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71|回复: 0

姚璇秋:她代表了潮剧的黄金时代(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9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6-24 1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6-26 21:31 编辑

    (原标题:姚璇秋:她代表了潮剧的黄金时代(上)(组图))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荔镜记》剧照。
    姚璇秋(左)与笔者。
    潮剧童伶陈銮英(图片来自梁卫群《女童伶往事》)。


      编者按

      从年龄、荣誉以及对剧种的贡献来说,姚璇秋与红线女,分别是潮剧与粤剧的标志性人物,同样风华绝代,同样使本剧种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声誉传播海外。

      然而姚璇秋所处的坐标,更为特殊。她是在潮剧废除童伶制以后进入剧团的。潮剧在新中国戏剧改革后发生的改变,几乎是所有剧种中最大的,因为演出的主体——演员中的主角,由原来的童伶变成了成年人。这一变化,使得潮剧的审美基础、表演程式、音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是一个“新剧种”了。

      这一改变是否成功,就要看改变之后是否有达到艺术高峰的名家、名戏。而姚璇秋,正是成功的证明。她成为新潮剧的代表人物,她的艺术造诣证明了潮剧可以在健康、人性的审美情趣中更臻完美,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艺术。从这个角度看,姚璇秋在广东戏剧界的地位,更为不同寻常。

      ●姚璇秋

      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工青衣、闺门旦,对传承潮剧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新时期潮剧的旗帜人物

      姚璇秋老师很低调,以致有点神秘。颇费了一番周折打听姚老师的住处,原来她在广州、汕头两地跑。在广州随儿子居住,每年又有好几个月回到汕头,在剧团教戏。终于约好了到广州的住处拜访姚老师。还未依门牌号码寻上去,她已下楼来迎。衣着朴素,浅笑温柔,一见面就拉着笔者的手说:“欢迎你来!”花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也许没有人知道,这位如此亲和的老人,是广东戏剧界的女神。

      姚璇秋在潮剧艺术上的成长伊始,正是潮剧经历戏改,废除童伶制、规范教学、提高剧目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时期。潮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被誉为“金色十年”。姚璇秋认为自己很幸运,赶上了潮剧的黄金时代。她以自己的真挚与努力,回报了这个时代。姚璇秋至今仍是潮剧的旗帜人物。她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一个演员的成长过程,更是新时代潮剧艺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证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寻常的表演艺术家,却那样和善、平淡,眼神中总有与世无争的笑意。面对笔者的提问,她说:“我很高兴,我文化程度不高,年纪也大了,我慢慢说。”

      2

      苦命的孤儿,不堪回首的童年

      姚璇秋出生于1935年7月15日,广东澄海人。战火纷乱,人世凄惶。

      父母在乱世中熬尽生命最后一点力气,在抗战那年相继离世。

      姚璇秋和几个兄弟姐妹成了孤儿。璇秋最小,母亲生前最疼她,临终把她托付给大姆(大伯母)。大姆没有儿女,日子也很艰难。小璇秋常常跟着大姆到市场捡青菜,到街上捡甘蔗渣当柴烧。璇秋还有两个哥哥,国栋和国烈,都到了救济院。

      救济院不能白养那么多人,里面有个潮剧班,请了先生来教戏,让救济院的孩子可以演戏挣钱。救济院锣鼓声一响,小璇秋就跑去看,希望能看到哥哥。她的哥哥一个学拉弦,一个学做小生。她喜欢偷偷看他们学戏,可是也很害怕,教戏先生每次拿出藤条,她就担心挨打的是哥哥。哥哥受不了打,试过逃走,后来又被捉回去打。

      这是童年的姚璇秋最早看人学戏。她对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目睹戏班儿童的悲惨生活,视为畏途。

      为了减轻大姆的负担,姚璇秋到火柴厂当童工。她每天从家里带个番薯去当午餐,省着吃饭钱,半夜去看便宜的天光戏。旧时潮剧演戏常常演到天亮,有些观众怕影响次日生计,十二点就退场了,空出来的座位,戏院就售“票尾”。“票尾”很便宜,可以看到天亮。姚璇秋几乎天天去看,看戏懂了很多道理,也学了一些字。

      姚璇秋只上过一阵学,没钱读下去。她就做抽纱、绣花帮补家用,有时到家附近的“阳春儒乐社”唱曲。唱曲是没有钱的,只是自娱自乐。哥哥拉弦她唱曲,她觉得很快乐。

      到了1949年,澄海解放。姚璇秋和两个哥哥都到广播站当义务广播员,演唱节目、宣传时事。兄妹有时也到街上唱一些药厂的广告曲,挣一点小钱。

      3

      戏班烧了卖身契,演员成为文艺工作者

      姚璇秋和哥哥们在街上唱曲,只是一种爱好。真正到剧团开始她的戏剧生涯,是在1953年。刚开始,她是死活不愿意到剧团去的。

      这得从潮剧残酷的童伶制说起。

      在传统潮剧表演中,乌面、老丑、老生和老旦由成年演员扮演,小生、花生、武生等生行和乌衫、闺门、花旦、武旦等旦行,还有小丑、龙套,均为童伶扮演。也就是说,潮剧的主角基本上是由童伶担当的。

      光绪年间王定镐《鳄渚摭谭》记载:“潮俗檄戏,名为箱主,或曰戏爹,而檄白字戏最获利。择穷民之细童,买写春期十年八年不等,身价百数十金不等。班数十人,延师调督之,数月即可开棚。戏班教法甚严,轻则伤,重则死,在春期之内,其父母不能告诉。大约自七八岁至十五六岁,春期满,得自主作戏。”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记载的潮汕民谚云:“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鼓乐声声响,目汁垂垂滴。”

      据沈湘渠《潮剧史话》,“潮剧的童伶不同于姐妹剧种的科班学徒,他们是班主用钱买来、与其父母签订了具有生死文书意义的卖身契、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残酷的童伶制一直持续到建国前。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戏改的任务。1951年6月28日、29日,潮剧界在汕头大观园戏院召开废除童伶制、烧毁卖身契大会。违背人性的童伶制被废除。




      然而,当1952年正顺剧团的先生在阳春儒乐社听了姚璇秋唱曲、想叫她加入剧团的时候,姚璇秋还未来得及了解戏班的改变。她只记得她所亲见的戏班童伶的悲惨生活。她小时候见过住家附近姚厝祠堂的戏班,那些童伶活得更凄惨。姚璇秋很好奇台上漂漂亮亮的公子小姐在台下是什么样子的,就跑去看那些卸了妆的童伶。谁知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满脸都是蚊子叮的红包,早上起来几十人共用一盆洗脸水。班主为了阻止童伶发育、变声,不准他们洗澡。孩子们邋邋遢遢,满身虱子。姚璇秋就下定决心,饿死也不去戏班。

      正顺剧团的先生告诉姚璇秋,戏班现在不打人了,那是解放前的事。戏班都烧了卖身契,戏子也不叫戏子,叫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服务。

      他们说的这些新名词,姚璇秋并不完全懂,只知道不用挨打。先生们一直跟到姚璇秋家里劝说,她就答应到剧团去了。

      姚璇秋清楚地记得,那是1953年,她刚到剧团,在剧团过的春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07:56 , Processed in 0.1132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