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1|回复: 0

中国现当代作家姚雪垠: 笔底风雷传闯史 胸中浩气贯嵩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12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3-12 11:18 编辑

    中国现当代作家姚雪垠: 笔底风雷传闯史 胸中浩气贯嵩云
    2015-12-14 11:11 作者:张苗苗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姚雪垠文集》(共 20 册)。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著)。

    《长夜》一书(姚雪垠著)。

    姚雪垠书法。本报资料图片

    现代作家姚雪垠年少时勤奋好学,钻研史书,最终完成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该书被誉于“规模宏大的悲剧性长诗”,其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姚雪垠去世后,有关方面建立了姚雪垠文学馆、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

    姚雪垠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他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代表作《李自成》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12月1日,由开封市文联、河南大学文学院、邓州市委宣传部、邓州市姚雪垠文学馆主办的姚雪垠文学生涯及生平事迹展在开封文化客厅开展,展览以“追求·抗战·文学马拉松”为主题,生动再现了姚雪垠求学、创办杂志、文学创作等方面场景。

    1910年,姚雪垠出生在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姚营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在少年时代的私塾教育中,他接受了韩愈的“载道”之说,立志效法先贤“立言立行”;青年时代服膺马克思主义,又赋予他激情奔放的牺牲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1929年,19岁的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从此他与古城开封及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姚雪垠一踏进文坛,就展示出了“作家兼战士”的英姿与风貌。在暗夜如磐的20世纪30年代,姚雪垠先生以笔为喉,为失语者代言,为觉醒者呐喊,呼唤民权民生,呼唤救亡图存,写下了《碉堡风波》《援兵》《M站》《生死路》等被评论家称为“七月系列”的一批短篇小说,以苍凉的笔调,揭露帝国主义的“黑手”、控诉封建主义的残暴统治,描绘“日渐加深的国难”中的社会黑暗与民生痛苦,反映被压迫者从沉睡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的必然历程。由此,他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成了黑暗政治势力要“消灭”的对象,地主民团武装曾经企图暗杀他,盘踞中原的反动军阀曾经逮捕他,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河南大学开除他,北平敌伪组织为日寇提供的“左翼文人”黑名单有他的名字……但是,不平凡的经历砥砺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仰,让他更加勇往直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雪垠先生蓄起胡须,乔装打扮,逃离北平回到开封,在中共地下党河南省委领导下创办了《风雨周刊》,以笔墨为刀枪,揭露日寇暴行,呼吁团结抗战。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前线采访,并在抗战文化工作讲习班以政治教员身份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又参加“抗战文协”组织的“笔部队”,三次走上前沿阵地,在血与火中写出了《四月交响曲》等作品。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差半车麦秸》《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新苗》《重逢》《戎马恋》《长夜》等小说。其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因成功塑造了一个由农民成长起来的游击队员形象而轰动一时,曾一度被誉为“抗战杰作”。由于创作成果丰硕,姚雪垠于1943年初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担任了“文协”创作研究部的副部长。   

    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姚雪垠被错划为“极右派”,人身自由连同创作权利一起被剥夺,但他毫不气馁,流着眼泪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铁凝说,姚雪垠先生倾前半生之学养积累、后半生之生命光热,花费数十年工夫,终于打造出了一部代表他文学创作新高度的煌煌巨著——《李自成》。《李自成》以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高度统一,形象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在继承传统、借鉴他人、追求文学民族化方面,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提供了一个价值独具的范本,把我国现当代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通过《李自成》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姚雪垠先生为当代历史小说提出了新的创作原则,即“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完美结合”。他主张历史小说既要“深入历史”,又要“跳出历史”,他反对一切廉价的所谓“革命功利主义”,反对随意歪曲历史为政治服务,反对“借古喻今”,从而重新提出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何为现代生活服务的理论问题。

    除去小说创作,姚雪垠还写有大量的散文、剧本、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古典诗词、时事评述以及美学、史学、文学论著。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大陆绝版后,香港随即出现三种翻印本,其中仅高原出版社就印刷三次,该书在香港和南洋的华文读者中有较大影响。《长夜》法译本的出版引起轰动,姚雪垠先生因此应邀单独出访法国。《李自成》的日文本受到日本读者热烈欢迎。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学准备、生活积累、理论素养、艺术经验各方面集大成的产物,是几十年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受好评;《李自成》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第1卷译成日文后,荣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

    《李自成》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的变化,崇桢帝维护政权的宵衣旰食,写得很有深度。其次,小说对明末清初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费尽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风俗人情,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李自成》从1957年动笔到1999年8月五卷本全部出版,历时42年。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表示,《李自成》手稿凝结着姚雪垠的心血,为了完成该书,姚雪垠每天3时起床写作,手稿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姚海天向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小说《李自成》的手稿。

    “80多岁的老人,有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三个钟头!”姚海天说,写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那种艰苦,局外人很难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结束后,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体撑不到把全篇写完,于是开始倒着写,先写最后一部。

    姚海天说,姚雪垠的夙愿就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死后能在碑上镌刻‘作家’二字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大作家。他始终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而思考和写作。他的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能够启迪思想、荡涤灵魂,催人奋进。

    2010年是姚雪垠百年诞辰,当年,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要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深切缅怀姚雪垠先生和他斐然的文学成就。

    为了纪念姚雪垠,邓州市在姚雪垠曾经求学的花洲书院设立了姚雪垠纪念碑。花洲书院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座北朝南,建筑考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随后,在修复花洲书院时,又辟建了姚雪垠文学馆;在姚雪垠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文学馆里为其塑半身铜像。

    走进姚雪垠文学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前门匾额上的“姚雪垠文学馆”字样,这是由当代文学家周而复亲笔题写的。正房匾额上的“文坛飞将”字样是由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书写的。楹联“瑞雪无垠,得晴日自成气象;姚黄有约,与桃李共沐春风”系当代书法家张志和撰书。西厢房楹联“名满千载传后世,文星百代照南阳”系著名作家魏巍撰书。东厢房楹联为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撰书:“笔底风雷传闯史,胸中浩气贯嵩云”。楹联匾额组成了品位极高的书院楹联文化。

    走进正房,我们看到陈列着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获奖证章;西厢房布展姚雪垠70年的艰苦创作历程,分四部分:情系故乡,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风雨岁月。东厢房布展姚雪垠的文学艺术成就,分四部分:文坛交往,享誉中外,缅怀与纪念,大家评说。

    “我父亲是1999年4月去世的,他有两个心愿没完成。第一个心愿是把家里的藏书手稿赠给国家。老人逝世后,我们将家中的大部分藏书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姚海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老人的第二个心愿就是设一个奖项,鼓励埋头写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

    2003年11月,首届姚雪垠文学奖在京颁奖,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这个以姚雪垠名字命名的奖项充分展现了后人对姚雪垠的尊重和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21:11 , Processed in 0.108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