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3|回复: 1

红岩寺 —— 魂牵梦萦的故乡 姚永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10 1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岩寺 —— 魂牵梦萦的故乡

                                                   姚永庆

    前段时间,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放了一组很旧的家乡小镇的照片,是想让那些看惯豪华都市的人们了解一下古旧的村落对我们顶礼膜拜的现代化性有一种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弄,把自己搞得好像有了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其实,我哪有这么高大上啊!
    当然,这不是一组风光照,因为它并不风光,或者它曾经风光,但却风光不再了。这只是一组家乡红岩寺那破旧老街的照片。它实在够不上欣赏的价值,只能供游子思乡,一慰心头之苦。就像家乡的老苞谷有什么好吃的,只是我们这些在外的人偶然一啃有一种特别的味道罢了。或者就是那土得掉渣的“罐罐茶”怎能跟时髦的咖啡相比,但你就是格外的喜欢,那有什么法!
    照片观家乡,撩进你眼的是破旧衰落的景象和你脑中上演的故乡短片。故旧的故里,教你难有兴奋悦然之感,就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坐在门前呆送时光的流失,让你既无哀伤也无怜惜,彼此两望皆木然。
    这是一条被遗弃的小街,空寂无声,偶尔一个老太在门口出没闪烁一下便又退回里屋不见了,甚至连鸡犬之声也难得一闻。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在街中走一趟会居然没有亲热唤着你小名的婆婆奶奶们跟你动情的打招呼。这时,你才真正感到自己被故乡真的抛弃了,成了货真价实的游子。你带着十足的乡情,漫步经过每一个你熟悉的木屋,时不时也会有噗噗的剁猪草的刀声从某间屋传来和着你沙沙的脚步声共同素描着这里的宁寂。小街的背后是一条比这热闹得多的长两公里的大街。那里,从上海开往成都的汽车或重庆开往武汉的火车带着骄傲长啸狂呼而过,喇叭声掩盖了四乡八邻云集乡场买卖赶场的乡民们的喧嚣和热闹。
    这的个地方叫红岩寺,是鄂西的一个山镇。
    这个山镇居然颇有名气,它是湖北省100个重点名镇之一,它在中国地图、中国交通图上均可一见。而在其它的分类的地图的省略标注上,即便是一些县市没显其名,但红岩寺这个小点都不会消失。美国的谷歌地图上你看不到山镇县衙所在的建始县城,却公然能看到红岩寺镇。仅此就可一窥美国人在地理上的战略眼光。红岩寺是鄂西自治州通向省会武汉和外省的出口地。恩施州八县有六县的人东出都得从这里过。武汉或外省的人想来恩施旅游,西进鄂西也甩不开这个地方。这个地点距州府恩施与省会武汉的距离,从车程和时间上算恰好是早餐和晚餐的落脚点。无论是大巴小巴还是私驾车都会停泊一时在这里小用一餐,吃上一回合渣洋芋苞谷饭或是腊蹄子火锅,让这些在大都市里吃腻了肥膏大餐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感觉,于是便从这口味上开始了他们的西部风情游。
    是的,红岩寺有名就有名在它的交通区位上,地图上你会看见一个很显眼的十字的交通线划在红岩寺这个地名上。东西向的那条线是横贯中国东西的大交通线,而南北向的那条线是这个县的动脉干线。G20高速公路从这里通过,318国道从这里通过,沪蓉铁路从这里通过。历史上这里也是以交通要道而显名。这里是湖北省两大地区即宜昌府和施南府的施宜古道,与恩施境内两县即建始县与鹤峰县古驿道的交汇口。红岩寺就是个古今驿站,凡西进东去的人、南来北往的客都曾在这并不起眼的地方里留下莫名其妙的一瞥。现在,地方政府给它的经济定位也是发展旅游交通及相关的服务。 
    红岩寺这个地方很贫瘠,山水说不上秀丽,那里多是石灰岩和卡斯特地貌,地无三尺平,镇的周遭布满天坑地洞,故而人不杰地不灵的。虽曾出了个民国政要吴国桢,但这个台湾省主席的家所在地凉水铺是红岩寺的属地,那凉水铺却是盆地有溪流的风水宝地。不然,怎么会出上海、重庆、武汉三大市的市长、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这样的名人。文革前红岩寺镇仅有三个大学生,一个毕业于中山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还有一个毕业于华中农学院。那个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的是核物理,因在四川绵阳从事过核物理工作就被误导成原子弹专家,上了《建始县志》名人录,跟西北搞原子弹实验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等列起来,可见有多么大惊小怪。
    红岩寺很久以前叫横岩子,这事连当地百姓也没有几人知道了。红岩寺有一个标志性的山峰叫狮子口,对面一山叫绣球包。狮子滚绣球,两山之势给了此地喜庆之气。狮子山呈南北走向,其状如狮,南头突起一峰如狮头昂起,且有一岩洞形如狮口。而山脊缓如狮背,而山势渐伏,在尾部有一面山岩横亘在东西走向的(恩)施宜(昌)古道上,颇似狮子的屁鼓。古道上西去东往的过客,都有强烈的面横岩而过的视觉游历来巩固他们对一个不起眼的山镇记忆。而古时,这里起地名多爱用一“子”字,仅施宜古道上一连四地就有高店子、石垭子、大店子(包括横岩子)等地名。于是这横岩一地也就叫横岩子了。――横岩子即横着一架山岩的地方。民国时期,横岩子建一庙宇叫仙嫦寺,因鄂人为西南方言,横红谐音,于是将横岩子更名为红岩寺了。不过,在光绪五年即1879年我们姚氏家谱中就有“业创千耦,声迹红岩”的记载。雍正年间,那正是清王朝大规模移民的时代,历史上叫“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我们姚氏家族就是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从湖南岳阳移民西迁至湖北建始的红岩(当年还没有这寺字)的,那时红岩不知什么地名,280年前的事真无从考证。但按清朝行政划分,红岩叫做“大安里”。古代的“里”相当于现在的“乡”。但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应该叫红岩是没有错的,因为家谱上有记载。怎么后来被说成“红岩寺”原是“横岩子”了呢?六十年代的中国地图还就真的标为“横岩子”过。而八十年代初新修的《建始县志》也有这样记载,看来,这还真是一个待考的地名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地老人们都说红岩指的就是狮子山山尾的那架横着的山岩。
    山镇的老街很小,房子青一色的二层小木屋,大多是三开(间)五进(深),全是瓦房顶。小街的街道曾是一条光光的青石板街,街沿坎全是麻条石,就是下雨,也不会打湿布鞋。冬天的冰凌钩挂在屋檐下,顺街望去两排晶莹剔透的冰凌挂把小街装扮得甚是好看。屋檐低矮,那晶莹的冰钩子(冰挂)诱得顽童们用一根竹棍顺屋檐一划,那冰钩子就叮铃当朗的落在石板街上发出美妙的音乐声。而过年了,家家在门中张着方形或动物形灯笼,一街通红,温暖极了。小街长不足二百米,街宽三四五米,直到文革前这条街也就七八十户人家,三百来口人。
    如今,小街被人遗忘,一条繁华的怪模怪样的大街突显在交通要道上,全是钢筋水泥,全是灰色筒子,没有屋脊的平顶房,没有一根木柱,没有一扇板壁,没有一块瓦片,没有雕花门窗,青山下全是一派森严的水泥钢筋建筑,猛看山下以为是哪国的军事基地呢。你大街上晃一趟几乎没有几个人你认识。有时买东西聊几句,他们会问我是哪儿来,我答本地人,他们笑说:“怎么没见过?”我说:“我就是红岩寺的”,他们怪怪地看着我半信半疑,以为来了个外地人在这里吹牛皮搞冒充了。
    也许穷苦的煎熬、饥饿的折磨,肚子的感觉改变了这里人们的人生态度,他们自己觉得过得美滋滋的,由一种简朴情怀莫名地被幸福着。
    是的,这里人们全都幸福着,当然我也为他们的知足而庆幸过,不过总是觉得这种幸福有些虚假不可信。山民们虽住在山里却找不到一点山中的感觉而怡然自得于山外的体验——也许处在交通要道上,信息多,接触外面的人也多,又是一个百年古镇,他们有一种自修来的文化气质。他们把镇以外的地方叫做乡里,把非镇上的人叫做“乡里的”,带着一种街上人的优越感。因此,即使自己就在山中也不知有山,却有一种奇怪的都市情结。而当今那几条携带着现代气息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路们,那西进东去南来北往的山外观光客们,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影响了这里人的生活,他们,不,不是他们,是整个现代化进程让山民们在这里享受着不城不乡非农非工无荣无辱不伦不类的生活。也许他们对自己有另一种角色定位。红岩寺镇上的人好像不太认同自己是农村的,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并不是城里人。但那又怎样?

    几年前我回过故乡,写了《故乡》一歌,其中不无哀伤的唱道:

    回望南方
    烟雨雾笼家乡
    小街的青石板
    梦里复原儿时的街巷

    拆了的老祖屋
    不再见雕花的门窗
    雨线和冰凌
    再不会挂在往日的屋檐上

    妈妈你的孤坟
    静静地躺在山岗
    儿子我梦中归来
    谁来安排我的晚餐

    9-26
    中秋前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7-15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乡情意浓,很好的散文,流露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无可赖何的心境……小镇在变、人心在变、历史在变、也许这就是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0 13:05 , Processed in 0.1032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