村。在香烛烟火的缭绕中,在后辈真诚的祭拜中,在众声一词的祈祷中,寄托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祭扫完毕,我们顺原路而回便在一个十字路口折向北行。在这里我们看见一座结构完好的石牌坊,上题:故儒姚秉德阎氏建坊,下为其子孙的名字。从字面看,此牌坊是姚秉德的子孙为其父母所立的牌坊,而姚秉德在潭塘坞村应该是一个有所建树的大儒。在浙西腹地的乡村竟有这样的人物,可见当地曾经的崇文之风。
      在石牌坊的旁边是一个广场,在这里有一座很大的古屋,粉墙黛瓦,屋顶上错落有致的骑马墙完好无缺,正面是一排四扇大门,两边墙上修有宣传栏和布告栏,看来这里应是村里的中心地带了。姚九华首先说:“这就是姚氏祠堂了,还是老样子。”姚书记说:“解放后,姚氏祠堂有过几次修缮,只在祭祖时才开放。以前村子里不通车,现在汽车都可以开到这里了。”
      再向北,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大水塘展现在眼前,在它被各式各样的民居包围着,尽管有许多新建的,但最抢眼的却是水塘东面的那座古旧的三层楼大宅子,那宅子足有300平方米。姚书记对我们说:“这就是潭塘,村的中心,这座村子就是由此得名。”姚九华指着那座古旧的大宅子说:“看,那就是地主姚顺美的家,我小的时候就是在他家做长工。”这就是说,那座大宅起码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姚九华问姚书记:“姚顺美子孙尚在否?”姚书记答道:“尽管我们村子很大,人很多,但由于很穷,解放初土改时只有两户地主,现在村里已没有他们的子嗣。”
      这么一圈下来,已近下午四点,姚书记建议我们走到杜华寺看看,这是距潭塘坞村最近的一处风景点,以其奇特的建筑结构著称。离晚饭还有些时间,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在姚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向杜华寺而去。杜华寺距潭塘坞村只有三、四公里路,开汽车十多分钟,在一个山脚下转了一个弯就到了。远远望去,那寺庙呈凹弧形,红红的廊柱、红红的庙门、高高的飞檐斗拱,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檀香味、那呢呢喃喃的诵经声,在太阳的余辉下令人肃然。走近杜华寺才知寺庙的确奇特,因为它没有屋顶,没有四壁,寺庙竟然天衣无缝地相缀在一个宽广高大的山洞里,那飞檐斗拱也只是山门上的修饰。这简直就是人的想象力和建筑技巧的完美结合!走进山门,一尊金色的如来佛像迎面而立。山洞很深,最里面是一个用石栏杆拦起来的水池,听工作人员介绍,此水永不干枯。在山洞的左壁,还有一个小洞,因此处无灯光,那山洞看上去黑咕隆咚,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姚书记见状走过来对我们说:“此洞很浅,听老一辈讲,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这里曾跑进一只豹子,后给村民打死在洞里。”这到使我想起姚九华回忆小时上山砍柴,误将一只虎崽当猫抱回家的故事,这不正好相互印证,此地早先是有猫科动物出没的。
      谈笑间时间过得真快,走出杜华寺,夜幕已经降临,此时姚九华的另一个叫姚国强的侄儿打来电话,说是饭菜已准备好,只等我们入席。国强的家在村的北面,这里的民居大都是新建的。姚书记对我们说,由于人口的增加,居住面积的改善,原有老村已经容纳不下了,村北这一片是近几年新规划为居民区的。姚国强夫妇一家都在兰溪城里打工,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故住房也相对宽敞。厅堂很大,两个大圆桌已安放在厅的中央,我们一行及三个村领导、姚九华尚在的亲人一一入座,欢声笑语、乡音情浓。主人似乎很懂我们要求,以兰溪土菜为主,什么山笋土鸡、野菜香菇满满当当摆了两大桌。这时姚九华问:“可有肉圆?”姚国强媳妇闻言从灶头间出来说:“有,有,马上上来。”姚九华对我们说:“肉圆是兰溪的一道名菜,是由蒸熟的山薯捣烂,再拌上米粉、猪肉丁烹制而成,我小时候最爱吃了。”听他这么一介绍,我们的胃口似乎也被吊了起来。倾刻间,在“肉圆来了”的吆喝声中,一大盆冒着热气的肉圆被端了上来。姚九华迫不及待地起身为我们这些初来兰溪的人夹肉圆,口中连声说:“小时候我最爱吃了,那时候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口,非常好吃,大家尝尝。”我夹起肉圆忙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那略带韧劲、鲜鲜香香的味道便在齿颊间弥漫,特别是拌在其中的肉丁,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香而不俗。不知谁评论道:“这肉就是肉粽里肉的味道啊。”姚九华回答道:“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会包棕子、弹棉花,在杭嘉湖一带从事做粽子、弹棉花的都是我们兰溪人,要不怎么会有‘金华火腿兰溪出,嘉兴粽子兰溪式’的说法呢?”倾刻间,满满一盆肉圆就被我们消灭干净。我感叹,山薯、米粉、猪肉丁这些世间最最普通的食材,竟得到了如此神奇的演译。
      相聚终有离别时,姚九华的故乡之行终尽尾声。满载着乡情、满载着祝福,在亲人们的道别声中,我们踏上了回程。姚九华深情地说:“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公司领导圆了我故乡之行的愿望,了却了我重回潭塘坞村的心愿。但看潭塘坞村还很贫穷,心里又觉不安,我衷心祝愿我的故乡快快富裕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8 04:14 , Processed in 0.1018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