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6|回复: 1

姚鸣京:画“境”因心而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3
  • 签到天数: 296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4-26 0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鸣京:画“境”因心而造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04月26日        版次:GB06    作者:黄茜

        《林隐空间 山水梦境》,2016年。


        《秋溪林泉坐忘图》,2014年。

        南都讯 记者黄茜 发自北京 近日,“相由心生——— 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艺术家姚鸣京从事美术创作、学院教学34年来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展览分为构成创作山水、禅意山水、教学实践写生以及人物、花鸟、草稿等四大篇章,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批评家殷双喜担任学术主任,艺术史博士于洋担纲策划。姚鸣京的水墨画率真朴拙,充满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天真之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姚鸣京“画中的‘境’因心而造,故与人不同,别有一番中国式的超现实之境,是宗教情感与自然造化的交融,是物理山水与心灵山水的物我合一。”“他的画力求追随心意,抵达心境,实现空灵与澄明的境界。”
        何以“相由心生”
        姚鸣京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卢沉画室,是卢沉、周思聪两位先生的高足。
        虽然展览跨度三十余年,姚鸣京把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称为自己的“起步展”:“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的首席美术展览馆,在这个地方办个展,对一个画家来讲,标志着走向了国家水平,走向了学术高度。”
        谈起展览题目,姚鸣京向南都记者表示,最开始展览定名为“梦境山水,交错空间”。学术主持范迪安认为,八个字太多,四个字更为简洁,容易让观众记住。
        “‘相由心生’是范迪安、殷双喜两位学术主持智慧的结晶。”姚鸣京说。“它代表了中国儒、释、道的观念。在作画上,有的人画具象,有的人画抽象,我画的主要是意象。中国人看展览,有时候是看画得像不像。但中国画不讲究逼真,齐白石说,画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你所画的‘相’应该是精神的追求,是由心灵生发出来的,对审美的、灵魂的、境界的追求,因此叫做‘相由心生’。”
        禅定与坐忘
        在姚鸣京的绘画里,出世的坐忘神思和入世的生活意味融合无间,相映成趣。他画的崇山峻岭、林泉飞瀑,以及自然之中渺小的禅修者,全都有着莫可名状的出尘之态和超现实感。
        禅修决定了姚鸣京绘画的特质。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以“居士”的身份吃斋打坐,体悟参禅。禅定的经验,打开了绘画的内省空间,让笔墨之间流露出稚拙的禅味。
        “打禅的要求是要坐一千坐,每一坐两个半小时。还要打五六个手印。如果在最后一两分钟,手印提前松了,今天的坐算白坐了。”姚鸣京告诉南都记者。
        在禅定或坐忘的过程里,禅修者会有幻觉般的奇异体验。“你能看到完全不同于现实环境的树木、云朵、山水,有的很真实,有的像唐卡,有的像佛家壁画,有的像古人书里描绘的,千姿百态,很难归纳。有抽象的,有具象的,有意象的。有的时候是移动的,有时候有云烟,有时候有飞瀑,自然现象应有尽有。”
        但所有的物象都朦胧不清晰,一旦想要看清楚,形象就会湮灭。“你的心中生出了意念,意念一生,物象就没了。”姚鸣京说。
        “我并不研究佛教经典或学术理念,我也不研究道家经典。我是通过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禅定’,来真实地体验古人前贤曾经体验过的心境。”然后再将“禅定”里见到的幻象,领悟到的意境,用笔墨“移植”到山水作品之中。
        因此,范迪安将姚鸣京的山水画称为“梦境山水”,范迪安认为,“佛理的清净澄明,洞彻通达,成为他超度自我生命和绘画表达的契机”。
        姚鸣京对此表示认同:“这些景致确实都是我做梦时看到,或禅定、坐忘时看到的。它们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都是梦境。”
        寓人于树,寓树于人
        展览的学术主任之一、批评家殷双喜则认为,在姚鸣京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飘逸灵动的白云和饱满突立的拙树。那些树木在画面里旁逸斜出,总是充满诙谐动人的情态。
        “它们虽然崎岖怪异但并不令人觉得突兀,而是在画家自由组织的丘壑图像中,各得其所。这符号化的倾向,是中国当代水墨画中值得注意的特点,也是山水画家率真天性的形式载体。”殷双喜表示。
        这些别有情致的树的形象,来源于姚鸣京长年累月游历名山大川时对树的观察,也来自对古今中外的山水画与风景摄影作品的细心揣摩。“体会到树的精神、特质,然后把它人格化地夸张,运用中国的笔墨,东方哲学的智慧,把古人的树、自然的树改造成具有当代审美意义的笔墨之树。”姚鸣京告诉南都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31 11:24
  • 签到天数: 20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4-26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寓人于树,寓树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5 02:01 , Processed in 0.1068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