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姚鸣京的山水画,曾深受李可染的影响,重视“写生创作”——即以创作的态度写生,强调对现实景观的加工和理想化。90年代前期,鸣京的观念、画法和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转而“追求内在的渴望与反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以“居士”的身份体悟禅修,每日吃斋打坐,开始了一种内省性的人生;二是他在卢沉画室研修水墨构成,接受了卢氏“要自由创作”、“要从模拟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艺术思想的主张,决定寻找一条能够表现自己内在情感、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特点的路,他以水墨构成的眼光分析传统,抓住从董其昌到石涛的“画禅”要义,一方面用董其昌一类半抽象的符号图式取代写实图式,一方面发扬石涛打通庄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精神,努力表现“内在的渴望与反省”,力图把笔墨和构成结合起来,以描绘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梦。 策展人于洋在谈到姚鸣京教授的创作时表示:“在某种意义上,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最为鲜明的衍变,是从笔墨个性到图式个性、形式个性的转型,其间贯穿古今不曾易改的是对于造化境界与个人意趣的追求。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现代人对于山水自然乃至山水文化的新近理解,也有时代风貌与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由此,图式风格的个性化趋向,常常成为分辨不同山水画风与审美趣味的重要依据。在当代中国画坛,姚鸣京先生的山水画,即十分典型的呈现出这种气象。山水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对于他而言,既是观察自然万物、认识世界的通道,更是直面内心、修禅悟道的方式,以至其画中山水之间,也蕴涵着如其人一般的性情格趣,澄明而热忱,真挚而达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