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11|回复: 0

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6 16: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2016-02-29 23:21:01)

        我们感恩诸佛菩萨、诸位善神、诸位圣贤给人间留下无量智慧财富。
        譬如佛教的《金刚经》、《心经》、《地藏经》、《楞严经》、《了凡四训》等,譬如道家的《道德经》、《清静经》、《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黄帝内经》、《周易》等,譬如儒家的《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菜根谭》、《朱子家训》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大智慧经典。
        今天,我们说说《金刚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尊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大智慧。
        诸葛长青认为,人的一生中,不论如何,都要读一遍金刚经。如有机缘当奉持金刚经。
       《金刚经》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应“须菩提”长老提问而讲解的佛法。
       《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等经典名句流传世界,成为开悟智慧的甘露。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
        一、《金刚经》译者鸠摩罗什的故事
        金刚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翻译的。
        鸠摩罗什智慧超群,精通各国语言,累劫曾为“七佛译经师”。
        (一)鸠摩罗什大师简介。
        鸠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来移居龟兹国,母亲是龟兹国公主。母亲生他不久便出家,罗什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度迦湿弥罗修学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转而归向大乘,鸠摩罗什回龟兹时已经是英俊饱学的法师。
        为了得到这位奇特的佛学天才,还发生了一场战争。
        苻秦王苻坚派吕光攻打龟兹,迎接鸠摩罗什来华。
        吕光攻破龟玆后护送鸠摩罗什回国,在半路上得到苻坚淝水战败的消息,吕光即宣告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
        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凉,迎罗什到长安。
        当时的佛教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从鸠摩罗什禀受大乘佛法。
        鸠摩罗什便一面翻译一面讲学。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雅驯,在翻译界被认为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鸠摩罗什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诸葛长青研究发现,鸠摩罗什精通中国文化,所以翻译《金刚经》的时候,运用了中华文化智慧,由于翻译出来的金刚经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口味,所以中国人很是欢喜读诵。
       (二)鸠摩罗什大师所在的姚秦时代,是什么历史阶段?
        现在流传的《金刚经》由南北朝时代姚秦“鸠摩罗什”翻译。
        那么,这个“姚秦”年代是什么历史阶段呢?
        姚秦,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代的“五胡十六国”之一。
        那么这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什么意思?
        “五胡十六国”是指哪些?
        “姚秦”是什么意思?诸葛长青把这段历史资料解释一下。
        我们按照历史沿革来讲,就会方便清楚。
        三国----就是《三国演义》说的“魏、蜀、吴”三国。三国后来被曹操家族的“魏国”统一。魏国后来被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国”取代。
        两晋----是指晋朝的两个阶段(西晋、东晋)。265年,魏国曹氏家族,被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消灭,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并举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晋帝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历史上,把晋朝的西晋、东晋称为“两晋”。
        南北朝----“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五胡十六国----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苻秦(也称为前秦)----之所以叫“苻秦”,是因为创立者姓苻秦,属于以姓氏代称。那个时代,有氐(di)族人苻洪(fú)创建“前秦”,或称“苻秦”。经过三传至其孙“苻坚”。坚称帝后,见本国兵强马壮,于是欲出兵灭晋。时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苻坚不纳。遂请教当时佛教之高僧——道安大师,安公亦劝谏其不可攻晋,坚仍不从,执意攻晋。(诸葛长青:在苻坚准备攻打晋的同时,苻坚听说了“鸠摩罗什大师”在龟兹国。为了得到这位罕见奇特的佛学天才,苻坚派吕光攻打龟兹,迎接鸠摩罗什来华)。苻坚攻打晋军,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使后秦军锐气大败,败逃途中,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而远方的吕光成功攻破龟玆国,得到了鸠摩罗什大师,班师回国,在半路上得到苻坚淝水战败的消息,吕光即宣告独立,在今甘肃西部建国,国号西凉(五胡十六国之一,也叫后凉)。
        姚秦(也称为后秦)----  之所以叫“姚秦”,是因为创立者姓姚秦,属于以姓氏代称。这个姚秦如何来的呢?诞生于前秦。那么这个建国的人是谁呢?要从前秦的苻坚说起。在苻秦的符坚出兵攻晋之时,曾任命姚苌(chang)为龙骧(xiang)将军。前秦兵败北后,西燕国慕容泓(鲜卑族)见秦国兵残国弱,有机可乘,于是起兵背叛符坚。坚遣其儿子苻睿为大将军讨伐慕容泓,并派龙骧将军姚苌为司马(相当于政委书记,亦参预军事计划)。苻睿勇敢果断但很轻敌,且不爱惜士兵,导致军心混乱,被慕容泓战败,苻睿亦战死沙场。苻坚听说儿子战死沙场后,龙颜大怒。而姚苌耳闻皇帝大怒后,担心被杀,遂不敢率残兵败将回朝廷复命,于是亦背叛朝廷,自立称王。姚苌即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或“姚秦”,而将符坚所统治之秦国称为“前秦”或“符秦”也。此“姚秦”之由来也。
        到了姚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去世,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凉,迎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这就是姚秦的历史。
         鸠摩罗什大师大了姚秦之后,翻译很多佛经,这部金刚经,就是在姚秦首都长安翻译的。为了记录这个历史,经书一开始就写上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二、《金刚经》纲要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是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老发问: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立志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智慧,应该如何发心?在修行实践过程中如何降伏妄心妄念?”
        《金刚经》全文,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根据须菩提长老的提问而讲法。
        《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等经典名句流传世界,成为开悟智慧的甘露。
        诸葛长青认为,信奉受持《金刚经》,可以迅速实现智慧飞跃。
        三、《金刚经》传播盛况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广泛的一本佛经。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
        参礼“黄梅”的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这些故事大多产生于隋唐。
        自唐代以来,黄梅就是禅宗圣地,有“四祖正觉禅寺”和“五祖禅寺”两大禅宗祖庭。二寺并立,天下翘楚,史有“蕲黄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禅宗四祖、五祖在佛教的崇高地位,和他们各自人生的传奇生涯,千百年来,产生了关于他们的出生、成长、出家、修持、传法等一系列传说。这些传说,产生于黄梅,流传远播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古典文选中均有选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传说”。在《唐·武德传灯录》、《续高僧传》、《红楼梦》等权威史籍和文学名著中都引用了有关类似的传说,可见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着巨大影响;《中国禅寺》、《中国佛话》等文选中均收录有大量的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故事;《神仙试四祖道信》、《唐太宗赐紫衣》、《五祖出家》、《五祖任贤》、《六祖慧能》等百余个传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至今。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传给了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以前,禅宗以“楞伽印心”。
        何为“楞伽印心”?诸葛长青研究发现,中国禅宗达摩祖师西来,吩咐以《楞伽》印心。至六祖,慧能大师提倡《金刚经》,从此《金刚经》广泛流传)。《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亦是相宗参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经是达摩祖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大师后,亲传予二祖大师的,初祖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见《景德传灯录》)又道:“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见道宣律师《续高僧传》因为四卷楞伽是达摩祖师所传,用以印心的,所以后世虽见有二种译本,但大都只是当作参考用,而且一般谈到《楞伽经》时,也多是指最初宋译的《四卷楞伽》而言。从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后来,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一百多年后,到了四祖道信大师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因此五祖弘忍大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为禅宗印心之经典。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时,问客从哪里来,客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因此《金刚经》开始盛行于世,而《楞伽经》即从隋末、初唐开始,便渐渐失传了(请参见宋·蒋之奇楞伽经序)。一直到了北宋仁宗时,有一朝庭大臣,官位太子太保,名张安道(乐全)先生,于仁宗庆历,为滁州牧时,才偶然之间,又发掘出《楞伽经》,自读之后,如见故物,大有所悟,如苏东坡的序中说:张公“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墨,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见:苏东坡序)后来张公以此《楞伽经》亲自教授苏东坡,并且出钱三十万,请苏东坡刻印此经,令流传于世。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却向他建议说:“与其刻印,不如由苏东坡自己来书写,然后再刻印,更能流传得久(因为东坡居士的书法是有名的,世人为珍惜其墨宝,定会妥为保存其手写之经),苏东坡于是将此经写一遍,然后刻印传世。现今所传者,即是张公所传、东坡居士所手书的。然而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我们有幸现在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全拜张、苏二大居士之赐。以其功德不可没。
       《金刚经》为了盛行中国呢?因为金刚经符合中国佛教的特点:一重实行,如台、贤、禅、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於从定发慧的体悟。二好简易,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浩繁的经论,极难普遍流通。本经既重般若的悟证,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别的盛行起来。宋代出家人的考试,设有金刚经一科,可见其弘通之盛。
        四、南怀瑾先生赞叹《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南怀瑾先生,当代大德,他赞叹金刚经,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一)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1、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2、境界般若(观照般若)。诸葛长青认为,这个境界般若,也可以看做是观照般若。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3、文字般若。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4、方便般若。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5、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
        一般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那么,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二)《金刚经》基本含义是无坚不摧。诸葛长青认为,《金刚经》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做是,用金刚之心,摧毁业障、摧毁贪嗔痴慢疑、杀盗妄淫酒、财色名食睡,让自己精进飞跃,直接进入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多’(备注:譬如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
        (三)《金刚经》译经师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
        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哪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到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四)谁把《金刚经》分为三十二章?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品。
        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
        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托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
        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
        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本文参考资料:金刚经网络资料、南怀瑾先生讲解金刚经)

    来源 孙宗道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56 , Processed in 0.1313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