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有无数丰富、神奇、曲折的家族故事;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抢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把一部部家谱“迎”进县档案馆,是他最大的快慰…… 抢救和保护桐庐民间家谱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姚朝其心里十分清楚:对家谱的调查、抢救、开发、利用,是新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家谱的征集工作,毫无疑问是当中关键性的一环。 多年来,县档案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局的共同努力下,“西庄华氏”等一些名人后裔家谱,先后被征集进馆。至2004年,局里已拥有十四五个姓氏的家谱。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桐君街道金东村的“毕氏家谱”,属明朝宣德年间的产物,距今已有1509年的历史。 一本家谱被征集进馆后,只是完成了“抢救和保护”的第一个动作。随后要对它进行消毒等技术处理,再由技术人员一页页、一点点地把它修补一新后,进行永久保存。一本旧家谱的“复原”工作,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县档案局还推出另一种“抢救和保护”方式,那就是“寄存”:一些人不愿意把旧家谱捐献出来,县档案局专门推出“免费修补、代为科学保管”的服务。县档案局每年投入家谱、宗谱、族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资金不下10万元。 可这样一件大好事,实行起来依然是困难重重——并非难在技术和财力物力,而是难在观念:许多人觉得家谱惟有“深藏不露”,才算是对“列祖列宗”负责。 有一次,姚朝其得到信息:某村一位老人手中有套家谱。可他第一次上门,老人不在;第二次上门,老人避而不见;第三次村干部陪着上门,老人倒是在屋里了,可他的回答挺干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便给外人看!” 对姚朝其来说,这样的情形已是家常便饭了。可他相信只要让人们明白家谱“抢救和保护”的意义,人们就一定会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因此他在“宣传”上下大力气。 姚朝其开展宣传工作,讲究的是“真诚”两字。家谱都是竖排版,繁体字,不加标点,再加上年代久远,看起来非常费劲,年轻人根本看不懂。一些家谱的拥有者,甚至根本不了解家谱的内容。姚朝其抓住这点,在上门获准看家谱的时机,他就边读边解释家谱中一些重要的内容给他们听。 此举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寻常的农耕人家,原来祖上“藏龙卧虎”,曾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使后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一些老人自己没有文化,当他得知祖上原来诗书传家,佳作叠出时,感觉分外惊喜…… 姚朝其此时“趁热打铁”做工作:“家谱放在家里,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保护,最后还会坏掉直至消失。不如贡献给国家或寄存在档案馆,由政府为你们代保护和保存,还可以服务社会,并让大家都了解你们这个家族……” 真诚的力量最能打动人。一本又一本的家谱,就这样被征集进馆。有的老人原本思想有顾虑,姚朝其就亲自开着车子把他接到县档案局,让他看看那些修补一新的家谱。老人放心了,终于把收藏了一生的家谱交到他手中…… 在档案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至2009年已拥有65套共39个姓氏的家谱。其中仅姚朝其一个人征集到的,就有19个姓氏共23套家谱。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选择把家谱珍藏在家中。针对这种情况,姚朝其又采取了另一种抢救和保护方式:一方面上门传授家谱的科学保存方式;一方面上门拍照、摘抄资料,记录下家族迁徙情况、后裔居住分布、祖辈家训等等。为的是出一套《桐庐分水谱牒》。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如今他已拍摄了40多幅图片,摘录了20余万文字。 最让他高兴的是,近年来民间保护力量的蓬勃兴起。许多家族组织力量续修家谱,抢救家族记忆。至目前全县共有江南镇深澳申屠氏、新合乡钟氏等10多个姓氏的宗族已“圆谱”。在此过程中,他全力提供服务和指导,许多家族在完成续谱后,都把老谱交到了他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