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6|回复: 0

姚氏自转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25 09: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指尖的艺术(五)——桐庐民间工艺品集锦之灯笼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01月04日 08:10:10 星期六


      
        灯笼是亚洲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点燃蜡烛成为照明工具。中国的灯笼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灯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花样也更多。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成为当时一大景观。

      现在社会中,灯笼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与欣赏的传统工艺品,佳节庆典中都要使用灯笼,特别是元宵节和中秋节。纸灯笼种类很多,有走马灯、羊灯、气死风灯、提灯等等。制作灯笼的手艺,在我县的一些乡村仍然作为传统在传承着。据《桐庐镇志》第333页记载:“……旧时,农历正月初,县内各地竞制龙灯、狮子、竹马及各色花灯,……花灯名色繁多,制作精巧。有猪、牛、羊、鸡等畜禽灯,鱼、蟹、龟、蚌等水族及猴子、大象兽灯,另有花卉等、金蟾灯、财神灯、走马灯等等……”。

      在我县莪山畲族乡中门村,至今还有逢年过节挂灯笼的习俗。其中当地的“姚氏自转灯”传承多年,在解放前就已经名声在外。“姚氏自转灯”——前身叫“走马灯”。据说,早在明朝中后期,莪山畲族乡中门村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以讨吉利。村民把能旋转的装饰花灯统称为“走马灯”或“吉祥灯”。解放前中门村姚氏家族有一个族规,正月初一肯定要出灯,出灯时必须先到尧山村(该村解放前有一座庙,庙里有尊土地菩萨)去拜土地菩萨,而后才能到左乡右社的村庄去舞龙、接龙,在舞龙的队伍里必须要有这种会自动旋转的灯笼——走马灯。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八之前,灯彩必须制作完成。出灯的经费由族里解决,族里有专门出龙灯的土地,土地租出的经费就作为出灯的专门经费。祖辈制作的“走马灯”用竹丝做灯架,用桃花纸做转体,点上蜡烛产生热量,热空气上升,利用热能原理,推动转体实现自转。

      中门村节日前后摆灯,还有一种称为“中门大灯”的滚灯表演活动。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明朝年间,尧山的庙口殿有几十尊菩萨。每到年关,远近的村民都纷纷进殿祭拜,求得来年平安。那时,中门村连年天灾人祸、饥荒贫困不断。族长欲请一尊菩萨到中门,以保佑村民的平安。当时去了横村的蒋金殿,想借“刘老相公”菩萨,未果。中门人只好去了尧山的庙口殿借土地菩萨,尧山许可。可中门人把尧山的土地菩萨借去后,不肯归还。为此,两村为借菩萨打起了官司。县官无奈,后想出用踩火红砖(砖用火烧红,脚踩上去)的方法决定菩萨归那个村。因为中门人每逢正月十三都要制作大灯及六畜灯,进殿祭拜,求土地菩萨保佑。菩萨暗中保护中门人,当中门人去踩红火砖时,菩萨在砖上垫上经书一本,结果没事,而尧山村民不敢踩红火砖。县官把尧山庙口殿的土地菩萨判为“长年”(做长工)菩萨。从此土地菩萨正月十六接到中门,十二月廿四送回尧山过年。菩萨进中门,保佑村民平安。每年三十夜,每家每户都在大门中央挂一只灯笼,表示团圆平安。后来,中门村在年前要制作好大、小灯笼,正月十二按时上火出灯。此事非常严肃,必须用山珍海味,设62盘供奉祭拜,其中大灯,正月十三必须送到尧山庙口殿,挂在正中央。还有本村男女青年婚嫁,须先到族长那里请求扛大灯,并烧制若干“子孙饼”,当福礼供奉菩萨,求菩萨保佑多子多福。中门大灯流传至今。

      中门大灯是高擎着进行表演的滚灯。直径2米,由92个直径38公分大小竹篾圆圈,连接成12朵梅花形的圆圈,再组合成大圆球。每个小圆面用彩纸剪、刻、绘制而成明暗八仙、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和吉祥联句。大灯中穿一横轴杆,两极装有轴承,转动灵活。大灯内还装有走马灯,点上8支蜡烛,走马灯会随着大灯转动。表演阵容包括主队19人,其后为旗牌队18人,鼓乐队7人,火铳队6人等,共约60人余人。行进中,大灯前面有两人高擎小狮子灯牵引拉线。狮子在空中会张牙舞爪,十分逗人。大灯两边有“六畜兴旺”、“财神送宝”、“金牛报春”、“雄狮滚球”等各种彩灯。表演时声、光、色美,是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彩灯。

      中门“姚氏自转灯”目前的传承人为姚樟培老师。他从小对“走马灯”很感兴趣。当他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家后,对“走马灯”进行潜心研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终于在国庆50周年前制作出一批新型自转装饰花灯,也就是“姚氏自转灯”。此灯用樟木雕刻成灯外架,内套改用透明绸布,使自转灯外观更华贵、富丽,观赏性更强。姚师傅的这门手艺是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据说,明代时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姚姓的大官。他告老还乡后为了在家乡办学,把自己置办的田地作为学田献了出来。凡是耕种此田者都必须负责村里的祭祀开支。因为祭祀上必须要用到灯笼,因此姚师傅的祖辈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灯笼匠。姚师傅回忆说,解放前,中门民族村会制作“走马灯”的人已很多,他们还经常被邀请到杭州、建德等地制灯。而他自己也是从8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走马灯”。解放后,由于制作“走马灯”被当成了一种封建、迷信行为,这种活自然也就没人干了。姚师傅也从那时放下了制灯工具,拿起课本当起了乡村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的姚师傅又想起“走马灯”。但环顾四周,发现会制作“走马灯”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他便产生了要将这门手艺保留下去的想法。2003年,他将制作“走马灯”工艺作为一项专利进行了申报。2004年6月,此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了下来,乡民们口中常说的“走马灯”也被正式命名为自转灯。“走马灯”被正式申请为专利后,一些外商纷纷慕名而来,带着重金想要买断这门独特的制灯工艺。对此,姚师傅都一概回绝。他觉得,“走马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门传统手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存下去,不能把它丢掉。”

      “姚氏自转灯”主要材料是樟木、松木、毛竹。“姚氏自转灯”规格有三种:分别为高 35公分、45公分、85公分。在制作时、分体制作龙头、龙须、龙身、龙尾、灯架、灯座、灯片等。“自转灯”灯架由六支龙组成,每支龙由大小长短不一的木制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长15公分,高10公分,下挂一支凤头,凤头长15公分,宽4公分,中间隔一块15公分长、3.5公分宽的花板。龙脚长15公分,宽3公分。龙身由一根长15公分,宽2.5公分见方的木条组成。然后在已做好的木制部件上涂上油漆,并在灯片上画上所需图案。灯脚由三支100公分长的木条交叉组成。中心由一块12公分宽的圆形塑料(或木板)拼装成底座,底座上安装一个灯脚。圆形板上四周有6颗螺孔,中间一个装灯脚的孔。灯泡外沿有一个长圆形的纸套(或绸)套,纸套套在灯泡上,下底空,上方有六片风叶(叶片与纸套呈45度角)。纸套外面可写类似“吉祥如意”等文字,画上喜庆的图案。点亮后产生的热气流,可使纸套不停的自动旋转。制作者可根据需要,制成大小不一的自转灯。

      另外在富春江镇一带,过去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制作时把红纸剪成如图一方一圆,方的作圆筒,圆的作顶盖(风轮)。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水,以便贴顶盖。再把圆形纸中央剪出小窗门,每个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后把它粘在圆筒上。用细铁丝作支架,做成双环状套在台灯灯泡上,尖端顶在顶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再剪粘奔马图样。也可以用彩笔画马的图形。而走马灯的蜡烛需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记不能斜放。2008年进行非遗普查时,桐庐县富春江镇新江村仍有一位老道士尚在,他不仅会制作而且懂工艺。但是后来无人学这个技艺,现在民间也已很久没有进行过灯展了。

      灯笼掌故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除了照明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本文部分资料出自非遗普查资料 文/杨露萌 图/黄强 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3:11 , Processed in 0.1031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